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大不同 NASA科學家暫無法解釋
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大不同 NASA科學家暫無法解釋2020-12-18 21:30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美國宇航局(NASA)的火星InSight著陸器為該航天局提供了一些關於紅色星球運作的有趣見解。
-
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有很大不同 科學家仍無法確定其中的原因
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有很大不同 科學家仍無法確定其中的原因(神秘的地球uux.cn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火星地震的行為與地球地震有很大不同,科學家們目前仍無法確定其中的原因。在一篇新的博客文章中,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列出了該航天局的科學家們從InSight任務中學到的三件大事。其中最有趣的可能是,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有很大的不同。JPL從InSight中學到的三件最重要的事,首先是 「微弱的隆隆聲是常態」。
-
火星地震與地球上地震有非常大不一樣NASA生物學家暫匪夷所思緣故
美國nasa(NASA)的火星InSight登月艙為該航天部門出示了一些有關紅色星球運行的趣味看法。在其中最讓人詫異的是,火星地震的個人行為與地震有非常大不一樣,科學家們現階段仍沒法明確在其中的緣故。在一篇新的網絡文章中,NASA噴氣式飛機推動試驗室(JPL)列舉了該航天部門的科學家們從InSight每日任務初中到的三件大事。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火星地震,那麼火星地震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人類在探索火星方面可以說是不遺餘力,為什麼我們需要如此大規模的探索火星的秘密呢?其實原因很簡單,美女小倩來給大家解釋一下,火星對於地球來說研究的價值極高,因為火星很多方面類似於我們的地球,特別是火星環境和地球有一些類似。
-
NASA洞察號:火星有大量地震,比月球地震還活躍
從外面觀察,火星寒冷、貧瘠。但在地表以下,火星卻是個地震不斷,且其他地質活動頻繁的星球。這是美國宇航局(NASA)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發布的最新成果。這一成果2月24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洞察號自2018年11月以來一直在火星表面開展任務,2019年4月份,洞察號第一次監測到火星地震。「我們終於確定了火星是地震活躍的行星。它的地震活動大於月球,但小於地球。從這些信號中,我們開始了解火星內部。」洞察號首席研究員布魯斯·班納特(Bruce Banerdt)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
NASA洞察號疑似首次在火星上檢測到地震
然而遺憾的是,所謂的「marsquake(火星地震)」強度實在太小,所以它無法幫助科學家了解更多關於火星的結構。但有這一件事情可以證明的是,火星是一顆地震活躍的星球,洞察號未來可能在會捕捉到更多的地震。於2018年5月發射的洞察號探索目標相對比較簡單:靜靜地待在火星上聆聽火星風暴。
-
火星仍然活躍 NASA洞察號首次探測到地震信號
最近,似乎是因為地震帶比較活躍,繼臺灣地震之後,西藏也發生了6.3級地震。不過「地震」不僅僅只發生在地球上,最近科學家發現,火星也有地震。據報導,日前,NASA「洞察號(InSight)」探測器在火星上似乎探測到了一場地震,這是自去年11月開始執行任務以來,它檢測到的第一場地震,也是該探測器正在執行的探測火星內部聲音任務中取得的第一個重大進展。這一次的信號出現在4月6日,它由探測器上配備的名為SEIS的圓頂地震儀檢測到,洞察號科研團隊非常確定信號來自火星內部,而不是由風或其他外力引起。
-
火星地震意味著什麼?通過觀察地震波了解火星基本結構
經過兩個月的科學操作,Insight的內部結構地震實驗(SEIS)收到了清晰的地震信號。研究人員認為,顫動起源於行星內部,與諸如風之類的表面上方原因相反。預計地震有兩個來源:火星內部的熱量散失,它使星球表面的地殼起皺並折斷,或者更容易受到隕石撞擊的影響。該小組仍在努力找出哪些來源造成了這次地震。
-
火星的核心是什麼構成的?科學家通過分析地震波,推斷出答案
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火星的核心。先拋出一個問題:科學家沒去過火星,也沒有探測器在火星鑽過孔,他們是怎麼知道火星的核心是由什麼構成的?實際上,就算是在地球,也沒有人真正見過地心是什麼樣子的。在上個世紀,前蘇聯的科學家曾經嘗試過向地下鑽孔,想一探究竟,地底深處到底是什麼。但是他們鑽到12000米的深度就再也無法往下鑽了。
-
汶川地震前,為何會有3個怪異現象出現?科學家也無法解釋原因
那麼如今,我們聽到的最多的災難就是地震,當年汶川大地震驚動了全國人民,所有人都在為四川同胞表示祈禱,大家都不願意相信噩耗傳來是真的,雖然說汶川大地震到現在已經經歷了11年的時間,但是只要想到當年那些事情的點點滴滴,還是讓人感覺到很害怕,但在地震當中所流露出來的真摯感情,每次一提到的時候鼻子難免會一酸,據說當時地震在來臨的時候,曾有3個怪象,我們下面講一下。
-
地震後還可能有更大的地震嗎?為什麼科學家說地震是自然現象?
