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消息 (記者劉泓波 通訊員文江 王鄂川)4月19日上午,隨著海洋工程公司工作人員撤離海上平臺,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項目結束,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世界紀錄,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海洋工程公司順利完成本次試採的海上工程總承包任務,標誌著中國石油完全具備深水鑽探總承包能力,為企業走向深海提供了有力支撐。
項目於2019年10月20日正式開工,其複雜程度、施工難度在世界範圍內前所未有。比如,本次採用水平井試採,井身要橫穿極易坍塌的深水淺軟地層,面臨著井口和井壁的穩定、高造斜率等極大困難,猶如「在豆腐上打鐵,用金剛鑽繡花」。而且這種特殊地層決定了所有工作沒有經驗可循。「一旦失誤,前功盡棄,就會造成巨大損失,必須保證每項工藝、技術、管理措施都精準到位。」海洋工程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項目前線指揮部指揮馬寶金說。
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天然氣水合物試採現場指揮部統一指揮下,海洋工程公司在施工過程中,先後克服了深水淺軟地層開路鑽井、高造斜段管柱下入等世界性難題,形成了深水淺軟地層水平井工程技術體系。試採成功,標誌著我國在天然氣水合物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領跑」優勢地位進一步增強,也意味著中國石油深水工程技術達到較高水平。
項目的成功源自充分的準備。2017年7月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一輪試採項目結束後,海洋工程公司就立即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提出的利用水平井開採天然氣水合物的思路,協同開展試採工程技術攻關。在兩年多時間裡,海洋工程公司專門成立深水油氣與可燃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天然氣水合物試採現場指揮部的指導和支持下,與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石油大學等單位聯合開展技術研發,在吸力錨承載力與置入工藝、軟弱地層井壁穩定與鑽井液等關鍵領域取得了多項重大技術突破。作為試採主要參研參試單位,在渤海灣附近的陸地、淺海和深海試驗場進行了21口井123次試驗,並形成了完整的第二輪試採工程設計。
憑藉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在第一輪試採中優良的業績,海洋工程公司通過新一輪招投標再次承擔第二輪試採海上工程施工任務。施工中,項目前線指揮部100多名幹部員工,先後經受了北冕颱風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嚴峻考驗,圓滿完成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