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幾年感覺地震這麼頻繁?

2021-01-19 中科院物理所

3日9時07分,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發生6.5級地震,和田、喀什、阿克蘇等南疆地區震感強烈,震源中心距離皮山縣城以西約7.5公裡。有人說,對地震的恐慌來自對地震的不了解。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地震的真面目。



1、為什麼近幾年感覺地震這麼頻繁?現在處於全球地震活動高發期嗎?



有傳言說,目前地球進入了8級地震活動的高發期,並且這一態勢可能還將持續。這個說法有道理嗎?專家認為,地震本身就是地球的板塊運動,它是一種自然規律,頻繁與否很難下結論。不過地質專家通過對歷史地震和現今地震大量資料的統計,發現地震活動的時間分布特點: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多,震級較大,稱為地震活躍期;另一段時間發生地震較少,震級較小,稱為地震活動平靜期;這體現了地震活動的周期性。

全球進入地震活動高發期只是對地震發生規律的總結,它能夠解釋地震為什麼多發,但不能預測地震。因為每次地震發生的位置不同,尼泊爾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碰撞帶上,歷史上發生地震的概率就很大,長遠來說,這地方肯定會發生大地震,這是規律。具體什麼時候發生,這個預報仍舊是世界難題,雖然大家都在探索這個難題,但至今為止還是不能準確預報。歷史上真正預報準確的地震就是海城地震,準確預報後及時讓人撤出,減少了傷亡。預測地震,並且採取有效地撤離措施,有效地控制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才算真正的預報準確。


2、地震的時候,大地會裂開嗎?



在電影裡面看到大地震,往往是大地裂成無數縫隙,看起來就很可怕。真實的地震中大地會裂開嗎?專家認為,地震是由於地下深處巖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板塊相互碰撞,相互擠壓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釋放,因此會產生抖動、震動。地震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來的時候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亦會使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所以就會看到地裂。


3、我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的23條地震帶上:臺灣地區,包括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雲南中西部;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地區,包括廣東、福建等地。


4、人類能引發地震嗎?比如修建水庫、核電站等可能誘發地震嗎?



有部分學術觀點認為人類活動會誘發地震,但至今也沒有準確的說法來佐證。原子彈爆炸、核武器爆炸等產生的震動,到一定強度就會引發地震,震級相當天然地震的三、四級,這是大型人類活動的影響。在石油勘探中,人為控制炸藥爆炸所產生的地震波,可以探測地殼的地質結構,相當於給地球做核磁共振。人類活動中,除了核武器,會對地震波的影響會引起地震,其他的影響比較小。即使產生地震,破壞力也不會很大。


5、地震發生時,為什麼第一時間給災區打電話打不通,但是能發簡訊?



在尼泊爾地震災區的有人第一時間發來圖文報導,但是打電話卻打不通,這是怎麼回事?原來地震給通信系統造成的直接破壞主要是通信光纜中斷和通信電源中斷。地震時由於話務量加大以及基站受損或者傳輸線路受損,會導致電話擁塞。地震時產生一些特殊的電磁波,會對正常通信造成影響。簡訊是異步傳輸,即使一次發送不成功,簡訊服務可以重試發送,也許會延遲,但最終還是可能成功。通信網絡一般用「控制信道」來傳輸簡訊,而非「語音信道」。「控制信道」是用來建立和結束一次語音呼叫的。也就是說,即使語音信道繁忙,「控制信道」也可能是暢通的,所以簡訊不易受阻礙。


6、地震來了,應該做什麼?普通家庭應該準備哪些物品以備地震時使用?



首先,每個人最好在平時多積累防震救災的知識,有備無患。心理恐慌產生的災害有時會大於地震本身帶來的災害。其次,現在城市的房屋建築的都有抗震功能,房屋之間建設了防震縫。有利於抗禦地震的房屋設計避免了更多的災害。另外,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日本在地震預防等方面做得比較好,雖然地震頻發,但是產生的災害相對比較小,如果這些先進的經驗可以推廣普及,抗震減災的成效肯定更大,畢竟防災甚於救災。

在家裡面你還可以做做這些準備:提前預備一個應急包,裡面可以裝有身份證明、一定量的現金、手機緊急充電器、家人的照片(失散時聯繫用)、紙、油性筆(用於留言、記錄等)、哨子 (求生用)的用品。另外,儲備不需要開罐器的罐頭類(水果/魚/肉)、壓縮餅乾、巧克力、方便麵,還有最重要的飲用水。

還有一點比這些具體措施更重要,那就是面對災難時良好的心理素質。一定要保持冷靜沉著,尤其在公共場合,恐慌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混亂,要學會理智地面對災難。