為什麼有的地震破壞力很大,而科學家卻說地震是自然現象?地震後還可能有更大的地震嗎?事實上,地球每天發生的地震平均可以超過一萬次以上,只不過由於距離、位置和程度不同,導致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沒有被人體覺察到。
-
NASA洞察號證實火星地震活躍,並發現氣輝現象,火星內部很危險
火星上的地震活動比月球的地震活動更頻繁,但比地球少。洞察號的主要任務是偵測稱為「火星地震」(marsquakes)的震動。洞察號使用先進儀器「內部結構地震實驗」地震儀(Seismic Experiment for Interior Structure,SEIS)在 235 個火星日(Martian days)的週期內紀錄了 174 個不同的地震事件,成功完成這項任務。
-
地球上為什麼會有地震?什麼時候才會沒有地震?
其實地震是由很多種的,不同的地震誘發因素是完全不一樣,因此要說清楚為什麼會有地震,必須從地震的種類開始說起!最後是構造型地震,這是地殼變動超過巖層的承受極限導致斷裂錯位而引發的地震,一般引發構造地震的地層斷裂帶很長,影響面積很大,破壞性則隨斷裂帶斷裂或錯位嚴重程度直接相關,全球90%的地震都是構造型地震!
-
地震頻發與地球自轉有關?科學家:月球也有很大關係
雖然唐山大地震不是中國歷史震級最高的地震,但無疑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次地震。而唐山大地震發生後,卻遲遲不能確定震中震級,以至於出現唐山工人飛車進京向中央報告災情的歷史奇觀,現在讀來,仍然讓人感慨萬千。根據現有的數據顯示,地球每一年都會有500萬次的地震,每天地震的次數都有上萬次,只是地震級別較小人類無法感知。
-
月球是不是跟地球一樣會發生地震,它們的形成原因有何不同?
一年只有三百多天,將這個數字平均到每一天都有上萬次地震發生。當然,這些地震中的大多數都不會對人類帶來嚴重危害,它們中的大多數要麼太小、要麼太遠。而那些我們沒有感受的地震,也通過地震儀記錄了下來,不管是它的震源、還是震中都是地震儀捕獲到的基本信息。而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衛星,也是人類在五十年前就登陸過的天體。
-
洞察號最新發現,火星235天內發生174次地震,這是好消息?
如果人類想在未來實現火星移民的夢想,就必須對火星進行改造,而這一幕早幾年在《火星救援》這部電影中有所呈現。總體來說,打造適合人類生存的火星基地十分困難,更何況人類現在還未能真正踏上火星的土地。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件事不可能發生,至少現在多個國家和組織的航天機構都在努力探索。根據美國洞察號探測器最新的探測情況顯示,火星發生地震的次數相當頻繁,這是否意味著火星有成為地球候選者的潛質呢?
-
NASA洞察號發現火星大量地震活動 比月球更劇烈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CNET2月24日報導,基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洞察號」探測器對於火星近10個月的探測顯示,火星可能看起來死氣沉沉、乾燥寒冷,但它的地下深處卻很活躍,並根據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和《自然通訊》雜誌的論文通過「洞察號」在頭10個月在這顆紅色星球上的數據製作出了一張圖像
-
汶川地震發生前,出現了這些徵兆,科學家也難以解釋!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地球的地質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地球的地質結構也比較複雜。我們知道地球內部是由地核、地幔、地殼構成的,地球外部由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構成。地球外部又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在巖石圈中又劃分為六大板塊,分別是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六大板塊還可以進行細分成小板塊,這些板塊跟隨地球的地質不斷演變,在歷史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經常發生碰撞、分裂,而地球發生的地震與地球的板塊運動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科學家:大地震或與太陽活動有關-科學家,地球,大地震,太陽活動,有...
而回顧歷史上的地震監測數據不難發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從未逃離過來自地震災害的威脅。現在,一些科學家和研究者認為,地球發生強烈地震災害或許與太陽活動存在著一定關係。他們列舉觀測數據稱,1960年在智利發生了一場9.5級地震, 科學家發現太陽黑子和地球磁場活動高於平均水平,但是隨後於1964年發生的阿拉斯加地震則沒有出現異常的太陽活動。因此,太陽活動的強烈與否並非決定地球發生地震災害的必要因素,但兩者之間究竟存有何種關係,目前還尚無法最終確定。
-
月球和火星上存在地震嗎?我們是如何檢測的?
當它們一起研磨時,它們會產生地震,並產生地震波,這些地震波在我們星球深處的巖石、巖漿和金屬層中迴蕩。科學家可以使用各種儀器來監測這些地震波,這些儀器甚至可以拾取穿過地殼和核心的微弱振動。研究這些波的行為如何在它們穿過我們的行星內部時發生變化,從而揭示出地球深處的東西的細節,這些東西遠在我們的視線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