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地球深部:看如何給地球做「CT」

2020-11-23 泡泡網

探測地球深部:看如何給地球做「CT」

人類有一個「毛病」,總想窺視物體內部的結構。用大刀切開一個西瓜,綠皮紅囊黑子的排布就一目了然了。人體不是西瓜,不可隨意切開,因為碰一碰肉體中的神經,也常常令人痛苦難堪。對人體結構的了解,自古而來多依賴對屍體的解剖。對活體呢?中醫用手指號脈、西醫用聽診器聽音,以窺探體內心臟及血管系統的健康狀況。

當然,現代科技已經可以不通過直接接觸人體就能無痛地探測出體內的微細結構如血管、息肉、腫瘤等等,例如十分普及的「CT」技術,是「Computerized Tomography」的縮寫,即「計算機斷層掃描術」。 CT診斷就用X射線掃描人體來獲得大量的數據,通過計算機複雜且大量的運算,把X射線形成的影像繪製在一張「斷層」上,讓肉眼能夠識別活體切面上的細微結構以及變異情況。

與人體相同,地球在可見光下同樣是不透明的「黑物體」。中國有「穿山鏡」的傳說,總希望能夠窺視地球內部的結構。從給人體做CT的科技獲得啟示,類似CT技術也可以窺視地球的內部結構。但地球與人體不同。人體小,在通常的CT儀器中均可以進行各方向的三維立體掃描,而對地球的掃描只能在地表進行,屬平面的二維掃描。所以,給地球做CT更加困難,更需要「黑科技」。基於CT技術相似的原理與思路,把X射線這一電磁波換成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彈性波(如聲波),並基於更強大的計算機計算技術,1975年出現了「斜向地震反射偏移剖面計算機成像技術」,奠定了地震層析成像的基礎,能夠通過地震勘探的方法,繪製出地下斜向地層的結構,用於尋找石油天然氣礦藏。

我們用什麼窺探地球?

地球物理,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物理原理來研究地球。地球物理人最喜歡的就是跟醫學CT做類比來解釋自己的工作性質,的確如此,地球物理探測跟醫學探測人體具有很多相似點。首先簡單回顧一下醫學CT的工作原理,它向人體發射一束X射線,人體的各個組織對X射線吸收能力不同,因此同一束X射線再透過人體不同之後就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這時候再將這種差異性改變轉化成我們易於解釋的圖像即可用於診斷了。我們地球物理也是利用地球內部結構的物理屬性差異來研究其內部構造的,也就是利用我們的儀器設備給地球做「CT」

  1 醫學CT與地球物理  

我們怎麼給地球做「CT」?

地球物理所能分辨的物理屬性主要是那些呢?經過近百年的發展,人們發展了一系列地球物理探測方法,這些方法針對地球內部的密度差異、磁化率差異、速度差異以及導電性差異等,分別對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震勘探以及電法勘探這些常用的地球物理探測方法。其中,重力、磁法和電法方法考慮地下介質的整體效應,而地震方法主要針對速度、密度結構變化的突變界面,且具有更高的解析度。

那麼這些物理屬性差異怎麼跟地球深部結構對應起來呢?首先我們需要將深部構造的地質問題轉化成地球物理模型,在這些模型中,地質現象將被上述物理屬性所表徵。聯繫上述地質與地球物理問題的紐帶就是巖石物性。我們的地球由各種各樣的巖石以及包含在巖石中的流體所組成,每一種巖石,包括每種巖石在特定的溫度、壓力條件下都有其對應的物理屬性參數,這是地球物理方法用於區分不同介質的基礎。當然,這些物理屬性並不是一一對應的,同樣的物理屬性可能代表不同的巖石以及不同狀態下的不同巖石,這就是地球物理探測多解性的根源,因此需要結合多種地球物理探方法進行判斷,多數時候還需結合地質以及地球化學資料來進行判斷。

疑難雜症,我們都能看!

首先,深部地球物理研究認識地球的圈層結構。目前流行的地球模型是將其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地殼、地幔和地核。這個三個基本圈層又可以進一步細分,如地殼可分為上地殼(縱波速度,Vp=5.9~6.3km/s)、中地殼(Vp=6.4~6.7km/s)和下地殼(Vp=6.8~7.6km/s),且其具有明顯的物性差異。總體上,地球內部隨著深部的變化,其物理屬性參數呈現遞變變化,但又存在明顯的屬性突變界面(圖2 ),如莫霍面,地球化學研究認為其為巖石的相變界面,在地球物理上主要變現為速度和密度的突變界面,其速度突變到8km/s以上,密度突變到3g/cm3以上。與此同時,還存在明顯殼內低初速層(Vp<6km/s)和殼內高導層,且通常具有對應關係。在這些物理屬性突變界面通常能夠觀察到明顯的地球物理異常(圖3 ),其中電法和地震法縱向上比較敏感(深度方向),其異常明顯,而重磁方法則不容易觀測出深度方向的物性變化。我們將這些觀測異常與巖石物理屬性結合起來,就可以解釋地球內部的圈層的變化特徵了。

