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地震頻發?-虎嗅網

2020-11-23 虎嗅APP


中國,是一個飽受地震蹂躪的國度。


20世紀以來,全世界死亡人數前十位的大地震裡,有三場發生在中國,它們分別是1920年甘肅海原大地震,死亡27.3萬人;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死亡24.3萬人;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死亡及失蹤8.7萬餘人。它們讓中國成為20世紀以來因地震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度。


20世紀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前十場地震 | 2004年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大地震的傷亡主要由海嘯造成。製圖@陳隨/星球科學評論


有史料記載以來,單次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也發生在中國。明嘉靖三十四年壬寅月,陝西華縣發生特大地震,據《明史·本紀第十八·世宗二》記載,「山西、陝西、河南地大震,河、渭溢,死者八十三萬有奇」,這個數字裡雖然存在洪災致死的數據,但就像2004年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地震也將海嘯致死數據算入地震殺傷一樣,這83萬死亡人數同樣可以算作地震造成的。


地震傷亡極其嚴重,是因為中國人口眾多嗎?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不是決定原因。事實上,中國也是一個地震頻繁的國家,發生在我國陸地疆域內的地震數量,竟佔據全球陸地地震總數的33%左右。相比之下,中國陸地國土面積僅佔全球陸地面積6.7%,當代人口數量僅佔全球人口總量的17.9%。


是什麼原因,讓中國成為陸上地震十分頻繁?簡單說來,這是一場「大型板塊追尾現場」,和「大型陸地解體現場」造成的結果,是擠出來的西部地震和拉出來的東部地震共同作用的結果。


每年的5月12日是中國防災減災日,這是一個為了紀念在汶川地震中死於非命的同胞而設立的日子。與此同時,2020年也正是20世紀全球單次殺傷人口最多的海原大地震發生後的第100年,選擇2020年的防災減災日來對我們腳下這片土地增進一些了解,或許會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碎盤子」上的中國


回顧中學地理,當代世界可以粗略劃分為六大板塊,中國則位於亞歐板塊的東部,向東靠近太平洋板塊,西南與印度洋板塊銜接。


板塊與板塊彼此銜接的地區,被稱作「板塊邊界」,這裡是巖石相互摩擦碰撞的場所,分布著海溝帶、造山帶、洋中脊這樣地質運動十分活躍的地區,是火山和地震活動多發的地區。為什麼中國地震多發?最淺顯的答案,就是因為這片土地靠近太平洋—亞歐板塊邊界和亞歐—印度洋板塊邊界


但是這也不足以解釋中國陸地地震頻繁的原因——即便是提升板塊劃分精度,從6塊變成15塊以後,中國內陸腹地同樣與那兩條現代板塊邊界相距甚遠。同樣,它也不能解釋北美洲東部、非洲東部、澳大利亞西部和亞洲東部其他地區地震多發、災害深重的原因。


全球陸上地震災害與現代板塊邊界的關係 | 由圖可見,世界上有很多地震災害風險較大的地區,和現代板塊邊界沒有明顯的關係,中國的陸上地震就是一個例子。製圖@陳隨&陳志浩/星球科學評論


我們需要在時間的長河裡尋找答案:中國的廣袤國土,並非從地球誕生之日就渾然一體,它是一個「拼起來的碎盤子」。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是由於許多大小不一的古板塊經過聚散離合,最終才從幾十億年「滿天繁星」的小微板塊,轉化為現代的幾大板塊,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泛古陸/盤古大陸」,也是由若干塊較大的古代板塊拼合而成。


板塊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巖石圈塊體,由密度較低的大陸地殼和密度較高的大洋地殼共同組成。在板塊碰撞的過程裡,絕大部分的大洋地殼會從俯衝帶進入地球內部「回爐重鑄」,但低密度的陸地卻會拼合在一起,這些在板塊拼合後遺留下來的陸地區域被稱為陸塊。


高度概括起來,中國的陸地區域主要由4大陸塊、6大造山系和5個對接帶構成。它們是若干個古代板塊碰撞拼合的產物,正是這些古老的陸地單元之間齟齬不斷,才讓這片土地飽受地震之害


這四大陸塊分別是揚子陸塊、塔裡木陸塊、華北陸塊,還有位於藏南地區的印度陸塊。儘管這些陸塊本身也由若干個更小的微地塊拼接而成,但由於拼接年代十分古老,人們更強調它們從6億年前至今的整體運動。


