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專家分析世界地震頻繁發生原因

2020-11-23 海峽之聲

  今年以來,世界各地頻繁發生強烈地震,給人們帶來恐慌與不安。除了阿爾及利亞、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外,中國特別是中國的臺灣地區也是頻頻發生。那麼今年為什麼地震會這麼頻繁?還有沒有大的地震發生?就相關問題,本臺記者陳小清採訪了地震學家張少泉教授。

  記:張教授,你好,近半年來中國、阿爾及利亞、菲利濱日本和印尼地震不斷,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你從地震發生的角度來說,為什麼地震會這麼頻繁?

  張:最近一個時期,特別是五六月份以來,環太平洋地震帶,特別是西部,西邊的日本、印尼、菲利濱包括我們的臺灣在內都有活動的整體加強,特別是幾個7級地震或接近7級地震的發生,預示這西部比較活躍。從整體來講,環太平洋地震帶,他是一個很穩定的地震帶,每年的發生次數都不低,這為什麼要引起注意呢?因為時間間隔太短了,接連發生,而且又是在一個帶上,這是一個原因,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叫做歐亞地震帶,實際上是和環太平洋地震帶相交一直延伸帶地中海、喜瑪拉雅的這個帶上的阿爾及利亞,因為阿爾及利亞地震意味著非洲的板塊擠壓歐亞板快,而日本印尼菲利賓地震是意味著太平洋板快擠壓歐亞板快,所以從兩面擠壓,我們中國處在歐亞地震帶上,在兩面夾擊的情況下,就不得不考慮他的活動背景,這是大背景。最近,我把最近三年第一季度一月、二月、三月這一帶的地震點出來看,相對來說,今年比去年,前年是有所提高的,同一時期相比是有所提高,當然我們不能針對提高什麼作深入的判斷,但至少我們可以說明一點,就是板快擠壓確實在加強,值得我們特別注意在哪呢?就是兩個活動帶都在加強,兩個板快都在向一個板快擠壓,這種情況下,我覺得不能不注意,這是一件事。那麼對從擠壓的結果來看,除了最近花蓮那邊有地震,另外在內地的呼和浩特一帶,山東青島一帶也有地震,這些地震相對於平時的背景有提高的,而且面相對來講比較廣,幾個地方都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有加強注意。

  記:你的意思就是說,可能下一步地震會比較頻繁或者說可能會有大的地震發生?

  張:象我剛才談的這些只能叫做是一個地震趨勢判斷,談不上預報。我覺得有更正一下一般老百姓的概念,只要談未來的事好象都叫預報,其實不是,在專業裡面,我們把這個趨勢判斷,大形勢判斷,有可能增強或減弱,是一個起伏的判斷。我們談預報都是針對具體事件,在什麼那時間、什麼地點,多麼大的地震,在什麼時候發生,必須時空強都具備,而且是對一個或一組事件來說,而不是談的一個大的時空背景,所以不能叫預報,也不能叫預測,只能是對未來趨勢的一種整體判斷。

  記:對,也就是這種判斷將來不一定會發生。

  張:因為地震各地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我們所說的是大的地震發生未來有沒有可能。一般來說從全球的角度來講,都是指六級半和七級以上,因為一年平均也有這麼一二十個七級或七級以上的,一年最多平均也就有一倆個八級或八級以上,所以100多個六級以下的,八級、七級、六級這樣一個衰弱的總體趨勢,是全球活動的水平,象日本、臺灣、菲利賓、印尼發生地震有所增強,但是能不能從這個地震就能判斷或斷定了今年就是一個地震高水平,現在還不好說,因為現在還沒有一個大家公認的指標來定義他是一個高活動的區域。這種判斷跟預報應該來說有很大的不同,普通老百姓可能有一些疑惑的地方,也不能怪老百姓,比如在哪個城市的人自然關心今年我這個城市有沒有大地震,他關心一個具體的時間和地點,而大趨勢判斷是一個全局,而作全局判斷主要用在那方面呢?一是政府或國際上的一些地震組織,他們在考察趨勢問題上的作用還是不一樣,老百姓的要求是具體的,但不能通過一個趨勢判斷就說你那裡會有多大的地震,這樣會誤導老百姓的。

  記:那從最近板快擠壓的情況來看,從半年多地震發生的規律來看,你這種判斷什麼地方最容易發生地震呢?

  張:現在看來,既然發生的地區很可能在他活動的區域裡面,因為咱們說的一帶不是指密密實實的都有,還是在幾個點上,所以在已經發生地震的地方和他的延長線上,我們只有加強注意。比如說,在歐亞地震帶上,臺灣正好在兩個板快的交匯處,他即在歐亞地震帶上,又是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菲利賓往北擠壓,而在這個地震帶上正好出現一個強烈的在我國最強的地震帶,在中國數老大了,地震活動最強,所以象臺灣地震,內陸臺站、臺灣都非常重視,在某種程度上,臺灣地震強弱、起伏在內陸上有一定的啟示作用,有人把他叫做信號,有一定的相關性,因為從構造上來講,臺灣底下地殼的構造同內陸的構造還是連成一體的。

  記:那麼我們中國在地震上也是比較頻繁了,在一些地震當中,新疆地區、青藏高原、臺灣地區這一帶頻率非常高,是不是可以說這兩個地區板快活動非常頻繁?