2 地球不同深度的物理屬性

3 圈層結構地球物理異常示意圖

同時,深部地球物理聚焦於地球的橫向不均勻性。研究表明,我們的地球並非完全的圈層結構,同一圈層在橫向上物質組分、狀態也會存在差異,就像我們的地表既有高山平原,又有江河湖海一樣,這種明顯的差異反映了地球的演化過程。我們常討論的板塊的運動就是一種橫向不均勻性,不同的板塊具有不同的演化歷史和物質組分,當其在構造運動中拼貼在一起時,其縫合線兩側具有明顯的物性差異。最明顯的就是大陸板塊和大洋板塊的界限,後者通常呈楔狀插入到大陸板塊之下。大洋地殼通常為矽鎂質地殼,其速度和密度相對於大陸的矽鋁質地殼要高,兩者存在明顯的物性差異,地球物理方法在跨越不同地體兩側進行勘測過程中,會得到明顯的觀測異常(圖4 )。

4 不同塊體拼合的地球物理異常示意圖

另外,深部地球物理還會討論深部局部異常。局部異常也是地球內部演化的產物。以一個深部巖漿囊來舉例說明,巖漿囊主要是一些熔融物質,通常來自於可能更深層,其密度和速度通常高於周圍的巖石,且可能具有磁性,其導電性一般較差,因此表現為高速、高密度、高電阻率、高磁性的異常體。在地球物理探測中,每一種方法都是針對其中的某類屬性,得到這種屬性的剖面圖或者曲線圖(圖5)。

5 局部異常的地球物理響應示意圖

上述過程講的是地球物理正問題,即什麼樣的地球深部結構對應什麼樣的地球物理異常。而我們地球物理研究地球深部結構則是反問題,即通過觀測異常推斷深部結構。這就需要我們綜合考慮各項參數,將觀測到的地球物理異常結合地質與地球化學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同時,還需要提高對地球物理觀測數據的利用率,使得觀測異常轉化為直觀與精確。

目前,我國給地球做CT,讓地球成為「透明地球」,不僅有地震層析成像法,還有電磁波層析成像法,不僅應用於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勘探領域,而且還應用於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水汽礦產勘探領域,為我國礦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出品:科普中國 

策劃: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普辦公室(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文獻中心) 

製作: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深部探測中心 吉林大學   符偉,侯賀晟,楊瑨,國瑞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相關焦點

