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大地震或與太陽活動有關-科學家,地球,大地震,太陽活動,有...

2020-11-21 驅動之家

本月20日,在我國四川省再次發生7.0級強震,並伴隨重大人員傷亡。而回顧歷史上的地震監測數據不難發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從未逃離過來自地震災害的威脅。現在,一些科學家和研究者認為,地球發生強烈地震災害或許與太陽活動存在著一定關係。

太陽活動與地球地震之間存有微妙關係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傑弗裡·萊夫博士和來自西北研究協會的科學家傑裡米·託馬斯博士都表示,太陽的活動是否與地震存在關係一直以來都是科學界關注的焦點,但就個人觀點而言,他們認為這兩者之間並無必然聯繫。

他們列舉觀測數據稱,1960年在智利發生了一場9.5級地震, 科學家發現太陽黑子和地球磁場活動高於平均水平,但是隨後於1964年發生的阿拉斯加地震則沒有出現異常的太陽活動。因此,太陽活動的強烈與否並非決定地球發生地震災害的必要因素,但兩者之間究竟存有何種關係,目前還尚無法最終確定。

科學家找到太陽活動誘發地震證據

不過,也有另外一些科學家較為肯定的表態稱,太陽活動產生的射電輻射流等因素可誘發地球內部的能量變化,可能引起局部的微震,當地球內部能量和其他條件都具備時,就會引發大地震。而且高能粒子流、太陽風以及宇宙射線都會直接或間接誘導地球磁場的變化,激發某些地層活動的機制。

目前,在對來自英、美地質調查局、NASA以及NOAA的統計數據進行研究之後,科學家們發現了越來越多有關太陽活動誘發地球地震的證據。有觀點認為,截至目前的數據資料顯示,有些大地震發生的非常突然,設置在地面的地震監測儀在災害爆發前都未收集到任何「前兆」信息,而這部分地震很可能就是由太陽活動所引發的。

研究人員表示,太陽活動所帶來的高速帶電粒子流可引起地磁偶極子受到幹擾,影響地球的自轉速度並改變地球熱力循環平衡,由太陽活動引發的電磁作用可以導致地球巖石圈出現分子級的變化,比如分子鍵斷裂等,這些微觀領域發生變化產生的最直觀反應就是形成地震。

太陽活動最易引起發地球東西斷層地震

從世界範圍內看,太陽活動的高峰段附近多次出現大地震,尤其是以東西向斷層觸發的地震為主,比如1939年土耳其8級地震,蘇門答臘大地震或與太陽活動有關,即2004年節禮日發生的蘇門答臘大地震達到芮氏9.3級,是有史以來記錄的第三大地震,1931年新疆發生的8級強震、1951年西藏大地震等都被認為與太陽活動高峰存在聯繫。在太陽活動的高峰時期,磁暴可導致地磁場出現擾動,有研究稱我國四川地區與太陽活動周期存在10至12年左右的聯繫,並處於太陽活動高峰期的後段,結論認為四川地區發生的大於7級地震可能與太陽活動有關。

至於本月20日發生在四川雅安地區的7級地震,除了受到龍門山斷層東西向運動的幹擾之外,這段時期也正值2012年多次太陽活動事件的末期,這一線索也符合太陽活動導致東西向斷層位移變化的推論。

同時,也有研究對太陽黑子活動、磁極反轉與大地震的發生事件進行了統計,即在宇宙射線增強年後都會發生較為頻繁的大地震,7級以上規模地震的發生率明顯增加。

實際上,有關太陽黑子與地震之間聯繫的理論在19世紀末由魯道夫·沃爾夫提出,其主要研究領域為太陽黑子,黑子、耀斑等事件通過渦電流機制觸發地球自轉變化,從分子水平上改變原來的狀態,降低巖石的靜摩擦極限,為大地震創造適宜的條件。

研究人員指出,太陽活動引發大地震較為典型的例子是2001年崑崙山口西發生的8.1級大地震,該事件正值第23太陽活動高峰年,由於太陽活動產生了頻繁的強磁暴現象,在東西向斷層上形成渦電流,加熱效應降低了巖層的耐剪度,並形成大地震。

為何有些地震未發生在太陽活動高峰期

直到現在,仍然有部分研究者認為太陽活動與地球地震之間並不存在明顯關聯。這部分人的主要觀點集中在,探索兩個現象之間的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它們之間確實存在聯繫,即太陽活動確實與地震存在一定相關性,但並不意味著它們就是因果關係,理由是很多大地震發生都並非在太陽活躍期內。

