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震意味著什麼?通過觀察地震波了解火星基本結構

2020-12-04 山川異域合作共贏

第一次地震對NASA的洞察力意味著什麼?Insight的地震儀終於在火星土壤中獲得了最初的隆隆聲

NASA的Insight著陸器已於今年早些時候在火星上安裝了最敏感的地震儀之一。那麼現在它終於發現了第一次地震。

經過兩個月的科學操作,Insight的內部結構地震實驗(SEIS)收到了清晰的地震信號。研究人員認為,顫動起源於行星內部,與諸如風之類的表面上方原因相反。預計地震有兩個來源:火星內部的熱量散失,它使星球表面的地殼起皺並折斷,或者更容易受到隕石撞擊的影響。該小組仍在努力找出哪些來源造成了這次地震。該信號持續了大約10分鐘,幅度為2到2.5,如此輕微的晃動,以致如果發生在地球上,人們將不會感覺到。

在兩個月的時間裡,法國製造的SEIS在將儀器部署到距著陸器幾米的當前位置之後,於2月4日開始科學運行。從那時起,它記錄了其他三個可能起源於地震的信號,但是研究人員仍在努力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例如風。

儘管首次探測對科學家來說太微弱,以至於無法深入了解火星內部,但已經表明地震活動的頻率低於預期。研究人員原本以為他們每個月會進行一兩次地震運動。現在,根據進一步的分析是否證實SEIS觀測到了四個信號或僅一個信號,估計每年發生5至18次地震。

儘管如此,無論動搖SEIS記錄如何,這都是我們對火星活動的初步提示。儘管維京1號和維京2號任務都將地震儀帶到了火星上,但它們並未按預期運行。其中一位未能完全工作。另一個不能進行可靠的測量,因為它安裝在著陸器的平臺上,離地面很遠,著陸器的腿會減弱任何地震振動。

探索火星深度

Insight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通過觀察地震波在穿過具有不同成分的材料時的變化來了解火星的基本結構。雖然我們已經知道火星具有液態金屬核,厚實的地幔和玄武質地殼,但這些層的大小僅在數百公裡以內。

不過,與地球不同,火星沒有板塊構造,這意味著地球經歷的地震較少。科學家需要一定程度的震顫,以探測行星的深度。由於火星的直徑略大於地球直徑的一半,因此發生在地球上的4級地震將在火星上引起全球性影響。實際上,這是使用單個地震儀獲得行星內部全景的最低要求。儀器記錄的事件越多,出現的圖像越準確。

地震儀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揭示有關行星內部結構的詳細信息。例如,火星上的火衛一火衛一每七個小時經過一次儀器,地震儀就可以感覺到它的輕微引力。分析火衛一對火星的引力,可以揭示有關火星內部的細節,例如其火芯的大小。

單站技術在地球上已經不那麼流行了,但是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用單個測站實際到達行星結構。

非凡工具的非凡措施

SEIS儀器非常敏感,以至於必須儘可能與元件隔離。從火星白天到夜晚,溫度可能會變化高達80°C,並且SEIS會隨著著陸器和周圍環境適應熱變化而吸收隨之而來的噪音。即使是將地震儀連接到著陸器的粗細電纜也時不時地出現裂縫,研究人員在分析記錄之前必須仔細清除記錄中的噪音。風也會產生振動。

SEIS被屏蔽在設計用於減少熱應力的鈦真空密封外殼中,並由隔熱層覆蓋。這個帶有蜂窩狀牆壁的銅色盒子可以捕獲火星空氣以進行隔熱。除此之外,空氣動力學圓頂減少了風的震動。設備下方的鏈甲裙和隔熱毯可防止任何風在設備下方滑動。所有這些機制所提供的靈敏度都比維京儀器在著陸器平臺上時高數百倍。即使採取了所有這些預防措施,Insight的氣象站對於消除雜散信號仍然至關重要。

Insight的首次發現

Insight的儀器套件已經揭示了有關著陸點的有趣細節。例如,風有一個周期,它在中午左右上升,並在傍晚減弱。同時,磁力計是第一個部署在另一行星表面的此類儀器,發現其表面磁場至少比軌道觀測所建議的強10倍。在沉積到地面之前,地震儀還能夠記錄風在著陸器平臺上方和太陽能電池板之間吹出時的噪音。聽這裡吹來的風:

相關焦點

  • 火星的核心是什麼構成的?科學家通過分析地震波,推斷出答案
    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火星的核心。先拋出一個問題:科學家沒去過火星,也沒有探測器在火星鑽過孔,他們是怎麼知道火星的核心是由什麼構成的?實際上,就算是在地球,也沒有人真正見過地心是什麼樣子的。在上個世紀,前蘇聯的科學家曾經嘗試過向地下鑽孔,想一探究竟,地底深處到底是什麼。但是他們鑽到12000米的深度就再也無法往下鑽了。
  • 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大不同 NASA科學家暫無法解釋
    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大不同 NASA科學家暫無法解釋2020-12-18 21:30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美國宇航局(NASA)的火星InSight著陸器為該航天局提供了一些關於紅色星球運作的有趣見解。
  • 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有很大不同 科學家仍無法確定其中的原因
    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火星地震的行為與地球地震有很大不同,科學家們目前仍無法確定其中的原因。在一篇新的博客文章中,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列出了該航天局的科學家們從InSight任務中學到的三件大事。其中最有趣的可能是,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有很大的不同。JPL從InSight中學到的三件最重要的事,首先是 「微弱的隆隆聲是常態」。
  • 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有很大不同 NASA科學家暫無法解釋原因
    美國宇航局(NASA)的火星InSight著陸器為該航天局提供了一些關於紅色星球運作的有趣見解。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火星地震的行為與地震有很大不同,科學家們目前仍無法確定其中的原因。其中最有趣的可能是,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有很大的不同。JPL從InSight中學到的三件最重要的事,首先是 「微弱的隆隆聲是常態」。這顆行星似乎有定期產生弱震的習慣,但強震卻很罕見。事實上,著陸器還沒能探測到大於3.7級的地震,按照地球標準,這已經相當溫和了。除此之外,在地球上的多風季節,實際探測地震被證明是困難的。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火星地震,那麼火星地震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當然登陸火星也有很多的問題,因為火星的表面很可能存在劇毒,這是因為火星長年一來的火山爆發以及直接被太陽輻射,所以火星表面的強酸物質很可能造成太空人的健康問題,所以科學家需要不斷地探索火星,才能夠真正的了解火星,從而制定出太空人登陸的一個詳細計劃,這就是探索火星的意義所在。
  • 月球和火星上存在地震嗎?我們是如何檢測的?
    竊聽像火星和月球這樣的外星世界內深處迴蕩著的顫慄聲,這有助於我們揭示了它們表面之下的深處地質活動情況,並可以使我們更多地了解我們自己的星球是如何形成的。直到2018年研究人員在美國宇航局(NASA)的洞察號(InSight)任務中將地震儀降落在這顆紅色星球上之後,才證明火星地震的存在。洞察號火星著陸器於2019年4月6日使用其內部結構抗震實驗(SEIS)儀器檢測到了首次定性地震,該儀器在著陸器於2018年11月26日降落後不久被其機械臂輕輕地放置在地面上。從那時起,還檢測到約500個後續事件。
  • NASA洞察號,探測火星多次地震達450次,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對於洞察號從火星傳輸回的數據,以及地震方面專家的數據,做了詳細的分析資料,發表於自然科學報。但從那時起,觀測重點放在了地震頻繁記錄上。截止目前:傳輸回的火星數據顯示已經超過450次,地震波的詳細數據,現在還沒有採集到。但有一點說明地震在火星是很平常的,幾乎每天發生一次不等。學者對火星地震波做了一個實驗黯研究,通過觀察發現地震帶的波動在火星內部迴旋傳播。
  • 已探測到火星地震超過450次,而且也是由「構造應力」引起!
    ,觀測到火星地震超過450次,這些地震波還沒有得到詳細的分析,但這說明平均每天有一次火星地震發生。這些數據使研究人員可以觀察地震波如何在火星上傳播,並揭示其內部特徵,這類似於x射線在醫學斷層掃描中的使用。
  • NASA洞察號:火星有大量地震,比月球地震還活躍
    從外面觀察,火星寒冷、貧瘠。但在地表以下,火星卻是個地震不斷,且其他地質活動頻繁的星球。這是美國宇航局(NASA)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發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2月24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洞察號自2018年11月以來一直在火星表面開展任務,2019年4月份,洞察號第一次監測到火星地震。「我們終於確定了火星是地震活躍的行星。它的地震活動大於月球,但小於地球。從這些信號中,我們開始了解火星內部。」洞察號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 NASA洞察號證實火星地震活躍,並發現氣輝現象,火星內部很危險