(專家:周堅鑫,中國科協特聘海洋地球物理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科普委秘書長)

科普中國出品

來源:知道日報



相關焦點

  • 陝西、山東、新疆接連發生,為什麼我們感覺地震頻繁了呢?
    12月15日凌晨,山西榆林發生2.6級地震;12月14日凌晨,山東地震臺網測定,在煙臺市蓬萊區海域連續發生三次小地震,地震級別分別為:M2.3級、M3.0級、M3.2級。而剛剛過去的12月12日中國地震臺網測定:12月12日15時11分在新疆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發生4.2級地震。再加上之前報導的各地不時發生的小地震,人們可能會有一個感覺,怎麼現在小地震這麼頻繁了呢?小地震多了會爆發大地震嗎?
  • 臺灣每年平均地震1萬6千次 近幾年尤為頻繁
    華夏經緯網12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交通部」統計處統計,臺灣每年平均發生16千次地震,其中近幾年地震次數最頻繁的時間,則是發生921大地震當年,一年內共發生了42898次地震;其次則是921大地震的第二年,共有24332次地震,不過今年受到331地震影響,截至9月為止,已經出現了2萬2千多次的地震。
  • 為什麼唐山會這麼頻繁發生地震?有大震的可能性嗎?
    對於這次地震,有人認為這是1976年唐山7.8級大地震的餘震,不過,專家並不認為這是餘震,而只是一次震區的正常的地質起伏活動。 為什麼唐山會頻繁地發生地震呢?
  • 地震專家分析世界地震頻繁發生原因
    今年以來,世界各地頻繁發生強烈地震,給人們帶來恐慌與不安。除了阿爾及利亞、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外,中國特別是中國的臺灣地區也是頻頻發生。那麼今年為什麼地震會這麼頻繁?還有沒有大的地震發生?就相關問題,本臺記者陳小清採訪了地震學家張少泉教授。
  • 地震,為什麼不能提前預報?近期地震很頻繁?真相在這裡!
    九寨溝、精河地震接踵而來,因此,很多公眾感覺近期地震很是頻繁,事實是這樣嗎?    張曉東介紹,據統計,每年全球發生18次左右的7級地震,200次左右的6級地震。我國每年平均發生20次左右的5級地震,4次左右的6級地震。
  • 成都地震後,你們要的,為什麼感覺2008年以來四川的地震越來越多
    早在2020年1月1日,四川省自貢市富順縣發生4.3級地震,至發稿日四川省2020年已先後發生13次地震,最低震級為2020年1月12日,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發生的2.6級地震,而今日發生的5.1級成都地區地震,是目前為止2020年四川省內發生的最高震級地震。
  • 河北省資訊|唐山處在地震帶附近,近幾年還可能發生地震嗎?
    河北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唐山處在地震帶附近,近幾年還可能發生地震嗎?唐山處於在地震帶附近,在2018年-2020年都有地震發生,所以近幾年還可能發生地震。一、2020年的7.12地震。就本次地震的起因,有專家表示唐山的7.12地震其實為唐山1976年7.8級大地震的餘震。二、7.12地震發生原因。
  • 八級地震襲擊日本 為近幾年以來全球最強烈地震
    新快報訊 來自日本北海道地震中心的最新統計顯示,當地時間26日凌晨發生的強烈地震已經造成1人死亡,311人受傷。日本這次發生的地震是近幾年以來全球最強烈的地震。  日本氣象廳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次強度達芮氏8級的嚴重地震在當地時間26日清晨4時50分發生,震中位於北海道東南約80公裡的釧路海域,震源深度約42公裡。
  • 為什麼四川頻繁地發生地震?
    為什麼四川總是發生地震?想知道為什麼四川多發地震,需要知道地震的成因是什麼?形象的比喻我們居住的環境可以這麼來說:我們就像居住在一個薄薄的蛋殼之上,蛋殼就是我們所說的板塊,而板塊又在地幔軟流層上漂浮著,隨著地幔軟流層的運動,在其上面的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板塊與板塊之間的運動會導致碰撞、擠壓的發生,這種情況的發生反饋到地面上時就是強度大小不同的地震了。
  • 為什麼有些地方地震頻繁?
    地震並不是均勻分布於地球的各個部位,而是集中於某些特定的條帶上或板塊邊界上,所以在這些條帶上或板塊邊界上的地區容易發生地震。(1)世界地震分布  在世界範圍內,主要地震帶包括環太平洋地震帶與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它們都是板塊的匯聚邊界。  ①環太平洋地震帶。
  • 為何印度尼西亞最近兩年地震頻繁?
    據印尼地震監測機構測定,今早5時53分,印尼中爪哇省日惹市附近發生6.2級地震,地震發生在人口密集地區,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我們第一時間連線了中科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院長陳運泰教授。  搜狐:為何印度尼西亞最近兩年地震頻繁?
