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全球地震頻發,是不是人類的房屋太多引起的地殼變化?

2020-12-03 遨遊世界科學

全球地震頻發的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它存在著多種因素。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

我國有多條地震帶,四川、臺灣是地震頻發地,在2019年,我國有資料統計6級及以上地震發生過3次,分別是4月18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4公裡;4月24日西藏林芝市墨脫縣6.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6月17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裡,2020年初臺灣又經歷4.7級地震。那麼為什麼地震如此頻發呢?是不是人類建造的高層房屋過於密集而導致?

其實不然,我們的活動僅限於地球表面,然而地球的內部遠比我們所製造的建築要大而重的多。地球的平均半徑r=6371km,質量約為5.96×10^24千克,但是即便是地球上最高的建築----王國大廈,它的設計高度為1600米,已經超過了最低的雲層,總投資120億英鎊。即便如此它在地球表面高度的佔比仍然微乎其微。因此人類的建築對於地球地殼的運動微乎其微。

地震成因一般是由地球本身的運動造成的,最受廣大人民認的就是板塊運動。

說起板塊運動學說,就不得不提起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1910年的一天,魏格納偶然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極為相似,由此開啟了板塊構造學說的新時代。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巖石圈),全球的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是在海洋,其餘五大板塊都包括有大塊陸地和大面積海洋。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釐米到10釐米的速度在移動。由於「極移動曲線」和海底擴大等提供的證據,大陸漂移的確是正在發生的事實。1965年,科學家運用計算機使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底地形、地震位置、火山活動等活躍部位都連接成為帶狀,於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革命性的見解應運而生。

