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在遙遠的中國南海,不久前剛剛誕生了兩項新的世界紀錄——我國設計研發的「藍鯨2號」半潛式鑽井平臺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
而此次被試採的主角,正是被人類寄予厚望的神秘物質可燃冰。作為未來能源之星,它何時能走進尋常百姓家?新華日報《科技周刊》記者採訪到江蘇海洋、地質、能源專家為您解密。
清潔能源可燃冰深藏海底與凍土
作為世界主要能源,石油、天然氣已經「被消耗」了一個多世紀,人類亟待找到下一階段的替代能源。
人類對可燃冰的發現,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在西伯利亞凍土帶,有研究者發現了可燃冰,隨後,加拿大西海岸、日本海域、美國加州濱海,以及中國祁連山和南海相繼發現可燃冰資源。「可燃冰是由天然氣和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主要分布在海洋或凍土中,燃燒後僅會產生少量二氧化碳和水。」 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地質學會高級專家胡文瑄介紹,可燃冰是一種清潔能源,汙染比煤和石油小得多,但能量密度很高。
「研究發現,形成可燃冰需要四個必備條件:(甲烷)氣體、液態水、較低的溫度和較高的壓力,缺一不可。」江蘇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學院學院副教授宋印東說,自然界裡,只有兩種地方可以同時滿足前述四種條件:數百米深的凍土帶地下,或者一兩千米左右的深湖、深海底部及泥沙深處。它們的溫度和壓力恰好使可燃冰能夠穩定存在,於是也被稱作水合物穩定帶。
根據可燃冰所在的具體位置不同,可燃冰的形態也千奇百怪。它們有時單獨以塊狀存在,主要出現在海底,相對少見;有時與泥沙混合在一起,呈現團塊狀、網脈狀的不規則外觀。更多的時候,可燃冰以肉眼難以看到的狀態,分散儲存在泥沙顆粒之間的微小孔隙裡。雖不起眼,但全球有著可觀的可燃冰的儲量,是目前人們勘探和試採的主要目標。
宋印東表示,以目前的認識來看,潔白大塊的可燃冰儲量可能最少,泥質沉積裡的分散可燃冰儲量可能最大,但不易開採。相對容易開發的,是儲存在凍土帶地下砂層和海底砂層孔隙中的分散可燃冰。
中國儲量豐富,開採是共性難題
目前勘探的數據顯示,可燃冰的儲量極為豐富。據粗略估算,它所蘊含的天然氣資源可達到已知常規天然氣資源量的數十倍;如果按有機碳儲量計算,大約是已知煤炭、石油、天然氣有機碳總量的2倍。假如能夠大規模商業化利用,將會成為未來的能源之星,保障世界的化石燃料安全。
對中國而言,可燃冰被寄予厚望,被視作可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能源」。與國外相比,我國常規油氣資源不足,對外依存度很高,作為製造大國,油氣消耗量巨大,並不斷增長,因此,可燃冰一旦實現商用,中國將會走出能源困局,逐漸實現能源獨立。「中國有豐富的可燃冰資源,總量相當於1000億噸石油。」 胡文瑄談到,早在2000年左右,中國就提出了可燃冰「發展規劃」,計劃在2020年至2030年完成試採,力爭在2030至2050年實現商業開發。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可燃冰的研究也加快了進度,除了陸地凍土帶的開發實驗外,也加快了海域可燃冰的研究與開發實驗。促使中國可燃冰計劃也「迎頭趕上」。2013年至2017年,美國和日本等率先在海底進行了可燃冰開採試驗,然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最大的問題是,無法『提純』泥沙包裹的可燃冰,致使流砂進入井筒而失敗。」胡文瑄介紹。
「可燃冰開採可不是像挖煤那樣直接挖掘。」江蘇海洋大學測繪與海洋信息學院教授周立說,可燃冰分布在沉積物的孔隙中,海底可燃冰存儲層大多由於沒有完整的圈閉構造和緻密蓋層,如果大面積挖掘沉積物,其開發過程可能引發海底滑坡、泥沙倒灌、甲烷洩漏等工程災害,隨之也對深海生態帶來負面影響。
「目前國際公認的可燃冰開採方法是原位分解法,通過外力改變可燃冰穩定存在條件而使其在地層原位分解,生成可流動的氣體和水,再採用如同石油、天然氣的開採方法,將這些流體採集到地面上。」胡文瑄說,從2017年5月,中國在南海1000多米海底進行可燃冰的開採試驗,開發了包括防砂技術在內的六大技術系列二十多項關鍵技術,讓可燃冰從海底泥沙層中「解析分離」出來,最終開採出純度很高的天然氣,2個月產氣30多萬立方米,使我國成為第一個成功開採海底可燃冰的國家,向商業開發邁出了關鍵一步。
距離大規模商用至少還需10年研究期
「按照能源發展的脈絡,可燃冰代表著未來方向。」胡文瑄強調,可燃冰的研究意義重大,它是未來大國競爭必須「搶灘」的重要戰略資源。
研究的步伐要大膽創新,但開採實驗要謹慎小心,這是中國可燃冰開發實驗的嚴謹態度。今年年初,中國在南海進行了第二次可燃冰開採,僅1個月就安全開採出86萬方天然氣,效率和性能大幅提升。「從目前2次試驗來看,中國對可燃冰的開採非常成功,但距離商業化開發還有距離。」 胡文瑄告訴記者,可燃冰賦存在海底的地質環境非常複雜,如果大規模開發,海底環境以及各項開採參數很可能都會產生變化,一旦出現意外,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環境災害,因此需要進行大量的實驗與模擬推演,確保可燃冰開發「綠色安全」。
「可燃冰開採過程中,會改變溫度和壓力,物理化學性質會改變,從而影響海洋環境。」周立也表示,可燃冰作為一種新型能源,在加工、運輸、儲存等環節,每道工藝都要有完整實驗,達到工業標準的體系,技術要求非常高。目前,各國的技術只能小量的試採,如果要實現大規模的強行提產,可能導致地層失穩、大面積出砂,想要實現可燃冰的長期、高效開採,還需要對當前的技術進行改進優化。
同樣,可燃冰的商業開採還存在一個成本難題:目前中國南海可燃冰的開採成本約為200美元/立方米,按當前匯率折算,折合成天然氣成本價為8元/立方米。而常規天然氣成本現在不到1元/立方米,目前還差距較大。「必須把成本降到目前天然氣成本的水平,才有商業價值。」 周立說。
「在可燃冰開採過程中,長效的生態影響是全球最受關注的前沿科學領域。」周立說,我國此次可燃冰試採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邁出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中極其關鍵的一步。而在開採安全、海洋環境以及可燃冰的可利用價值方面都處在摸索階段,必須儘早摸清環境本底、掌握生態規律、預測開採趨勢。「可燃冰開發必須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商業開發前必須進行長期的生態環境監測、實驗、定量評估和生態保護舉措,以確保人類安全、綠色利用這一重要的戰略資源。」
「我國兩次試採可燃冰對國家安全、技術突破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都有積極意義。」宋印東認為,按照中國可燃冰研究的最新「計劃表」,步入大規模商用階段,可能還需10年甚至更久的研究與開發實驗過程。
交匯點記者 王夢然 王拓 張宣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供圖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