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黑子活動減弱 太陽越變越「冷靜」?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處於11年周期中最為活躍時間的太陽一直顯得很安靜,而前段時間黑子的突然「消失」更是讓太陽物理學家詫異。黑子的數量與太陽活動的強弱息息相關,學界普遍猜測,太陽可能在不遠的將來陷入沉寂。這會給地球帶來怎樣的影響?

  太陽黑子消失了?

  根據國外媒體的報導,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處在活動高峰期的太陽上,太陽黑子數量非常少,最誇張的幾天連一個黑子都沒有,這讓他們非常困惑。

  太陽活動增強、減弱大約間隔11年,每次增減代表太陽22年磁極反轉間隔期的大約一半。太陽黑子是在太陽的光球層上發生的一種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中最基本、最明顯的一種。黑子的活動周期為11.2年。黑子不斷產生,越來越多,太陽活動加劇,在黑子數達到極大的那一年,稱為太陽活動峰年。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季海生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解釋,所謂的黑子消失,可能是因為分布位置的關係。也就是說,那些天,面對地球的那一面太陽正好沒有黑子分布。隨著太陽的轉動,原先處於太陽背面的黑子已經鑽了出來。季海生表示,黑子的這種分布情況並不奇怪。因此,黑子消失也許只是虛驚一場。

  不過,季海生也坦言,在這一個黑子活動周期中,近兩年本該達到峰值,但最近的研究觀測發現,黑子數量相較於此前的幾個周期確實明顯減少。有觀測數據顯示,太陽黑子活動最大值是近一百年來觀測記錄中最微弱的。

  「前幾個周期的黑子數量較多,有科學家還曾經預測,在接下去的周期中太陽黑子數量還會保持上升的趨勢,可事實卻正好相反。」季海生說,「黑子的出現與太陽磁場相關,之所以出現目前這種狀況,很可能是太陽內部『發電機』發生了變化。」

  極小期可能來臨

  科學界普遍預測,太陽黑子活動可能將迎來極小期。

  極小期是太陽黑子活動異常減弱的神秘階段,至今人們已知的最著名的太陽黑子活動極小期就是蒙德極小期。

  季海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蒙德極小期出現在1645年至1715年之間,正值中國的明末清初。極小期的特點是,人們幾乎無法觀察到任何太陽黑子。

  在蒙德極小期中太陽活動最微弱的30年時間裡,天文學家只觀察到大約50個太陽黑子。在相同時段,本應該觀察到4萬~5萬顆太陽黑子。

  最初,學界並不認同極小期的說法,因為它與太陽黑子周期理論有悖。到了1976年,天文學家埃迪綜合了歐洲極光的記錄及東方肉眼所見黑子的記錄,尤其是結合了樹木年輪中放射性碳14含量的測定結果,肯定了蒙德極小期內太陽活動確實處於平靜狀態。

  此外,季海生表示,太陽黑子活動極小期之所以受到科學家的關注,是因為研究發現,蒙德極小期與地球環境、氣候之間似乎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

  我國日地水文學的創始人王湧泉早在1975年就研究發現,明末清初的1638~1641年,中國曾發生特大乾旱;1653~1679年又出現多次大地震;1662~1679年,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等大河一再出現特大洪水;而且這期間中國的冬季異常嚴寒。這些現象的出現與1645年至1715年的「蒙德極小期」在時間上有大量的重合。

  事實上,科學家確實發現蒙德極小期與地球小冰期中最冷的一段時間相吻合。當時的歐洲和北美洲也都異常寒冷,倫敦泰晤士河甚至整體結冰了。

  因此,對於可能到來的極小期,有科學家認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今天,它對地球而言可能並不是件壞事。儘管,這種觀點很快遭到了駁斥,人類活動的影響還是被認為要大於極小期的影響。

  「科學家至今也沒有完全證實太陽黑子活動極小期與地球氣候變冷存在因果關係。」季海生說,這也許只是一個巧合。

  因為,在蒙德極小期前後,地球上也出現過有記錄的幾次極小期,例如史波勒極小期、道爾頓極小期等。可季海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其他幾次極小期期間,沒有證據顯示地球環境、氣候也發生過類似的異常情況。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科學家也在期待太陽黑子活動極小期的到來,因為並沒有科學家真正研究觀測過極小期。只有基於觀測,才可能進一步研究太陽黑子的演化,並找到它對地球環境、氣候造成的真實影響。」但季海生同時表示,目前,科學家還不知道太陽黑子活動極小期的周期規律,也許下一個太陽活動峰年不出現,極小期就可能出現了。

  太陽風暴仍可能發生

  有意思的是,儘管種種跡象表明,這個峰年太陽活動比較弱,黑子數量沒有以前那麼多,季海生指出,這並不妨礙太陽表面有一些劇烈的活動。「事實上,太陽活動的強弱並不完全取決於黑子。也許太陽的整體活動趨勢減弱,但是不排除個別活動仍然非常具有殺傷力。」季海生說。

