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開採(資料題)
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的能源消耗都主要依靠從海外進口。尤其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保障能源的供給對於中國而言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這也暴露出一個問題,由於中國在海外的能源命脈需要經過各方勢力的「家門口」,一旦國際局勢緊張就有被「卡住」的風險,中國又該如何解決呢? 發展軍事力量對海外能源通道進行保護只能治標,中國畢竟還不能像美國那樣在全球設立軍事基地。而最近中國對於海底可燃冰的試採成功,卻提供了一個可以治本的方法。
5月18日,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採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可燃冰是一種由水和天然氣在高壓、低溫情況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相比傳統的海底石油、天然氣,可燃冰雖然被重視的較晚,卻是一種「高潛力」能源。
從燃燒值來說,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後可釋放出約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氣,燃燒產生的能量明顯高於煤炭、石油,而且燃燒後僅會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不會像煤炭和石油產品燃燒時釋放出粉塵、硫化物、氮氧化物等環境汙染物,所以被譽為21世紀最理想的清潔能源。
同時可燃冰的資源儲量豐富,其廣泛分布於全球大洋海域,以及陸地凍土層和極地下面。估算其資源量相當於全球已探明傳統化石燃料碳總量的兩倍。
正是因為能源對於國家發展的必要性以及可燃冰的巨大潛力,因此可燃冰成為了重要的戰略資源,各國爭相研發對其開採技術。其中,美國、加拿大在陸地上進行過試採,但效果不理想。日本於2013年在其南海海槽進行了海上試採,但因出砂等技術問題失敗。2017年4月日本在同一海域進行第二次試採,第一口試採井累計產氣3.5萬立方米,5月15日再次因出砂問題而中止產氣。與之相比,中國的可燃冰研究起步要晚到1998年,但目前以實現反超。在1998年立項後,1999年我國就開始了南海和陸地凍土區的可燃冰調查工作,2007年就在神狐海域鑽獲可燃冰,這使得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印度之後,第四個通過國家級研發計劃在海底鑽獲可燃冰的國家。2015年,我國科技工作者在神狐海域準確定位了兩個可燃冰礦體。2016年,地質調查工作人員圍繞試採在神狐海域開展鑽探站位8個,全部發現可燃冰。
此次中國可燃冰的試採成功,對於破解中國能源困局意義重大。
首先這意味中國的可燃冰採集技術已經過關,在能源利用上又多了一條新途徑,有助於在高速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較少環境的汙染。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可燃冰蘊藏量豐富。據研究表明,中國全國可燃冰資源儲存量約相當於1000億噸油當量,而南海海域是中國可燃冰最主要的分布區,其中有近800億噸就在南海海底。隨著中國對於南海的把控能力不斷增強,南海地區很可能成為中國的主要可燃冰來源。其巨大的儲量以及可燃冰的高能,可以有效降低中國對於海外能源的依賴。同時由於南海到中國大陸的距離遠比中東等產油地近得多,在未來局勢緊張之時外部勢力難以阻斷。因此可燃冰的成功試採對中國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文/蘭順正)
(責編:單芳、陳悅)
貴州織金遭特大暴雨襲擊 大街變成河6月28日,貴州織金縣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襲擊。27日晚至28日晨,織金縣持續十多個小時的暴雨,28日4時,織金縣城區北門大街、安居大道,一片汪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