中國大地構造分區(一級)示意圖 | 中國的陸地區域可以分為16個大地構造單元。製圖@陳隨&陳志浩/星球科學評論


陸塊與陸塊之間,通常還會夾雜大小不一的微陸塊、島嶼和火山島鏈碎片,它們最終都會完全貼合到陸塊上,最後一起發生變形,產生規模巨大的山脈,是為造山系


人們常說的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碰撞、海洋關閉的造山系。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主要海洋關閉事件,昔日橫跨南北半球的特提斯洋,如今已經關閉得僅剩苟延殘喘的地中海。


特提斯洋關閉過程 | 特提斯洋是一個存在中生代的古代大洋,隨著非洲-歐洲碰撞和印度-亞歐碰撞而消亡。底圖@Christopher Scotese [9], 製圖@星球研究所


如果這些造山系形成的年代過於古老,曾經的山脈就會經過長時間的風化而變得面目全非、蹤跡難尋,僅僅剩下一些特定種類的巖石,記錄著曾經屬於海洋的歷史。這時,人們便稱其為對接帶——僅僅剩下海洋消亡、陸塊對接的痕跡,而已經沒有當年造山系的雄偉。


在中國北方,象徵著古亞洲洋消亡的西拉木倫對接帶大致由大興安嶺南部和內蒙古高原東部的群山組成,如今的地貌是連綿的低山和丘陵,沒有高聳如雲的山峰。誰能想像,華北陸塊和西伯利亞陸塊東南部曾在此激烈衝撞,埋葬了一整片海洋。曾經高聳挺拔的群山,如今早已英雄遲暮。


對比地震風險較大的地區和造山系的關係可以發現,中國的陸上地震高發區具有明顯的東西分區性,大致以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為界,與我國一二級地勢階梯的分界線東段高度重合。


中國地震災害風險分布圖 | 大致以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為界,中國地震風險較大的地區可以分為東西兩塊。圖中色塊表示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這個值表示地震引起地面晃動的最大加速度,能夠體現潛在的地震災害風險。製圖@陳隨&陳志浩/星球科學評論 


在界線兩邊,中國東西部地震高風險區的成因很不相同,對於人類生命財產的威脅也不一樣。西部的地震高風險區連片性強,主要位於塔裡木陸塊南北兩側、青藏高原地區所在的諸多造山系和對接帶內;東部的地震高風險區面積總體較小,相對孤立,位於華北陸塊內部


如果用最凝練的語言分別概括,也許可以用「連環追尾」和「陸地解體」來加以形容。


「連環追尾」的中國西部——擠出來的地震


是什麼造成中國西部地震多發?背後的黑手隱藏在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


距今6500萬年以來,印度板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撞進亞歐板塊的懷抱,這次衝撞是如此猛烈,以至於整個東亞都在它的威力下顫抖起來。但在印度板塊最終撞上來之前,這裡就已經發生過一連串的板塊碰撞,例如塔裡木板塊與哈薩克斯坦板塊發生在約3.3億年前的碰撞


這次碰撞形成了天山1.0版,可能有著與今日類似的模樣。至少在距今2.5億~2億年的三疊紀,古天山還是一座規模宏偉的大山,但天山1.0版隨後漸漸被風化,到了侏羅紀時,這裡可能只剩下一些低緩的丘陵、河流與湖泊,呈現一片看似平原的夷平景觀,全然沒有如今巍巍大山的模樣。


在塔裡木陸塊東南邊,是隸屬於青藏高原範疇的一系列造山系和對接帶。它們由更多的微小次級地塊構成,早在印度板塊從南半球動身之前的一兩億年中,就先後撞上了亞歐板塊,在高原上留下了各自的痕跡:古祁連山、古巴顏喀拉山、古岡底斯山等。再然後,印度板塊來了,它從南半球飛奔了過來。


這是一場距離我們最近的大型板塊碰撞。印度板塊就像一輛高速行駛的重裝卡車,一頭衝進了構成中國西部的諸多微小地塊裡——一堆已經發生追尾碰撞的小汽車。能量從南向北、向東層層傳遞,讓那些構成了陸塊、造山系和對接帶的許多小單元都變得活躍起來。


