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海洋生態安全調控,攻克可燃冰安全開採……地球科學如何助力...

2020-12-08 大洋網

自古以來,廣東地區都是對外貿易交流的重要樞紐,也是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這裡擁有廣闊海洋空間資源、眾多海島和綿長岸線,區域優勢明顯。當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如火如荼,發展好「海洋經濟」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如何能夠利用發揮好區位優勢,同時兼顧海洋生態系統良性發展?

7月13日上午,由廣州市科技局、廣東科學中心等主辦的珠江科學大講堂第72期,邀請到海洋科學研究領域權威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通過線上講座的形式,為大家講述他對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安全研究的思考。同時本次講座也是科技部主辦的「科學之路、科普講堂」系列活動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地處海陸相互作用的關鍵帶

「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區位非常特殊,非常重要。它是海陸相互作用的關鍵帶,五江匯流(西江、東江、北江、流溪河、潭江),珠江從徑流量來說僅次於長江,每年達到了3300多億方。颱風、極端天氣等陸-海-氣相互作用超強。可燃冰礦藏資源非常豐富。」張偲在講座中首先講述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特殊地理優勢。

但研究表明,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這個區域的水體汙染逐漸嚴重;生物多樣性水平與生態服務功能驟減;圍海工程導致了陸海場景不斷改變。

「要預測未來,就要先掌握現狀的動態變化。圍繞大灣區建設,地球科學必須回答,如何實現海洋生態的安全調控。」張偲說。因此要研究陸海相互作用關鍵過程一個是要掌握陸海相互作用關鍵的過程。「風暴潮、海平面上升、大氣沉降,將如何影響灣區。了解地理空間的格局優化,最後才能夠完成海洋生態的安全調控。」

以大科學裝置助力可燃冰安全開採

而圍繞灣區資源開發,必須回應的重大關切:可燃冰分解甲烷大規模洩漏可破壞生態安全;可燃冰分解滲漏可引發海底地質災害,造成海水酸化和氧枯竭,引起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和嚴重的溫室效應,帶來環境生態災難。因此,需要以大科學裝置助力可燃冰安全開採工作。

為此,張偲團隊規劃設計了兩套系統。「第一套系統是原位載人觀測系統,主要是實現在冷泉系統生態樣地中長期、連續觀測,高保真樣品獲取和原壓原位和梯度壓力實驗研究,進行不同梯度壓力下的實驗。」

可燃冰試開採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部分是陸地上建一套模擬測試系統,在觀測的基礎上進行長周期的模擬觀測來進行驗證,同時在這裡重複實驗。」可燃冰模擬裝置的發展趨勢如何?張偲介紹,目前國內外的模擬裝置針對可燃冰分解和形成模擬,參數少、模型理想、功能單一、不能實現可燃冰分解滲漏對環境的影響及生態系統模擬。未來,可燃冰開採實驗模擬裝備的測試精度、可視化程度將越來越高,檢測和表徵方法多樣化;規模逐步放大,貼近野外實際,但可能會出現缺乏服務於可燃冰開採的環境生態影響研究的專用裝備的情況。

張偲還介紹了正在研究的大裝置技術儲備,包括正在研發的高壓低溫水密模擬倉安全控制技術、已掌握的海底觀測控制與數據交換關鍵技術等,其中,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成果「水合物試驗技術」獲2018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項目攻克深海天然氣水合物苛刻地質條件下,地層構建、鑽井、井網布署及排採等設備研發技術難點,研發出世界首套三維成套大型設備專用於可燃冰開採技術研究,解決了可燃冰開採及控制難度大等關鍵技術難題,確定了開採可燃冰的關鍵技術。

他表示,為推動冷泉裝置預研項目建設,南海海洋所與中船重工702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優化了戰略合作,各方將充分發揮各自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強強聯合,加速總體進度,為冷泉裝置預研項目建設奠定重要科技基礎。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方晴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方晴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蘇琬茜