  最近,兩年前一場超級太陽風暴差點「命中」地球的消息引人關注。據新華社報導,美國航天局在一份聲明中說,這場太陽風暴發生在2012年7月23日,是過去150多年裡威力最大的一次。幸運的是,這場太陽風暴只是從地球軌道上穿過,擊中了美國航天局一顆太陽觀測衛星。

  季海生描述,在太陽風暴中,太陽表面物質噴發的速度異常快,每秒可達兩三千公裡。如果這場風暴命中地球,後果不堪設想。

  科學家們認為,2012年這場太陽風暴甚至可與1859年發生的超級太陽風暴相比。1859年發生的太陽風暴是此前記錄到的最強太陽風暴,也被稱為「卡林頓事件」。

  1859年8月28日晚,原本常出現在極地一帶的極光,突然閃耀在美國緬因州和佛羅裡達州上空。1859年9月1日早晨,英國天文學家理察·卡靈頓觀測太陽黑子時,發現太陽北側的一個大黑子群內突然出現了兩道極其明亮的白光,並向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報告。

  之後,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和基烏天文臺都測量到了地磁場強度的劇烈變動。地磁儀的指針甚至因超強的地磁強度而跳出了刻度範圍。與此同時,各地電報局電報機器閃起了火花,甚至電線熔化了。1859年的這次事件,讓人們意識到極光與電磁之間存在聯繫。

  「卡靈頓事件」造成了長達8天的惡劣空間天氣。由於當時還沒有人造衛星、無線電通信和現代的電力傳輸網絡,太陽風暴並未給地球帶來過於嚴重的災難。而美國國家科學院曾研究表明,類似「卡林頓事件」的太陽風暴如果發生在今天,給地球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會超過兩萬億美元,其嚴重程度超過「卡特裡娜」颶風20倍。

  延伸閱讀

  太陽黑子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大氣層在太陽輻射的紫外線、X射線等作用下形成電離層,無線電通訊的無線電波就是靠電離層的反射向遠距離傳播的。當太陽黑子活動高峰時,太陽會發射出大量的高能粒子流與X射線,並引起地球磁暴現象。當太陽上黑子和耀斑增多時,發出的強烈射電會擾亂地球上空的電離層,造成高緯度地區的雷達和無線電通訊的騷擾,甚至中斷。

  太陽黑子的大爆發不僅會干擾地球磁場,給航天、通信、電網帶來嚴重危害,還會使大氣層上方出現的臭氧量激增。增加的臭氧要吸收比正常量更多的太陽熱量,使氣溫、氣壓和大氣環流發生變化,可能形成極端天氣。

  大氣和海洋科學家們認為,太陽活動的「極大年」會引發太陽風暴、強輻射流和極光等,對現有的全球定位系統、網際網路通訊設施和其他基礎設施構成衝擊。

  地震、水文、氣象等也被認為與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有關,但這方面的物理機制還在研究中。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4-08-08 第16版 探索)

