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地震波資料的安徽及鄰區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的...

2020-11-27 中安在線網站

  為了從地震發生的本質出發,探尋更為有效的地震預測預報方法,不斷提高地震分析預報水平和預報效能,本項目充分利用地震波所攜帶的信息,使用多種適合安徽地震活動特點的新方法,開展了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等多方面研究,從而服務於實際震情判定和地震預測工作。其主要技術內容及結果有:

  1.大量地震波資料的收集整理、數位化及震源和介質信息的充分提取

  本課題的最大特點和難點之一就是充分利用了直接攜帶震源和介質信息的地震波資料。為了使研究結果更加合理、可靠,必須認真做好原始地震記錄資料的預處理。經過努力,共挑選出安徽省及鄰近地區ML≥2.3級地震331個作為研究對象。時間為1970年~2002年,涉及到遍布全省的26個臺站,共1500多條地震記錄。對每條記錄的多項參數進行了數位化處理。

  2.近400條中小地震地殼構造環境剪應力場強度τ0值的確定

  本研究將斷裂力學研究的許多成果引入地震學領域,用來研究地震的孕育發展過程。據此來確定安徽及鄰區地殼構造剪應力場強度。共得到模擬記錄τ0值279個;數位化記錄τ0值111個。

  上述理論關係與其它震源參數之間的關係式的最大區別在於它不僅考慮了巖石破裂的初態和終態,而且考慮了破裂過程。因此計算結果更接近真實情況。

  3.200多條單個中小地震震源機制解參數的反演

  基於層狀介質和點源位錯模型,應用理論地震圖方法,進行由觀測記錄波形Pg、Sg波最大振幅比反演震源機制解參數的方法,因其具有精度高、需用的記錄資料數量少、適合中小地震的優點而受到廣泛的重視和應用。本研究為了克服資料不足的困難,採用這種適合安徽地震活動特點的方法,共反演了203個中小地震震源機制解參數。

  4.模擬和數字地震資料的應用對比分析

  由於我省幾十年的模擬地震觀測資料,目前仍然是我們開展工作的主要資料來源,因此有必要在數模資料銜接過程中及合併使用之前,進行兩種資料的對比分析,以了解兩種資料之間一致性程度及區別所在,便於今後統一使用。為此本項目在開展其它多項研究內容之前,首先對兩種資料確定的構造環境剪應力τ0值的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兩種資料總體上一致性相對較好,可以統一使用。

  5.安徽及鄰區不同區域、不同時段地殼構造應力場強度、方向時空變化特徵及其與地震關係的分析研究

  ①構造環境剪應力場強度時空分布特徵與地震的關係分析

  本項目分別研究了安徽淮河中遊區、霍山地區及沿江江南區地震的τ0值時空變化特徵與安徽及鄰區中等以上地震對應關係。結果顯示,在安徽及鄰區1970年以來8次地震前1~3年,構造環境剪應力場強度一般情況下有一個增強過程。這種特徵在淮河中遊區尤為明顯;空間上相對高τ0值地震多分布於中等或中強以上地震所在區域及附近。

  ②地殼構造應力場主壓應力P軸方位分布特徵分析

  同時研究了安徽三分區主壓應力場P軸方位的時空變化特徵與地震的關係,結果表明在這些地震前1~3年內,基本上都出現了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或二者兼之的轉向變化,反映震前受華北及華南應力場的共同和交替作用;空間上,安徽及鄰區主壓應力場P軸方位主要呈NE向或NEE向分布,反映總體上主要受華北應力場的作用。

  6.地殼構造應力場動態變化和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的系統聚類分析及其與中強以上地震的關係研究

  本項目分別研究了淮河構造變形帶及鄰近塊體、郯廬斷裂帶安徽段及安徽北淮陽構造變形帶斷層破裂特徵及其與地震的關係。

  ①淮河構造變形帶是安徽歷史上所發生的最大破壞性地震區域之一,也是一條新生代活動構造帶。對該帶及鄰近塊體1974年以來近百個中小地震震源機制進行了反演和空間聚類合成,分析了變形帶及鄰近塊體震源斷層滑動方式、構造應力場分布及塊體運動方式、應力場隨時間變化等。結果顯示:其中淮北和皖中塊體可能分別向SWW和NEE方向運動,並在淮河構造變形帶上產生左剪切作用,呈現一定的繼承性活動特徵;主壓應力場P軸走向隨時間變化顯示安徽淮河中遊區的地震活動主要受控於華北應力場。

  ②對郯廬斷裂帶安徽段地震活動特徵研究,反演了99次中-小地震震源機制,並作了統計和聚類分析。結果顯示現代地震活動未顯示增強趨勢;震源斷層的破裂類型,帶內以逆衝(或正斷),或近逆衝(或正斷)型為主。帶附近較明顯地呈現出走滑型或近走滑型破裂的優勢;北、南亞段應力場的特徵存在差異,其分界大約在北緯32°附近,北西西走向的橋頭集—東關斷裂是兩者的構造變換帶。