印度陸塊至今仍具有30~50mm/年的北進速率。這巨大的能量既使珠峰不斷向著藍天生長,也讓珠峰以每年4.2釐米的速度向長春方向運動,更帶動整個中國西部的各個巖石塊體一起運動。


但是,巖石塊體之間的斷層提供了巨大的摩擦力,運動的勢頭轉化為斷層裡積聚的能量,一旦能量足夠巨大,便足以衝破摩擦力的束縛,一場大地震就在所難免。


數百甚至數萬年來積累的運動趨勢一旦突然爆發,會在瞬間產生數米到數十米不等的錯動。在汶川地震後的勘察裡,地表經常見到落差達到數米的陡坎,這便是將板塊運動積累的能量通過斷層快速運動釋放後留下的地表破裂。


汶川大地震形成的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帶特徵 | A:映秀鎮路面抬高3m;B:虹口鄉八角廟的破裂面;C:深溪溝村的破裂面,抬高了約3.2m;D:高原村一帶的地表破裂;E:擂鼓鎮一帶河床抬高約2.6m。圖源@文獻[15]


磅礴的力量在不同級別的地塊單元之間橫衝直撞,這才在遼闊的中國西部製造出範圍巨大的地震多髮帶。幸運的是,西部地區雖然地震多發,但是那裡人口密度不大,除了靠近東部邊緣的一些地方,許多大西北深處的地震並未造成災難性後果,對人類和社會經濟的衝擊一般較小。


2001年,青海崑崙山口發生8.1級地震,這是21世紀以來中國發生過的震級最大的地震。但這場地震的震中位於無人區,僅有兩位參與青藏鐵路建設的工人受輕傷,沒有造成人員死亡。


然而,分布在華北陸塊內部的地震帶則是另一種情況。這裡人口稠密,城鎮林立,一旦地震則死傷慘重。歷史上那些動輒數十萬人死亡的災難性地震常常位於這裡,如關中大地震、海原大地震和唐山大地震。而讓華北變得不安寧的力量,卻與引起西部地震的原因不太一樣。


「陸地解體」的中國東部——拉出來的地震


在中國東部地區的北方,若干條主要地震風險區在地圖上排列成一個近似「四」字的形狀。


中國地震災害風險分布圖 | 大致以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為界,中國地震風險較大的地區可以分為東西兩塊。圖中色塊表示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這個值表示地震引起地面晃動的最大加速度,能夠體現潛在的地震災害風險。臺灣省的地震位於現代板塊邊界,本文不做討論。製圖@陳隨&陳志浩/星球科學評論 


除了位於現代板塊邊界的臺灣省外,我國東部的主要地震帶是郯廬大斷裂。它是亞歐大陸東部一條非常重要的大斷裂,南端起源於長江邊的湖北省武穴市,向北一路延伸到俄羅斯境內,全長超過3500千米,國境內的長度就超過2400千米。在郯廬斷裂帶沿線,歷史上發生過若干次大地震,對人們的威脅很大。


除此以外,華北地區的其他地震帶分布在銀川盆地、河套盆地、山西汾渭裂谷系、關中盆地和太行山沿線地區,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和黃土高原繞了一個圈,佔據著中國北方的精華之地,歷史上多次發生重大地震,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鄂爾多斯地塊周圍的斷陷盆地群 | 圍繞著鄂爾多斯高原,一圈中小型構造盆地貫連而生。圖源@文獻[17]


一般來說,年代特別古老的中大型陸塊相對穩定,但如果存在來自地下深處的破壞力量時,即便古老的陸塊也會失去穩定。


這正是中國北方的華北陸塊正在面臨的局面:東邊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至地幔深處,使一股股熱流自下而上開始破壞這塊有著20多億年歷史的古陸——人稱「華北克拉通破壞」,這是當代中國地質學界十分關注的重大議題之一


現代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俯衝的位置是馬裡亞納海溝,目前距離中國十分遙遠,但在距今並不久遠的侏羅紀,俯衝帶就在華北古陸的東部沿海。現如今,人們可以通過地球物理的手段,捕捉到這塊「趴在」地下400~600km處的大一坨巖石的形象。


太平洋洋殼俯衝引發華北克拉通破壞 | 洋殼熔融釋放的物質,和運動規律發生改變的地幔巖石,最上部地殼地層巖石產生破壞作用,使華北陸塊不斷減薄,並處在伸展狀態。圖源@文獻[21]


