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預測地震得先達到這個「小目標」:破解地殼斷層滑動之謎

2020-11-26 澎湃新聞

要預測地震得先達到這個「小目標」:破解地殼斷層滑動之謎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虞涵棋

2017-03-01 22:12 來源:澎湃新聞

我們已經知道世界上絕大多數地震是由地殼斷層引起的,但這些斷層在什麼時候會突然發作,我們卻難以準確把握斷層的「脾氣」。除了在地震統計中發現規律、尋找地震的「前兆」現象之外,科學家們主要通過檢測地質情況來試圖預測地震,比如用雷射儀來探測地殼活動、用地震儀來捕捉地震波。目前人類已經大致把握住地震多發地帶,但對於發生時間的預判能力十分有限。

近日,美國的一個研究團隊建立了首個摩擦力「老化」的數學模型,不僅更好地解釋了大型地震的發生,也有助於判斷斷層何時會發生滑動,由此可能實現對大型地震的預測。

此前,地質學家們已經發現,在地殼發生形變的地震斷層板塊邊界,斷層也會產生對抗形變的地質應力,這時斷層處於一個「蓄力」的狀態,等待在沉默中爆發。由於斷層處的形變會不斷累積,一旦應力突破最大靜摩擦力,斷層就會發生滑動,觸發地震。

但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哈佛大學和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的這個研究團隊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文章指出,一方面,地質應力會在形變中不斷積累,另一方面,摩擦力本身也是在增加的。地質應力和摩擦力兩兩相漲,最終形成大爆發,不僅增加了地震發作時間的不確定性,也增加了大型地震的發作頻率。

速率與狀態依賴性摩擦本構關係(RSF本構關係)是宏觀摩擦力領域的一條「基本法」,被廣泛應用在描述孕震帶不同巖石材料的宏觀摩擦行為。RSF本構關係中有一個基本概念是「老化」,指的是在粗糙面蠕變和界面強化的作用下,摩擦力隨靜態接觸時間的增加而增加。在地震這個例子裡,就是地殼斷層處的靜摩擦力會在斷層尚未滑脫、相互擠壓接觸時不斷累加。

「這個『老化』機制是斷層活動不穩定性的關鍵」,論文主要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機械工程和應用機械系主任Robert Carpick說道,「如果沒有『老化』機制,斷層會更容易滑動,這樣只會觸發小型地震,甚至都不是地震,而是平滑的移動。『老化』機制導致了不頻繁的災難性大地震。」

以往的研究都集中在宏觀的地殼層面上,為了探究大地震更基礎的、更「物理學」的本質,研究團隊選擇在微觀層面上進行實驗,以期建立某種基本模型。

在微觀層面上,美國的這個研究團隊運用原子力顯微鏡觀察到納米級二氧化矽接觸面的摩擦力的「老化」現象。之所以選擇二氧化矽,是因為它是許多種巖石的主要成分。

在第一部分實驗中,研究團隊發現材料的接觸時間和靜摩擦力呈近似對數關係。即,當兩塊納米二氧化矽材料接觸的時間增加到10倍時,外力需要加倍才能迫使它們產生滑動。

在第二部分實驗中,研究團隊發現材料承載的負荷與靜摩擦力呈近似線性關係。即,當承載負荷加倍時,產生滑動所需的外力也會加倍。

該實驗結果與此前一種解釋「老化」機制的理論模型相符。該理論假設,摩擦力增加是由於接觸面逐漸生成了化學鍵。接觸時間更長,生成的化學鍵數目自然會越多。而實驗結果也反駁了另一種理論假說:壓力越大,化學鍵會形成得越快。研究者認為,增大接觸壓力僅僅是增加了原子接觸位點的數量。

目前,研究者們正試圖在更短的接觸時間內觀察摩擦力的變化,以期窺探出材料接觸的那一瞬間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起始變化。

Carpick總結道,「現在地震位置能被較好地預測出來,但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時間很難。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缺乏對地震背後摩擦力機制的物理學理解。我們還需要花很久把這個成果應用在地震上,但是,這個成果揭示了摩擦力『老化』的基本機制。未來,我相信這種基礎性的研究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預測地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地震,預測,地殼,斷層,摩擦力,物理評論快報,澎湃,澎湃新聞

相關推薦

評論(78)

