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全球首個成功在海域穩定開採可燃冰的國家;2030年前將會商業開發利用
新京報訊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官微「中國地質調查」消息,昨天,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在南海神狐海域實現連續8天穩定產氣,這標誌著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據了解,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一個實現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能的國家。中共中央、國務院為此發來賀電,向參加這次任務的全體參研參試單位和人員,表示祝賀。
可燃冰開採甲烷含量最高達99.5%
據國土資源部介紹,這次試採成功是我國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實現資源量佔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採,為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商業性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儲備,積累了寶貴經驗,打破了我國在能源勘查開發領域長期跟跑的局面。
據了解,中國此次試採自5月10日起開展,中國地質調查局從我國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採出天然氣。經試氣點火,已連續產氣8天,最高產量3.5萬立方米/天,平均日產超1.6萬立方米,累計產氣超12萬立方米,天然氣產量穩定,甲烷含量最高達99.5%,實現了預定目標。
全國可燃冰資源相當於千億噸石油
南海海域是我國可燃冰最主要的分布區,全國可燃冰資源儲存量約相當於1000億噸油當量,其中有近800億噸在南海。試採現場指揮部地
質組組長陸敬安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勘探顯示,神狐海域有11個礦體、面積128平方公裡,資源儲存量1500億立方米,相當於1.5億噸石油儲量,「成功試採意味著這些儲量都有望轉化成可利用的寶貴能源」。
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髮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下一步試開採團隊將繼續在附近海域再進行二至三個不同礦區和類別的試開採工作。積累更多試開採經驗,為在2030年前進行天然氣水合物商業開發打下基礎。相信在2030年以前,具有最大潛力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將會得到商業性開發利用。
採寫(除署名外)新京報記者王碩
1可燃冰有哪些用途?
系短期內可接替常規油氣資源的一種清潔能源
可燃冰是一種把天然氣包裹在冰狀晶格下的固體晶體物質,多為白色、淡黃色、琥珀色和暗褐色。由於含有大量甲烷氣體,可燃冰極易燃燒。
可燃冰具有能量密度高、佔用體積小的特點,在同等條件下,可燃冰燃燒產生的能量比煤、天然氣、石油要多出數十倍,而且燃燒後不產生任何殘渣和廢氣,避免了汙染問題。據了解,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分解釋放出160立方米以上天然氣。同時,可燃冰資源量大。據估算,在世界各大洋中,可燃冰的總資源量是全球已知煤、石油、天然氣總儲量的2倍。
儲量巨大、高效清潔、燃燒值高等特點,使得可燃冰被譽為21世紀最具商業開發前景的綠色清潔戰略能源,成為各國競相研究開發的熱點。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髮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中國海域的可燃冰資源量,初步估計資源量相當於800億噸油當量。「所以可燃冰是非常有潛力的,是短期內可以接替常規油氣資源的一種清潔能源。」李金髮表示,可燃冰如果能開發利用,將大大提高中國資源的安全
保障能力,大大降低我國的對外依存度,同時也會大大改善我國的能源資源結構。
2海底開採為何這麼難?
日本加拿大曾嘗試開採,以失敗告終
據了解,由於絕大部分可燃冰埋藏在海底,因此開採難度十分巨大,可燃冰的開採一直是世界難題。2013年,日本曾嘗試過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試開採工作,雖然成功出氣,但是6天後,由於泥沙堵住了鑽井通道,試採被迫停止。此外,加拿大等國都在加緊對這種未來能源進行開採嘗試,但都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實現。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髮表示,此次中國試開採成功完成了兩個目標,第一,是試開採的每日取氣量要達到1萬方以上,第二是連續產氣一周,「目前,我們超額完成了這個目標,所以我們是在世界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勘查開發上成功的第一個國家。」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天然氣水合物試採現場總指揮葉建良表示,此次試採運用了地層流體抽取法,從單純的考慮降壓變成了關注流體的抽取,這樣通過保證流體的抽取來實現穩定的降壓,降壓方案充分體現了它的優越性,也是保證此次試採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我們是優先搶佔了理論和技術高地,實現了我國在天然氣水合物開發上的領跑,它將會是繼美國引領頁巖氣革命後,我國引領的天然氣水合物革命,將會推動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李金髮表示。
3可燃冰何時可實現商用?
2030年前可實現可燃冰的商業開發
中國地質調查局官微中披露了我國可燃冰開採中的數次嘗試。據介紹,2007年中國南海神狐海域首次成功鑽探獲得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2009年祁連山永久凍土區鑽探獲得實物樣品。
2013年又先後在東沙海域、祁連山凍土區再次鑽探獲得新型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發現高飽和度天然氣水合物層。
專家預計,可能在2020年前後突破可燃冰的開發技術,實現能夠適應工業化開發規模的工藝、技術和設備完善。大約再經過10年左右的提升,到2030年前實現可燃冰的商業開發。
可燃冰使用前景廣闊,但也存在危險。據估算,全球海底可燃冰中的甲烷總量大約是地球大氣中的甲烷總量的3000倍。如果開採不慎,導致甲烷氣體大量洩漏,將可能引發強烈的溫室效應。因此,目前如何安全經濟的開採可燃冰,並且從中分離出甲烷氣體,依然是各國研究和利用可燃冰的核心難題。
■回顧
中國可燃冰勘探1998年起步
全球天然氣水合物研發活躍的國家主要有中國、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和印度等,各國競相投入巨資開展天然氣水合物試採,競爭異常激烈。
和國際上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開始勘探、研究可燃冰相比,我國的可燃冰研究起步要晚到1998年,但中國科技工作者只用了不到20年就完成了從空白到趕超的全過程。
回顧這一歷程,試採現場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邱海峻介紹說,在1998年立項後,1999年我國就開始了南海和陸地凍土區的可燃冰調查工作,2007年就在神狐海域鑽獲可燃冰,這使得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印度之後,第四個通過國家級研發計劃在海底鑽獲可燃冰的國家。
2015年,我國科技工作者在神狐海域準確定位了兩個可燃冰礦體。2016年,地質調查工作人員圍繞試採在神狐海域開展鑽探站位8個,全部發現可燃冰。
「2016年3月,我們正式開始準備可燃冰試開採,當時定下的開鑽時間為2017年3月28日,就是說自開始準備至開鑽僅有一年時間,如果不是之前持續拼搏積累下海量的地質數據,就不可能按時完成任務。」邱海峻說。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