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沿海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三維發育特徵獲揭示

2020-11-24 嶺南科苑

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夏少紅研究員團隊基於遠震接收函數成像技術對廣東沿海殼內低速薄弱層進行了地震學成像研究,首次揭示了該地區中地殼低速薄弱層的三維發育特徵,探討了該低速層對南海減薄陸殼的控制和影響,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由博士研究生周鵬翔等人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地殼內部的低速薄弱層既是地球板塊構造作用的產物,也是控制後期構造模式和孕育地震地質災害的重要構造因素。地殼內部低速層的形成通常與巖漿或部分熔融活動、拆離斷層、古縫合帶、韌性剪切帶以及流體活動等存在緊密聯繫。對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現今地殼的形變機制以及回溯地質構造演化過程。廣東沿海地區在構造上位於華夏塊體和南海的轉換地帶,其地殼經歷了從中生代俯衝匯聚到新生代拉張裂離的構造演變過程,是研究南海減薄型地殼如何從前世到今生的重要載體。從上世紀末起,前人陸續在華南沿海的幾條人工深地震剖面中發現了中地殼低速層的存在,但對該低速薄弱層的三維發育特徵以及它是否與南海北部減薄陸殼的橫向非均質存在耦合關聯一直缺乏深入研究。

研究人員利用廣東沿海67臺寬頻帶地震儀記錄的高質量遠震波形數據,通過提取遠震接收函數對殼內地震波速度不連續界面和莫霍(Moho)界面進行了高精度成像。P波CCP圖像顯示地殼中部存在一負速度梯度界面,該界面廣泛分布在研究區的東部,深度在10-16km之間,整體向東南傾斜。該負梯度界面的振幅值在-0.03到-0.1之間變化,且有明顯的向東增強趨勢。綜合前人的成像結果,該梯度界面被解釋為中地殼低速層的頂界面。

研究認為該低速層可能由滯留在中地殼的流體層所引發,其來源是古太平洋板片脫水。這一解釋與現今出露於廣東河源的一套巨型石英脈互為驗證,並且其空間分布樣式與現今中美洲、南美洲平板俯衝區的殼內低速層有很好的相似性。現今的華南沿海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南海前世的陸殼特性,因此中地殼低速層的存在極有可能對南海的張裂有深遠影響。低速層的「西弱東強」特徵與南海北部陸緣張裂程度的「西弱東強」特徵相對應。因此,本研究推斷流體分布不均導致的地殼流變學橫向差異可能是造成南海北部陸緣構造分帶和橫向不均一性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對於對於認識南海減薄型地殼從前世到今生演變歷史具有指導意義,對科學認識廣東沿海地區在構造穩定性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聯合基金(U1701641),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項目(GML2019ZD0204)、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新星項目(NHXX2017DZ0101)和廣東特支計劃團隊項目(2019BT02H594)等聯合資助。