  ③安徽北淮陽構造變形帶位於霍山地區,是華北、華南地塊的邊界帶,也是歷史強震特別活躍地區。對其變形特徵與現代應力狀態研究表明,帶上主要斷層現今一直處於活動之中;在2次6級地震震中附近形成小震密集區,可能反映了震源區介質相對破碎。震源機制的系統聚類和統計分析結果顯反映該區處於應力場過渡區,因此成為華北、南華地塊區的邊界帶。

  7.研究結果的誤差及可靠性分析

  ①地殼構造環境剪應力場強度τ0值的相對誤差討論

  由於測定τ0的方法應用了斷裂力學的某些研究成果,並作了一些假設,假設地震後大範圍內的平均應力降為0,即斷層面之間的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計,並取實驗室得到的屈服強度作為野外巖石的屈服強度。因此τ0值是一個相對量,很難討論其絕對精度,只能討論其相對精度。結果認為τ0的誤差主要是地震矩M0受輻射圖型因子取震源球上的平均值的影響,其對τ0產生的相對誤差,最大可達90%左右。

  ②利用Pg、Sg振幅比資料測定小震震源機制解的可靠性分析

  利用區域地震臺網Pg、Sg垂直分量振幅比資料測定小震震源機制,主要考慮層狀介質中一點源錯位模型,由計算綜合地震圖得到Pg、Sg各自的最大振幅,通過其最大振幅比值與觀測資料擬合的方式來確定震源機制。

  林紀曾、胡新亮、刁桂苓、馬瑾等專家研究結果表明,該方法不僅在正常情況下能夠得到很好的結果,而且在十分不利的資料條件下也可以給出令人滿意的結果。因此,可以克服由於實際觀測臺網的局限所造成的測定小震震源機制的困難,而且解的一致性也非常好,從而證實了解的可靠性。

  本項目在使用振幅比方法的過程中,一方面對原始資料進行了認真預處理,並嚴格、充分考慮了各方面的可能影響因素;同時對所得的震源機制參數採用了統計方法及系統聚類方法進行分析,並且取統計的優勢分布作為最終結果;另外,從振幅比方法和小震綜合節面解方法所得結果比較來看,其一致性也比較好的。因此,結果是較為可靠的。