這一大坨巖石在地下並不會安安靜靜地趴著,而是會不斷地搞事情。它不僅會對地幔巖石的運動規律產生客觀影響,高溫高壓的環境還會讓海洋地殼不斷熔融,釋放出各種物質並匯聚成巖漿,然後一路上湧。最終的結果,就是會自下而上熔化、減薄地殼底部的巖石,在地表留下巖漿活動的痕跡,從而對地貌產生影響。


上升的熱物質迫使地殼巖石向兩側伸展、拉分,地殼因此陷落,不斷沉降,甚至蓄水成湖,在古華北的崇山峻岭間造出大盆地、大湖泊、大平原、這樣的過程製造出許多礦產資源,既包括火山活動產生的金屬礦產,也包括古代大湖裡形成的豐富油氣資源。


它們使大半個華北地區從侏羅紀開始處於拉伸、減薄的狀態,還以一波波的火山活動點綴著這片土地——侏羅紀至白堊紀時,頻繁的火山活動在華北各地爆發,現代北京昌平區十三陵水庫南北兩側的山體,都是當年火山爆發留下的堆積物。


在現代,廣袤無垠的華北大平原、富饒的關中大平原,以及山西境內的一連串小盆地與它帶來的地殼減薄、拉張有關;而山西境內的火山,北京的溫泉,西安的湯池則與它帶來的深部巖漿活動有關;甚至連超長的郯廬斷裂帶,也和這一過程存在一定關聯。


在鄂爾多斯高原西部邊緣,這裡處於青藏高原隆升區向華北地殼減薄區的過渡及轉換地帶,太平洋的影響餘波未消,與來自青藏高原向東北運動的力量相互疊加,在地幔頂部也形成了複雜的運動,最終引起河套盆地和銀川盆地的地殼陷落。乾旱的高原和山地間出現了一連串的低洼地,黃河順勢流過,水創造出乾旱區裡的生命奇蹟,造就了一個富饒的塞上江南。


就這樣,憑藉來自東西兩側的力量,華北古陸成為中國陸地區域最為特殊的一個地震區。地下深處的熱量正在自下而上侵蝕著華北大地的根基,在古老的山嶺間創造出低洼的盆地,河流帶來泥沙形成平原,創造出人們生存的家園。


但它們也帶來禍端,頻繁的斷層活動至今未歇,仍然會周期性地製造出大地震,讓這裡的居民不敢掉以輕心。


華北地區孕育了古老的中華文明,這些大大小小的地震也在我們的歷史裡留下深深的烙印。生活在這樣一片震動頻繁的土地上,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記錄地震現象,翻閱二十四史,關於地震的記錄除了出現在不同年份裡,往往還會被總結在五行志當中,例如前文提到的明嘉靖年的關中大地震,除了出現在《明史·本紀第十八·世宗二》之外,也出現在《明史·卷三十·志第六·五行三》當中。


歷史上,中國古人也曾設計出類似張衡地動儀這樣的設備,史料記載可以檢測到遠方地震的大致方向,但具體技藝早已失傳。


然而,我們運用科學手段記錄和描述地震,距今不過短短100年


防震減災100年


晚清開始,中國的土地上才出現近代化的地震觀測站,它們最早由不同的列強在各自佔據的地盤上建立,其中一些臺站的資料直到今天仍具有寶貴的文獻價值。1897年,日本侵略者在臺灣省臺北市建立起第一個地震觀測站,隨後又陸續在臺灣設置了超過15個地震臺,建設一直持續到30年代中期,近代中國境內的第一個地震觀測網就這樣在臺灣省出現。


在同一時期,德國、沙俄和日本也在中國大陸陸陸續續建立了一些臺站,分別位於位於上海、青島、大連和東北的若干城市,但沒有形成連片的網絡,也沒有分布在中國地震多發地區,只有個別臺站獲得了較好資料。


民國時期,中國人自己建立的地震監測臺站僅有3個,分別是1930年設立在北京西山的鷲峰地震臺,1932年設立的南京北極閣地震臺,和1943年設立在重慶北碚的地震臺。


中國地質學家真正運用近現代地質學的方法在地震後進行災區系統考察,恰好是100年前的甘肅海原大地震發生以後,由翁文灝一行率領的科考隊從1921年4月開始在西北地區踏勘考察了4個月,為科學認識地震和認識震後救災積累了很好的經驗。


