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技術設備自主研發 開採可燃冰有望再提速

2020-12-04 中國青年網

多種技術設備自主研發,產業化進程邁出關鍵一步

開採可燃冰 有望再提速(解碼)

核心閱讀

日前,我國海域可燃冰第二輪試採圓滿成功。經過前期的理論研究和實驗,這次試採創新利用水平井鑽採技術,使用了多種自主研發的技術設備,有效提高了產氣規模、開採效率。從探索性試採到試驗性試採,我國的可燃冰產業化進程向前邁進了關鍵一步,之後將繼續加強資源勘查,推動科技進步,保護海洋生態,讓這一高效清潔能源早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日前,自然資源部宣布,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第二輪試採取得圓滿成功。最新數據顯示,2月17日至3月30日,這次試採已持續產氣42天,累計產氣總量149.86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3.57萬立方米,是第一輪60天產氣總量的4.8倍,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世界紀錄。這是繼2017年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後,取得的又一項重大成果,其中有不少創新之處。

從垂直井到水平井,有效提高產氣規模

「此次試採創新利用水平井開採可燃冰。」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髮介紹,我國海域可燃冰第一輪試採採用垂直井鑽採技術,井筒垂直穿過天然氣水合物儲層。而此次採用的水平井鑽採技術,井筒可橫向順層穿越,與可燃冰儲層接觸的面積更大,能夠有效提高產氣規模。

然而,相較於垂直井,水平井鑽採對技術、工藝和裝備的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在深海淺軟地層中尚無實施先例。由於深海淺部地層鬆軟未固結,天然氣水合物礦藏埋深淺,水平井建井面臨著井口穩定、井壁穩定、造斜難度大等困難,猶如「在豆腐上打鐵,用金剛鑽繡花」,是世界性難題。

為此,在理論研究方面,中國地質調查局總結分析了第一輪試採獲取的647萬組數據,完善豐富了「系統成藏」和「三相控制」理論,為本輪試採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論支撐。另外,通過大量的室內模擬實驗和陸地、海上21口井的123次試驗,10餘次的推演,細化了3000多項施工環節,實現了從垂直井向水平井鑽採技術的升級換代。

中國地質調查局試採科技團隊經過兩年多的集中攻關,在多個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掌握了以水平井為核心的32項關鍵技術,自主研發了12項核心裝備,其中控制井口穩定的裝置吸力錨打破了國外壟斷,幫助完成了第二輪試採目標任務。

據介紹,這些核心裝備不僅可為推進可燃冰產業化提供有力保障,而且還可在海洋資源開發、涉海工程建設等領域中廣泛應用,將帶動形成新的深海技術裝備產業鏈,增強我國「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能力。

李金髮說,我國2017年首次試採海域可燃冰,搶佔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採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此次使用水平井鑽採技術成功開採海域可燃冰,國際「領跑」優勢地位進一步增強。這次試採成功,還進一步促進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科技團隊建設,形成了以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為核心層,勘探技術所、油氣調查中心等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為緊密層,中國石油海洋工程公司、北京大學、中集集團等70餘家單位為協作層的科技攻關團隊。

從探索性試採到試驗性試採,推進產業化

2017年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一輪試採完成了探索性試採,解決了「能否安全、連續開採出來」的問題。而第二輪試採完成了試驗性試採,解決的是「如何提高產氣規模」的問題,這是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中極為關鍵的一步。

我國海域可燃冰遠景資源量約800億噸油當量,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目前通過地質勘查,在我國海域已證實了有兩個千億立方米級的大型可燃冰礦藏。在此次試採的海域,正在積極推進可燃冰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建設,力爭建成具有規模產能的資源勘查開發示範基地。

此次試採產氣規模、開採效率的提升,有望推動我國可燃冰勘查開採產業化駛入快車道。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秦緒文介紹,實現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大致可分為理論研究與模擬試驗、探索性試採、試驗性試採、生產性試採、商業開採5個階段。

據了解,目前第二輪試採仍在進行中,圍繞加快推進可燃冰勘查開採產業化和實施生產性試採,正在進行一些必要可行的試驗工作,同時將對此次試採獲得的數據和技術成果進行系統分析和總結,有關成果將擇機向社會發布。秦緒文坦言,推進可燃冰勘查開採產業化的任務依然艱巨繁重,下一步還要進行生產性試採攻關,力爭儘早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商業開採,實現產業化目標。

從各個環節保護監測,確保海洋環境安全

可燃冰,是天然氣和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天然氣水合物具有燃燒值高、汙染小、儲量大等特點,多呈白色或淺灰色晶體,外貌類似冰雪,可以像酒精塊一樣被點燃,所以被稱為「可燃冰」。