相關焦點

  • 珠江科學大講堂 | 院士跟您談談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安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做客珠江科學大講堂,通過線上講座的形式,講述對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安全研究的思考。不過,&34;可燃冰開採如果發生洩漏 可燃冰分解甲烷,如果發生大規模的洩漏,也會破壞生態安全,主要是有幾個方面:1造成海底的滑坡;2引發海水酸化、海洋氧枯竭,直接導致海洋生物滅絕;3甲烷在海洋裡面沒有得到很好的消解
  • 多種技術設備自主研發 開採可燃冰有望再提速
    從探索性試採到試驗性試採,推進產業化2017年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一輪試採完成了探索性試採,解決了「能否安全、連續開採出來」的問題。而第二輪試採完成了試驗性試採,解決的是「如何提高產氣規模」的問題,這是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中極為關鍵的一步。
  • 向地球深部進軍 | 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地球深部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資源和能源,是維繫萬物繁衍的物質基礎,是重大自然災害(地震、火山等)產生的根源。地球深部的物質運動和能量轉換與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安全息息相關。然而,由於地球深部充斥著堅硬的巖石、處於高溫高壓極端環境,人類對地球深部的認知還非常膚淺,遠沒有達到對太空和深海的認識程度。
  • 向地球深部進軍|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地球深部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資源和能源,是維繫萬物繁衍的物質基礎,是重大自然災害(地震、火山等)產生的根源。地球深部的物質運動和能量轉換與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安全息息相關。然而,由於地球深部充斥著堅硬的巖石、處於高溫高壓極端環境,人類對地球深部的認知還非常膚淺,遠沒有達到對太空和深海的認識程度。
  • 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地球深部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資源和能源,是維繫萬物繁衍的物質基礎,是重大自然災害(地震、火山等)產生的根源。地球深部的物質運動和能量轉換與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安全息息相關。
  • 可燃冰開採又創紀錄,為何令人這麼振奮?它與環保有啥關係?
    而且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技術,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在產業化進程中,取得重大標誌性成果。我國也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此前,2017年我國在神狐海域開展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創造了連續試開採60天、累計產氣超過30萬立方米的產氣時長和總量兩項世界紀錄,實現了我國在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採領域由「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第二輪試採平臺「藍鯨2號」噴出雙火焰。圖源:中國地質調查局網站為什麼這個消息令人振奮?
  • 中國首次試採海底可燃冰成功,成為世界首個實現穩定開採海洋超級能源的國家
    我國也由此成為世界第一個實現穩定開採海洋超級能源的國家!興奮的網友們感慨說:初中的時候地理老師還說可燃冰開採技術沒有突破,今天居然就被我國實現了!科技工作者太厲害了!實幹家!早在2013年時,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日本就曾經嘗試開採可燃冰。當時雖然他們成功開採產氣,但6天之後,由於泥沙堵住了鑽井通道,他們的試採被迫停止,最終他們在6天的時間裡從可燃冰中提取了12萬方的天然氣。
  • 可燃冰的發現開採史
    這是人們與可燃冰的初次偶遇。20世紀30年代,各國為輸送天然氣鋪設了輸氣管道,但一些管道經常被奇怪的「冰塊」堵住,它們來路不明且相當頑固。科學家們對這些「冰塊」的結構和成分進行了分析,發現它們由天然氣和水混合而成,可燃冰以「麻煩製造者」的身份再次登上歷史舞臺。只不過在當時,研究人員考慮的是如何消除這些「麻煩」。
  • 成功開採可燃冰!中國將要改寫全球能源格局
    18日下午,一則消息引燃網絡:  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採18日在南海神狐海域實現連續8天穩定產氣,可燃冰試採成功,中國天然氣水合物開發實現歷史性突破。可燃冰在低溫和高壓條件下行程,一體積可燃冰可儲載100-200倍體積的甲烷氣體,具有能量高,燃燒值大等有點。目前發現的可燃冰儲量大約是化石燃料綜合的2倍,它將成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重點是課本提到:「冰」——「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可能成為未來的新能源,但目前開採在技術上還存在困難。
  • 可燃冰試採成功 對中國能源安全保障意味著什麼?
