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背起行囊(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旅行的理由不需要闡述太多,一個字就可以概括全部:走
在中國的南海北部富含著大量的可燃冰,在我國相關領域科研人員對南部北部的深達1225米的海域,進行了鑽進對海底可燃冰進行試採之後,我國又對這一片神奇的海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歷經兩年多的時間,我國在這片神狐海域進行的第二次可燃冰開採試驗圓滿成功。隨著南海的一聲巨響,86萬方燃氣噴湧而出,中國可燃冰再創奇蹟。
南海一直以豐富的資源聞名,近期,我國科學家在開採可燃冰資源時,取得了重大突破,百萬方燃氣噴薄而出,創下兩項世界紀錄。據《人民日報》報導,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試採創造了總氣量86.14萬立方米,接近百萬方燃氣噴湧而出,日均產氣量達到2.87萬立方米,創造了兩項世界紀錄,同時,我國攻克了深海錢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技術,實現了從「探索性試採」到「試驗性試採」的重大突破。
目前我國在全球79個地區直接或者間接地發現了可燃冰的存在,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大樣邊緣海域的大陸坡、陸隆和盆地,以及一些內陸海。總體上看,可燃冰主要還是分布在北半球,且以太平洋邊緣海域最多,其次是大西洋,陸上寒冷永凍土中的天然氣水合物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及青藏高原等地區。
我國可燃冰的儲量豐富,其中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東海海域、青藏高原凍土帶以及東北凍土帶,位於我國南海北坡的海域是可燃冰富集區,預測儲量約194億立方米。經過數年的反覆勘察研究,我國在2013年6-9月,在廣東沿海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首次鑽獲純度天然氣水合物樣品,並通過鑽探獲得可觀的控制儲量。
2014年2月,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與開採基礎研究通過驗收,建立起中國南海可燃冰基礎研究系統理論。2017年5月,中國首次海域天然天然冰試採成功,這個事件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2017年首次進行試採之前,總共展開了10次詳細的調查工作,從海底地質、海域環境和水文特點等進行了數據收集,預測整個神狐海域可燃冰含量高達1500億方,為今後大規模試採打下基礎。而日前我國發現的這86萬方可燃冰,可謂是再創奇蹟,標誌著我國的可燃冰再次步入一個新階梯。
雖然我國已經探明了海底有很多可燃冰,但是為什麼沒有大規模開採呢?其實沒有這麼簡單。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可燃冰在低溫高壓條件下形成,開採時改變它的形態很容易讓其融化,容易造成甲烷洩露,對全球環境造成嚴重後果。二是可燃冰的開採可能會引發地質災害,可燃冰從固體狀態變成天然氣和水的狀態時,空間體積瞬間增大,會帶來很大壓力,導致海底海嘯,而這種壓力傳遞到海平面,也會帶來路坡的變化,比如滑坡、海底泥石流和微地震。
所以我們要燃燒可燃冰這種新資源,還得我們解決不少的科學難題。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以及能源的日漸枯竭,降低能源消費、減少汙染物的排放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可燃冰是未來發展中人類不可多得的清潔能源。而這次在南海發現的儲量86萬方燃氣的可燃冰,為以後我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