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2-06 瀟湘晨報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記者17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詳細刻畫了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據悉,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南澳島海域地震探測測線分布圖。通訊員供圖 廣東省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粵東南澳島海域於1600年、1918年分別發生7.0和7.5級破壞性大地震。長期以來,人們對這些歷史強震區的深部發震構造以及對海底發震斷裂的位置與特徵認知甚少。

南海海洋研究所夏少紅團隊的研究人員使用新採集的海洋主動源反射地震和海陸聯合廣角地震數據,對1918年南澳地震(7.5級)震源區的海底斷裂構造和三維地殼結構開展了綜合成像,從而確定了北東東走向的濱海斷裂帶、北西走向的黃岡水斷裂在海底的發育位置和屬性特徵,並明確了濱海斷裂帶作為海陸交互帶重要的邊界斷裂帶造就了沉積基底大規模的垂直錯斷。三維地殼結構顯示,南澳島海域地殼非均質性強烈,尤其是上地殼包含諸多高、低速異常體,說明了複雜的斷裂交叉構造所導致的上地殼破碎特性。目前的震群型微震活動主要發生在中地殼低速體或其附近的高-低速過渡區,表明該低速體作為殼內構造薄弱帶,為該海域震群的發生提供了構造條件。

反射地震及廣角地震聯合成像結果指示地震主要發生於中地殼低速帶與斷裂交接構造部位。通訊員供圖 該研究結果表明:廣東南澳島海域的中地殼低速體、濱海斷裂帶與黃岡水斷裂的交匯構造,以及沿斷裂帶的高速侵入體交匯融合併形成了局部應力集結帶,是該地區主要的發震構造耦合體,影響並控制著該海域板內地震活動。該研究為認識廣東沿岸地質構造穩定性和地震災害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為泛粵港澳大灣區海陸交互帶空間開發和城市群建設提供重要地質信息支撐。

據悉,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聯合基金,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人才團隊引進重大專項、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新星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聯合資助。

