向地球深部進軍 | 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2020-08-27 地震三點通

地球深部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資源和能源,是維繫萬物繁衍的物質基礎,是重大自然災害(地震、火山等)產生的根源。地球深部的物質運動和能量轉換與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安全息息相關。


然而,由於地球深部充斥著堅硬的巖石、處於高溫高壓極端環境,人類對地球深部的認知還非常膚淺,遠沒有達到對太空和深海的認識程度。


2010年,聯合國「國際行星地球年」將地球深部作為地球科學的最後前沿。因此,創新深地科學理論、發展深地探測技術,解釋地球深部奧秘,是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生存空間基本問題的必由之路。


2020年3月26日,這是一個讓國人振奮和自豪的日子,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輪試採日前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任務。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


和人們熟悉的海底石油、海底天然氣田相比,可燃冰要神秘得多。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種「高潛力」能源。


什麼是「可燃冰」?可燃冰開採為什麼這麼重要?


「可燃冰」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含量一般在80%以上,最高可達99.9%。在一定的低溫高壓環境下,甲烷氣體分子如果進入水裡,水分子就會結成小籠子,將甲烷氣體分子囚禁在籠子裡,形成籠形狀固態結晶物質,由於它外觀似冰,遇火即可燃燒,因此被形象的稱為「可燃冰」(圖1)。

圖1 可燃冰的微觀結構與宏觀外貌


「可燃冰」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資源分布廣泛。可燃冰在自然界廣泛分布在海域水深300米—3000米,海底以下0米—1000米的沉積物中以及陸域永久凍土區(圖2)。

圖2全球可燃冰分布圖


二是資源潛力巨大。據科學家估算,如果把全球可燃冰的資源量折算為有機碳資源,其有機碳佔比是煤、石油、天然氣三者有機碳之和的約2倍(圖3)。

三是資源高效清潔。標準狀態下,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後可釋放出160~180立方米天然氣,能量密度比煤、石油、天然氣高很多;而「可燃冰」燃燒後基本不會產生殘渣和廢氣,汙染又比煤、石油、天然氣小很多。

圖3 可燃燒的資源量約為地球化石燃料的2倍


由於可燃冰的這些特點,它被各國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美國等發達國家就開始了對可燃冰的研究與調查。但截至目前,除我國以外全球僅有3個國家開展了可燃冰試開採(表1)。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本次海域試採,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分別達到了86.14萬立方米和2.87萬立方米,均為目前世界上可燃冰試採的最高紀錄,使可燃冰開發利用成為現實可能,對推進可燃冰勘查開採產業化意義重大。


「可燃冰」開採技術為什麼這麼難?


由於形成條件的限制,可燃冰的開採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如果直接把它挖出來,不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會損失很多甲烷氣體,所以直接開採可燃冰固體不是個好主意。

前面我們說過,可燃冰需要在一定的低溫高壓環境下,水分子才會結成小籠子,將甲烷氣體分子囚禁在籠子裡,如果打破了這個條件,氣溫升高或者壓強降低,那「籠子」裡的甲烷氣體分子就會打破桎梏,紛紛衝出來。

因此,科學家們嘗試使用各種方法開採可燃冰。「加熱法」是想辦法給地下可燃冰層加熱,讓可燃冰中的甲烷釋放出來,順著鑽井管道溢出來開採。在加拿大麥肯齊三角洲的首次試採使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減壓法」一般是想辦法使地下可燃冰富集區的地層壓力降低,使可燃冰分解為甲烷氣體和水,使甲烷氣體順著管道溢出來地面。日本的兩次海域可燃冰試採都是使用了降壓法。

此外,由於在相同條件下,CO2氣體比甲烷氣體更容易被水分子組成的「牢籠」囚禁,因此可以通過注入CO2,把水分子「牢籠」中的甲烷替換出來,被稱為「二氧化碳-甲烷置換法」。美國阿拉斯加北坡可燃冰試採就嘗試使用了這種方法。


從目前試採的情況來看,這些方法都還不太完善,要麼成本太高,要麼工藝複雜,要麼能源利用效率太低。而相對來說,減壓開採法是目前被認為最經濟、有效、簡單的開採方式。


我國目前「可燃冰」開採情況


雖然我國在可燃冰資源調查研究方面起步較晚,但我國科技工作者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忘我拼搏精神,深入鑽研可燃冰勘探與開發技術,在可燃冰開採技術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目前,我國已先後成功實施陸域凍土帶及海域可燃冰試採。