可燃冰像一個天然氣的「壓縮包」,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後可釋放出約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氣和0.8立方米的水。而且它的燃燒不會釋放出粉塵、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環境汙染物,所以被譽為21世紀理想的清潔能源之一。

有人擔心,海域可燃冰開採會不會破壞海底結構,甚至引發地質災害?會不會發生甲烷洩漏,影響海洋生態環境?秦緒文說,在工程施工過程中,確保環境安全、生產安全是第一要務。此次試採,從兩方面做好了環境保護工作。

一方面,形成了覆蓋全過程的環境保護技術,包括壓力調控、鑽井安全、流動保障等技術,應用到了試採的各個環節,確保了地層的穩定和環境安全。以壓力調控技術為例,它能通過精確調節儲層中的壓力條件提高產氣效率。壓差大了,就可能引發地層不穩定,會對井筒安全帶來風險。壓差小了,產氣量就上不來。

另一方面,構建了大氣、水體、海底、井下一體的環境監測體系。在試採井內布放了多組傳感器,在試採井周、水體和水面部署了監測設備,重點監測儲層溫度壓力、地層形變、甲烷含量等情況,實現對試採全過程的各項環境指標實時監測和預警。

監測結果表明,此次試採過程中甲烷無洩漏,未發生地質災害。李金髮說,下一步將加強資源勘查,推動科技進步,保護海洋生態,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產業化目標,使這一高效清潔能源早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常 欽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可燃冰的發現開採史
    2013年,廣海局在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鑽獲了多種類型可燃冰樣品,並發現超千億方級可燃冰大型礦藏。2015年,廣海局在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首次發現大型活動冷泉——「海馬冷泉」,採獲大量淺表層可燃冰實物樣品。這些都為後續試開採提供了必要條件。
  •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提出破解可燃冰開採難題的中國方案
    因其外觀像冰一樣而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日前,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關於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開採方法的兩項國家發明專利技術和兩項國際發明專利技術獲得授權,為可燃冰開發提供了新思路。可燃冰如何開採、開採難在何處?記者近日探訪了青島海地所,揭開可燃冰開採的神秘面紗。
  • 中國可燃冰創下兩大世界紀錄,取得重要突破,開採技術全球僅有
    世界能源的使用的主流從早期的固體(煤炭)到液態(石油)再到氣態(天然氣),整個推進過程逐漸朝著低碳化方向發展已經成為了全球共識,儘管化石燃料依舊是主力軍,但是多種能源的使用讓一度緊張的世界能源格局有了很大改變。
  • 中國在海域連續穩定試開採可燃冰成功
    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科學家利用降壓法,將海底原本穩定的壓力降低,從而打破了天然氣水合物儲層的成藏條件,之後再將分散在類似海綿空隙中一樣的可燃冰聚集,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套水、沙、氣分離核心技術最終將天然氣取出。 葉建良受訪時表示,我們這次運用了地層流體抽取法,從單純考慮降壓變成了關注流體的抽取,通過保證流體的抽取來實現穩定的降壓。
  • 南海傳來捷報,成功開採86萬方可燃冰,該新能源技術只有中國掌握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目前各個國家都在研究切實可行的新能源計劃,而中國在這方面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有一項海底資源開採目前只有中國能夠掌握,日本多次試圖嘗試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那這究竟是一項什麼技術呢?本期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
  • 未來的清潔能源-可燃冰 是什麼開採技術難題導致它銷聲匿跡
    可燃冰的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它是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形成的,似冰狀可燃燒的氣體水合物。當甲烷和水相遇後,如果溫度低達零攝氏度時,只需要30個大氣壓,便可以讓他們結合在一起,形成像冰一樣的白色結晶物質。
  • 中國可燃冰開採創造兩項新世界紀錄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我國可燃冰開採創造兩項新世界紀錄我國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嬌穎)3月26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召開的匯報視頻會上獲悉,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輪試採日前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任務。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突破。我國可燃冰第二輪試採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
  • 科學研究 吉林大學發明陸域天然氣水合物冷鑽熱採關鍵技術,中國可燃冰開採技術獲突破性進展
    據新華社近日消息,經10餘年技術攻關,吉林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出陸域天然氣水合物冷鑽熱採關鍵技術,使中國可燃冰開採技術獲得突破性進展,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空白
  • 美媒: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的可燃冰開採技術已經世界第一了
    毫不誇張的說,一個國家擁有的資源儲量可以說是這個國家的一個經濟命脈,如果我沒有了大量的資源儲備的話,那麼需要向其他國家進口資源物資等,在資源將近枯竭的時候,人類能做的就是提高開採技術,或者是研發新型能源。
