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局部應力放大引起的下地殼地震成核

2021-01-13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Nature Communications:局部應力放大引起的下地殼地震成核

陸內地震大多為上地殼的淺源地震,下地殼的地震很少(30-40 km),因為下地殼的巖石變形以緩慢的蠕變為主,但下地殼也可以發生地震,為了解釋這一現象,目前學者們提出的機制包括:因熱逸散導致塑性失穩,脫水反應導致的流體壓力增加或局部應力重新分布,以及榴輝巖化作用。上述下地殼地震機制都需要巖石在一些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發生某些礦物反應,使得巖石的結構或成分發生變化,導致巖石弱化而無法承載差異應力,最終引發地震。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下地殼地震活動的位置都能滿足發生礦物反應的條件。

普利茅斯大學的L.R. Campbell等研究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研究論文,針對發生在剛性下地殼的陸內地震提出了一種新機制:地殼深處的巖石緩慢蠕變剪切,由於不同剪切帶之間的相互作用,直到它們無法承受不斷增大的差異應力並突然斷裂,從而引發地震。

挪威的Lofoten-Vesteralen群島是世界上為數不多、大面積出露大陸下地殼巖石的地區,為研究下地殼的地震構造提供了重要載體。研究人員首先對該地區進行了詳細的構造填圖分析,發現了多組剪切帶均發育巖石快速滑動過程中摩擦生熱熔融的產物——假玄武玻璃。按構造特徵可將假玄武玻璃分為兩類,強烈糜稜巖化(I類;圖1)和未變形(II類;圖2)。隨後,通過對比I類和II類假玄武玻璃的構造關係以及圍巖麻粒巖相的礦物組合,該團隊認為兩類假玄武玻璃均發生在下地殼層次,溫壓條件為650–750℃和0.7–0.8 GPa。其中II類因為未經歷變形改造,因此被認為是同震產物。同時,結合對II類假玄武玻璃相關的同震破裂長度和位移距離統計,這些地震發生的同時產生了異乎尋常的大應力降(>1 Gpa)。

圖1 強烈糜稜巖化的假玄武玻璃(Campbell et al., 2020)

圖2剪切帶內發育的未變形的II型假玄武巖(Campbell et al., 2020)

因此,研究者在下地殼地震成因上提出了新的解釋:剪切帶將巖石切割為多個獨立的巖塊,邊界剪切帶上持續的蠕變導致加載在塊體上的應力不斷積累增加。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塊體與剪切帶體積比,還是塊體與剪切帶黏度比,都會使得加載在塊體上的應力有著數量級上的變化。一旦塊體上加載的差異應力超過臨界值,塊體就會發生局部地震破裂來釋放應力,產生的地震破裂會集中在塊體內部(圖3a)。雖然彈性應力的積累和釋放在每個塊體內部發生,但是這些塊體內部的地震破裂卻可以維持整個強應變帶蠕變的動態平衡。

圖3 下地殼斜長巖在不同的粘性剪切帶相互作用下破裂及地震成核過程(Campbell et al., 2020)

在下地殼相對堅硬巖石破裂成核的模型中,局部應力增加的條件相對於礦物反應條件較容易形成,也不需要淺部地震來為下地殼提供應力,只需要一個由高強度的、幹的巖塊和剪切帶網絡組成的系統即可形成。這種情況在許多板內下地殼麻粒巖區都有發現,因此該模型可以用來解釋大陸地殼內部深部低震級的地震活動。

【致謝:感謝巖石圈室褚楊副研究員對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建議。】

主要參考文獻

Campbell L R, Menegon L, Fagereng A, et al.Earthquake nucleation in the lower crust by local stress amplification[J].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1322.