2011年,我國首次運用降壓法和加熱法對祁連山木裡地區可燃冰進行了試採。試採結果表明,減壓法是最經濟的開採方式,若同時採用加熱法開採,瞬時產氣量將顯著增加,試採效果更為明顯。

2016年,我國創新提出「山」字形水平對接井試採方案,運用降壓法,再次實施試採,累計試採23天,總產氣量1078.4立方米,較2011年單井產氣量(95立方米)有明顯提高,開採效能明顯提升。

2017年,我國運用減壓法在南海神狐海域實施直井可燃冰試採。連續試採60天,累計產氣量約30.9萬立方米,完成了「海域探索性試採」,解決了「如何在海域安全、連續把可燃冰試採出來」的問題。

2020年,我國運用減壓法在神狐海域實施水平井可燃冰試採,在30天內累計產氣86.14萬立方米,解決了「如何提高可燃冰產氣規模」的問題,實現了從「海域探索性試採」到「海域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我國也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科技創新能力的國際「領跑」優勢地位。

相關焦點

  • 向地球深部進軍|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地球深部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資源和能源,是維繫萬物繁衍的物質基礎,是重大自然災害(地震、火山等)產生的根源。地球深部的物質運動和能量轉換與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安全息息相關。然而,由於地球深部充斥著堅硬的巖石、處於高溫高壓極端環境,人類對地球深部的認知還非常膚淺,遠沒有達到對太空和深海的認識程度。
  • 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地球深部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資源和能源,是維繫萬物繁衍的物質基礎,是重大自然災害(地震、火山等)產生的根源。地球深部的物質運動和能量轉換與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安全息息相關。
  • 向地球深部進軍!中國鈾資源科學探測最深孔開鑽
    12月15日,我國鈾資源探測領域設計施工的最深孔——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開鑽儀式在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相山鈾礦田順利舉行。 「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項目是核地質系統向深部找礦進軍的一大戰略舉措。」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項目總負責人李子穎在啟動儀式上表示,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的實施對獲取深部地質結構和鈾多金屬成礦信息,全面提升核地質深部探測技術和鑽探工藝技術水平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相山礦田作為我國最大的火山巖型鈾礦田,對我國鈾資源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馮夏庭:向地球深部進軍
    本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光明訪名家】暑假,東北大學校園寧靜祥和,實驗室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幾個青年人緊張地布置裝置,儀器旁研究人員緊盯顯示屏上跳動的數字不停記錄……記者穿梭於實驗室之間,終於在走廊裡找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深部金屬礦山安全開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馮夏庭教授。
  • 我國成立地球深部探測中心 致力於發展深部探測技術
    【每日科技網】   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深部探測中心29日成立。該中心將致力於發展深部探測技術,創新地球科學理論;開展深部地質調查,拓展能源、資源和國土資源利用空間;搭建深部探測平臺,培養人才,促進國際交流。
  • 我國可燃冰試採創下兩項世界紀錄,為什麼開採可燃冰這麼難?
    試採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關鍵技術,實現產氣規模大幅提升,為生產性試採、商業開採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我國也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二是自主研發了一套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產業化的關鍵技術裝備體系,大大提高了深海探測與開發能力。形成了六大類32項關鍵技術,其中6項領先優勢明顯。
  • 可燃冰試採成功意味著什麼?什麼時間試採成功的?附官方最新消息
    從5月10日起,源源不斷的天然氣從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層中開採上來,點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鑽探平臺「藍鯨一號」的噴火裝置。這是我國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對資源量佔比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儲層可燃冰成功實現試採。和人們熟悉的海底石油、海底天然氣田相比,可燃冰要神秘得多。
  • 成功開採可燃冰!中國將要改寫全球能源格局
    可燃冰在低溫和高壓條件下行程,一體積可燃冰可儲載100-200倍體積的甲烷氣體,具有能量高,燃燒值大等有點。目前發現的可燃冰儲量大約是化石燃料綜合的2倍,它將成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重點是課本提到:「冰」——「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可能成為未來的新能源,但目前開採在技術上還存在困難。