對於有些時候大地震事件並沒有與太陽活動高峰年存在關聯的問題,研究人員解釋認為,太陽的電磁活動是個長時間作用的過程,而且渦電流對巖層的作用機制與磁場強度的水平分量有關,這就會出現大地震並沒有在太陽活動高峰年出現的現象,觸發作用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

根據統計,不在太陽活動高峰年發生的大地震主要出現在北北東走向的斷層上,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而東西向的地震發生時期與太陽活動高峰年存在關聯,對於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以及本次雅安地震,應該注意到其斷層發生了東西向的運動。表面上,這可能是由於崑崙山口西8.1級大地震之後,這裡地塊擠壓方向出現了變化從而由斷層活動導致的大地震,但實際上其背後主要「推動力」可能來自太陽。


青藏高原與龍門山斷層之間相互作用示意圖


地球地震災害可能與太陽活動高峰期存在關聯
 

相關焦點

  • 地震可能與太陽活動有關?
    全球各地每年都會發生很多次地震,我們都知道地震是由於地球上板塊間相互擠壓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然而2020年7月13日發表在《自然》雜誌的《科學研究》板塊上的一項新研究卻發現了第一個強有力的證據,表明太陽的強烈爆發可以引發地球上的大規模地震。
  • 地震的產生和太陽有關聯,太陽活動會影響地球內部的變化!
    地球的表面每年都要發生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而對人類生產和生活影響比較大的就應該是地震了,那麼是什麼樣的原因會引起地球上的地震呢?在之前的研究當中,我們會發現地震的產生是由於地球當中地殼的變化而產生的。而對於這一理論也是大家比較認同的。
  • 太陽是引發地震的原因?與周期有關?對人類的創造活動有何影響?
    11:36:11 來源: 各家鍋灶不同呦 舉報   19世紀時,著名天文學家赫歇爾指出地球雨量多少與太陽黑子有關
  • 研究發現太陽活動或導致地震
    世界各地地震不斷。一份新研究提出,很多地震可能是由太陽的活動造成的。>(NASA/SDO)在過去幾十年的研究中,科學家已經發現7月13日發表在《科學評論》(Scientific Reviews)期刊上的一份研究稱,找到第一份有力的證據顯示,太陽的強烈噴發會導致地球上成群發生的地震。這份研究把過去20多年來的地震數據與太陽和太陽圈探測器(SOHO)的數據進行對比。
  • 新研究否定地震與太陽活動關係:無法提前預測
    一項最新研究否定了太陽活動與地球地震現象之間的關聯性,並且重申一項科學界的共識,那就是在目前或者可預見的將來,地震都是無法進行預測的北京時間4月23日消息,據美國聯邦地質調查局(USGS)官方網站報導,不出所料的,此次四川雅安發生大地震之後網絡上便開始瘋狂流傳各種荒誕不經的謠言,毫不意外的有人宣稱自己能夠預測地震
  • 科學家預測將有大太陽黑子出現:如期而至
    他們的預測是基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家太陽天文臺一項技術的發展——太陽地震學。地球上的地震學通過測量穿過地球內部的聲波,從而揭示地表下的變化。他寫到:「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太陽黑子這個活動了,現在它回來了,現在,隨著太陽周期,太陽黑子出現的頻率也在增加,不少於三個活動區域:2783 2785和2786,最後一個是一個巨大的太陽黑子,有時比地球大.」謝謝,Radu!
  • 科學家預測將有大太陽黑子出現:如期而至
    上周,國家太陽天文臺的科學家們預測一個大黑子將在感恩節前出現。現在這個黑子——AR2786——被發現了。下面解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他們的預測是基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家太陽天文臺一項技術的發展——太陽地震學。這是一種"傾聽"太陽內部聲波變化的方式,科學家們解釋到: 地球上的地震學通過測量穿過地球內部的聲波,從而揭示地表下的變化。同樣,太陽地震學可以揭示我們從地球上看不到的太陽的結構。上百萬的聲音頻率如鈴聲般自由地在整個太陽內部彈跳。
  • 2018年,全球大地震多發?科學家稱地球轉速變化影響大地震頻率
    科學家預警,明年全球範圍內災難性地震的數量可能顯著上升。他們認為,地球轉速的變化可能引發強震活動,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熱帶地區。
  • 義大利大地震與地球深層的二氧化碳排放有關
    ,現在科學家已經普遍認識到深層二氧化碳參與地震周期。2009年4月,義大利山城拉奎拉發生地震,當時很少有人會認為二氧化碳與此有關。但義大利國家地球物理和火山學研究所的地質學家們馬上就開始了調查。他們持續對泉水進行採樣,直到2018年,將源自地下深處的二氧化碳溶解氣體脈衝與地震活動記錄進行比較。在那段時間裡,還有兩次大地震會震撼該地區。
