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 王冰凝 北京報導
可燃冰開採技術在我國實現重大突破,猶如對能源行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5月18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宣布,中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採獲得成功,這標誌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5月19日,在可燃冰試採成功的利好下,相關概念股集體走高,中海油服、海默科技、博邁科、石化機械、惠博普、潛能恆信等漲停,海油工程、傑瑞股份、中集集團等個股也均大幅上漲。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指出,可燃冰技術在2030年以前形成商業開發有一定可能性,遠期看,商業化的成本有望降低。因為可燃冰礦產集中度很高,開採的水層淺,如果技術有了突破,理論上開採成本將低於海上石油和天然氣開採。而且,預計2020年後,石油和天然氣的價格會再次上漲,那未來可燃冰可能就成為重要的替代能源。
「拋開可燃冰概念未來能否商業化,可燃冰試採獲得成功,本身就是我國國家能源戰略的一個重大突破,我國擁有了一個新的能源技術儲備。」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指出。
據國土資源部介紹,這次試採成功是我國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實現資源量佔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採,為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商業性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儲備,打破了我國在能源勘查開發領域長期跟跑的局面。
公開資料顯示,可燃冰是一種把天然氣包裹在冰狀晶格下的固體晶體物質,由於含有大量甲烷氣體極易燃燒。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分子,具有能量密度高、佔用體積小的特點,在同等條件下,可燃冰燃燒產生的能量比煤、天然氣、石油要多出數10倍,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比原油和煤低兩個數量級,而且燃燒後不產生任何殘渣和廢氣,避免了汙染問題,是世界公認的清潔能源。
同時,可燃冰資源量大。據估算,在世界各大洋中,可燃冰的總資源量是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氣總儲量的2倍。
權威報告稱,我國可燃冰的總資源約是常規天然氣、頁巖氣等資源量總和的兩倍,按當前的消耗水平,可滿足我國近200年的能源需求。安信證券則指出,據勘探,僅我國南海存儲可燃冰就相當於650億噸石油,按我國當前能源消耗水平,可供我國消費130年。
安信證券指出,長期以來,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極高。為提高原油自給率,我國從1998年開始探索可燃冰的開採技術。本次實現穩定連續採氣表明其距離商用已近在眼前。
而可燃冰技術實現重大突破,距離其真正商業化還有多遠?
「這首先要看可燃冰開採的難度和成本,目前看來,開採難度大,開採成本高,短期內不可能大規模用於商業化。」有業內專家告訴記者。
據記者了解,在地球上,絕大多數可燃冰是和泥沙混在一起的。而我國此次在南海神狐海域試採成功的,就是一種泥質粉砂類型的可燃冰礦藏。
安信證券分析師指出,可燃冰的大規模商用除考慮技術方案外,還需考慮其經濟性和環保性。如要大規模商用,先要充分系統地研究和評估對環境的影響。
據日本國家石油天然氣和金屬公司估算,從海底可燃冰每提取1立方米天然氣需46~174日元(2.8~10.8元人民幣),對比美國天然氣成本10日元(0.6元人民幣),仍有很大下降空間。
而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也指出,可燃冰開發過程中出問題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因此目前可燃冰的開採難度很大。
「可燃冰的大規模開採仍需假以時日。」安信證券分析師稱,因後續開發相關技術突破難度較大,原油價格在底部徘徊,目前看來,開發的經濟性低。
不過,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髮表示,一開始就瞄準了(可燃冰)資源潛力巨大,具有廣泛利用前景的這一個特點,雖然開採難度很大,但開發成功後,其廣泛利用更具意義。而且,從目前試採的連續性和產氣量來看,可燃冰離商業性開採不遠了,可燃冰或將在2030年前得到商業性開發利用。
根據國土資源部透露的信息,雖然海底開採成本巨大,但科學家在大陸的永久凍土帶也發現了可燃冰,而中國,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在中高緯度高原凍土帶鑽獲可燃冰實物樣品的國家。
據悉,目前,可燃冰試開採團隊將繼續在神狐海域附近再進行二至三個不同礦區和類別的試開採工作,為在2030年前進行天然氣水合物商業開發打下基礎、積累經驗。
雖然可燃冰的商業化還需假以時日,但是政府對該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大力支持,已經開始利好相關行業。
有機構甚至表示,儘管更進一步的經濟性開採技術尚未成熟,但長期看,可燃冰有望主導未來全球能源供給。
安信證券指出,本次試採成功後,我國必將加大對可燃冰開採技術的資源投入,相關固定資產投資有望提速,油服設備及服務企業有望受益。另外,中國船舶、中國重工主要生產LNG運輸船和海上鑽井平臺的相關企業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受益。
安信證券同時指出,我國當前天然氣自給率低,大量依賴於國外進口。本次可燃冰試採成功提供了一種新的天然氣來源,再疊加近日油氣體制改革方案有望落地,將使天然氣市場進一步市場化,相關設備企業迎來機遇。
招商證券則分析認為,由於可燃冰多數分布於海底,因此海上鑽採設備將主要受益。此外可燃冰開採增加天然氣供給,有望降低天然氣使用成本,天然氣使用比例進一步提高,下遊應用設備受益。
太平洋證券分析師張學指出,中長期看好上遊勘探開發。我國《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已明確天然氣的主體能源地位,力爭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佔比提高到10%,可燃冰的開發將加大天然氣的供給,有望推動我國非常規油氣開發投資的增長。
張學認為,目前可燃冰開採商業化仍處在研究階段,且由於開採成本高,短期內大規模開發可能性較低,對公司業績影響有限,但考慮到可燃冰儲量豐富,未來有改變全球能源供給的可能性,長期來看相關上市公司或將大幅受益。由於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海底,未來海上油氣鑽採設備及服務廠商有望首先受益。
華夏時報 —思想創造價值—
▶微信 | chinatimes
▶微博 | @華夏時報 @水皮
▶網站 | http://www.chinatime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