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2021-01-13 騰訊網

地球深部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資源和能源,是維繫萬物繁衍的物質基礎,是重大自然災害(地震、火山等)產生的根源。地球深部的物質運動和能量轉換與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安全息息相關。

然而,由於地球深部充斥著堅硬的巖石、處於高溫高壓極端環境,人類對地球深部的認知還非常膚淺,遠沒有達到對太空和深海的認識程度。

2010年,聯合國「國際行星地球年」將地球深部作為地球科學的最後前沿。因此,創新深地科學理論、發展深地探測技術,解釋地球深部奧秘,是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生存空間基本問題的必由之路。

2020年3月26日,這是一個讓國人振奮和自豪的日子,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輪試採日前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任務。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

和人們熟悉的海底石油、海底天然氣田相比,可燃冰要神秘得多。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種「高潛力」能源。

什麼是「可燃冰」?可燃冰開採

為什麼這麼重要?

「可燃冰」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其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含量一般在80%以上,最高可達99.9%。在一定的低溫高壓環境下,甲烷氣體分子如果進入水裡,水分子就會結成小籠子,將甲烷氣體分子囚禁在籠子裡,形成籠形狀固態結晶物質,由於它外觀似冰,遇火即可燃燒,因此被形象的稱為「可燃冰」(圖1)。

圖1 可燃冰的微觀結構與宏觀外貌

「可燃冰」具有三個特點,一是資源分布廣泛。可燃冰在自然界廣泛分布在海域水深300米—3000米,海底以下0米—1000米的沉積物中以及陸域永久凍土區(圖2)。

圖2 全球可燃冰分布圖

二是資源潛力巨大。據科學家估算,如果把全球可燃冰的資源量折算為有機碳資源,其有機碳佔比是煤、石油、天然氣三者有機碳之和的約2倍(圖3)。

三是資源高效清潔標準狀態下,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後可釋放出160~180立方米天然氣,能量密度比煤、石油、天然氣高很多;而「可燃冰」燃燒後基本不會產生殘渣和廢氣,汙染又比煤、石油、天然氣小很多。

圖3 可燃燒的資源量約為地球化石燃料的2倍

由於可燃冰的這些特點,它被各國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美國等發達國家就開始了對可燃冰的研究與調查。但截至目前,除我國以外全球僅有3個國家開展了可燃冰試開採(表1)。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本次海域試採,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分別達到了86.14萬立方米和2.87萬立方米,均為目前世界上可燃冰試採的最高紀錄,使可燃冰開發利用成為現實可能,對推進可燃冰勘查開採產業化意義重大。

「可燃冰」開採技術為什麼這麼難?

由於形成條件的限制,可燃冰的開採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如果直接把它挖出來,不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會損失很多甲烷氣體,所以直接開採可燃冰固體不是個好主意。

前面我們說過,可燃冰需要在一定的低溫高壓環境下,水分子才會結成小籠子,將甲烷氣體分子囚禁在籠子裡,如果打破了這個條件,氣溫升高或者壓強降低,那「籠子」裡的甲烷氣體分子就會打破桎梏,紛紛衝出來。

因此,科學家們嘗試使用各種方法開採可燃冰。「加熱法」是想辦法給地下可燃冰層加熱,讓可燃冰中的甲烷釋放出來,順著鑽井管道溢出來開採。在加拿大麥肯齊三角洲的首次試採使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減壓法」一般是想辦法使地下可燃冰富集區的地層壓力降低,使可燃冰分解為甲烷氣體和水,使甲烷氣體順著管道溢出來地面。日本的兩次海域可燃冰試採都是使用了降壓法。

此外,由於在相同條件下,CO2氣體比甲烷氣體更容易被水分子組成的「牢籠」囚禁,因此可以通過注入CO2,把水分子「牢籠」中的甲烷替換出來,被稱為「二氧化碳-甲烷置換法」。美國阿拉斯加北坡可燃冰試採就嘗試使用了這種方法。

從目前試採的情況來看,這些方法都還不太完善,要麼成本太高,要麼工藝複雜,要麼能源利用效率太低。而相對來說,減壓開採法是目前被認為最經濟、有效、簡單的開採方式。

我國目前「可燃冰」開採情況

雖然我國在可燃冰資源調查研究方面起步較晚,但我國科技工作者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忘我拼搏精神,深入鑽研可燃冰勘探與開發技術,在可燃冰開採技術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目前,我國已先後成功實施陸域凍土帶及海域可燃冰試採。