  • 為什麼四川頻繁的發生地震,四川地震都分布在什麼地方
    導語:四川又發生地震了,這回是5.7級。據中國地震臺網最新消息,四川宜賓12月16日12時46分發生5.7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同天晚上,該地又發生了3.2。四川一直是我國地震高發區,為什麼四川地震如此頻繁呢?因為這裡屬在比較活躍的歐亞大陸地震帶上。
  • 四川資中5.2級地震致9人受傷,四川地震怎麼這麼頻繁?
    受訪者供圖 四川地震怎麼就這麼頻繁?從有記載的歷史來看,四川發生破壞性的地震次數也是非常多,明清代就有不下60次,其中傷亡最大的是1850年西昌普格地震,死亡超過兩萬人。,導致大陸板塊邊緣或內部發生錯位和破裂這個過程來看,四川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該地區易發地震,這倒是個不爭的事實。
  • 西雙版納地震為什麼這麼活躍?是在地震帶上嗎?
    西雙版納位於我國雲南邊陲,瀾滄江流域,橫斷山脈餘脈向東南延伸部分,這裡的地質構造較為複雜,受新生代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地殼較為活躍,地震非常頻繁,較其它省份要多很多。看下圖:我們採用中科院地質研究所arcGIS軟體統計了西雙版納地區Ml(地方性震級)5級以上地震次數,用紅色圓圈表示,如上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5級以上地震密密麻麻,次數非常多。7級以上地震發生了5次。6級~7級地震發生了25次。
  • 為什麼地震時感覺是先震動,後搖晃?
    最近在網上看到有人說:地震時正躺在床上,他的感覺是先上下震動,緊接著又開始左右搖晃。話說為什麼地震時的感覺是先震動,後搖晃呢?其實這和地震波的特性有關。地震波主要分為體波和面波。地震來臨時我們主要感受到的是體波。體波又可以分為縱波和橫波。
  • 為什麼地震時人的感覺是先顛後晃?
    為什麼地震時人的感覺是先顛後晃?  地震時,震中及其附近的人們先感覺到上下顛簸,然後感到前後或左右搖晃。這是因為地震發生時,地震波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縱波,它傳播的速度快,可達5—6Km/秒;另一種是橫波,它的速度較慢,達3—4 Km/秒。因為縱波先到,使人們產生上下顛簸的感覺;而橫波後到,讓人們感到水平搖晃,對建築物的破壞主要是橫波。人們在感覺到「顛」的時候,要馬上就地避震,因為大的破壞力馬上就要到了。
  • 四川為什麼頻繁地震?
    >框哥說: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33.20度,東經103.82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2017年8月9日7時27分,在新疆博爾塔拉州精河縣(北緯44.27度,東經82.89度)發生 6.6級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
  • 為什麼墨西哥的地震活動如此頻繁?地質學家說出了真相
    墨西哥長期以來受到地震活動的侵擾,可以說這裡是世界上地震活動最為頻繁的地區之一,其中以墨西哥谷(西班牙文:valle de México)的地震活動為代表。墨西哥谷位於墨西哥中部地區,其地理位置橫跨墨西哥州與墨西哥聯邦特區,這裡大部分都被森林山地環境所覆蓋,根據地質學家們的分析,墨西哥谷最早是在大規模火山和地震活動條件下形成的,時至今日,這裡的火山和地震活動仍然存在。
  • 地震時人為什麼會頭暈? 是什麼原因讓人產生眩暈的感覺?
    地震時人為什麼會頭暈? 是什麼原因讓人產生眩暈的感覺?時間:2016-10-14 14:02   來源:知道日報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地震時人為什麼會頭暈? 是什麼原因讓人產生眩暈的感覺? 許多經歷過地震的人都會說,感覺到頭暈,象喝醉酒一樣,這種症狀是眩暈,是運動病的一種表現。
  • 近幾年全球地震頻發,是不是人類的房屋太多引起的地殼變化?
    全球地震頻發的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它存在著多種因素。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我國有多條地震帶,四川、臺灣是地震頻發地,在2019年,我國有資料統計6級及以上地震發生過3次,分別是4月18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4公裡;4月24日西藏林芝市墨脫縣6.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6月17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裡,2020年初臺灣又經歷4.7級地震。那麼為什麼地震如此頻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