(撰稿:楊秋野,張豔/地星室)

相關焦點

  •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
    下設地殼動力學研究室、地震前兆觀測理論與技術研究室、斷層力學與形變觀測研究室、地殼應力應變與巖石力學研究室、地震監測與預報研究室、綜合減災技術研究室、地震救援技術研究室、地震信息網絡研究室研究室、武漢科技創新基地。
  • 測基巖溫度,知地殼應力變化?
    2020-12-03 13:36:00   《科學通報》2020年第22期發表文章「熱測應力:測震學證據」,基於對2014年四川省康定縣Ms6.3級地震的監測結果,證實利用基巖溫度可以獲得地殼應力的動態變化,有望為地殼應力動態變化監測開闢一條新道路。
  • 基於地震波資料的安徽及鄰區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的...
    為了從地震發生的本質出發,探尋更為有效的地震預測預報方法,不斷提高地震分析預報水平和預報效能,本項目充分利用地震波所攜帶的信息,使用多種適合安徽地震活動特點的新方法,開展了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等多方面研究,從而服務於實際震情判定和地震預測工作。
  • 已探測到火星地震超過450次,而且也是由「構造應力」引起!
    第二類地震包括150次震級較小、震源深度較淺和困在火星地殼中的高頻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吉亞爾迪尼解釋說:火星地震具有阿波羅時代在月球上已經觀察到的特徵,由於火星地殼的散射特性,信號持續時間較長(10到20分鐘),然而,一般來說,解釋火星地震數據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識別地震波到達的距離,而不是方向。
  • 北京市地震局:此次唐山地震不會對北京的地殼應力應變和地震活動...
    據北京市地震局微博消息,為回應公眾關切,北京市地震局對此次唐山地震進行專家解讀。問題一:此次地震對北京的波及影響是什麼情況?答:該地震造成北京全市有感,其中東部的平谷、順義、通州等地區震感較為強烈,儀器記錄的最大地震烈度為III度,出現在平谷區東高村鎮、馬昌營鎮、鎮羅營鎮和順義區龍灣屯鎮,未造成明顯震害和人員生命財產損失。事實上,北京的抗震設防烈度為Ⅷ度,遠高於此次地震對北京的影響烈度,所以本次地震不會對北京的房屋設施造成影響。問題二:此次地震的背景是什麼情況?
  • 人體感應地震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兼論大陸下地殼層流作用及其大陸動力學意義
    大量的全球地質和地球物理數據表明 ,年輕的大陸構造活動區的下地殼可能因熱軟化而出現透入性非地震式順層巖石韌性流動 ,這種下地殼層流作用驅動大陸堅硬上地殼發生地震式脆性斷塊運動 ,形成盆山格局 ,發生圈層多層次耦合。
  • 地震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目前關於地震成因的主要觀點
    而板塊與板塊之間的相互擠壓、摩擦、拖曳、碰撞是導致地震的根本原因。由於板塊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力,導致巖石中產生應力(靜擠壓力),其應力在巖石中儲集,當應力的積累超過巖石彈性所能承受的極限後,就會導致巖石斷裂、破碎、錯位,造成地震的發生。當應力釋放之後,再經過一段時間的餘震以達到新的力學平衡。
  • 2019中考地理複習資料: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1.地球內部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軟流層位於上地幔。     2.地殼變動: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採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義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說明發生了海陸變遷)、火山和地震。     4.火山和地震(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2)火山按活動特點分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 Nature Communications:注水誘發地震與孔隙壓力變化速率的關係
    在人口稠密地區,特別是板塊內部相對穩定的區域,居民和建築物都沒有做好應對越來越多的誘發地震(其中不乏震級較大者,如2016年Pawnee的M5.8地震)的準備,因此掌握誘發地震的機制,尤其是流體的注入和地震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並據此對生產實踐做出指導以儘量避免其產生就顯得尤為重要。
  • 星球層次結構與地震
    恆星表面雖然炙熱,核聚變主要是光子聚變為化學元素的過程,連續核聚變可能形成非常低的局部溫度。深層地震和火山噴發雖然不會對地面建築造成嚴重影響,卻會改變地心壓力,間接影響地殼運動。因此,與下地幔化學反應對偶形成的地震雲也會間接反映地表物質運動。
