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首次試採打破了中國在國際能源勘查領域長期跟跑的局面,被認為是向地球深部進軍的跨越式一步
在美國「頁巖氣革命」改變全球能源格局之後,中國在另一項能源資源開發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今日(2017年5月18日)宣布,中國也是世界上首次海域泥質粉砂型可燃冰試採成功。
姜大明是於今日上午10時,在中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藍鯨一號」海上鑽井平臺上做上述宣告的。中午時分,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海洋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的賀電。賀電稱讚這次成功是中國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標誌性成就,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今日(2017年5月18日)宣布,中國也是世界上首次海域泥質粉砂型可燃冰試採成功。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可燃冰又名天然氣水合物,分布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凍土中,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結晶物質,因形似冰塊能燃燒而得名,是一種燃燒值高、清潔無汙染的新型能源。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後,可釋放出約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氣,能量密度高,資源潛力巨大。 科學家估算其資源量相當於全球已探明傳統化石燃料碳總量的兩倍,可滿足人類使用1000年的新能源,是未來替代石油、煤等傳統能源的首選。而中國是可燃冰資源儲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整個南海的可燃冰地質資源量約為700億噸油當量。
此次試採是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主導,並得到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集集團的全力配合。中集集團自主設計建造的「藍鯨一號」海上鑽井平臺是目前全球作業水深、鑽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鑽井平臺。
試氣點火從5月10日至17日,連續產氣8天,從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可燃冰礦藏中開採出天然氣,試採總量12萬立方米,最高產量達3.5萬立方米/天,平均日產超過1.6萬立方米,其中甲烷含量最高達99.5%,累計產氣超12萬立方米。天然氣產量穩定,超額完成了預定目標。
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其網站上稱,此次試採打破了中國在國際能源勘查開發領域長期跟跑的局面,實現了由「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綠色發展、建設海洋強國有重要影響。在2016年5月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發表講話稱:「在理論上,地球內部可利用的成礦空間分布在從地表到地下1萬米,目前世界先進水平勘探開採深度已達2500米至4000米,而我國大多小於500米,向地球深部進軍是我們必須解決的戰略科技問題。」這被看作中國吹響了向地球深部進軍的號角。
中國的可燃冰研究從1995年開始,並於2007年5月成功獲取了可燃冰實物樣品,成為世界上第四個通過國家級開發項目發現可燃冰的國家。2010年底,科考人員在中國海南北部神狐海域鑽探目標區內,圈定了11個可燃冰礦體。
在中國進行此次試採之前,日本曾對海域可燃冰進行過試採,但日本的可燃冰儲層與中國完全不同,其滲透性更好,開採更容易。中國南海神狐海域的可燃冰,屬於泥質粉砂型可燃冰,該類型資源量在世界上佔比超過90%,但開採難度非常大,中國本次試開採是世界上第一次針對粉沙質水合物進行開發試驗,並一舉獲得成功。
中國地質調查局稱,準備在總結此次試採經驗的基礎上,在三至五年內開展第二次試採,為未來商業化開採做好技術鋪墊。該局副局長李金髮今天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時表示相信,在2030年以前,具有最大潛力的可燃冰將得到商業性開發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