考察海原大地震時的翁文灝和謝家榮 | 翁文灝(左)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地質學家,對近代中國的地礦勘探、地震研究和地質教育事業均作出突出貢獻。圖源@文獻[29]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中國地質工作者們也在地震機理、地震預報、工程防震等領域提出了許多寶貴認識。然而受到戰亂影響,民國時代的中國地震研究事業始終進展緩慢。


新的變化出現在1949年以後,新中國十分重視地震災害的研究、預報和減災。1956年,地震預報課題寫入了國家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成為國家級重點科研項目。特別是在1966年的河北邢臺大地震後,極具時代特色的地震群測群防運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根植於專業人士和人民群眾之間。


這一時期的巔峰,是對海城地震和青龍地震提前一兩天做出了短臨預報,成功拯救了數十萬居民。但同樣的方法,卻在更多其他地震中遭遇低谷和挫折,未能做出有效的短臨預報。


從70年代至今,一方面是中國地震研究界不斷與世界同行學習交流,共同發展,在地震機理和地震中長期預報上取得了各種各樣的成果,另一方面,卻也是全球地質學界在地震短臨預報上不斷受挫。以至於時至今日,「地震是否能夠有效地、可重複地做出準確預報」仍然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2016年9月中下旬,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安地列斯大斷層東南部的索頓湖地區連續發生150多起小震,大多數小於2級,最大達到4.3級。人們擔心這些頻繁小震可能會誘發聖安地列斯斷層發生大震,而這條巨型斷裂帶已經有超過300年沒有發生大震了,目前正處於「地震空窗期」,積聚著巨大的能量,大地震隨時可能出現。


9月27日,科學家們發布了當地將在一周內具有0.03%~1%的概率發生7.0級及以上地震的短臨預報,但這場地震並未如期而至,並且到現在也沒有在索頓湖周邊發生7級及以上的地震。這說明,即便是「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的地震概率預報,也尚不足以令人信服。


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科技瓶頸。


美墨邊境索頓湖地區的斷裂分布簡圖 | 索頓湖恰好位於聖安地列斯斷層向南延伸的位置。圖源@文獻[27]


如何準確做出有效的地震短臨預報,人們仍然還有漫長的道路需要求索,中外皆然。我們要承認科學的時代局限性,但也應對未來抱有希望。


因為飽受地震困擾的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索的腳步。


各種新方法正不斷從實驗室中走出,進入試驗的環節。2018年2月,中國發射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開創了從太空研究地震的新局面。人們希望通過它來捕捉中國6級地震、全球7級地震發生前後,高空電離層和地磁場可能出現的細微變化,並希望以此對地震前兆研究和地震預報做出一些新的貢獻。


在地震預報之外,人們也更多地將目光投向震後快速報警和建築抗震研究。畢竟,地球的規律難以參透,人力難以為之,但是人們還可以在這兩個偏應用和工程的領域繼續發力。


一是建設密集的監測站收集地震數據,用網際網路和通信技術在震後及時將警報傳遞給周圍的人,可以利用地震波傳遞的時間差,拯救更多生命。


二是制定更科學的建築抗震規範,將房子建得更結實,讓更多的建築屹立在下一場地震結束以後,從而拯救更多生命。


無論如何,我們和地震將會繼續共生下去。


無論是西部地區「擠出來」的地震」,還是東部地區「拉出來」的地震,它們都會在遠超人類感知的時間尺度上繼續周而復始地發生下去。激烈的地質演化歷史,讓中國這片大地變得多災多難,但同時也造就了十四億中國人多姿多彩的家園。