>119686 2020-09-17 18:02:24:412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構造,海域,地殼,地震,研究 1 9 廣東 廣東 https://www.xxsb.com/pic/2020-09/17/t2_(41X49X580X352)27d94e01-1bc4-4682-a1c5-9d26956f2dbd.jpg https://www.xxsb.com/content/2020-09/17/content_119686.html http://wap.xxsb.com/content/2020-09/17/content_119686.html 信息時報 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1 /enpproperty--> 【來源:信息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詳細刻畫了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2020-09-21 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表明,廣東南澳島海域的中地殼低速體、濱海斷裂帶與黃岡水斷裂的交匯構造,以及沿斷裂帶的高速侵入體交匯融合併形成局部應力集結帶,是該地區主要的發震構造耦合體,影響並控制該海域板內地震活動。該研究為認識廣東沿岸地質構造穩定性和地震災害等提供科學依據,為泛粵港澳大灣區海陸交互帶空間開發和城市群建設提供地質信息支撐。
  •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刻畫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 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南海海洋所官方研究揭示
    原標題:南海海洋所 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刻畫1918年南澳7.5級
  • 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深部發震構造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李淑)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詳細刻畫了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
  • 深海海底地質災害和人工智慧識別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深海地球物理與資源研究室王大偉研究員團隊在地學TOP期刊《Geomorphology》報導了深海海底微地貌(水平面元12.5-25米、垂向解析度6.5米的三維人工地震數據)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通過與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合作,建立了海底地貌邊界識別的人工智慧算法,並通過與能源企業合作,將深海海底災害識別與預測方法應用於生產實際。
  • 研究地球深部取得新進展:全球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地幔間斷面測定的影響
    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大洋巖石圈結構地震成像研究團隊助理研究員周勇、研究員徐敏,聯合南方科技大學陳曉非院士,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A. Yuen,關於近地表複雜結構對基於PP前驅波的地幔間斷面測定影響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上,周勇助理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及通訊作者。
  • 被動陸緣遠端帶基底性質和變形特徵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張翠梅副研究員、孫珍研究員與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等多家單位的科學家合作,在被動陸緣遠端帶的基底性質和流變特徵研究上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球系統學》上。
  • 美國地質調查局地震信息網:非洲以南海域發生6.2級地震
    原標題:美國地質調查局地震信息網:非洲以南海域發生6.2級地震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地震信息網消息,非洲以南海域北京時間27日1時10分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0公裡。
  • 廣東汕頭南澳島,一個位於北回歸線上的小島,它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提到南澳島,可能有的朋友會感到陌生。它是位於廣東汕頭的一個小島,也叫南澳縣。由於它四面環海,又是我國北回歸線上穿過的唯一海島。因此這裡的海景顯得特別漂亮,但是之前由於去南澳島旅遊參觀只能坐船過去,所以有的朋友可能聽過這裡,但是覺得過去不方便,也黯然止步於此。
  • 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由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孫和平研究員承擔的知識創新工程「二期」重要方向性項目——「地球內部結構和動力學研究」通過了中科院資環局組織的驗收,總評為優秀。自2002年以來,孫和平研究員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付容珊教授課題組密切合作,通過與美國、日本、比利時和德國等國家的緊密聯合,利用「國際地球動力學合作網絡」重力測量和「全球地震網絡」地震測量資料,在地球內部動力學和精細結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科普:地震形成原因及中國地震分布區域
    公元前2300年到2007年中國歷史上達到5級以上的區域分布地震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地殼構造的複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關於地震特別構造地震,它是怎樣孕育和發生的,其成因和機制是什麼的問題,至今尚無完滿的解答,但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 我國首次發現古海嘯文明遺址,位於廣東南澳島
    我國大陸沿海是否發生過海嘯,過去的研究一直缺乏明確認識。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立廣-謝周清教授研究小組,對廣東省南澳島的海岸沉積剖面進行研究,揭示了該島一千年前遭受南海海嘯襲擊的歷史,證實我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海嘯衝擊大陸海岸帶的事件。
  • 千年前南海強烈海嘯毀滅廣東一古文明遺址
    導讀:經過十多年的系統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海嘯研究團隊首次確認:距今1000年前,南海發生了衝擊西沙群島並毀滅了廣東南澳北宋中期文明的強烈海嘯。其實,關於古中國是否發生過海嘯,一直是研究者和公眾感興趣的話題。本版特約新研究發現的主持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孫立廣和讀者聊聊這件事兒。
  • 密集臺陣地震成像與地殼淺層精細結構探測
    報告題目:密集臺陣地震成像與地殼淺層精細結構探測報 告 人:李志偉 研究員報告時間:2018年9月10日,9:30-11:00報告地點: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地質宮449主辦單位: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報告人簡介:李志偉,男,1980年生,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地質地球所東崑崙造山帶地殼結構研究獲進展 2015-01-29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  為獲取與其相關的更多信息,在已經進行的貴德-莫壩380公裡深地震測深剖面,及跨崑崙斷裂帶的深反射剖面的背景下,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中心副研究員徐濤及導師張忠傑研究員等人,沿著貴德-莫壩剖面布設了24臺流動寬頻帶地震儀,剖面從松潘-甘孜地體,跨東崑崙山(阿尼瑪卿縫合帶)並一直延伸至祁連地體,臺間距為10-15公裡,剖面長逾400公裡(圖1)。
  • 「海洋地質八號」圓滿完成2020年三維地震調查任務
    ◎楊冊/文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八號」船近日圓滿完成2020年三維地震調查任務,返抵廣州。航次歷時61天,航程5000多海裡,完成滿覆蓋三維地震調查工作量415平方千米。該船於6月20日從廣州啟航,開赴南海工區執行入列以來的第二個三維地震調查任務。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科學家發現廣東省南澳島曾經存在高度文明,宋朝時被大海嘯毀滅
    南澳島位於廣東省,是南海之中的一片綠洲,生長著茂密的熱帶植物,很多野生動物棲息在此,是一個美麗的島嶼。古往今來,南澳島是東南沿海通商的中轉站,素有「潮汕屏障、閩粵咽喉」之稱。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孫立廣、謝周清教授,率領科學研究組對南澳島的海岸沉積剖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研究發現:南澳島在將近一千年前,曾經遭受過巨大海嘯的襲擊。研究組對南澳島進行地質勘察時,在島嶼東南方宋井附近的澳前村,和島嶼東側的九溪澳、青澳灣的海岸沉積中,發現含有大量貝殼碎片和宋代陶瓷器殘片的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