相關焦點

  • 破譯地震的密碼?——機器學習算法有望實現地震的精確預測
    他們訓練了一個機器學習算法,讓算法僅依靠那些由壓力所產生的聲音,去觀察實驗室地震即將發生時所顯現的跡象。這個團隊還不確定這一技術能否用於現實地震的預測,因此他們表現得十分謹慎;但是他們的這項技術和工作確實為地震預測領域的研究開闢了一條新路徑。首先來介紹一些相關的背景信息。
  • 基於地震波資料的安徽及鄰區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的...
    為了從地震發生的本質出發,探尋更為有效的地震預測預報方法,不斷提高地震分析預報水平和預報效能,本項目充分利用地震波所攜帶的信息,使用多種適合安徽地震活動特點的新方法,開展了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等多方面研究,從而服務於實際震情判定和地震預測工作。
  • 紐西蘭南北二島正在不斷靠近,由地震和地殼斷層運動導致
    不過,或許在很長時間過後,南北二島將會最終合體到一起,因為最近紐西蘭地質學與核科學研究所表示,在2016年發生的一系列地震後,紐西蘭南北二島附近的海床明顯抬升,目前這兩個島嶼正在緩慢地向對方靠近。紐西蘭南北二島地圖2016年,在紐西蘭南島的凱庫拉(Kaikōura)小城附近所發生的7.8級的地震及其餘震將海床抬升了六英尺半,部分海藻覆蓋的巖石和海洋生物因此浮出水面。
  • 地震科普|活斷層探測
    斷層示意圖考慮到中國大陸地殼的構造變動強烈,第四紀斷層眾多,同時又能滿足各級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和地震危險性評估的適用性和有效性,我國將「活動斷層」定義為距今10萬年(晚第四紀)以來活動過,現今正在活動,並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仍有可能活動的斷層。
  • 加州地震或帶來地震預測關鍵突破,未來地震將像天氣預報一樣預測
    然而,此前南加州地震中心主任,著名地震專家託馬斯·喬丹在美國地震會議上發出的警告,一直像懸在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讓加州居民的頸脖冷汗淋漓:加州南部的地震斷層似乎已被鎖定,聖安德列斯斷層已進入臨界狀態,大一號地震已加載並準備好隨時爆發。不過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給加州居民帶來了擦汗「毛巾」,科學家們可能已經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或許可以成為預測加州大地震的關鍵。
  • 日本海溝小地震頻繁,發生大地震概率小
    根據美國科學地震監測網顯示,日本的地震爆發率不斷的上升,平均的地震震級在4.7級左右。通過數據顯示,日本在一天的地震爆發達到了4次,最大震級為4.9級,最小為4.3級。深度最大達70.6公裡,最小10公裡。相對最近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高發地震區域來說,確實少了很多。但日本出現中有兩次是位於海溝,並且都是位於海溝的同一位置。
  • 地震前必有異象?民間有高人能預測地震?假的
    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預測地震,人類還做不到。先明確什麼是地震預報所謂「地震預報」和「地震預測」,在通常使用中人們並不刻意去區分,表達的都是地震來臨前人們對其將要發生的一種認識。答案是,落下一粒沙可能導致整個沙堆發生坍塌,但也可能只引起沙堆局部的小坍塌。這就是「自組織臨界」狀態,在這個狀態下,任何一個小的擾動,所引起的後果是不可預測的,可能是一些小的沙崩,但也可能引發特大的沙崩。
  • 活動斷層與地震
    斷層也稱斷裂,是地殼受力發生破裂,沿破裂面兩側巖塊發生相對位移的構造。而活斷層簡單說就是現在仍持續活動的斷層。活動斷層錯動與地震大量資料證實,地震的發生於斷層活動有密切關係,尤其是中強以上地震,與活斷層的關係更為明顯。
  • 地震群是如何產生的?
    史丹福大學能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地球物理學副教授埃裡克·鄧納姆說:&34;但在更深的地方,這些巖塊可以穩定地相互滑動,沿著地殼中的裂縫爬行,速度和指甲的生長速度差不多。在斷層的下層和上層之間存在著一條邊界,這條邊界可能會持續幾個世紀的時間。
  • 陳運泰:汶川地震的成因斷層、破裂過程及成災機理
    我們人的指甲每個星期要長一毫米,一年不剪指甲,它要長50-60毫米,也就是5-6釐米,板塊運動的速率也就相當於人指甲生長的速率,從一年看這個速率是不高的。如果這個生長持續了好幾千年甚至幾萬年那效果是十分可觀的。
  • 中國給地球「做CT」:尋找地震規律 讓地殼變透明
