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地球「做CT」:讓地殼逐漸變透明 尋找地震規律

2020-11-23 新華網客戶端

  原標題  給地球深部「做CT」(厲害了,中國科技)

  為何會發生地震?如何提高地震預測和風險防範能力?地震發生後又怎樣將損失降到最低?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

  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人類對地殼結構了解不夠,進而難以深入研究地震孕育發生規律,突破地震預測的科學難題,」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張曉東說。

  張曉東介紹,「透明地殼」就是要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特別是主要地震帶的深淺結構和斷層活動習性,把地下搞清楚。「這就好比給地球深部『做CT』,讓看不見的地殼逐漸變透明,進而從中尋找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CT」如何做,原理如何?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建平介紹,地震被認為是瞬間照亮地球內部的明燈。由於地球內部物質的物理性質不同,其密度、磁性、電阻率以及地震波穿過時的傳播速度和衰減特性存在差異。地震波在地下介質中傳播時會發生反射、折射和透射,儀器接收到這些帶有地球內部信息的信號,經過複雜的科學處理以後,就會得到地下結構,包括地下三維介質的物性、電性、磁性等圖像,科學家在此基礎上就能開展深入的地震科學研究工作。「通過觀測不同傳播路徑的地震波速變化,獲得地球內部結構圖像,其原理與醫學中的CT成像類似。」

  我國在內陸採用氣槍震源在水中激發地震波的方法獲取地球內部結構信息和連續、高精度介質變化圖像。目前,地震科研人員已經在全國建立了4個人工氣槍震源實驗基地,未來還要建設6個人工氣槍震源實驗基地。

  實施「透明地殼」計劃後,我國將建立中國大陸殼幔三維精細結構模型,獲得地殼介質物性隨時間變化圖像,查明約200條活動斷層空間展布和活動性參數,獲得綜合地球物理場及時間變化圖像。

  張曉東說,想了解清楚地下變化情況,僅有靜態的「透明地殼」還不夠,需要有高密度的綜合地球物理場動態觀測結果。我國還將利用GPS、水準、重力、地磁觀測網絡,監測獲取中國大陸三維地殼運動圖像和地表重力場、巖石圈磁場變化圖像,為強震中長期危險地點預測提供依據。

  詳細解剖已發生地震,提升對強震孕育發生機理的科學認識

  「透明地殼」是「解剖地震」的基礎,前者提供大的地殼構造和結構背景,後者主要研究地震孕育發生機理,探索地震預測方法。「你去醫院看病,有了檢查的『片子』,醫生才能據此分析病情。」張曉東說。

  吳建平介紹,「解剖地震」計劃最終目標是對已發生的地震進行詳細解剖,對典型強震進行全面深入的綜合研究,建立典型強震的科學樣本。「世界上大多數的大地震屬於板緣地震,而我國很多是大陸內部地震,其強震孕震機制和前兆機理存在差異。『解剖地震』能夠發展和提出適用於中國大陸強震發生的機制和模型,其相關研究成果,還能為中亞等大陸內部地震多發國家提供借鑑。」張曉東說。

  國際上主要國家都開展了構建區域動力學模型和地震綜合預測研究方面的工作。比如,美國通過25年的持續研究,建立了加州地區強震孕育發生的概率預測和動力學模型。我國地震預測研究始於1966年,經過多年探索,我國發展了中國大陸地震的活動地塊理論,並在川滇地震多發區建設了地震監測預報實驗場。「解剖地震」計劃完成後,我國將完成對海城、唐山、汶川和玉樹等地震的深入研究,並構建相關地震孕育發生模型,提升對強震孕育發生機理的科學認識。

  我國對地球物理、大地測量、地球化學和地質學等海量觀測資料,開展數據同化處理工作,結合以往研究成果和大震案例,提取相關參數,構建基於大數據的地震孕育發生的物理過程,研發基於超算技術的相關計算方法和軟體庫,開展地震數值模擬實驗與檢驗,同時也探索人工智慧等地震預測新方法。

  張曉東說,實施「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還存在一些技術難題。比如,地球結構的探測精度與觀測站的密度密切相關,一般來說對探測目標的高精度精細探測需要更高的觀測密度。目前,我國地震臺陣探測布設的站間距在35公裡左右。要開展密集觀測,獲得更高解析度的地殼結構,臺站觀測密度還要加大。此外,大地震樣本少,時間久遠的震例觀測資料的解析度、精度、完備性、連續性等都難以滿足研究的需求。

  建設國家地震科學大數據中心,顯著提高城鄉抗震能力

  地震是地球演化過程中發生的自然現象,即使將來科技發展到能夠準確預報地震的程度,人類也無法阻止大地震的發生。保障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就要做好地震信息服務和提升地面建築的抗震能力。

