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自然資源部26日召開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第二輪試採成果匯報視頻會上獲悉,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日前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目標任務,並創造了兩項新的世界紀錄。
1 開採技術
實現突破
據悉,本輪可燃冰試採為期1個月,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新的世界紀錄,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技術,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在產業化進程中,取得重大標誌性成果。
據介紹,實現可燃冰產業化,大致可分為理論研究與模擬試驗、探索性試採、試驗性試採、生產性試採、商業開採5個階段。第二輪試採成功實現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階段性跨越,邁出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中極其關鍵的一步。
2 可燃冰
開採超難
據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葉建良介紹,可燃冰被各國視為未來石油、天然氣的戰略性替代能源,是未來全球能源發展的戰略制高點。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前蘇聯在西伯利亞地區首次發現可燃冰,自此這一新型礦物出現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然而可燃冰作為深海裡的一種固態物質,開採難度十分高。可燃冰在常溫常壓下極不穩定,稍有不慎便會導致甲烷洩漏,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從全球各國對可燃冰的開發歷程看,美國、加拿大進行過陸上試採,但效果不佳。日本兩次試採都已失敗,也就是說,對可燃冰的試採,全球範圍內沒有成熟經驗可用。
3 海南儲量
千億噸級別
南海海域是我國可燃冰最主要的分布區,全國可燃冰資源儲存量相當於1000億噸石油,其中有800億噸在南海。勘探顯示,神狐海域有11個礦體、面積128平方公裡,資源儲存量相當於1.5億噸石油儲量。石油專家表示,「成功試採意味著這些儲量都有望轉化成可利用的寶貴能源,也就意味著中國打開了一個儲存量為千億噸石油級別的寶藏。」
按照當前我國使用量粗略估算,可燃冰可供我國使用一百年以上。目前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超過60%,可燃冰對我國能源安全及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連結
可燃冰是什麼?
可燃冰是由天然氣和水在高壓低溫的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化合物。從外形看上去,可燃冰就像白色或淺灰色的冰雪晶體,這時候如果有火源,就可以像固體酒精一樣被點燃,所以被稱為可燃冰。
可燃冰中由於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氣體,因此極易燃燒。同等條件下,可燃冰燃燒產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氣要多出數十倍,而且燃燒後不產生任何殘渣和廢氣,避免了最讓人們頭疼的汙染問題。科學家們如獲至寶,把可燃冰稱作屬於未來的能源。
可燃冰的最大特點就是能量密度高、佔用體積小,卻蘊含大量的能量。據估算,可燃冰在世界各大洋中的資源量相當於全球已知的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2倍以上,是世界公認的一種清潔、高效的未來替代能源。但可燃冰絕大部分埋藏於海底,開採難度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