2011年,我國首次運用降壓法和加熱法對祁連山木裡地區可燃冰進行了試採。試採結果表明,減壓法是最經濟的開採方式,若同時採用加熱法開採,瞬時產氣量將顯著增加,試採效果更為明顯。

2016年,我國創新提出「山」字形水平對接井試採方案,運用降壓法,再次實施試採,累計試採23天,總產氣量1078.4立方米,較2011年單井產氣量(95立方米)有明顯提高,開採效能明顯提升。

2017年,我國運用減壓法在南海神狐海域實施直井可燃冰試採。連續試採60天,累計產氣量約30.9萬立方米,完成了「海域探索性試採」,解決了「如何在海域安全、連續把可燃冰試採出來」的問題。

2020年,我國運用減壓法在神狐海域實施水平井可燃冰試採,在30天內累計產氣86.14萬立方米,解決了「如何提高可燃冰產氣規模」的問題,實現了從「海域探索性試採」到「海域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我國也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科技創新能力的國際「領跑」優勢地位。

相關焦點

  • 向地球深部進軍 | 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因此,創新深地科學理論、發展深地探測技術,解釋地球深部奧秘,是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生存空間基本問題的必由之路。2020年3月26日,這是一個讓國人振奮和自豪的日子,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輪試採日前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任務。
  • 向地球深部進軍|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因此,創新深地科學理論、發展深地探測技術,解釋地球深部奧秘,是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生存空間基本問題的必由之路。2020年3月26日,這是一個讓國人振奮和自豪的日子,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輪試採日前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任務。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
  • 可燃冰的發現開採史
    隨後,初步圈定出可燃冰資源遠景最有利的重點目標區,持續開展探測關鍵技術等研究。2007年,我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實施了首次可燃冰鑽探,成功獲得實物樣品,成為繼美國、日本、印度之後第4個通過國家計劃在海底鑽獲可燃冰實物樣品的國家。2011年,可燃冰調查進入全新階段。為儘早開發利用可燃冰,我國啟動了可燃冰勘查與試採專項工作。
  • 1500億方可燃冰,中國首次開採90萬方,全球最大可燃冰群現身南海
    1500億方可燃冰,中國首次開採90萬方,全球最大可燃冰群現身南海 在生產和我們的生活發展當中,其實更多的一些資源方向就是現在能夠維持日常生活的一些資源利用,石油雖然說是現在最為普遍和常見的一種,但是由於它的利用會給環境帶來危害
  • 我國可燃冰試採創下兩項世界紀錄,為什麼開採可燃冰這麼難?
    試採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關鍵技術,實現產氣規模大幅提升,為生產性試採、商業開採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我國也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二是自主研發了一套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產業化的關鍵技術裝備體系,大大提高了深海探測與開發能力。形成了六大類32項關鍵技術,其中6項領先優勢明顯。
  • 什麼是可燃冰?為什麼開採可燃冰這麼困難?
    什麼是可燃冰?為什麼開採可燃冰這麼困難?海底大陸架和一些凍土層中普遍存在可燃冰。專家們分析說,到目前為止,海底最有價值的礦產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人類可以使用它的可燃冰達1000年之久,從而可以大大緩解能源問題。
  • 多種技術設備自主研發 開採可燃冰有望再提速
    多種技術設備自主研發,產業化進程邁出關鍵一步開採可燃冰 有望再提速(解碼)核心閱讀日前,我國海域可燃冰第二輪試採圓滿成功。經過前期的理論研究和實驗,這次試採創新利用水平井鑽採技術,使用了多種自主研發的技術設備,有效提高了產氣規模、開採效率。
  • 成功開採可燃冰!中國將要改寫全球能源格局
    可燃冰在低溫和高壓條件下行程,一體積可燃冰可儲載100-200倍體積的甲烷氣體,具有能量高,燃燒值大等有點。目前發現的可燃冰儲量大約是化石燃料綜合的2倍,它將成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重點是課本提到:「冰」——「可燃冰」,其中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可能成為未來的新能源,但目前開採在技術上還存在困難。
  • 可燃冰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國內可燃冰商業開採任重道遠
    1999-2020年中國可燃冰行業開採發展歷程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相比於傳統型能源,水合物在開發過程中會發生相變。水合物埋藏在海洋底部時是固體,在開採過程中分子構造發生變化,會從固體變成氣體和液體。這種特點是研究開採方案的出發點。