  「以前,我們只能在地震發生後提供發震時間、地點和震級信息,俗稱地震三要素。現在我們還要提供其它地震學參數,例如震源機制、地震矩、應力降、震源破裂過程等信息,為政府和公眾提供參考。」張曉東說。

  地震科技創新工程的「智慧服務」計劃,旨在提升我國的地震信息服務水平。據介紹,我國將建設地震科學大數據中心,構建防震減災信息從雲到端的智慧服務體系,重構業務信息化流程,包括地震預警和速報、災情評估和速報、地震區劃精細服務、建築物抗震能力、地震科學知識普及、抗震救災等信息,產出相關服務產品,提高地震數據和產品在線存儲、計算和服務能力,實現信息資源的集約化。

  「國家地震科學大數據中心將匯集涵蓋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大地測量和地質學等學科領域的觀測數據,形成全國統一、分布管理、合作共享的地震數據資源體系,服務國防、核電、水利建設,服務城市重大基礎設施、高速鐵路安全。」張曉東說。

  地震損失降至最低,要做到地震發生時免遭破壞,或者即使造成一定程度災害也具備高效可恢復性。這就需要了解地面建築結構特點,加強抗震能力設計。「韌性城鄉」計劃就是以「地上結實」為主要目標,確保重要建築和生命線工程在強震襲擊後可以在短期內恢復功能,顯著提高城鄉抗震能力。

  據介紹,我國將率先建成10個示範韌性城鎮。將科學評估全國的地震災害風險,採用並創新世界上最先進的抗震技術提高城鄉的可恢復能力。同時,開展隔震與減震技術、搖擺結構體系、自復位結構體系、可更換構件結構體系研究,為韌性城鎮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喻思孌 楊桐彤)

