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成因
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巖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
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
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
固巖層(特別是石灰巖)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公元前2300年到2007年中國歷史上達到5級以上的區域分布
地震是一種及其普通和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但由於地殼構造的複雜性和震源區的不可直觀性,關於地震特別構造地震,它是怎樣孕育和發生的,其成因和機制是什麼的問題,至今尚無完滿的解答,但目前科學家比較公認的解釋是構造地震是由地殼板塊運動造成的。
由於地球在無休止地自轉和公轉,其內部物質也在不停地進行分異,所以,圍繞在地球表面的地殼,或者說巖石圈也在不斷地生成、演變和運動,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殼構造運動。關於地殼構造和海陸變遷,科學家們經歷了漫長的觀察、描述和分析,先後形成了不同的假說、構想和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又稱新全球構造學說,則是形成較晚(上世紀60年代),已為廣大地學工作者所接受的一個關於地殼構造運動的學說。
中國地震分布
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5個地區,這5個地區是: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雲南中西部;西部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地區,廣東、福建等地。
中國及周邊地區地震分布
從中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中西部直至雲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帶,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強烈地震,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該帶中南段。該帶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內,向南可到緬甸。
根據地質力學的觀點,中國大致可分為20個地震帶。
古今中外地震死亡人口之最:大約1201年7月,近東和地中海東部地區的所有城市都遭地震破壞,死人最多, 估算約達110萬。1556年1月23日發生在中國陝西華縣的8.0級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比前者確鑿一些,廣大災民病死、餓死,數百裡山鄉斷了人煙,估計死亡83萬餘人。
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預報並取得明顯減災實效的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中國的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預報,被世界科技界稱為"地震科學史上的奇蹟")。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日本列島南下至中國臺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紐西蘭)。
世界上最大的地震海嘯:八重山海嘯,1771年4月24日發生在日本琉球群島中的石垣島(估計巨大海浪的波峰高達84.7米,排山倒海的巨浪將重量達850噸的整座珊瑚礁拋出2.092公裡以上。這次海震所擊起的海浪,據測它的行進速度為每小時788.557公裡)。
世界上有儀器記錄的最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19時11分,智利地震(8.9級,因計算方法不同,也有9.5級的說法)。
世界最典型的城市"直下型地震":1976年的中國唐山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
中國最早的地震記錄:中國歷史上有關地震的記載,最早見於《竹書記年》,書中提到"三十五年帝命夏後徵有苗"、"三十五年帝命夏後徵有苗有苗氏來朝"。通鑑外記注引隨巢子汲冢紀年云: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太平御鑑引此云:三苗欲滅時地震坼泉湧。帝舜時大約在公元前23世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歷史。
西方記載最早的地震災難:1755年葡萄牙裡斯本地震。
更多精彩資訊,長按掃碼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