  張:我們考慮內地四個角,一個是印度板快擠壓的,象雲南、四川地區,青藏這一帶,再一個是新疆這一邊的,新疆地區基本上屬於中伸緣地帶,受中亞地區內陸的影響,再一個是東北地區,日本俯衝帶到吉林的中伸緣地帶,再一個是臺灣,兩個地震帶的交匯處,所以大陸的四個角地震的一些活動特別引起我們的一些關注,內陸地區的地震活動如何,很注意他的一個相互影響,所以地震家特別注意西部地區的活動和東部有沒有一種呼應關係。(陳小清)

相關焦點

  • 吉林松原發生5.1級地震,松原近年來頻繁發生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所以,這些地方就容易引發地震。地震分為兩種。一種就是人工地震,而另外一種則是天然地震。我們知道日本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因為經常地震,人們在購買家具的時候,都會選擇非常牢固結實的家具。並且很多日本地震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發現,人群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慌亂,因為已經習以為常。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的唐山大地震,還有汶川地震。但是東北地震,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而是最近幾年才陸續的,有一些輕微的地震。
  • 日本海溝小地震頻繁,發生大地震概率小
    在科學中,全球地震的模式初步的從數據看來,地震的頻繁程度開始不斷的上升,不少的科學家認為,這與氣候,地質變化等因素都存在關係。現在科學對地震的描述也加進了不少的因素,全都是為了預測地震的準確性而做的。科學家表示,在日本的整個斷層俯衝帶區域,不僅是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而日本南海海槽還是三大俯衝板塊之一。日本科學界也對海槽進行分析過,通過對日本地震剖面解析的詳細海溝結構圖可以看出,海溝內存在大量的巖石和沉積物,並且在小地震的相互作用下,在不斷的移動之中。
  • 專家認為:汶川地震發生屬淺源地震破壞力度較大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記者 楊維漢、譚浩、隋笑飛)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上海、寧夏、雲南、重慶等10多個省區市均有震感。有關專家對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進一步發展趨勢和今後應注意的問題作出了初步分析。
  • 濟南發生4.1級地震,省內震感強烈!科學分析地震產生的原因
    近年來,地震發生較為頻繁,這不,今天下午17時07分在山東濟南市長清區就發生了4.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作為第一次接觸地震的濟南人,大多數人都慌慌張張趕緊跑出了家門,有人甚至忘了穿鞋。在驚訝過後,大家還是要多了解掌握地震避險技能,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 東京大地震不可避免,徵兆頻繁,專家警告:地震近期到來
    自從進入2月份以來,日本關東地區接連發生地震,雖然地震規模不大,但頻繁到來的小規模地震還是讓日本民眾十分擔憂。日本民眾的擔憂其實並非不無道理,就連日本的地震專家都明確表示大地震的確真的會發生,而且發生的概率極高!
  • 唐山為什麼頻繁發生地震?未來有大地震的可能性嗎?
    在中國地震臺網上搜了一下近期發生的地震,之前沒有關注過這方面的信息,但忽然發現實際上地震發生的頻率還很高,只是地震級別較低並且發生在偏遠無人區的時候不太受人關注。而發生在人類聚集區,尤其是歷史上曾發生過較大地震的地方就容易受關注。
  • 廣東頻繁發生小地震正常嗎,有可能發生大型地震嗎?
    廣東有可能發生大型地震嗎?事實上,廣東省境內有五大地震帶,它們分別是河源邵武地震帶、泉汕地震帶、蓮花山地震帶、雷瓊地震帶和粵西地震帶。 廣東頻繁發生震級較小的地震是正常現象嗎? 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就提到了廣東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境內覆蓋了五個地震帶。雖然地震的類型並不只有構造地震這一種,但是,這已然說明廣東頻繁發生震級較小的地震屬於正常現象。
  • 傳江蘇東海桃林或發生大地震 專家:可能性小
    市地震局高級工程師吳鑫表示,東海桃林小震群發生後,省市地震局加強了微震監測,和分析預測工作,省市地震局都分別進行了震情會商,一致認為:短期內在原震區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較小。   桃林頻繁地震是地應力能量釋放的結果   有斷裂帶的地方地震就多一些,沒有斷裂帶的地方地震就少一些。
  • 專家分析:寧夏近期不會發生5級以上地震
    2020年6月9日以來,寧夏中衛、銀川、青銅峽發生4次有感地震,引起社會關切。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寧夏地震局地震分析預報中心主任、研究員馬禾青的權威分析。6月12日7時55分,在吳忠市青銅峽市連湖農場(北緯38.13度,東經106.08度)又發生了3.3級地震,銀川市部分居民有感。接二連三發生有感地震,讓市民非常關注今後是否會有更大地震特別是破壞性地震發生。
