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指的是天然氣水合物,是分布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近日,自然資源部日前宣布可燃冰試採成功。那可燃冰試採成功意味著什麼?什麼時間試採成功的呢?
一、可燃冰試採成功意味著什麼?
點亮新能源時代曙光
提起能源,人們想到的往往是煤、油、氣點燃的火炬而不會是冷冷的冰塊,但中國科技工作者已經可以將蘊藏在海底的「冰塊」點燃成熊熊燃燒的火焰,讓「冰火交融」從夢想變成現實。
從5月10日起,源源不斷的天然氣從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層中開採上來,點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鑽探平臺「藍鯨一號」的噴火裝置。這是我國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對資源量佔比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儲層可燃冰成功實現試採。
和人們熟悉的海底石油、海底天然氣田相比,可燃冰要神秘得多。但這種由水和天然氣在高壓、低溫情況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卻是標準的「高潛力」能源。
它燃燒值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後可釋放出約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氣,燃燒產生的能量明顯高於煤炭、石油,燃燒汙染卻又比煤、石油小,更加清潔環保。
它資源儲量豐富——可燃冰廣泛分布於全球大洋海域,以及陸地凍土層和極地下面。估算其資源量相當於全球已探明傳統化石燃料碳總量的兩倍。
「可燃冰被各國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是世界矚目的戰略資源,對我國能源安全及經濟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試採現場指揮部總指揮、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說。
向地球深部進軍
從「藍鯨一號」起步的可燃冰試採,不僅對我國未來的能源安全保障、優化能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甚至可能給世界能源接替研發格局帶來改變。
「試採成功打破了我國在能源勘查開發領域長期跟跑的局面,取得了理論、技術、工程和裝備的完全自主創新,實現了在這一領域由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鍾自然說。
「從理論上講,地球內部可利用成礦空間分布在從地表到地下1萬米,目前世界先進水平勘探開採深度已達2500米至4000米,而我國大多小於500米,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的這一論斷,讓人們對大地大海深處充滿嚮往。
如果我國固體礦產勘查深度達到2000米,探明資源儲量可以翻一番。而遼闊的大洋海底,多金屬結核總資源量約3萬億噸,有商業開採潛力的達750億噸;海底富鈷結殼中鈷資源量約為10億噸;太平洋深海沉積物中稀土資源量達880億噸。未來全球油氣總儲量的40%將來自深海。
「海洋特別是深海作為戰略空間和戰略資源,在國家安全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深海探測是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需要。」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說,我國海洋探測科技創新已經取得很大進步,但在一些深海領域與美日俄及個別歐盟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向深海進軍,發揮後發優勢,爭取後發先至,這是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
在本次試開採之後,我國可燃冰開採將進入「科學積累」的新階段。葉建良說,在系統總結本次試採經驗、優化試採技術工藝的基礎上,還將開展更多種類型可燃冰試採,建立適合我國資源特點的開發利用技術體系,同時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進一步提高可燃冰勘探開發和深海科技創新能力。
二、可燃冰什麼時間試採成功的?
自然資源部日前宣布,這次試採是全球首次利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可燃冰,也是繼2017年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後,推進產業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成果。2月17日至3月18日,試採連續產氣30天,累計產氣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創造了「產氣總量最大、日均產氣量最高」兩項世界紀錄。
目前第二輪試採仍在進行中,科技人員將圍繞加快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產業化和實施生產性試採進行必要的試驗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