相關焦點

  • 中國給地球「做CT」:尋找地震規律 讓地殼變透明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
  • 給地球深部「做CT」(厲害了,中國科技)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讓地殼逐漸變透明,尋找地震規律  地表發生的一切地學現象幾乎都能在地球深部找到答案。以地震為例,地震是地球內部應力作用的結果,了解地殼結構和地下應力變化,有助於我們探究地震孕育發生的規律。  「我們現在可以上天下海,但對腳下大地的認知還不夠。
  • 中國尋地震規律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
    中國尋地震規律 開展對地下結構的探察時間:2017-07-01 21:16   來源:人民日報(北京)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給地球做CT尋地震規律:讓地殼透明,建大數據中心-----來源: 人民日報(北京) 為何會發生地震?如何提高地震預測和風險防範能力?
  • 中國地震局:2025年基本弄清中國地殼情況
    由中國地震局、科技部等5部委共同舉辦的全國地震科技大會昨天在北京召開。4項重點工程被列為我國地震科技創新的項目計劃,將對提高地震監測預報水平,和抗禦地震風險能力等發揮重要作用。
  • 人工地震是為了給地球做「CT」
    很快,河南省地震局就對地震進行官方回應:這是一次人工地震施工作業。    什麼是人工地震?為什麼要開展人工地震施工?今後還會不會再次進行人工地震施工?記者帶著市民提出的問題,採訪了省地震局相關專家。    今後我省將進行多次人工地震施工    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測定,1月6日2時00分在我省南陽市新野縣(疑爆)發生2.1級地震。
  • 探測地球深部:看如何給地球做「CT」
    與人體相同,地球在可見光下同樣是不透明的「黑物體」。中國有「穿山鏡」的傳說,總希望能夠窺視地球內部的結構。從給人體做CT的科技獲得啟示,類似CT技術也可以窺視地球的內部結構。但地球與人體不同。,用於尋找石油天然氣礦藏。
  • 大地「CT」讓地殼結構逐漸透明 華東地區第一條莫霍面反射剖面揭開...
    9月10日,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江蘇局物測隊對外宣布,該隊成功探測並繪出華東地區第一條霍洛維奇界面反射剖面,實現了揭示莫霍面反射界面重大突破,讓地殼結構逐漸透明,助力總局「透明地球」建設。
  •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打造面向地球內部的「望遠鏡」
    中新社北京5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10日在北京發布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總體情況和建設進展稱,作為重要科學目標之一,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將打造面向地球內部的「望遠鏡」,破解大陸強震孕育環境,推進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透明地殼」科學計劃實施。
  • 沒想到吧,就在昨日凌晨,河南有一次人工地震
    我們知道,地震預報目前依然是世界難題,之所以難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至今對腳下的這片大地了解甚少。俗話說,「上天容易入地難」,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如今我們的目光,已經達到可以窺探黑洞的面目,但是,對於地球內部,我們的鑽頭尚無法穿透地殼。目前的科技手段雖然無法支持我們直接接觸地下,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去了解地下的結構。
  • 給地球做「CT」
    地球物理,顧名思義,就是利用物理原理來研究地球,通過利用地球內部結構的物理屬性差異來研究其內部構造,使用儀器設備給地球做「CT」。       怎麼給地球做「CT」?地球內部隨著深部的變化,其物理屬性參數呈現遞變變化,但又存在明顯的屬性突變界面(圖2 )。在這些物理屬性突變界面通常能夠觀察到明顯的地球物理異常(圖3 )。人們將這些觀測異常與巖石物理屬性結合起來,就可以解釋地球內部的圈層的變化特徵。
  • 人造「地震波」給地球做「CT」
    裡面設有海洋物理、地質、化學、浮遊生物、底棲生物、微生物等專業實驗室7間共80多平方米,具備海洋地質調查,淺層地震、深部構造探測等功能,能乘載海洋科考人員32人。 空氣槍  變身震源船「我」給地球做「CT」  這段時間,廈門地震勘測研究中心技術骨幹劉善虎一直在海上忙碌。
  • 地球三維透明化
    「玻璃地球」的概念最初是由澳大利亞地質學家提出的,其含義是利用地質信息技術建立一個多尺度的、數位化的、透明的地殼淺層模型,凝聚所能採集的全部地質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玻璃地球」是一個把地質信息和地理信息相結合併存儲於計算機網絡上,可供多用戶訪問和開展決策分析的三維可視化虛擬地殼。
  • 地震是因為地殼活動,那麼地核冷卻,地球的地震會消失嗎?
    引言:最近,中國很多的地方都出現了地震的現象。還有很多不在地震帶上的城市都出現了地震的現象,比如說廣西,廣東等。眾所周知,地震的原因是地殼板塊運動。那麼如果地球有一天地核停止加熱,開始冷卻,那麼地球就不會地震了嗎?
  • 貴州建成全國首個省域「玻璃國土」,三維建模讓地球變透明!
    貴州建成全國首個省域「玻璃國土」,三維建模讓地球變透明!這些試點工作圍繞增強能源資源保障能力、保障地質環境安全、促進地球科學發展三大主題,開展了大陸地殼、含油氣盆地、重要成礦帶等綜合研究。萬平方公里海拔-2500米以上的淺層地殼透明化,同時還實現了超大規模數據的高效集成管理、省域精細全息三維地質建模和任意矢量剪切、海量數據動態調度與三維可視化展示等。
  • 要預測地震得先達到這個「小目標」:破解地殼斷層滑動之謎
    除了在地震統計中發現規律、尋找地震的「前兆」現象之外,科學家們主要通過檢測地質情況來試圖預測地震,比如用雷射儀來探測地殼活動、用地震儀來捕捉地震波。目前人類已經大致把握住地震多發地帶,但對於發生時間的預判能力十分有限。近日,美國的一個研究團隊建立了首個摩擦力「老化」的數學模型,不僅更好地解釋了大型地震的發生,也有助於判斷斷層何時會發生滑動,由此可能實現對大型地震的預測。
  • 人類將首次打穿地殼 抵達地幔了解地震火山成因
    鑽探船由一艘增加到兩艘以上,鑽探範圍擴大到全球所有海區,研究領域從地球科學擴大到生命科學,手段從鑽探擴大到了海底深部觀測網和井下試驗  整理/康克兢  新華社電 打超深鑽井,鑽穿地殼,直接「觸摸」到地殼與地幔的邊界,這是全世界地球科學家的理想。美國、英國、中國等12個國家的30名科學家已登上美國「決心」號鑽探船,準備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打穿地球殼幔邊界的第一次大洋鑽探。
  •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李四光(3)
    這些地帶也是經常發生強烈地震的地帶。所以,上面所說的向西傾斜深入地殼或地殼以下的震源集中帶,在日本本島、琉球群島、臺灣到菲律賓群島這些地帶的地下也有可能存在。但考慮到在北緯大約28°以南,亞洲大陸,至少亞洲大陸上層,在中國西南部和東南亞的西部面臨印度洋方面,存在著強烈的和緊密的經向褶皺帶。這些褶皺帶反映了高度的塑性形變。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來源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的熱能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者盆地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
  • 六七月份全球都在地震,這是怎麼回事?地球要進入地震活躍期了?
    二、構造地震的根源構造地震是地質運動導致的,而地質運動真正的源頭來自與深深的地下的巖漿運動,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必須對地球的構造做一個大致的了解!在地殼幾十千米的莫霍層以下,溫度就會迅速上升到數百度,一直往下則會逐漸到達上千度的上地幔軟流層,軟流層(部分熔融)以下一直到液態地核,就是一個逐漸高溫液化的過程,而地球內部的熱動力就在這個區域產生!
  •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
    下設地殼動力學研究室、地震前兆觀測理論與技術研究室、斷層力學與形變觀測研究室、地殼應力應變與巖石力學研究室、地震監測與預報研究室、綜合減災技術研究室、地震救援技術研究室、地震信息網絡研究室研究室、武漢科技創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