  • 地球深部探測 了解地球內部奧秘
    19世紀,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遊記》描寫了人類到地球深部進行探險的故事,與《地心遊記》中對地心熔巖、火焰等新奇想像相比,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真實了解還遠不夠豐富。科學家們是如何了解地球內部結構的?利用深地震反射技術如何得到地球深部的結構圖像?
  • 給地球深部「做CT」(厲害了,中國科技)
    如何提高地震預測和風險防範能力?地震發生後又怎樣將損失降到最低?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我國成立地球深部探測中心 致力於發展深部探測技術
    【每日科技網】   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深部探測中心29日成立。該中心將致力於發展深部探測技術,創新地球科學理論;開展深部地質調查,拓展能源、資源和國土資源利用空間;搭建深部探測平臺,培養人才,促進國際交流。
  • 給地球做「CT」
    怎麼給地球做「CT」?       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科學家們建立了一系列地球物理探測方法,這些方法針對地球內部的密度差異、磁化率差異、速度差異以及導電性差異等,分別對應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地震勘探以及電法勘探這些常用的地球物理探測方法。       這些物理屬性怎麼跟地球深部結構對應起來?首先需要將地球深部構造的地質問題轉化為地球物理模型,在這些模型中,地質現象將被上述物理屬性所表徵。
  • 向地球深部進軍 | 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地球深部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資源和能源,是維繫萬物繁衍的物質基礎,是重大自然災害(地震、火山等)產生的根源。地球深部的物質運動和能量轉換與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安全息息相關。然而,由於地球深部充斥著堅硬的巖石、處於高溫高壓極端環境,人類對地球深部的認知還非常膚淺,遠沒有達到對太空和深海的認識程度。
  • 向地球深部進軍|可燃冰的探測與開採
    地球深部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絕大部分的資源和能源,是維繫萬物繁衍的物質基礎,是重大自然災害(地震、火山等)產生的根源。地球深部的物質運動和能量轉換與社會經濟發展、人類生存安全息息相關。然而,由於地球深部充斥著堅硬的巖石、處於高溫高壓極端環境,人類對地球深部的認知還非常膚淺,遠沒有達到對太空和深海的認識程度。
  • 科技創新人物 | 呂慶田:探向地球深部
    >呂慶田作學術報告 尋找深部資源寶藏 深入地球內部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然而,想要了解地球深部,卻是異常艱難。厚厚的固體地球介質、複雜的地質條件,挑戰著人類的認識的極限。了解地球深部如此艱難,我們為什麼還要進行深地探測? 在呂慶田看來,兩大因素促使我們必須探測深部。
  • 地球深部探測——深反射地震剖面揭露大陸地殼演化
    報告題目:地球深部探測——深反射地震剖面揭露大陸地殼演化報告人:高銳 院士時間:2017年4月6日 上午9:30地點:地質宮449主辦單位: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報告人簡介: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巖石圈研究中心主任。
  • 中國地科院將創建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新聞—科學網
    記者從12月15日在京舉行的中共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員代表大會上了解到,該院下一步將全力推進機構改革發展,創建國家地球深部探測中心。
  • 黃大年:給地球做CT的科學家
    地球深部探測技術,也是如此。地球深部還隱藏著多少秘密?這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一個國家的戰略需求。西方發達國家在上世紀70至90年代已經完成一輪深部探測,牢牢佔據了地質科學領域的制高點,而我國在本世紀初才剛剛起步。國家戰略的推進,需要一批科技領軍人物,需要一批戰略科學家。
  • 人造「地震波」給地球做「CT」
    別看我不是很「魁梧」,功能卻不少。裡面設有海洋物理、地質、化學、浮遊生物、底棲生物、微生物等專業實驗室7間共80多平方米,具備海洋地質調查,淺層地震、深部構造探測等功能,能乘載海洋科考人員32人。 空氣槍  變身震源船「我」給地球做「CT」  這段時間,廈門地震勘測研究中心技術骨幹劉善虎一直在海上忙碌。
  • 向地球深部進軍!中國鈾資源科學探測最深孔開鑽
    12月15日,我國鈾資源探測領域設計施工的最深孔——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開鑽儀式在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相山鈾礦田順利舉行。 「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項目是核地質系統向深部找礦進軍的一大戰略舉措。」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項目總負責人李子穎在啟動儀式上表示,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的實施對獲取深部地質結構和鈾多金屬成礦信息,全面提升核地質深部探測技術和鑽探工藝技術水平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相山礦田作為我國最大的火山巖型鈾礦田,對我國鈾資源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到地球深部找答案(關注·探秘「三深」·②深地)
    董樹文是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他現在一個更引人注意的身份,是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以下簡稱「深部探測」)專項首席科學家。深部探測,這項中國地學史上最大的科學項目,代表著當前我國地球深部研究的最高水平。
  • 中國給地球「做CT」:尋找地震規律 讓地殼變透明
    如何提高地震預測和風險防範能力?地震發生後又怎樣將損失降到最低?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地震能給地球做「B超」?認識一下競爭堪比火星探索的地球探測
    作為目前少量可以穿透整個地球的信號,地震波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地球內部結構。因此,天然地震也被稱為「照亮地下的明燈」。地震波為什麼能探測地球內部結構?那先從醫院裡利用超聲波給病人做B超說起。醫院B超給地球「做B超」的意義讀到這你可能問了,給人體做B超是為了看病,那給地球「做B超」做什麼呢?
  • 中國給地球「做CT」:讓地殼逐漸變透明 尋找地震規律
    原標題  給地球深部「做CT」(厲害了,中國科技)  為何會發生地震?如何提高地震預測和風險防範能力?地震發生後又怎樣將損失降到最低?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  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
  • 人工地震是為了給地球做「CT」
    河南省地震局回應稱,這是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為了開展河南省地震構造探查項目而進行的一次人工地震施工作業。    「人工地震」會不會造成啥影響?不少群眾問道。「人工地震施工是國內外非常成熟的地下成像探測技術,對查明深部地球物理特徵、研究發震構造、實現『地殼透明』具有重要意義,不會對周邊建築物和生活設施造成影響,更不會引發天然的地震,希望施工沿線的廣大人民群眾給予理解和支持。」
  • 聚焦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成果
    4月16日,在北京舉行的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成果匯報交流會,即將完美收官的專項碩果纍纍,讓我們自豪地看到:地球深部探測,中國與世界同行。  在地質春天裡,開啟中國深部探測新時代  中國的深部探測項目,啟動於地質事業春風浩蕩的季節。
  • 中國科學家黃大年 給地球做CT的科學家
    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在中國,有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從事的是給地球做CT的工作,通過探測技術,能夠快速掃描海面以下很深的區域,無論是礦藏還是潛艇部隊都逃不過他的法眼。  7年前,當他離開旅居18年的英國回到中國,有外國媒體報導稱:「他的回國,讓某國當年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後退100海裡。」
  • 打開地球深部通道
    【科學向未來】  作者:曹龍龍;王穩石(松科二井鑽探技術團隊的核心技術人員;松科二井工程指揮部鑽井工程室主任、高級工程師)  46億年前,地球誕生了,它內部有地核、地幔、地殼結構,外部有水圈、大氣圈和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