  • 太陽活動周期又來了,它會給地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太陽其實也和地球一樣是在不停的運動的,圍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做圓周運動,正如地球繞太陽公轉一樣,既然有公轉,那自然便有一個公轉的周期,而據美國宇航局的最新觀察發現,太陽已經確認進入了第25個周期了,而在以往的一些記錄中,太陽會經歷一些周期,在這些周期中,太陽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活動,如耀斑、
  • 現在仍沒有太陽黑子!科學家:這可能會導致寒冷天氣、地震和饑荒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佔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99.86%。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公轉。而太陽活動是太陽大氣層裡一切活動現象的總稱。主要有太陽黑子、光斑、譜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變事件等。由太陽大氣中的電磁過程引起。時烈時弱,平均以11年為周期。
  • 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大不同 NASA科學家暫無法解釋
    火星地震與地球地震大不同 NASA科學家暫無法解釋2020-12-18 21:30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美國宇航局(NASA)的火星InSight著陸器為該航天局提供了一些關於紅色星球運作的有趣見解。
  • 【備考乾貨】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重點知識整理
    太陽大氣經常發生大規模的運動,稱為太陽活動。太陽活動的類型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它們是太陽活動的重要標誌。近幾十年的研究還表明,地球上許多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關,如地震、水旱災害等。
  • 【中國科學報】黑子活動減弱 太陽越變越「冷靜」?
    不過,季海生也坦言,在這一個黑子活動周期中,近兩年本該達到峰值,但最近的研究觀測發現,黑子數量相較於此前的幾個周期確實明顯減少。有觀測數據顯示,太陽黑子活動最大值是近一百年來觀測記錄中最微弱的。  「前幾個周期的黑子數量較多,有科學家還曾經預測,在接下去的周期中太陽黑子數量還會保持上升的趨勢,可事實卻正好相反。」
  • 太陽並非普通的恆星?太陽對地球的神秘影響到底有多廣泛?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對於太陽是否是一顆普通的恆星存在爭論,對於典型的太陽型恆星其色球層的活動周期一般為8-10年,但太陽色球層的活動中期要比這類恆星周期要長,其周期為11年.並且太陽型恆星的自轉速度是5千米/秒,而太陽的自轉速度要慢得多,約為2千米/秒.也因為自轉速度的差異,太陽相對於其他恆星來說要安靜得多.
  • 科學家發現太陽活動周期變長,間接影響地球
    但研究發現,太陽的活動周期變得越來越長,就連太陽黑子和耀斑等現象都在逐步減少,很多人都在擔心太陽會出現一些不好的變化。科學家猜測,這些現象的發生可能與太陽磁場的睡眠狀態有關。可能有人會不解一個問題:太陽活動周期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要對此項研究如此重視呢?
  • 科學家稱太陽活動正進入極小期
    據外媒BGR報導,科學家們表示,太陽活動正在減弱,正在進入一個被稱為「太陽極小期」的太陽活動低谷期。
  • 懸而未解的寧夏海原大地震成因
    隆德縣中南部一地在大地震前數小時,井水曾上漲數尺或一丈不等;靖遠縣哈思山區三角城銀子村有口深約4米的水井,震前幾天,井水忽然溢到井口,而且泛著白沫,地震後水位又回到原來位置,白沫也消失了。固原縣楊郎鎮東面有一湫池,震前池中水突然溢出池外。 《海原縣誌》記載:震前災象較明顯,以1920年大地震為例,一般有如下前兆和異常現象。
  • 科學家首次探測到火星地震,那麼火星地震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其實原因很簡單,美女小倩來給大家解釋一下,火星對於地球來說研究的價值極高,因為火星很多方面類似於我們的地球,特別是火星環境和地球有一些類似。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火星是我們目前發現,唯一能夠讓太空人著陸的地方,其他太陽系的行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比如金星的表面溫度達到五百攝氏度,能夠融化掉金屬鉛,人類根本沒有辦法在金星上面存活,另外水星更是距離太陽很近,人類無法在上面活動。
  • 科學家:太陽活動驟減,上一次全球降溫2℃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隨著新一輪太陽活動周期25(CS25)的開始,研究人員發現近來太陽進入「鎖定」狀態,即迎來太陽活動的低潮。科學家對此感到擔憂,因為這很有可能是道爾頓極小期的再次出現。更重要的是,太陽活動的低迷往往伴隨著全球氣溫驟降、地震乃至饑荒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