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震頻發的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它存在著多種因素。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
我國有多條地震帶,四川、臺灣是地震頻發地,在2019年,我國有資料統計6級及以上地震發生過3次,分別是4月18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4公裡;4月24日西藏林芝市墨脫縣6.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6月17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裡,2020年初臺灣又經歷4.7級地震。那麼為什麼地震如此頻發呢?是不是人類建造的高層房屋過於密集而導致?
其實不然,我們的活動僅限於地球表面,然而地球的內部遠比我們所製造的建築要大而重的多。地球的平均半徑r=6371km,質量約為5.96×10^24千克,但是即便是地球上最高的建築----王國大廈,它的設計高度為1600米,已經超過了最低的雲層,總投資120億英鎊。即便如此它在地球表面高度的佔比仍然微乎其微。因此人類的建築對於地球地殼的運動微乎其微。
地震成因一般是由地球本身的運動造成的,最受廣大人民認的就是板塊運動。
說起板塊運動學說,就不得不提起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1910年的一天,魏格納偶然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極為相似,由此開啟了板塊構造學說的新時代。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巖石圈),全球的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完全是在海洋,其餘五大板塊都包括有大塊陸地和大面積海洋。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釐米到10釐米的速度在移動。由於「極移動曲線」和海底擴大等提供的證據,大陸漂移的確是正在發生的事實。1965年,科學家運用計算機使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底地形、地震位置、火山活動等活躍部位都連接成為帶狀,於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革命性的見解應運而生。
大部分地震是由於地球的板塊運動造成的,大陸板塊以及海洋板塊之間的對衝擠壓導致了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昀多,而且破壞力也昀大,約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其他的也有如火山地震呢、人工地震等等。總的來說,遇到地震不要慌張,一定要冷靜,有足夠的時間的話一定要逃到足夠寬闊的室外,如果無法逃離險情,一定要尋找到建築物的結構點尋求暫時性的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