遠震接收函數共轉換點(CCP)疊加圖像

中地殼低速層三維發育特徵及成因解釋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廣東沿海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三維發育特徵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夏少紅團隊基於遠震接收函數成像技術對廣東沿海殼內低速薄弱層進行了地震學成像研究,首次揭示了該地區中地殼低速薄弱層的三維發育特徵,探討了該低速層對南海減薄陸殼的控制和影響,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明確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三維地殼結構顯示南澳島海域地殼非均質性強烈,尤其是上地殼包含諸多高、低速異常體,說明複雜的斷裂交叉構造導致的上地殼破碎特性。目前的震群型微震活動主要發生在中地殼低速體(LVZ)或其附近的高-低速過渡區,表明該低速體作為殼內構造薄弱帶,為該海域震群的發生提供構造條件。
  • 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深部發震構造
    ,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與行星內部物理學》。廣東省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粵東南澳島海域於1600年和1918年分別發生7.0和7.5級破壞性大地震,但人們對這些歷史強震區的深部發震構造以及對海底發震斷裂的位置與特徵知之甚少。
  • 南海海洋所官方研究揭示
    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廣東省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粵東南澳島海域於1600和1918年分別發生7.0和7.5級破壞性大地震,但對這些歷史強震區的深部發震構造以及對海底發震斷裂的位置與特徵認知甚少。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取得新進展
    ,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明確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廣東省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粵東南澳島海域於1600和1918年分別發生7.0和7.5級破壞性大地震,但對這些歷史強震區的深部發震構造以及對海底發震斷裂的位置與特徵認知甚少。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通訊員供圖 廣東省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粵東南澳島海域於1600年、1918年分別發生7.0和7.5級破壞性大地震。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些歷史強震區的深部發震構造以及對海底發震斷裂的位置與特徵認知甚少。
  • 華北克拉通地殼剪切波速和各向異性變化獲揭示
    近年來,對華北克拉通深部結構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揭示出克拉通破壞主要集中在東部, 而中-西部主要表現為克拉通邊緣和先存薄弱帶的改造。然而,對地殼結構和變形與克拉通破壞和改造的聯繫仍需要進一步認識。
  • 科學家發現青藏高原地殼低速-高導層為部分熔融層的巖石學證據
    產生上述爭論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青藏高原深部地殼、巖石圈地幔熱演化資料的缺少,以及地殼物理觀測到青藏高原地殼15–50 km深處的低速層(LVZs)和高導層(HCZs)(圖基於深熔熔體、數值模擬、大地電磁和地震的證據,地殼通道流模型認為這些低速-高導層就是地殼內的部分熔融層。有關低速-高導層的爭議表明,如果要揭示其特徵和起源,就必須要有來自深部地殼巖石樣品的直接證據。
  • 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張智奇和導師姚華建教授,及相關團隊成員,在此區域進行了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 揭示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
  •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
    青藏高原東南緣兩條殼內低速帶(灰色陰影區域, 對應於殼內Vsv=3.4km/s的等值面) (a)和高速的峨眉山大火成巖省(藍色曲面, 對應於殼內Vsv=3.65km/s的等值面) (b)的三維可視圖最近的一項高解析度地震學成像研究揭示了這兩條殼內低速帶的連通性及其成因,並提出該區域地殼和上地幔主要存在三種動力學模式。研究相關的文章題目為:「青藏高原東南緣地殼上地幔三維S波速度結構及動力學意義」,近期發表於《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論文第一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張智奇,通訊作者為姚華建教授。
  • 福建及臺灣海峽中生代至新生代巖漿活動獲揭示
    研究人員利用兩岸布設的一百多個固定地震臺站的連續兩年波形數據和數百個符合要求的遠震事件,提取面波頻散數據,反演獲得了福建及臺灣海峽地區地殼和上地幔的三維各向同性結構。成像結果顯示福建地區上地幔存在大規模的低速異常,結合火成巖分布推斷形成時間為燕山期早期。張亞運表示,低速區可能是殘留的巖漿房,並在後期的巖漿作用中依舊發揮了作用。
  • 心外膜和心肌共同祖細胞的特徵獲揭示
    心外膜和心肌共同祖細胞的特徵獲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6:51:36 英國牛津大學Shankar Srinivas和劍橋大學John C. Marioni研究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面波成像結果揭示福建及臺灣海峽中生代至新生代的巖漿活動
    本研究利用兩岸布設的一百多個固定地震臺站的連續兩年波形數據和數百個符合要求的遠震事件,提取面波頻散數據,反演獲得了福建及臺灣海峽地區地殼和上地幔的三維各向同性結構。 成像結果顯示福建地區上地幔存在大規模的低速異常,結合火成巖分布推斷形成時間為燕山期早期。低速區可能是殘留的巖漿房,並在後期的巖漿作用中依舊發揮了作用。
  • 印度大陸早期俯衝幾何學特徵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博士後齊玥和研究員王強等選取侵入雅魯藏布江縫合帶內的冷布崗日巖基為研究對象,開展了詳細的年代學、巖石學和地球化學研究,揭示了印度大陸早期俯衝幾何學特徵。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美國地質學會會刊》。印度與歐亞大陸的持續匯聚是青藏高原形成與演化的動力來源,重建印度大陸運動學過程是認識青藏高原演化動力學機制重要前提。
  • 科學家發現加拿大北部山脈出現低速異常,內部相對不均勻
    在地球上,板塊的運動會對地殼以及地幔的結構產生變化,這也是目前作為科學研究地殼運動的主要方向。近日,科學家們利用瑞利波層析成像技術,對加拿大北部科迪勒拉山脈地殼和上地幔的結構進行了分析,主要是針對山脈的斷層進行掃描。
  • 中科大建成中國大陸巖石圈高解析度三維地震速度結構模型
    合肥在線訊(記者 王旭)11月21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張海江教授團隊採用先進的雙差地震層析成像方法,使用高質量的中國大陸數位化地震臺網(1294個臺站)記錄的區域地震走時數據,獲得了中國大陸巖石圈深達150公裡的高解析度三維地震縱波速度和橫波速度結構模型。
  • 地球科學:俯衝地殼的地板可能會在核心附近產生異常的特徵?
    地球科學:俯衝地殼的地板可能會在核心附近產生異常的特徵?在地球表面以下近1800英裡的地方,地幔底部隱藏著巨大的奇怪結構,位於核心上方。地幔是一層厚厚的熱的,主要是塑料巖石圍繞核心; 地幔頂部是地殼的薄殼。在地質時間尺度上,地幔的行為類似於粘性液體,固體元素在其深處下沉並上升。金剛石砧的樣品置於極端壓力下研究的金剛石砧。
  • 我科學家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揭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早期發育基因表達特徵  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雖然不改變基因序列,但卻可以遺傳給後代,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及癌症的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