  • 中國首次可燃冰試採成功 有望改變能源格局
    可燃冰首次試採打破了中國在國際能源勘查領域長期跟跑的局面,被認為是向地球深部進軍的跨越式一步在美國
  • 【光明日報】馮夏庭:向地球深部進軍
    本報記者 劉勇攝/光明圖片 暑假,東北大學校園寧靜祥和,實驗室卻是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幾個青年人緊張地布置裝置,儀器旁研究人員緊盯顯示屏上跳動的數字不停記錄……記者穿梭於實驗室之間,終於在走廊裡找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深部金屬礦山安全開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馮夏庭教授。步履匆匆的馮夏庭,行動快語速也快,「我們搞科研的沒有節假日的概念,只有完成項目的時間節點」。
  • 中國首次試採海底可燃冰成功,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定開採海洋超級能源的國家
    早在2013年時,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日本就曾經嘗試開採可燃冰。當時雖然他們成功開採產氣,但6天之後,由於泥沙堵住了鑽井通道,他們的試採被迫停止,最終他們在6天的時間裡從可燃冰中提取了12萬方的天然氣。
  • 科技創新人物 | 呂慶田:探向地球深部
    向深部要資源能源,提高資源儲備、緩解資源能源緊缺,是保障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其二,認識地球深部運行規律。「金屬的富集及礦床的形成、地震的發生、山脈的隆升等,最終還是受地球深部各種物理、化學和動力學過程的控制。目前我們對這一複雜的過程尚不十分清楚。只有通過對重要成礦帶、地震多發區進行精細探測,就像『CT』掃描一樣,才能逐漸揭示地球深部的『廬山真面目』。」
  • 可燃冰試採成功 對中國能源安全保障意味著什麼?
    18日上午,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在「藍鯨一號」上向世界宣布:中國在神狐海域的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在豆腐上打鐵、用金剛鑽繡花」和海洋石油、天然氣相比,海域可燃冰的開採就一個字:難。難點也是一個字:軟。
  • 中國地科院將創建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新聞—科學網
    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嚴光生在會上指出,「建設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總要求,是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
  • 可燃冰的發現開採史
    隨後,初步圈定出可燃冰資源遠景最有利的重點目標區,持續開展探測關鍵技術等研究。2007年,我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實施了首次可燃冰鑽探,成功獲得實物樣品,成為繼美國、日本、印度之後第4個通過國家計劃在海底鑽獲可燃冰實物樣品的國家。2011年,可燃冰調查進入全新階段。為儘早開發利用可燃冰,我國啟動了可燃冰勘查與試採專項工作。
  • 地球深部探測 了解地球內部奧秘
    19世紀,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遊記》描寫了人類到地球深部進行探險的故事,與《地心遊記》中對地心熔巖、火焰等新奇想像相比,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真實了解還遠不夠豐富。科學家們是如何了解地球內部結構的?利用深地震反射技術如何得到地球深部的結構圖像?
  • ...向地球深部進軍——記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
    原標題:初心如「鑽」 向地球深部進軍——記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朱恆銀【道德模範光明禮讚】想像一下,在地表向下開孔,人類向內自由落體,將會發現什麼?鑽機每向地下推進100米,地下溫度就會上升3℃左右,到地下5000米時,溫度可達150℃之高;向數千米處推進,小小鑽孔內有千鈞阻力,扭矩過大常常擰斷鑽杆……「鑽探是一項系統工程,對地球深部奧秘的持續探索,集成了一個國家現階段內的先進科技成果,側面反映了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水平的高低。」朱恆銀說。對鑽探設備技術的極致追求,激勵著朱恆銀不斷向創新高峰攀登。
  • 探測地球深部:看如何給地球做「CT」
    探測地球深部:看如何給地球做「CT」 人類有一個「毛病」,總想窺視物體內部的結構。用大刀切開一個西瓜,綠皮紅囊黑子的排布就一目了然了。人體不是西瓜,不可隨意切開,因為碰一碰肉體中的神經,也常常令人痛苦難堪。
  • 多種技術設備自主研發 開採可燃冰有望再提速
    據介紹,這些核心裝備不僅可為推進可燃冰產業化提供有力保障,而且還可在海洋資源開發、涉海工程建設等領域中廣泛應用,將帶動形成新的深海技術裝備產業鏈,增強我國「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能力。李金髮說,我國2017年首次試採海域可燃冰,搶佔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採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此次使用水平井鑽採技術成功開採海域可燃冰,國際「領跑」優勢地位進一步增強。
  • 1500億方可燃冰,中國首次開採90萬方,全球最大可燃冰群現身南海
    1500億方可燃冰,中國首次開採90萬方,全球最大可燃冰群現身南海 在生產和我們的生活發展當中,其實更多的一些資源方向就是現在能夠維持日常生活的一些資源利用,石油雖然說是現在最為普遍和常見的一種,但是由於它的利用會給環境帶來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