  • 中國可燃冰開採又創新紀錄,可燃冰三種開採方法你需要知道
    「可燃冰」的開採方法主要有三種,即熱解法、減壓法和置換法。開採的最大困難是保證井底的穩定,使甲烷氣體不洩漏,不會造成溫室效應。熱解法利用可燃冰在加熱過程中的分解特性,可以將甲烷蒸氣從固態分解出來。但這種方法的難點在於不易收集。
  • 關於可燃冰,我們究竟該不該開採?
    ,這也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可燃冰的開採成功是否意味著我們即將擁有更多的能源?熾手可熱的常規能源是否會被可燃冰所代替?可燃冰到底不該被開採?很多人要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可燃冰的前景十分誘人,為什麼從2002年試驗開採之後一直未能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開採?記者綜合採訪梳理發現,這主要是因為可燃冰開採面臨四項主要挑戰。
  • 日本將試驗開採海底「可燃冰」
    新華網東京1月20日電(記者何德功)日本政府日前決定,2月中旬在愛知縣渥美半島南部70至80公裡的海底試驗開採俗稱「可燃冰」的甲烷水合物,明年進行實際開採並試驗以此為原料生產天然氣。
  • 【關注】中國實現可燃冰開採重大突破!可燃冰是什麼?很厲害嗎?
    這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可燃冰是什麼?很厲害嗎?  簡單說,可燃冰是一種能源,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汙染小、能量高。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點燃採集的可燃冰。
  • 南海的可燃冰,夠中國燒多少年?當前可燃冰開採的技術進展如何?
    中國的可燃冰儲量首先,南海可燃冰還在開採中,具體多少儲量,官方現在也沒有數字,我們可以粗略算一下神狐海域的可燃冰夠中國燒多少年,從而對南海可燃冰的規模有一個大概的認識。1000億噸,可燃冰的密度是0.9g/立方釐米,就意味著中國已探明的可燃冰有1111億立方米,夠中國燒60年。
  • 幾乎免費的新能源可燃冰,我國己試開採成功,每年節省百億支出
    2004年,我國科學家聯合德國科學家,組成一支26人的綜合地質考察團,對南海進行了為期42天的考察,據當時中方首席科學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總工程師黃永祥稱,探測證據表明在南海的可燃冰開採過程中,連續22天的,平均日產8350立方米,氣壓氣流穩定,開採過程當中,海底的地形也沒有變化,沒有引起地質災害,這在可燃冰的開採過程當中是非常難得的。
  • 不吹不黑,中國可燃冰開採真比外國強?
    中國的可燃冰這兩天成了網上很「燃」的一個話題。 本來是一個喜大普奔的消息,但後來陸續出現了「100升可燃冰能讓汽車跑5萬公裡」被闢謠、有人稱「日本幾年前就已成功開採可燃冰」等消息,讓很多吃瓜群眾陷入迷惑。 中國的可燃冰開採,真的比外國強嗎?可燃冰未來真的能替代煤炭和石油,成為我們生活中依賴的新能源嗎?
  • 中國在海域連續穩定試開採可燃冰成功
    這個持續不斷燃燒的火焰,就是正在從1000多米的水下分解提取出的可燃冰所產生的甲烷氣體。這標誌著我國首次試開採得到了全面成功。 因絕大部分埋藏於海底,所以可燃冰開採難度十分巨大。目前,日本、加拿大等國都在加緊對這種未來能源進行試開採嘗試,但都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或未達到連續產氣的預定目標。 此次試開採成功,不僅表明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勘查和開發的核心技術得到驗證,也標誌著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綜合實力達到世界頂尖水平。
  • 為什麼說誰先掌握可燃冰的開採誰就掌握人類100年內能源主動權?
    比如我們這期的主角,可燃冰。2017年,我國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宣布,我們在珠海市東南320公裡的神湖海可燃冰試採工業區第一口井試採成功,當時大家可能認為這只是我國海洋勘測的一項新成就,可能沒有意識到,可燃冰的開採極有可能顛覆未來的世界格局!那麼什麼是可燃冰呢?
  •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提出破解可燃冰開採難題的中國方案
    因其外觀像冰一樣而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日前,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自主研發的關於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開採方法的兩項國家發明專利技術和兩項國際發明專利技術獲得授權,為可燃冰開發提供了新思路。可燃冰如何開採、開採難在何處?記者近日探訪了青島海地所,揭開可燃冰開採的神秘面紗。
  • 科學家在我國南海發現「可燃冰」,儲存量世界第一,開採具有難度
    這種可燃冰怎麼會在海底出現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儲存量竟然比黃金石油還多,儲存量居然在全球遙遙領先。它是否像黃金石油那樣需要去開採呢?那如果我們去開採,是不是就發財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可燃冰神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