  • 地震是因為地殼運動,那為什麼地殼會運動?地震又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常常說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也知道位於板塊交界地帶容易發生地震,但是我們不知道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也不知道地殼為什麼要運動。關於這點,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所以然,今天就好好了解一下,地殼究竟是怎麼運動的。地殼是怎麼運動的?地殼之所以會運動,和地球的構造有關。
  • 要預測地震得先達到這個「小目標」:破解地殼斷層滑動之謎
    :澎湃新聞 我們已經知道世界上絕大多數地震是由地殼斷層引起的,但這些斷層在什麼時候會突然發作,我們卻難以準確把握斷層的「脾氣」。
  • 地震原理新論——兼述地震預測的科學基礎(上)
    一些實驗表明,地震發生的規律與顆粒體系行為相似,事實上,地殼本身就是離散態斷層巖塊的集合體,這種相似具有內在的必然性。圖2 顆粒剪切實驗中顆粒崩塌引起的聲發射能量與崩塌出現機率的關係(6000 次崩塌的統計結果)。 紅線是斜率為-1.72的擬合直線地震發生遵從SOC統計規律。
  • 發nature communications了不起嗎
    剛才某上海地區的粉絲突然發信「責問」我為什麼沒有發他們課題組成果的宣傳稿,我表示「一臉懵逼」,想起來原來是前些天他也是這樣「隨意」委託過我,說課題組剛剛發了一篇nature
  • 地震是因為地殼活動,那麼地核冷卻,地球的地震會消失嗎?
    引言:最近,中國很多的地方都出現了地震的現象。還有很多不在地震帶上的城市都出現了地震的現象,比如說廣西,廣東等。眾所周知,地震的原因是地殼板塊運動。那麼如果地球有一天地核停止加熱,開始冷卻,那麼地球就不會地震了嗎?
  • 深夜,山東這裡突發塌陷,相當於2.4級地震
    有網友家的監控記錄下了當時的晃動情況——@song琳lin:姥爺家監控下記錄 22時29分43秒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發生了一次塌陷,相當於2.4級地震。被人群擁著下樓了。。。又被擠上來了???????拿著手機,拎著電腦,跑下樓了。。什麼是非天然地震?地震按照形成原因進行分類,一般分為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震。我們平時說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也稱構造地震,這是由地殼應力變化引起,在地質構造運動中長期積累的能量迅速釋放,造成振動,形成地震。構造地震波及範圍大,破壞性強。
  •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地震?什麼時候才會沒有地震?
    >人工地震一般由核爆或者地球物理勘探的工業炸藥引發塌陷型地震則是巖層塌陷引起,一般發生在喀斯特地形或者採空區!誘發地震則是人為因素比如水庫蓄水或者石油注水(特別是頁巖油高壓注水行為)引發的地震火山地震則是火山活動引發的地震,火山熔巖衝破圍巖而導致的局部地層斷裂等,一般在火山爆發前夕出現。
  • 油田廢水能夠預測地震?美國人說沒問題,阿曼人說沒必要
    滷水在巖石中移動的難易程度、現有地質斷層的存在情況以及這些斷層的局部應力。在美國能源部的資助下,他們在俄克拉荷馬州開展研究。因為大部分的頁巖開採都集中在該州,這伴隨著大量滷水的傾注,同時也已經有多起地震造成的損傷。如何對廢水傾注產生的物理變化進行建模是這次研究的重點所在。
  • 日本2016年7.3級熊本大地震應力場研究
    熊本大地震震源深度12km,發生在Futagaw-Hinagu斷層帶上,且伴隨兩個大的前震發生。熊本大地震的成因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而應力場狀況是研究其發震機制的重要參數之一。震源區密集的臺網分布(Hi-net)提供了研究震源機制解和應力場時空演化的絕佳機會(圖1)。在之前的應力場研究中,都只使用一維速度模型進行反演,而震源區地殼和地幔強烈的不均一性是否會影響到應力場參數的求解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 環太平洋地震帶「異動」不斷,地殼壓力洗牌,9級大地震會來嗎?
    …前天(7月14日),芮氏7.1級、5.9級核5.7級地震在短短1小時內接連襲擊印度尼西亞哈馬黑拉島周邊,而就在7天前,印尼馬魯古海便遭遇了一場6.8級地震。除印尼外,印尼地震的四小時前,澳大利亞西部遭遇了一場6.6級地震,13日我國東海海域發生6.0級地震。太平洋東岸的美國加州則在7月4日、5日接連爆發6.4級和7.1級地震,僅僅在7.4-7.8日之間就記錄到了3000多次餘震!芮氏7.1級的印尼哈馬黑拉島地震是今年全球爆發的第八場7.0級以上地震,引人注目的是,僅僅在一小時內兩場近6級餘震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