    為何會發生地震?如何提高地震預測和風險防範能力?地震發生後又怎樣將損失降到最低?針對這些長期困擾地震學界的難題,不久前,我國啟動了地震科技創新工程,擬通過「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和「智慧服務」4個計劃的實施,未來10年,我國的地震科學研究水平以及防震減災能力將大幅度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134次地震襲擊美國聖安地列斯大斷層!或是超強地震前兆?
    不過,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隨後探測到,在距離震中5km的周邊地區又連續發生了134次小型地震。真正令人關注的是,這些地震正爆發在世界上最長、最活躍的聖安地列斯大斷層(SanAndreas Fault)上,令人憂心忡忡。聖安地列斯斷層長達1200km,構成了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板塊的邊界帶。
  • 美國聖安地列斯大斷層突發134次地震,科學家:或是超強地震前兆
    科學的眼光觀世界 富有的思維察明理9天前,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蒙特雷縣發生了一場貌似不起眼的芮氏4.6 級地震。不過,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隨後探測到,在距離震中5km的周邊地區又連續發生了134次餘震。
  • 地震可以預測嗎?新模型顯示:離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又近了一步
    由於地球板塊複雜的構造,一直以來,地震預測是一個棘手的領域,但美國杜克大學的工程師們正在採取「必要步驟」,幫助預防未來的災難。我們知道,不同強度的地震沿著所謂的斷層線爆發,在那裡,兩大塊地球板塊猛烈地相互滑動,巖石在巖石上的強力研磨產生了大量的摩擦、熱量和化學反應。
  • 加州地震警告!聖安德烈亞斯斷層線是否有大地震的危險?
    加州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線是美國地震活動的溫床,但這條斷層線是否有發生大地震的危險?聖安德烈亞斯斷裂帶是一個長達800英裡的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板塊之間的構造邊界,這兩個板塊是地殼的大碎片。斷層線向地球延伸約10英裡,是沿著加利福尼亞海岸由破碎巖石組成的複雜系統。
  • GPS技術在監測地震與地殼運動中的應用
    GPS在地球參考系的建立有著時空加密和提高解析度的作用,GPS全球資料得到的全球尺度上相對於地球參考框架的三維地心坐標精度已達到釐米級。利用GPS定位研究海平面變化而測定的大地高的精度也可達到釐米級的精度。GPS接收器安置在飛行器(飛機、飛船、衛星等)上可確定三維位置和飛行姿態。
  • 斷層深井捕獲地震前兆 成果意義存在不同意見
    或許是由於不久前汶川地震的緣故,這篇論文引起了較廣泛的關注。一些人認為這是有關地震前兆研究的最新進展。「重要的是,對於這樣的地震前兆,我們有著清楚的物理學解釋;並且這些信號是可測量和可重複的。」論文作者、美國賴斯大學地球科學教授鈕鳳林告訴南方周末。不過也有專家指出,實際情況遠比論文中涉及的要複雜得多。
  • 人體感應地震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兼論大陸下地殼層流作用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
    大量的全球地質和地球物理數據表明 ,年輕的大陸構造活動區的下地殼可能因熱軟化而出現透入性非地震式順層巖石韌性流動 ,這種下地殼層流作用驅動大陸堅硬上地殼發生地震式脆性斷塊運動 ,形成盆山格局 ,發生圈層多層次耦合。
  • 兩起地震連續襲擊加州 斷層地震群再次引發擔憂
    9月27日周日,兩次3.4級地震在加州北部同一地區附近發生,它們之間只相隔數小時。第二次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晚上10:20左右,地震源為同一地區,深度為2.7英裡。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當天記錄到該州兩次地震發生的時間具體間隔約為6小時,均為芮氏3.4級。
  • 科學雜談之地震的發生和預測
    他聲稱,這個巨大的地動儀能夠感知到任何時候發生在中國的地震,並且能夠指明震源位於何方。當時朝廷中有些人是持懷疑態度的,但是在某一天的下午這個裝置突然被觸發了,過了幾天之後信使們送來了求援的信報,至此他們才對張衡的發明深信不疑。今天,我們不再依靠地動儀來辨別地震的發生,但是要想捕獲到地震的發生任然是一件獨具挑戰的事情。那麼為什麼地震如此難以被預測呢?我們怎樣才能更好的預測地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