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26日消息(記者劉飛 見習記者於子敬)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26日),自然資源部傳出好消息: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也就是俗稱的「可燃冰」,第二輪試採成功,並且創造了「產氣總量」和「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
被俗稱為「可燃冰」的天然氣水合物,是由天然氣和水在低溫、高壓條件下形成的一種固態結晶物質,外觀像冰,可以被點燃,被認為可成為石油、天然氣的替代能源。
2017年,我國南海神狐海域進行的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試開採成功。2019年10月正式啟動第二輪試採海上作業,於2020年2月17日試採點火成功,持續至3月18日完成預定目標任務。
此次第二輪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的世界紀錄。同時,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協調領導小組副組長李金髮介紹,實現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大致可分為理論研究與模擬試驗、探索性試採、試驗性試採、生產性試採、商業開採5個階段。第二輪試採成功邁出了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中極其關鍵的一步。李金髮介紹:「本輪試採是在上一次探索性試採的基礎上突破了水平井鑽採技術。這項技術是產業化過程中的關鍵,(它的突破)使規模化產氣成為現實,向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邁出了極其關鍵的一步。」
據介紹,此次試採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關鍵技術,實現產氣規模大幅提升,為生產性試採、商業開採奠定了技術基礎。我國也成為全球首個採用這一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
此外,此次試採還自主創新形成了環境風險防控技術體系,構建了大氣、水體、海底、井下「四位一體」環境監測體系,進一步證實了天然氣水合物綠色開發的可行性。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現場指揮部指揮長、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介紹:「監測結果表明,試採過程中甲烷無洩漏,生態環境無汙染,未發生地質災害。」
目前第二輪試採仍在進行中,將圍繞加快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產業化和實施生產性試採進行必要的試驗工作。李金髮表示:「下一步將進入到生產性試驗階段,計劃用4-5年時間來實現生產性試驗。試驗成功之後,將進一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力爭在2030年之前實現產業化的目標,(使天然氣水合物)早日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