這就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我們別無選擇。


但是在未來,我們可以運用好科學和工程的力量,與這片土地更和諧地相處下去。


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在下一場大地震到來的時候,拯救更多的芸芸眾生。


謹以此文,向歷年來在地震中死於非命的同胞致哀。


也以此文,向奮鬥在地震預報、防震減災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設者們致敬。



相關焦點

  • 阿富汗為什麼會地震?阿富汗強烈地震頻發原因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15年10月26日17時09分在阿富汗興都庫什地區(北緯36.5度,東經70.8度)發生7.7級地震,震源深度210千米。印度、巴基斯坦,我國新疆喀什、和田等地均有震感。  阿富汗強烈地震頻發的原因:  眾所周知,阿富汗介於帕米爾和伊朗兩大高原之間,境內高山縱橫,山地和高原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四,平均海拔高度900米至1200米。屬於世界上最大山系之一的興都庫什山脈從東北伸到西南,橫貫全境,構成了阿富汗的脊背。
  • 山東威海地震 威海位於斷裂帶上導致地震頻發
    山東威海地震 威海位於斷裂帶上導致地震頻發時間:2015-05-22 18:58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山東威海地震 威海位於斷裂帶上導致地震頻發 經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5月22日0時05分,山東威海市文登區附近海域(北緯:36.9度、東經121.9度)發生4.6級地震
  • 長寧地震頻發是頁巖氣開採惹的禍?
    8月13日,長寧發生了一次4.1級的地震,而自2019年6月17日起,該縣已經發生36次地震,其中四級以上的地震9次。在美國,頁巖氣開發的重點區域俄克拉荷馬州同樣地震頻發。2010年俄克拉荷馬發生了41次三級以上的地震,而到了2015年,該地區三級以上地震已經飆升到了888次 [1] 。一時間,人們對於頁巖氣的開採是否誘發了長寧頻繁的地震產生疑問。
  • 唐山又地震了!今年中國發生21次五級以上地震,為何地震頻發?
    1976年地震餘震△ 2018年5月24日,遊客在河北省唐山市唐 山地震博物館內參觀。 中新社發 王科 攝今天6時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距古冶區7千米、距唐山市城區28千米,距天津市區132公裡,距北京市區180公裡。北京、天津等部分地區震感明顯。
  • 火山地震頻發 箱根拉響危險警報!中國遊客千萬別去
    火山地震頻發 箱根拉響危險警報!中國遊客千萬別去  將赴著名溫泉旅遊勝地——箱根的中國遊客要特別注意了。箱根山火山地震頻發,火山爆發警戒層級已提高到2級,火山口附近5月6日起開始實施管制,禁止人員進入。
  • 今年澳洲地震頻發
    7號臺新聞:今年澳洲地震頻發周四下午昆州Bowen發生地震,昆州沿海地區一周內已經有了三次地震。
  • 唐山又地震了!2020年中國發生21次五級以上地震,為何地震頻發?
    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此次唐山5.1級地震是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5.1級地震之後河北省內發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華北地區近些年最大的一次地震。44年前地震的餘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蔣海昆對媒體表示,此次地震依舊屬於1976年唐山地震的餘震。自1976年地震後,老震區一直在持續起伏活動。
  • 四川為何地震頻發?昨日16時46分,四川石棉縣發生4.3級地震
    昨日傍晚18時15分,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安順彝族鄉發生4.3級地震。由雅安市防震減災局等市縣地震部門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建設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此次的地震,雅安市主城區提前29秒收到預警,成都市提前66秒收到預警,甘孜藏族自治州提前24秒收到預警。
  • 近幾年全球地震頻發,是不是人類的房屋太多引起的地殼變化?
    全球地震頻發的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它存在著多種因素。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我國有多條地震帶,四川、臺灣是地震頻發地,在2019年,我國有資料統計6級及以上地震發生過3次,分別是4月18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4公裡;4月24日西藏林芝市墨脫縣6.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6月17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裡,2020年初臺灣又經歷4.7級地震。那麼為什麼地震如此頻發呢?
  • 板塊運動導致日本地震頻發