相關焦點

  •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
    主要學術貢獻是:發現了斷塊山地山麓剝蝕面與河流階地的共生關係,並結合河床縱剖面分析研究了五臺山北麓斷裂第四紀分期活動歷史,發展了斷層活動分期研究中的地貌學方法;將層序地層學理論引入到鑽孔地層的高精度對比,將槽探研究古地震的經驗引入到隱伏活斷層探測中,通過地震標誌層識別與地層累計位移限定相結合直接識別古地震事件;基於地表地貌、區域地質構造與深部地球物理資料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東緣上地殼的拱曲衝斷作用
  • 陳運泰:汶川地震的成因斷層、破裂過程及成災機理
    (圖)地震之後我們運用全國地震臺網的資料以及全球地震臺網的資料和四川省地震臺網的資料,對這次地震的震源參數重新進行了修訂,修訂的結果發震時間是5月12日14點27分57秒,震中位置是31.01度,103.38度,震源的深度是15公裡,震級用面波來衡量的話,面波的震級是八級,如果用所謂的地震器衡量的話,地震器的震級是7.9級。
  • 什麼是活動斷層
    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是由地球深處地殼運動能量的突然釋放造成的。
  • 活動斷層與地震
    斷層也稱斷裂,是地殼受力發生破裂,沿破裂面兩側巖塊發生相對位移的構造。而活斷層簡單說就是現在仍持續活動的斷層。活動斷層錯動與地震大量資料證實,地震的發生於斷層活動有密切關係,尤其是中強以上地震,與活斷層的關係更為明顯。
  • Nature Communications:局部應力放大引起的下地殼地震成核
    上述下地殼地震機制都需要巖石在一些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發生某些礦物反應,使得巖石的結構或成分發生變化,導致巖石弱化而無法承載差異應力,最終引發地震。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下地殼地震活動的位置都能滿足發生礦物反應的條件。普利茅斯大學的L.R.
  • 揭示汶川地震震級大的構造原因
    目前該研究小組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與臺灣學者合作,開展汶川地震與臺灣1999年集集大地震的對比研究工作。 地震地表破裂是地殼彈性應變轉化為永久性構造變形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是震源斷層錯動在地表產生的破裂和變形的總稱,包含著大陸地殼變形方式、運動狀態、地震破裂過程等重要的基礎信息。
  • 專家:汶川大地震斷裂、破裂過程、成災機理(圖)
    地震之後我們運用全國地震臺網的資料以及全球地震臺網的資料和四川省地震臺網的資料,對這次地震的震源參數重新進行了修訂,修訂的結果發震時間是5月12日14點27分57秒,震中位置是31.01度,103.38度,震源的深度是15公裡,震級用面波來衡量的話,面波的震級是八級,如果用所謂的地震器衡量的話,地震器的震級是7.9級。
  • 已探測到火星地震超過450次,而且也是由「構造應力」引起!
    450次,這些地震波還沒有得到詳細的分析,但這說明平均每天有一次火星地震發生。這些數據使研究人員可以觀察地震波如何在火星上傳播,並揭示其內部特徵,這類似於x射線在醫學斷層掃描中的使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吉亞爾迪尼解釋說:火星地震具有阿波羅時代在月球上已經觀察到的特徵,由於火星地殼的散射特性,信號持續時間較長(10到20分鐘),然而,一般來說,解釋火星地震數據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識別地震波到達的距離,而不是方向。
  •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都是什麼意思
    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正在地球上進行的地質作用絕大多數在地球的歷史時期也曾以類似的方式發生過。地球的現狀是地質作用長期改造的結果。地殼運動——主要是指地球內部動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種地殼運動和變化,是內力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兩種。
  • 中國大陸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長期地震預測及其展望
    報告題目:中國大陸基于震源物理模型的長期地震預測及其展望報 告 人:邵志剛 研究員報告時間:2020年12月4日(周五)上午9:00-11:30報告地點:地質宮519報告摘要:以中國大陸活動地塊理論為指導,長期地點預測重點關注活動地塊邊界帶,綜合強震破裂空段、斷層運動閉鎖段
  • 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都有什麼區別
    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正在地球上進行的地質作用絕大多數在地球的歷史時期也曾以類似的方式發生過。地球的現狀是地質作用長期改造的結果。地球表面上存在著各種地殼運動造成的蹤跡,如斷層、褶皺、高山、盆地、火山、島弧、洋脊和海溝等;同時,地殼仍在不斷的運動中,如大陸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等都是這種運動的反映。地殼運動與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緊密相關,它們可以導致地球重力場和地磁場的改變,因而研究地殼運動將可提供地球內部組成、結構、狀態及演化歷史的種種信息。
  • 斷層深井捕獲地震前兆 成果意義存在不同意見
    地殼巖石中平均應力和差應力(即巖石最大應力和最小應力之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嵇少丞提出他的疑問。 嵇少丞解釋說,「巖石中地震波速總是隨圍壓(即平均應力)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在地殼最上面15-20公裡厚的脆性變形層(可能發生地震的地方)中,波速的變化則更多受到差應力的影響,因為在微破裂的形成和擴展過程中主要是差應力在起作用。
  • 褶皺、斷層?原來地殼運動也有「足跡」
    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常常被保留在地殼巖層中,成為地殼運動的證據。在山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巖層,它們有的是傾斜彎曲的,有的是斷裂錯開的,這些都是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則被稱為構造地貌。
  • 構造行跡:節理、斷層、褶皺識別大全
    (1)剪節理剪節理是由剪應力產生的破裂面,具有以下主要特徵:節理面產狀穩定,沿走向和傾向延伸較遠。剪節理平直光滑,有時具有因剪切滑動而留下的擦痕。發育於礫巖和砂巖等巖石中的剪節理,一般穿切礫石和膠結物。
  • 美國西海岸的地震活動與地震柱構造(中文版)
    2.1 資料分析處理方法地震地熱說的分析方法,首先按照地震柱構造定義選取研究區的地震目錄,然後採用地震與火山活動的平面分布、三維立體分布和震源深度時序分布,分別研究地震柱構造的總體活動特徵以及區內可分離的地震子柱構造的活動特徵,總結以往事件的前兆信息並為後續事件的預測提供工作方法與經驗。
  • 揪出地下的地震元兇——我們一起來了解《四川省活動斷層普查》項目
    地震頻發與我省地質構造複雜,境內活動斷層密集分布密切相關,全省境內分布99條規模較大的斷層,約三分之一屬於活動斷層,未來具備發生破壞性地震的構造條件。斷層快速錯動的破壞力巨大無比,造成斷層上的震害特別嚴重。
  • 地震科普|活斷層探測
    斷層示意圖考慮到中國大陸地殼的構造變動強烈,第四紀斷層眾多,同時又能滿足各級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和地震危險性評估的適用性和有效性,我國將「活動斷層」定義為距今10萬年(晚第四紀)以來活動過,現今正在活動,並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仍有可能活動的斷層。
  • 伊犁地塊及鄰區新老地殼物質分布架構查明
    ◎鄭 迪/文記者近日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研究所獲悉,該所王濤研究員研究組對中亞造山帶西段的伊犁地塊開展研究,系統整理了出露於伊犁地塊及鄰區的花崗巖和長英質火山巖的空間分布、年代學、主量與微量元素和Hf-Nd同位素等特徵,並取得了一系列新認識。一是通過同位素填圖,查明了伊犁地塊及鄰區的新老地殼物質分布架構。
  • 廣東沿海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三維發育特徵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夏少紅研究員團隊基於遠震接收函數成像技術對廣東沿海殼內低速薄弱層進行了地震學成像研究,首次揭示了該地區中地殼低速薄弱層的三維發育特徵,探討了該低速層對南海減薄陸殼的控制和影響,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由博士研究生周鵬翔等人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 研究揭示廣東沿海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三維發育特徵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夏少紅團隊基於遠震接收函數成像技術對廣東沿海殼內低速薄弱層進行了地震學成像研究,首次揭示了該地區中地殼低速薄弱層的三維發育特徵,探討了該低速層對南海減薄陸殼的控制和影響,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