  • 地震九成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圖)
    地震專家:  全球進入地震高發期  本報訊 對於近年來強地震的頻繁發生,地震研究員孫士鋐3月11日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全球已經進入地震高發期。他分析說,自從去年智利發生芮氏8.8級強震後,追溯到2004年12月印尼發生8.7級強震的情況,他的推斷結論是:全球可能進入「地震高發期」。
  • 為什麼四川頻繁的發生地震,四川地震都分布在什麼地方
    導語:四川又發生地震了,這回是5.7級。據中國地震臺網最新消息,四川宜賓12月16日12時46分發生5.7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同天晚上,該地又發生了3.2。四川一直是我國地震高發區,為什麼四川地震如此頻繁呢?因為這裡屬在比較活躍的歐亞大陸地震帶上。
  • 九寨溝地震原因分析 大陸板塊擠壓造成走滑型地震
    就在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截至9日凌晨5時,經初步核查,地震已造成9人死亡、164人受傷。那麼這次地震原因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分析這次地震與汶川地震成因大致相同,但此次地震並不是汶川地震的餘震期。所以兩者並不相關,這次造成地震的最主要原因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的俯衝,造成青藏高原的快速隆起,導致地震。此次地震發震區域構造複雜,為走滑型地震,所謂走滑型地震就是發生在走滑型斷裂上的地震。
  • 專家稱人們對地震敏感度提高 地震實際未增多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 新華社記者楊駿任海軍高原 雖然中外地震專家近來紛紛表示,全球地震震級和頻率等仍屬正常範疇,全球各地地震消息卻似乎層出不窮。日本東北地區、印尼海域、紐西蘭南島等地近日又分別發生較大地震。專家的說法與民眾的感受有出入,這是為什麼呢?
  • 義大利近日頻繁發3.9級以下地震,專家:這是米蘭近500年最大地震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華輿訊 據歐聯網報導 義大利國家地球物理和火山研究所(INGV)監測數據顯示,當地時間12月21日2時22分,義大利馬爾凱大區費爾莫省發生3.6級地震
  • 專家:定西地震是南北地震帶獨立地震
    許多網友討論地震是否和汶川地震有關,也有人提出定西地震就是汶川地震、蘆山地震的「餘震」。中國地震局專家表示,此次甘肅定西6.6級地震位於南北地震帶中的臨潭宕昌斷裂帶上,屬於這條斷裂帶的正常活動。該斷裂帶所在的南北地震帶,自2008年汶川地震後進入活躍期,隨後的玉樹地震和蘆山地震表明其活躍度一直不減,目前仍處於活躍期。
  • 地震為何波及近半中國 專家認為淺源地震危害大
    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上海、寧夏、雲南、重慶等10多個省區市均有震感。有關專家對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進一步發展趨勢和今後應注意的問題作出了初步分析。  據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介紹,這次汶川發生地震是我國大陸內部地震,屬於淺源地震,其破壞力度較大。
  • 專家:寧夏近期不會發生5級以上地震
    來源標題:專家:寧夏近期不會發生5級以上地震 6月9日以來,寧夏中衛、銀川、青銅峽發生4次有感地震,引起社會關切。寧夏地震局地震分析預報中心主任、研究員馬禾青12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寧夏近期不會發生5級以上地震。
  • 北京房山發生非天然地震 專家:與全球近期地震沒關
    中新網北京4月19日電 (記者 曾鼐)近期,全球多地發生強震。19日,北京房山區發生2.7級「非天然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主任蔣海昆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非天然地震是由於塌陷、暴雨、人為活動等原因導致的,非天然地震不會導致天然地震;本次地震也與近期多發的全球地震「完全掛不上鉤」。
  • 為什麼近幾年感覺地震這麼頻繁?
    有人說,對地震的恐慌來自對地震的不了解。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地震的真面目。1、為什麼近幾年感覺地震這麼頻繁?現在處於全球地震活動高發期嗎?有傳言說,目前地球進入了8級地震活動的高發期,並且這一態勢可能還將持續。這個說法有道理嗎?專家認為,地震本身就是地球的板塊運動,它是一種自然規律,頻繁與否很難下結論。
  • 全球9成地震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圖)
    地震專家:全球進入地震高發期本報訊 對於近年來強地震的頻繁發生,地震研究員孫士鋐3月11日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全球已經進入地震高發期。他分析說,自從去年智利發生芮氏8.8級強震後,追溯到2004年12月印尼發生8.7級強震的情況,他的推斷結論是:全球可能進入「地震高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