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燃冰行業概況
中國2002年啟動對可燃冰的研究與勘探,2014年國務院印發《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鼓勵推動可燃冰的試採與開發,並於2017年在南海神狐海域設立可燃冰勘探試驗區。
2020年2月17日-3月30日,我國海域可燃冰第二輪試採圓滿成功。此次試採已持續產氣42天,累計產氣總量149.86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3.57萬立方米,是第一輪60天產氣總量的4.8倍,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世界紀錄。
1999-2020年中國可燃冰行業開採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相比於傳統型能源,水合物在開發過程中會發生相變。水合物埋藏在海洋底部時是固體,在開採過程中分子構造發生變化,會從固體變成氣體和液體。這種特點是研究開採方案的出發點。綜合各國天然氣水合物常規開採方法,大體可歸為以下三類:①注熱法;②減壓法;③化學抑制劑法。此外,隨著對天然氣水合物形成機理和水合物相平衡研究的深入,利用二氧化碳水合物置換天然氣水合物的新型開採方法也引起了關注。
資料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國內外可燃冰試採現狀分析
截止2018年10月,包括我國在內全球僅4個國家實現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其他三個國家分別是加拿大、美國和日本。其中前蘇聯的麥索亞哈氣田水合物的產業化開發屬於非常規氣田開發時的意外成果,並非是專門針對水合物進行的試採嘗試。
資料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可燃冰行業市場運營現狀及投資規劃研究建議報告》
三、可燃冰行業技術專利現狀分析
從固態水合物儲運及分離淨化天然氣技術領域專利申請量來看,日本三井造船株式會社位居首位,申請量大幅高於排名第二位的申請人,競爭優勢明顯。中國的高校院所和企業佔據了6個,中國專利權人仍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主,企業相對較少,可見,天然氣水合物技術尚處於基礎研究階段,離產業化還有一定距離。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四、可燃冰在開採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
目前,世界各國面臨嚴重的能源短缺問題,紛紛尋找新的替代方案,可燃冰便是其中之一。從我國可燃冰開發日新月異的進程來看,可燃冰成為新興的重要能源是大勢所趨。但目前對可燃冰開發法律問題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沒有專門立法規制可燃冰開採的環境風險、生產風險,也沒有建立與之配套的預防政策、爭端解決機制等。同時,可燃冰開發與水資源、氣候、能源等因素相互聯繫,如何協調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促進可燃冰日後的商業化開發,也是一大難題。
資料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
五、可燃冰流動保障研究進展
為了能夠實現從開採,井筒流動到管線技術的全過程數位化。可以搭建海底可燃冰流動保障的數字孿生生產系統。可以不斷提高產品的創新水平。用創新技術帶動可燃冰生產系統優化和生產參數的優化。努力提高生產效率,不斷優化設備維護的方式,以此來提高海底生產系統的整體壽命,以實現可燃冰開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資料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