大部分地震是由於地球的板塊運動造成的,大陸板塊以及海洋板塊之間的對衝擠壓導致了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昀多,而且破壞力也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其他的也有如火山地震呢、人工地震等等。總的來說,遇到地震不要慌張,一定要冷靜,有足夠的時間的話一定要逃到足夠寬闊的室外,如果無法逃離險情,一定要尋找到建築物的結構點尋求暫時性的庇護。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近幾年感覺地震這麼頻繁?
    有人說,對地震的恐慌來自對地震的不了解。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地震的真面目。1、為什麼近幾年感覺地震這麼頻繁?現在處於全球地震活動高發期嗎?不過地質專家通過對歷史地震和現今地震大量資料的統計,發現地震活動的時間分布特點: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多,震級較大,稱為地震活躍期;另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少,震級較小,稱為地震活動平靜期;這體現了地震活動的周期性。全球進入地震活動高發期只是對地震發生規律的總結,它能夠解釋地震為什麼多發,但不能預測地震。
  • 四川為何地震頻發?昨日16時46分,四川石棉縣發生4.3級地震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近幾年我國的地震為什麼好像都發生在四川呢?其實不然,全球每年發生的地震大約在500萬次左右,只是大部分不為人知.包括我國的最近發生在各地的地震1968年,勒皮雄把全球巖石圈劃分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歐亞、印度、非洲、美洲及南極板塊,其中僅前者由洋殼組成,後五者既包括了海洋地殼也包括了大陸地殼。
  • 近年來全球地震頻發,罪魁禍首是否是高層房屋太集中,改變了地殼的...
    時間跨度從2012年到2020年,地震臺官網可以查詢到2012年以後世界各地地震發生時間、地點、震級、震源深度等信息,2012年後,世界各地的高樓如雨後春筍一樣拔地而起。震級選取7級以上的較大地震,6級地震相當於釋放一顆1.5萬噸TNT當量的炸彈,屬於強震,如果震源不深的話,可摧毀160公裡範圍內的建築,地面的一般建築將會受到嚴重破壞。就目前來看,近兩三百年來,隨著人類科技的日益發達,人類活動的日益頻繁,在我們看來,被普遍公認的結果是導致了大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
  • 板塊運動導致日本地震頻發
    核心提示:地球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日本恰好處於兩大板塊交界處,因此導致地震頻發。什麼是板塊,為什麼地震帶上地震多發,網易探索整理了相關知識為您一一解讀。【網易專題:日本地震】地球表面被劃分為六大板塊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在以每年1釐米到10釐米的速度在移動。
  • 山東威海地震 威海位於斷裂帶上導致地震頻發
    山東威海地震 威海位於斷裂帶上導致地震頻發時間:2015-05-22 18:58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山東威海地震 威海位於斷裂帶上導致地震頻發 經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5月22日0時05分,山東威海市文登區附近海域(北緯:36.9度、東經121.9度)發生4.6級地震
  • 北極斷崖式融冰,全球地震頻發:人類,正在走向何方…
    北極斷崖式融冰,全球地震頻發:人類,正在走向自我毀滅……5月26日,秘魯8級地震;5月30日,薩爾瓦多6.6級地震;6月15日,紐西蘭7.2級地震;6月17日,中國四川5.8級地震;6月20日,萬那杜5.8級地震;6月23日,美國加州5.6級地震;6月24日,印尼7.5級地震;6月25日,澳洲達爾文感受到了7.2級餘震。
  • 中國為什麼地震頻發?-虎嗅網
    事實上,中國也是一個地震頻繁的國家,發生在我國陸地疆域內的地震數量,竟佔據全球陸地地震總數的33%左右。相比之下,中國陸地國土面積僅佔全球陸地面積6.7%,當代人口數量僅佔全球人口總量的17.9%。是什麼原因,讓中國成為陸上地震十分頻繁?
  • 九月地震頻發,不管是否身處地震帶,這些地震小知識你一定要知道
    按照地震發生的緣由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地殼板塊的移動導致地層被剪切而引發的「構造地震」、火山的巨大動能所形成的「火山地震」、地面塌陷造成的「陷落地震」、某些外部因素間接導致的誘發地震、核爆等人為因素引起的「人工地震」五大類。
  • 地球為何災害頻發?人類親手對它進行傷害,地球也有自己的情緒
    近年來,地球災害頻發,比方說最近幾天,颱風「海貝思」在日本肆虐,不僅災情嚴重,而且已經有多人死亡和受傷。很多人都感到,地球貌似沒有以前那麼「開心」了,無論是極端天氣,還是自然災害,地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上一場,有的時候,甚至是多種災難一起降臨,人類和動植物都開始迎來了生存危機。