    從5月10日起,源源不斷的天然氣從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層中開採上來,點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鑽探平臺「藍鯨一號」的噴火裝置。這是我國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對資源量佔比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儲層可燃冰成功實現試採。和人們熟悉的海底石油、海底天然氣田相比,可燃冰要神秘得多。
  • 我國可燃冰試採創下兩項世界紀錄,為什麼開採可燃冰這麼難?
    試採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關鍵技術,實現產氣規模大幅提升,為生產性試採、商業開採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我國也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二是自主研發了一套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產業化的關鍵技術裝備體系,大大提高了深海探測與開發能力。形成了六大類32項關鍵技術,其中6項領先優勢明顯。
  • 中國石油正式進入可燃冰開發領域,2030年左右將實現商業化開採!
    萬眾期待的可燃冰什麼時候能商業化開採?中國石油總裁汪東進近日表示,這一目標將在2030年左右實現。為此,中國石油剛剛同國土部、廣東省政府籤署了可燃冰開發戰略合作協議,未來可期。文 | 阿七8月24日,中國石油總裁汪東進宣布,將在2030年左右實現對這一21世紀最重要能源的商業化開發。
  • 科學自信|人類可燃冰在中國試採點火成功,中國科技創新機遇迎來...
    但是要使用了汽車、飛機、輪船之類的設備,我們人類還有很多問題需攻克,至少一套可燃冰安全產品的工業生產體系還需要重新建設或利舊改造,至少也是十年以上的功夫。回頭繼續講講老專家的談話吧。他繼續說到了舊中國科技他信的起因:他說由於我們中國清朝後期長期閉關鎖國,讓人類現代科技起步之際,錯過同步發展竟爭的時機。
  • 中國在海域連續穩定試開採可燃冰成功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成功!據央視新聞今天(18日)援引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消息,這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今日中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發去賀電。
  •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提出破解可燃冰開採難題的中國方案
    因其外觀像冰一樣而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日前,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關於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開採方法的兩項國家發明專利技術和兩項國際發明專利技術獲得授權,為可燃冰開發提供了新思路。可燃冰如何開採、開採難在何處?記者近日探訪了青島海地所,揭開可燃冰開採的神秘面紗。
  • 什麼是可燃冰?為什麼開採可燃冰這麼困難?
    什麼是可燃冰?為什麼開採可燃冰這麼困難?但是,天然可燃冰藏在海底巖石的深處。與石油和天然氣相比,其開採面臨許多新問題。此外,開採可燃冰非常困難。可以看出,人類在短期內無法實現利用可燃冰緩解能源危機的想法。至於將來是否可以實現,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研究。
  • 中國秀超級實力:開採可燃冰,攻克人造太陽,這次讓美國開了眼界
    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而曾經的石油進口霸主美國,則靠著強悍的頁巖油、頁巖氣技術,成功實現了從石油進口國向出口國的轉變。如果說90年代美國用海灣戰爭給中國上了深刻一課,那麼進入21世紀後,美國再次在頁巖油技術上讓中國開了眼界。
  • 可燃冰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新發展方向,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打開APP 可燃冰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新發展方向,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佚名 發表於 2020-04-22 16:46:02 儘管可燃冰清潔、高能、儲量大等優點為我國能源安全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但可燃冰在給人類帶來新的能源前景的同時,對人類生存環境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 深海礦藏開採先行者!我國可燃冰試採創世界紀錄,遠超日本!
    1934年曾被蘇聯人認為是一種對輸氣管道有害的物質,之後人們加深了對它的認識,才意識到這種天然資源的寶貴性,世界各國紛紛建立起了自己的開採點,尤其是中國和日本已經在可燃冰開採領先世界。圖為可燃冰開採工程人員為何可燃冰會成為未來能源?
  • 南海的可燃冰,夠中國燒多少年?當前可燃冰開採的技術進展如何?
    中國的可燃冰儲量首先,南海可燃冰還在開採中,具體多少儲量,官方現在也沒有數字,我們可以粗略算一下神狐海域的可燃冰夠中國燒多少年,從而對南海可燃冰的規模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可燃冰科學估計中國可燃冰儲量總規模有836500億立方米,現在已探明的可燃冰儲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