    核心提示:地球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日本恰好處於兩大板塊交界處,因此導致地震頻發。什麼是板塊,為什麼地震帶上地震多發,網易探索整理了相關知識為您一一解讀。【網易專題:日本地震】地球表面被劃分為六大板塊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在以每年1釐米到10釐米的速度在移動。
  • 加州地震,為什麼加州地震頻發?
    日本位於地震帶上,與地震共處的日本人對地震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可以淡然處之。那他們都做了哪些準備呢?我幫大家找到了一個,日本人民預防地震的知識,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鑑。這又來個地震,加州為什麼會如此頻繁的地震呢?加州地震的淵源——環太平洋地震帶加州正好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所以才會地震不斷。環太平洋地震帶是一個圍繞太平洋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的地區,有一連串海溝、列島和火山、板塊移動劇烈。
  • 地震頻發與地球自轉有關?科學家:月球也有很大關係
    還記得讓人聞風喪膽的唐山地震,情況有多慘烈。據相關數據報導,1976年7月28的凌晨,河北唐山豐南區發生7.8級大地震,僅僅23秒的時間,就有6萬多所民用房屋、建築大廈等在頃刻間變成廢墟,將近25萬人當場死亡,16.4萬人受到重創。
  • 漲知識丨墨西哥為何強震頻發?位於板塊交界處
    墨西哥中部莫雷洛斯州19日發生7.1級地震,目前已造成200餘人死亡。此次地震距9月7日墨西哥南部海域8.2級強震後還不到兩周。巧合的是,32年前的9月19日,墨西哥也曾發生強震,造成上萬人罹難。為什麼墨西哥地震頻發?最近兩場強震有無關聯?為什麼這次地震震級相對較低,造成的損失卻比上次更大?
  • 印尼自然災害頻發 外交部提醒中國遊客注意安全
    中新網8月8日電 中國領事服務網7日發布消息稱,近期印尼峇里島和龍目島等地地殼活動活躍,自然災害頻發。外交部領事司和中國駐登巴薩總領館提醒擬前往和已在當地的中國公民合理規划行程,注意出行安全。印尼中部時間8月5日19時46分,印尼西努沙登加拉省龍目島東北部發生芮氏7.0級地震,震源深度15公裡,餘震多次。 一、地震7月29日,龍目島北部發生芮氏6.4級地震,引發該島林賈尼火山滑坡,數百名遊客被困山上。8月5日,龍目島北部再發生7級強震,引發海嘯預警(後已解除),造成數千名遊客滯留在龍目島西北部的吉利島上。
  • 地震頻發的背後,預示黃石火山即將爆發?美國將成為歷史
    在過去的一個月裡,黃石火山遭受了70多次不同級別的地震襲擊,難道預示這座超級火山將要爆發了嗎?」,這相當於平均每天發生近三次地震,最強烈的一次發生在6月14日,震級為2.8級。
  • 美頁巖油開採地震頻發!中東石油開採百年,會迎來超級地震嗎?
    一直以來人類對於地震都有著無比的恐懼,不只是因為它破壞力太強,還有因為它突如其來,全球歷史上僅有一次地震被預報,而其它所有地震,不是在工作中襲來,就是睡夢中驚醒,而且留給人逃生的時間極短!2018年美國原油產量創歷史紀錄這一切都高興得太早,從美國頁巖油開採以來,隨著產量增加,地震也隨著急劇增加!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在2016年3月26日公布的美國地震威脅測繪圖中,「人為誘發」地震加入了其中,而在2015年中,在頁巖油開採的加利福尼亞地區,總共有超過900次3級以上的地震!
  • 134次地震!美國黃石火山4月地震頻發,引發科學家擔憂
    據統計,4月份以黃石火山為中心共發生了134次小型地震,最強的一次達到了芮氏1.9級,引發了不少學者的擔憂。實際上,黃石火山的上一次噴發還是在64萬年前,那次噴發基本讓整個美國被火山灰埋葬半米深,還會讓地球氣候進入了漫長的寒冬期。按照目前科學家的估算,黃石火山在近300年時間爆發了三次,每隔70年左右爆發一次。
  • 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震頻發
    當巖石承受不了這些力時就產生錯動,由錯動產生的能量一經釋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動斷層貯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而產生的。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則是地震的活躍地帶。
  • 漲知識|川南頁巖氣開採要為地震頻發負直接責任嗎?
    視覺中國 圖兩天內接連發生三次4級以上地震後,四川省自貢市榮縣叫停當地頁巖氣開採作業。頁巖氣的勘探開採會增加地震風險嗎?答案是肯定的,這一觀點在學術界基本已得到統一。但單就榮縣近日的三次地震而言,目前尚沒有充足的理由和數據得出「由頁巖氣開發導致」的結論。頁巖氣開發之所以易誘發地震,要從其特殊的開採方式說起。
  • 外媒:亞歐和印度板塊運動致中國西南地震頻發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汶川地震之後,中國西南地區發生多起大地震,他們之間有什麼關聯?高建國認為,這個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無法定論,魯甸地處小江斷裂帶,與汶川所處的地震帶看起來不同。但它們之間大的關係是有的,汶川、雅安、魯甸3次地震形成南北帶,地震有南遷的動向。英國《每日電訊報》稱,中國西南部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之間,經常遭地震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