  • 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但截至目前,除我國以外全球僅有3個國家開展了可燃冰試開採(表1)。 「可燃冰」開採技術為什麼這麼難? 由於形成條件的限制,可燃冰的開採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如果直接把它挖出來,不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會損失很多甲烷氣體,所以直接開採可燃冰固體不是個好主意。
  • 我國可燃冰開採創造兩項新世界紀錄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嬌穎)3月26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召開的匯報視頻會上獲悉,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輪試採日前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任務。我國可燃冰第二輪試採在南海神狐海域進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供圖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經過兩年多的集中攻關,2019年10月,正式啟動海上作業。2020年2月17日,試採點火成功,持續至3月18日完成預定目標任務。
  • 我國可燃冰試採創下兩項世界紀錄,為什麼開採可燃冰這麼難?
    試採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關鍵技術,實現產氣規模大幅提升,為生產性試採、商業開採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我國也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二是自主研發了一套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產業化的關鍵技術裝備體系,大大提高了深海探測與開發能力。形成了六大類32項關鍵技術,其中6項領先優勢明顯。
  • 關於可燃冰,我們究竟該不該開採?
    這意味著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搶佔了天然氣水合物理論和技術的制高點。天然氣水合物是資源量豐富的高效清潔能源,是未來全球能源發展的戰略制高點。01首先,世界各國對「可燃冰」的開採仍處於研究試驗階段,還沒有成熟完美的開採技術,但有3 種開採方案。其一,熱解法。
  • 實現海洋生態安全調控,攻克可燃冰安全開採……地球科學如何助力...
    以大科學裝置助力可燃冰安全開採 而圍繞灣區資源開發,必須回應的重大關切:可燃冰分解甲烷大規模洩漏可破壞生態安全;可燃冰分解滲漏可引發海底地質災害,造成海水酸化和氧枯竭,引起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和嚴重的溫室效應,帶來環境生態災難。因此,需要以大科學裝置助力可燃冰安全開採工作。 為此,張偲團隊規劃設計了兩套系統。
  • 新能源:可燃冰 點燃能源供給的新希望
    日本3月12日宣布從海底可燃冰層中成功分離出甲烷氣流,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在海上開採可燃冰資源,標誌著可燃冰開採的一大突破。  全球各國積極研究可燃冰開採。世界上有79個國家和地區都發現了天然氣水合物氣藏,世界上至少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進行可燃冰的研究與調查勘探。   1998年,美國把可燃冰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能源列入國家級長遠計劃,計劃到2015年進行商業性試開採。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01年正式推行《日本可燃冰開採研發計劃》,計劃2016-18年將開展商業生產。
  • 成功開採可燃冰!中國將要改寫全球能源格局
    可燃冰在低溫和高壓條件下行程,一體積可燃冰可儲載100-200倍體積的甲烷氣體,具有能量高,燃燒值大等有點。目前發現的可燃冰儲量大約是化石燃料綜合的2倍,它將成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重點是課本提到:「冰」——「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可能成為未來的新能源,但目前開採在技術上還存在困難。
  • 可燃冰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國內可燃冰商業開採任重道遠
    1999-2020年中國可燃冰行業開採發展歷程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相比於傳統型能源,水合物在開發過程中會發生相變。水合物埋藏在海洋底部時是固體,在開採過程中分子構造發生變化,會從固體變成氣體和液體。這種特點是研究開採方案的出發點。
  • 中國成功破解可燃冰開採難題,美日相繼拋來橄欖枝
    還好我國在南海領域成功勘測到可燃冰,也就是咱們俗稱的「第二石油」。據悉,1立方米可燃冰可釋放180立方米的天然氣,而且不會產生任何廢氣,是一種清潔能源。目前來看,我國可燃冰儲量居世界第一,而且能夠實現長期穩定產氣,至少能夠供中方使用300年,美日羨慕不來。不過如何開採一直是我國的一塊心病,近日這個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 南海的可燃冰,夠中國燒多少年?當前可燃冰開採的技術進展如何?
    中國的可燃冰儲量首先,南海可燃冰還在開採中,具體多少儲量,官方現在也沒有數字,我們可以粗略算一下神狐海域的可燃冰夠中國燒多少年,從而對南海可燃冰的規模有一個大概的認識。1000億噸,可燃冰的密度是0.9g/立方釐米,就意味著中國已探明的可燃冰有1111億立方米,夠中國燒60年。
  • 可燃冰試採成功,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因為可燃冰礦產集中度很高,開採的水層淺,如果技術有了突破,理論上開採成本將低於海上石油和天然氣開採。而且,預計2020年後,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會再次上漲,那未來可燃冰可能就成為重要的替代能源。    「拋開可燃冰概念未來能否商業化,可燃冰試採獲得成功,本身就是我國國家能源戰略的一個重大突破,我國擁有了一個新的能源技術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