    火星上的地震活動比月球的地震活動更頻繁,但比地球少。洞察號的主要任務是偵測稱為「火星地震」(marsquakes)的震動。洞察號使用先進儀器「內部結構地震實驗」地震儀(Seismic Experiment for Interior Structure,SEIS)在 235 個火星日(Martian days)的週期內紀錄了 174 個不同的地震事件,成功完成這項任務。
  • 火星地質結構演變至今,究竟發生過什麼?
    「這是第一次對地球以外的行星構造進行直接的地質監測,」馬裡蘭大學的地質學家尼古拉斯·施默爾(Nicholas Schmerr)說:「這讓我們第一次真正了解了火星的內部結構和地質運動過程。 這些數據讓我們能夠分析火星的運作方式、地震活動強度、活躍程度以及活躍區域。」
  • 洞察號發現:火星地震,受到太陽光,和火星風的影響!
    與我們地球相比,火星似乎是一顆「死星」,但即使火星上,風也在吹,地面也在移動。在地球上,地球科學家研究主要由海洋活動引起的環境地震噪聲漣漪,以便在地下窺探地球內部的結構,那麼在沒有海洋的情況下,我們能在火星上做同樣的研究嗎?根據九州大學國際碳中性能源研究所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實現這一目標。
  • 洞察號最新發現,火星235天內發生174次地震,這是好消息?
    如果人類想在未來實現火星移民的夢想,就必須對火星進行改造,而這一幕早幾年在《火星救援》這部電影中有所呈現。總體來說,打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火星基地十分困難,更何況人類現在還未能真正踏上火星的土地。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件事不可能發生,至少現在多個國家和組織的航天機構都在努力探索。根據美國洞察號探測器最新的探測情況顯示,火星發生地震的次數相當頻繁,這是否意味著火星有成為地球候選者的潛質呢?
  • 火星地震與地球上地震有非常大不一樣NASA生物學家暫匪夷所思緣故
    美國nasa(NASA)的火星InSight登月艙為該航天部門出示了一些有關紅色星球運行的趣味看法。在其中最讓人詫異的是,火星地震的個人行為與地震有非常大不一樣,科學家們現階段仍沒法明確在其中的緣故。在一篇新的網絡文章中,NASA噴氣式飛機推動試驗室(JPL)列舉了該航天部門的科學家們從InSight每日任務初中到的三件大事。
  • 地震能給地球做「B超」?認識一下競爭堪比火星探索的地球探測
    而相對於遙遠的宇宙,人類對於自己腳下的地球反而了解甚少。2020年,中國、美國、日本、阿聯爭相發射火星探測器前往火星,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越來越快,越來越遠,最遠的太空飛行器甚至到達了太陽系的邊緣。但是地球內部輕輕「咳嗽」一下,對於人類來講面對的就是火山、地震、海嘯。因此認識地球內部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講也是意義重大。
  • NASA洞察號疑似首次在火星上檢測到地震
    然而遺憾的是,所謂的「marsquake(火星地震)」強度實在太小,所以它無法幫助科學家了解更多關於火星的結構。但有這一件事情可以證明的是,火星是一顆地震活躍的星球,洞察號未來可能在會捕捉到更多的地震。於2018年5月發射的洞察號探索目標相對比較簡單:靜靜地待在火星上聆聽火星風暴。
  • 「洞察號」235天數據:火星地震活動處於中等水平,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
    這顆紅色星球的地震活動處於中等水平,介於地球和月球之間。包括馬裡蘭大學地質學家在內的一個國際團隊公布了「洞察號」任務的初步結果。2018年11月26日,「洞察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來自該任務的內部結構地震實驗(SEIS)的數據提供了火星地下和上層地殼——火星的巖石最外層——首次直接地震測量數據。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24日的《自然地球科學》雜誌特刊上。
  • 火星內部在發生什麼遠超過我們所知道
    這些新數據還暗示了圍繞著火星周圍的大氣和磁場的奇異性顯示洞察號正在研究地震活動的火星剖面圖 圖源:NASA這些結果大部分來自於洞察號探究火星內部結構的「地震實驗」以及去年二月部署的「SEIS實驗」。從那時開始一直到2019年9月30日,SEIS地震儀不僅測量了偶爾發生的地震,還統計了共174次震動,包括150次通過火星「地殼」傳播的高頻率和低強度震動,24次更深、更高強度的震動。根據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的一篇論文,高頻震動與「阿波羅登月計劃」所測量到的相似,而低頻震動則伴隨著P波和S波,和在地球上看到的地震一樣。
  • 火星內部結構細節?想知道不是夢!
    據ZME科學網5月3日消息稱,本周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發射一臺名為「洞察號」(InSight)的特別火星探測器,這是NASA今年最令人期待的發射行動。這臺地震監測著陸器的任務是記錄並研究當該紅色行星搖晃時產生的微弱隆隆聲響和物理震顫。
  • 火星像個夾心蛋糕「洞察」號獲得行星內部結構數據
    圖片來源:NASA/JPL-Caltech本報訊兩年前,美國宇航局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希望從那些遙遠的地震和土壤洩露的深層熱量中收集火星內部結構的線索。事實證明,火星有它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