  • 人類活動不只導致氣候變暖 還會引發地震
    英國杜倫大學的一個地質學專家團隊最近的研究揭示了採礦等人類活動與地震發生及震級的關聯性:人類活動並不只是會導致全球氣候變暖,還會引發地震。光是採礦活動就引發了37.4%人為造成的地震。全球因為採礦移除的巖石量如今達到每年數十億頓,相當於15年前的兩倍——未來15年,這一數字將會再翻一番。與此同時,驅動全球工業發展的煤炭在淺層已經基本被挖完,礦井必須要更大更深才能夠滿足人類的需求。隨著礦井的擴張,與採礦活動有關的地震規模變得更大,更加頻發。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也隨之增加。在過去幾十年裡,由於採礦引起的最高為6.1級的地震,有數百人死於煤炭和礦物礦井。
  • 漲知識|川南頁巖氣開採要為地震頻發負直接責任嗎?
    2016年9月,該州中北部發生5.6級地震,為該州有記錄以來最強地震。彼時,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曾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報告稱,俄克拉何馬州之所以變得地震頻發,主要原因是當地企業把用水力壓裂法開採油氣時產生的大量含鹽廢水回注到地球深處沉積層。
  • 高雄大地震因斷層引發,臺灣為何地震頻發?
    臺灣氣象部門消息,6日凌晨3時57分許,臺灣高雄發生芮氏規模6.4級地震,另據中國地震臺網測算,此次高雄地震震級為6.7級,震源深度為15千米。臺灣民視等電視媒體即時消息指,臺南地區傳出多棟大樓倒塌,持續搜救中。有媒體稱,本次臺灣地震威力相當於兩顆原子彈,高雄地震已發無數中華兒女的關切。
  • 分析:智利位於板塊交界處地質斷層上 地震頻發
    當巖石承受不了這些力時就產生錯動,由錯動產生的能量一經釋放,就造成地震。大地震是活動斷層貯存的巨大能量突然釋放而產生的。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則是地震的活躍地帶。
  • 北極斷崖式融冰,全球地震頻發:人類,正在自我走向毀滅…
    中國四川5.8級地震;6月20日,萬那杜5.8級地震;6月23日,美國加州5.6級地震;6月24日,印尼7.5級地震;冰川的重量很大,巨大的冰山在地球上施加的壓力有助於控制地殼構造運動。冰川一旦融化,這種壓力解除,使地質有更多的反應和運動空間,釋放出被困壓的能量,而產生了劇烈的地震。 當我們對遠處的巨變毫無察覺,近處的災禍就在眼前。
  • 加州地震,為什麼加州地震頻發?
    這樣一大圈看起來是不是特別酷,太平洋作為第一大洋,所以環著他的地震帶,也是幾乎覆蓋了大半個地球,涉及到幾十個國家,其實環太平洋地震帶不僅範圍廣,還有這4個第一。1、該地震帶發生的地震約佔全球地震總數的80%2、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70千米)3、90%的中源地震(70~300千米)4、幾乎全部的深源地震(300~700千米)環太平洋地震帶涉及到的土地,幾乎是地球最不穩定的,近100年歷史上全球對人類影響最大的地震,都來自這個環太平洋地震帶。
  • 香港天文臺:太平洋板塊邊緣為全球地震最活躍地區
    香港天文臺:太平洋板塊邊緣為全球地震最活躍地區 2015-05-15 08:50:12—澳大利亞板塊(印澳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但據近幾十年來全球地震監測,太平洋板塊邊緣才是全球地震最活躍地區,而非印度洋板塊。
  • 134次地震!美國黃石火山4月地震頻發,引發科學家擔憂
    據統計,4月份以黃石火山為中心共發生了134次小型地震,最強的一次達到了芮氏1.9級,引發了不少學者的擔憂。實際上,黃石火山的上一次噴發還是在64萬年前,那次噴發基本讓整個美國被火山灰埋葬半米深,還會讓地球氣候進入了漫長的寒冬期。按照目前科學家的估算,黃石火山在近300年時間爆發了三次,每隔70年左右爆發一次。
  • Nature Communications:局部應力放大引起的下地殼地震成核
    Nature Communications:局部應力放大引起的下地殼地震成核陸內地震大多為上地殼的淺源地震,下地殼的地震很少(30-40 km),因為下地殼的巖石變形以緩慢的蠕變為主,但下地殼也可以發生地震,為了解釋這一現象,目前學者們提出的機制包括:因熱逸散導致塑性失穩,脫水反應導致的流體壓力增加或局部應力重新分布
  • 今年澳洲地震頻發
    7號臺新聞:今年澳洲地震頻發周四下午昆州Bowen發生地震,昆州沿海地區一周內已經有了三次地震。
  • 印尼自然災害頻發 外交部提醒中國遊客注意安全
    中新網8月8日電 中國領事服務網7日發布消息稱,近期印尼峇里島和龍目島等地地殼活動活躍,自然災害頻發。外交部領事司和中國駐登巴薩總領館提醒擬前往和已在當地的中國公民合理規划行程,注意出行安全。印尼中部時間8月5日19時46分,印尼西努沙登加拉省龍目島東北部發生芮氏7.0級地震,震源深度15公裡,餘震多次。 一、地震7月29日,龍目島北部發生芮氏6.4級地震,引發該島林賈尼火山滑坡,數百名遊客被困山上。8月5日,龍目島北部再發生7級強震,引發海嘯預警(後已解除),造成數千名遊客滯留在龍目島西北部的吉利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