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深部探測——深反射地震剖面揭露大陸地殼演化

2020-11-23 吉林大學

報告題目:地球深部探測——深反射地震剖面揭露大陸地殼演化

報告人:高銳 院士

時間:2017年4月6日 上午9:30

地點:地質宮449

主辦單位: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報告人簡介:

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巖石圈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5月生於吉林省長春市,籍貫黑龍江雙城。1977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地球物理勘探系, 1981年獲該校碩士學位。

長期從事地球物理與深部構造研究。 在運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青藏高原以及其他大陸巖石圈深部結構及其構造變形成因等領域做出了具有國際影響的系統性、創新性貢獻。 尤其注重地球物理探測與地質構造相結合, 提出並命名青藏高原存在面對面的陸陸碰撞新類型, 揭示了印度板塊向青藏高原腹地俯衝的行為。 提出青藏高原北邊界逆衝斷裂(nbt)和龍日壩斷裂是揚子地塊西緣邊界, 從深部結構約束了青藏高原北緣和東緣的動力學過程。 他和他的團隊主持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超過7000km, 為我國深反射地震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焦點

  • 【走向深部】我國初步構建大陸地殼/巖石圈結構框架
  • 聚焦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成果
    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的收穫:研究、實驗了地殼與地幔深部探測的一系列技術方法,積累了豐富經驗,大大加快了我國深部探測的進度,深反射地震剖面5年完成了比過去50年還要多的工作量,開創了深部探測領域的一個又一個第一。
  • 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與國際同步—新聞—科學網
    專項成功實現了技術創新與重大科學發現的並舉,完成了6000 km深地震反射剖面,使我國進入國際深部探測大國的行列。專項建立了全國大地電磁參數網和地球化學基準網,實施的6口科學鑽探獲得重要發現,實現礦集區立體探測,關鍵地區地應力監測、巖石圈動力學模擬、大陸地殼結構與演化研究取得長足進展,探測儀器裝備研製取得重要突破。
  • 到地球深部找答案(關注·探秘「三深」·②深地)
    給地球深層做「CT」  過去5年,我國完成了6160公裡「穿透地殼」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總長度達到11000公裡  地球內部的構造,由外而內分別是三個同心球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約30—40公裡,地幔則厚達近2700公裡,地殼和地幔頂部組成固體的巖石圈平均約200公裡厚,這就是飄移的板塊。
  • 探測地球深部:看如何給地球做「CT」
    基於CT技術相似的原理與思路,把X射線這一電磁波換成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彈性波(如聲波),並基於更強大的計算機計算技術,1975年出現了「斜向地震反射偏移剖面計算機成像技術」,奠定了地震層析成像的基礎,能夠通過地震勘探的方法,繪製出地下斜向地層的結構
  • 大地「CT」讓地殼結構逐漸透明 華東地區第一條莫霍面反射剖面揭開...
    9月10日,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江蘇局物測隊對外宣布,該隊成功探測並繪出華東地區第一條霍洛維奇界面反射剖面,實現了揭示莫霍面反射界面重大突破,讓地殼結構逐漸透明,助力總局「透明地球」建設。
  • 地球深部探測 了解地球內部奧秘
    19世紀,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地心遊記》描寫了人類到地球深部進行探險的故事,與《地心遊記》中對地心熔巖、火焰等新奇想像相比,人類對地球內部的真實了解還遠不夠豐富。科學家們是如何了解地球內部結構的?利用深地震反射技術如何得到地球深部的結構圖像?
  • 深地探測:探索大地蘊藏的奧秘(圖)
    (資料圖片)  國際競爭 深入地下顯身手  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社會就開始了地球深部的探測。以美國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大陸反射地震探測計劃COCORP(The Consortium for Continental Reflection Profiling)為標誌,各國以地殼和巖石圈結構為目標的探測行動至今已經持續40餘年。
  • 我國成立地球深部探測中心 致力於發展深部探測技術
    【每日科技網】   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深部探測中心29日成立。該中心將致力於發展深部探測技術,創新地球科學理論;開展深部地質調查,拓展能源、資源和國土資源利用空間;搭建深部探測平臺,培養人才,促進國際交流。
  • 入地篇:深入地球深部的望遠鏡
    在了解科學鑽探--深入地球深部的望遠鏡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地球相關知識。NO1. 地球由哪些圈層構成?綜合大洋鑽探計劃(IODP)是以地球系統科學思想為指導,計劃打穿大洋殼,揭示地震機理,查明深海海底的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氣水合物,理解極端氣候和快速氣候變化的過程,為國際學術界構築起新世紀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平臺,為實現深海新資源勘探開發、環境預測和防震減災等實際目標服務。它將為我們人類了解海底世界、研究地球變化、勘探各種資源(礦產資源、油氣資源和生物資源等)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 青島海洋所東海深部地震探測取得系列創新成果
    ◎祁江豪/文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近日利用我國首條橫穿整個東海陸架至衝繩海槽的OBS(海底地震儀)廣角地震剖面,獲得了西太平洋弧後洋陸過渡帶的深部精細地殼速度結構,在東海深部地震探測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 中國給地球「做CT」:讓地殼逐漸變透明 尋找地震規律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  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
  • 地震能給地球做「B超」?認識一下競爭堪比火星探索的地球探測
    你要知道印度2013年火星探測計劃總共才花了7400萬美金,而一口5000米深小小的油井卻花費過億,給地球鑽井比航天工程可奢侈多了。因通過鑽井來進行地球內部探測是行不通的。地球中科院院士陳顒認為地震波的傳播在地球內部的衰減非常小,特別是在地球深部,幾乎不發生地震波彈性能量向其他形式能量的轉換。所以,地震是一盞照亮地球內部的明燈。迄今為止,關於地球深部的結構、組成、過程和狀態等知識幾乎全部來自天然地震所產生的地震波的信息。
  • 科技創新人物 | 呂慶田:探向地球深部
    地表或淺層礦產發現的機會越來越小,立足國內,實現資源自給,資源勘查必須要往深走。向深部要資源能源,提高資源儲備、緩解資源能源緊缺,是保障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其二,認識地球深部運行規律。「金屬的富集及礦床的形成、地震的發生、山脈的隆升等,最終還是受地球深部各種物理、化學和動力學過程的控制。目前我們對這一複雜的過程尚不十分清楚。
  • 中國給地球「做CT」:尋找地震規律 讓地殼變透明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
  • 給地球深部「做CT」(厲害了,中國科技)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  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
  • 濮陽、新鄉地震了?別慌,是人工地震
    15日凌晨繼續在開封、漯河實施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施工是國內外非常成熟的地下成像探測技術,對查明深部地球物理特徵,研究發震構造,實現『地殼透明』具有重要意義。不會對周邊建築物和生活設施造成影響,更不會引發天然的地震,希望大家不要驚慌。」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研究員王帥軍解釋說。
  • 濮陽、新鄉地震了? 別慌,是人工地震
    15日凌晨繼續在開封、漯河實施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施工是國內外非常成熟的地下成像探測技術,對查明深部地球物理特徵,研究發震構造,實現『地殼透明』具有重要意義。不會對周邊建築物和生活設施造成影響,更不會引發天然的地震,希望大家不要驚慌。」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研究員王帥軍解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