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自然資源部3月26日宣布,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取得成功。這次試採是全球首次利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可燃冰,也是繼2017年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後,推進產業化進程中的一項重大成果。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介紹,本次試採是全球首次利用水平井技術,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成功從海底以下237米至304米的可燃冰礦藏中開採出天然氣。
2月17日至3月18日,試採連續產氣30天,累計產氣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創造了「產氣總量最大、日均產氣量最高」兩項世界紀錄。
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聯合組織實施,經過兩年多的集中攻關,2019年10月正式啟動第二輪試採海上作業,於2020年2月17日試採點火成功,持續至3月18日完成預定目標任務。
據了解,此次試採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一是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世界紀錄,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本輪試採1個月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是第一輪60天產氣總量的2.8倍。試採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關鍵技術,實現產氣規模大幅提升,為生產性試採、商業開採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我國也成為全球首個採用水平井鑽採技術試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
二是自主研發了一套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產業化的關鍵技術裝備體系,大大提高了深海探測與開發能力。形成了六大類32項關鍵技術,其中6項領先優勢明顯。研發了12項核心裝備,其中控制井口穩定的裝置吸力錨打破了國外壟斷。這些技術裝備在海洋資源開發、涉海工程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將帶動形成新的深海技術裝備產業鏈,增強我國「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能力。
三是創建了獨具特色的環境保護和監測體系,進一步證實了天然氣水合物綠色開發的可行性。自主創新形成了環境風險防控技術體系,構建了大氣、水體、海底、井下「四位一體」環境監測體系。試採過程中甲烷無洩漏,未發生地質災害。
據介紹,實現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大致可分為理論研究與模擬試驗、探索性試採、試驗性試採、生產性試採、商業開採5個階段。第二輪試採成功實現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階段性跨越,邁出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中極其關鍵的一步。目前第二輪試採仍在進行中,科技人員將圍繞加快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產業化和實施生產性試採進行必要的試驗工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能源界,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