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SA洞察號,探測火星多次地震達450次,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近日在NASA「洞察號」平穩抵達火星區域,在70天的探測中,它的地震儀器全面記錄了火山上的震動數據。然而令學者吃驚的是,檢測到火山地震450次,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意外的發現。但從那時起,觀測重點放在了地震頻繁記錄上。截止目前:傳輸回的火星數據顯示已經超過450次,地震波的詳細數據,現在還沒有採集到。但有一點說明地震在火星是很平常的,幾乎每天發生一次不等。學者對火星地震波做了一個實驗黯研究,通過觀察發現地震帶的波動在火星內部迴旋傳播。
-
「洞察者」號發現火星一年內地震450次,專家:可能存在生命
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24日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稱,「洞察者」號火星探測器證實,火星和地球一樣存在地震現象,並在一年內發現了450次顫動。對此,專家在2月24日表示,這表明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洞察者」號火星探測器於2018年11月在火星著陸,耗資6.33億英鎊(約合57億元人民幣),預計還將再服役一年。「洞察者」號攜帶了一系列的儀器來詳細探測火星,包括火星上的地震活動、大氣、風和溫度波動等。在探測過程中,一組英國製造的矽傳感器探測到了火星上的地震振動。
-
火星仍然活躍 NASA洞察號首次探測到地震信號
最近,似乎是因為地震帶比較活躍,繼臺灣地震之後,西藏也發生了6.3級地震。不過「地震」不僅僅只發生在地球上,最近科學家發現,火星也有地震。據報導,日前,NASA「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在火星上似乎探測到了一場地震,這是自去年11月開始執行任務以來,它檢測到的第一場地震,也是該探測器正在執行的探測火星內部聲音任務中取得的第一個重大進展。這一次的信號出現在4月6日,它由探測器上配備的名為SEIS的圓頂地震儀檢測到,洞察號科研團隊非常確定信號來自火星內部,而不是由風或其他外力引起。
-
NASA洞察號檢測到奇怪的火星「信號」!地震多的不同尋常!
在我們的印象中,火星是一個死氣沉沉的星球,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任何生命,但NASA最新發布的研究成果顯示,火星地震頻發,在地質學上仍然是一顆「活」的星球。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洞察號」項目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在聲明中表示,火星的地質活躍程度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性質與地球構造板塊邊緣和變形區域發生的地震活動非常接近——這也是人類首次確認紅色星球存在頻繁的地質活動。
-
基於地震波資料的安徽及鄰區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的...
時間為1970年~2002年,涉及到遍布全省的26個臺站,共1500多條地震記錄。對每條記錄的多項參數進行了數位化處理。 2.近400條中小地震地殼構造環境剪應力場強度τ0值的確定 本研究將斷裂力學研究的許多成果引入地震學領域,用來研究地震的孕育發展過程。據此來確定安徽及鄰區地殼構造剪應力場強度。共得到模擬記錄τ0值279個;數位化記錄τ0值111個。
-
火星地震到底怎麼回事?和板塊無關,關鍵在於內部溫度!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的探勘地震探測器「火星登陸者」(Mars lander)的第一份官方科學報告剛剛出爐,美國宇航局「洞察號」(InSight)著陸器首次探測到了火星真相:這是一個地震活躍的世界!到目前為止,洞察號已經記錄了大約450次火星地震。
-
Nature Communications:局部應力放大引起的下地殼地震成核
Nature Communications:局部應力放大引起的下地殼地震成核陸內地震大多為上地殼的淺源地震,下地殼的地震很少(30-40 km),因為下地殼的巖石變形以緩慢的蠕變為主,但下地殼也可以發生地震,為了解釋這一現象,目前學者們提出的機制包括:因熱逸散導致塑性失穩,脫水反應導致的流體壓力增加或局部應力重新分布
-
NASA洞察號探測到數百次火星震動 最大的像4級地震
「火星震動」,其中大約20次震動強度相對較大。與地球上發生的地震相比,火星震動強度顯得微不足道,但探測器採集到的新數據可以為行星科學家提供更多關於火星內部的信息。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某儀器首席研究員菲利普·洛尼翁(Philippe Lognonne)表示,探測器在火星上探測到的許多震動強度都很小。如果地球上發生這種地震,人們可能都不會感覺到。洛尼翁補充說:「我們可以說,在火星上發生震動災害的危險性非常低。至少現在看來是這樣。」報導中提到的24次最大火星震動僅達到了地球上地震3級或4級水平。
-
NASA洞察號疑似首次在火星上檢測到地震
據外媒報導,自去年11月以來開始在火星表面執行任務的NASA「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日前剛剛探測到火星上可能發生的第一次地震。這是該探測器正在執行的探測火星內部聲音任務取得的第一個重大進展。
-
在火星上呆了一年之後,洞察號到底發現了什麼?
距離現在,洞察號已經在火星定居超過一年時間,那麼洞察號到底發現了什麼?近日,NASA洞察號小組公布了洞察號這一年來的探測成果,並且在這一年中,洞察號逐漸揭開了火星的一個秘密!我們知道NASA的海盜號著陸器是第一個研究火星地震學的探測器。
-
地震科普|活斷層探測
活斷層探測斷層是巖層的連續性遭受到破壞,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相對移動的一種地質構造,可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和平移斷層長期的地震科學研究表明,巨大的城市地震災害主要是由位於城市之下的活斷層突然快速錯動所導致的直下型地震引起的。活斷層不但決定著多數破壞性地震的發生位置,而且對強地震地面運動具有複雜的影響。發震活斷層沿線建築物的破壞和地面災害更大。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火星地震,那麼火星地震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火星上面已經發現了存在原始火星海洋的證據,這也說明一點,那就是幾十億年前火星上面確實存在著海洋,而且這些海洋很可能孕育出一些類似於地區的生命體,這對於我們研究外星生命的意義十分重大,因此科學家十分關注火星的演化歷史,這是地球演化歷史的一個借鑑。
-
火星地震意味著什麼?通過觀察地震波了解火星基本結構
第一次地震對NASA的洞察力意味著什麼?Insight的地震儀終於在火星土壤中獲得了最初的隆隆聲NASA的Insight著陸器已於今年早些時候在火星上安裝了最敏感的地震儀之一。那麼現在它終於發現了第一次地震。
-
洞察號充滿驚嘆的一年:450多個火星震、上千場火星風,還有神秘莫測的古老磁場
到目前為止,內部結構地震測量儀已經檢測到了超過450個火星震信號,其中絕大多數可能只是強度較小的震動,不同於數據噪聲,這些震動可能起源於環境因素,例如風。最大的火星震震級大約為4.0級,這種級別的震動強度較小,地震波還不能夠向下穿過地殼進入火星的下地幔和地核。
-
洞察號最新發現,火星235天內發生174次地震,這是好消息?
如果人類想在未來實現火星移民的夢想,就必須對火星進行改造,而這一幕早幾年在《火星救援》這部電影中有所呈現。總體來說,打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火星基地十分困難,更何況人類現在還未能真正踏上火星的土地。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件事不可能發生,至少現在多個國家和組織的航天機構都在努力探索。根據美國洞察號探測器最新的探測情況顯示,火星發生地震的次數相當頻繁,這是否意味著火星有成為地球候選者的潛質呢?
-
火星地震與地球上地震有非常大不一樣NASA生物學家暫匪夷所思緣故
美國nasa(NASA)的火星InSight登月艙為該航天部門出示了一些有關紅色星球運行的趣味看法。在其中最讓人詫異的是,火星地震的個人行為與地震有非常大不一樣,科學家們現階段仍沒法明確在其中的緣故。在一篇新的網絡文章中,NASA噴氣式飛機推動試驗室(JPL)列舉了該航天部門的科學家們從InSight每日任務初中到的三件大事。
-
「洞察號」無人探測器最新數據顯示,火星的地震活動比預期更頻繁
「洞察號」在火星工作已超一年火星是太陽系距離太陽第四遠的行星,距離太陽的距離大約為1.52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由於火星軌道比地區軌道大,所以火星繞太陽公轉一圈大約需要1.88個地球年,火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隨著公轉在變化,最近大約相距5500千米,而最遠兩者可以相距約4億千米。火星也是一顆由巖石組成的類地行星,不過火星個頭比較小,直徑大約為6794千米,大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體積大約為地球的15%,質量大約為地球的11%,是一顆比地球小得多的星球。
-
日本地震影響其它板塊 東部北美板塊應力或增強
1891年以來,日本至少記錄有7次8級及以上規模地震,最早的記錄是1446年的8.9級地震。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李海兵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此次發生的大地震位於日本海溝西側的日本東海岸,是由於太平洋板塊沿日本海溝向西俯衝歐亞板塊之下,致使歐亞板塊向東反彈逆衝所致。」 中國地質大學地質構造專家萬天豐教授同意這一觀點。
-
至少地震沒有了,但有更壞的事發生
地球的未來是火星還是金星?因為火星和金星一樣,都沒有磁場保護,但不同的是金星是一個表面溫度高達450度以上,大氣壓超過地球90倍的地獄!而火星表面溫度倒還不錯,夏季赤道區域的中午也有十幾度,但它的大氣壓卻只有地球1%!導致這兩個結果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兩顆行星的磁場消失,而磁場消失的原因則是內核冷卻!
-
登錄火星,了解火星探測歷史及我們的行星探測計劃
時機成熟後,實施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進行火星表面採樣返回,開展火星構造、物質成分、火星環境等科學分析與研究。2013年9月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上,官方披露,我國將2030年前將進行火星探測、深空太陽觀測、小行星伴飛和著陸、金星探測、木星探測和火星取樣返回等多個深空探測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