相關焦點

  • 太陽黑子活動減弱,地球進入小冰期?它為何與地球關係如此密切?
    前段時間就有科學家曾稱,2020年太陽黑子活動減弱,地球將進入新一輪的「小冰河期」。聽到這個消息,我突然一震,what?2020的末日預言剛被攻破幾年,又來一個?小冰河期究竟是什麼?太陽黑子又是什麼小冰河期所帶來的災害如此大,那這與太陽黑子有由什麼關係呢?有科學家曾經稱,冰河期的到來可能與太陽的周期性活動有關。由於太陽黑子活動減弱了,我們由此推斷太陽的活動也開始減弱,因此太陽所輻射到地球的能量也相應降低。
  • 沙塵暴增多原因有新解 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有關
    中新社蘭州五月十七日電 (殷春永王進東) 據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今日披露,二00四年中國北方沙塵暴呈增加之勢,主要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變長等因素有關。  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員李棟梁通過對太陽黑子活動周期、青藏高原地面加熱場等的研究得出上述結論。
  • 科學家捕捉變星的磁活動
    為什麼要研究變星 張立雲告訴《中國科學報》:「變星的特殊物理過程所具有的性質是無法通過觀測正常恆星所獲得,因此,變星是理解恆星結構和演化以及特殊物理過程的重要實驗室,具有非常重要的物理意義。」 就像太陽存在黑子、譜斑、耀斑等活動現象,具有較深對流層和較差自轉的恆星也存在類似於太陽的磁活動現象。張立雲說:「對於類似太陽磁活動所引起的變星,我們引入恆星發電機理論去解釋這種磁活動現象。」 什麼是恆星發電機理論呢?他解釋道,該理論主要研究的是恆星上觀測到與恆星活動相關的磁場起源、磁場特徵、各種活動現象之間的相關性及其變化規律。在恆星內部,氣體可以通過對流進行循環。
  • 太陽黑子新見解
    太陽黑子新見解原創/簡浩太陽黑子是太陽上經常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然而,太陽黑子從何而來?為何會產生太陽黑子?太陽黑子對我們有何影響?太陽黑子如何出現又如何消失?為何太陽黑子會「成長」?我認為,世界科學家對太陽黑子這些諸多問題的認識與解釋,有出入、不準確、不全面。
  • 太陽到底是越變越大,還是越變越小?
    圖源:百度所以如果太陽不停地降低質量,那麼究竟為什麼它會越變越大呢?很簡單——這和它如何損失那些重量有關。那麼,雖然大部分損失的質量都是由於核聚變。(通過太陽風——太陽表面放射的離子組成的離子,使太陽大部分的質量流損失掉,但是對於這個問題而言並不重要)如果你問什麼是核聚變?
  • 太陽活動高峰年百年最弱 黑子或迎持續最低活動期
    黑子活動存在11年的周期,在開始的4年左右時間裡,黑子不斷產生,越來越多,黑子數不斷上升,太陽活動不斷加劇,在黑子數達到極大的那一年,太陽活動事件也比較劇烈,稱為太陽活動峰年。在隨後的7年左右時間裡,黑子數逐漸減少,太陽活動逐漸減弱,黑子數極小的那一年稱為太陽活動谷年。2014年是太陽第24活動周的高峰年。  「目前,統計數據也證實了太陽黑子的確與太陽活動存在正相關性。」薛炳森稱。
  • 研究表明:沙塵暴成因與太陽黑子密切相關(圖)
    研究表明:沙塵暴成因與太陽黑子密切相關(圖),主要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變長、青藏高原地面加熱場強度減弱等原因有關。  李棟梁研究發現,當前一年青藏高原地面加熱場強度異常偏弱時,次年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沙塵暴就會偏多。如2003年青藏高原地面加熱場強度偏弱,今年新疆中西部、河西走廊地區的沙塵暴即呈明顯增加之勢。  另一方面,青藏高原地面加熱場強度又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長度關係密切,因此太陽黑子活動成為影響沙塵暴的又一重要因素。
  • 太陽行為反常:黑子活動幾近消失 甚至開始坍縮
    但在過去兩年裡,太陽黑子活動基本沒有出現。這一間隔時間是近100年來最久的,這已經讓經驗豐富的天文學家們感到吃驚。位於美國阿拉巴馬州的航天航空宇航局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的大衛•哈撒韋(David Hathaway)表示,「太陽的這種行為,在我們的記憶中還從來沒有發生過。」  科學家分析,太陽黑子的表現和其他的一些線索共同表明,太陽的電磁活動正在減少,太陽甚至開始坍縮。
  • 火星大小的太陽黑子「看向」地球?
    「太陽黑子是具有強磁場的磁流管從太陽光球層下浮現上來而形成的。」李婷表示。太陽黑子出現的區域是太陽光球層磁場最為密集的區域,磁場、太陽黑子所伴隨的活動區域形成了太陽耀斑等劇烈爆發活動的主要場所。 太陽黑子之所以被稱為「黑」子,是由於其強磁場對等離子體對流的抑制作用,使得其活動區域比周圍環境溫度更低,所以顯得更暗。
  • 太陽黑子活動可用於預測洪災
    太陽黑子研究可幫助預防東非疫情。(圖片提供:Curt Stager, Paul Smith's College) 本報訊 一支由來自英美5個研究機構的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小組證實,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可以用於預測東非的暴雨、洪災以及隨後引發的疫情。這些結果向利用古氣候分析預測未來環境及其對社會的影響邁出了重要一步。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8月7日的《地球物理研究雜誌》上。
  • 黑子幾乎看不見,太陽活動或進入極小期?我們會面臨冰河世紀嗎?
    【太陽活動】太陽是一顆典型的黃矮星,宇宙中的各種類型的天體唯獨恆星是最活躍的,它們也是宇宙中能量的主要來源,恆星主要由氫和氦構成,在自身的引力塌陷下形成高溫和高壓的環境,這也太陽成為一個等離子體。在太陽的外層大氣層中經常會發生劇烈的活動現象,典型的如黑子、耀斑、光斑和日冕等等。
  • 太陽黑子
    日斑[sunspot] 即太陽黑子。太陽黑子是在太陽的光球層上發生的一種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中最基本,最明顯的活動現象。一般認為,太陽黑子實際上是太陽表面一種熾熱氣體的巨大漩渦,溫度大約為4500攝氏度。因為比太陽的光球層表面溫度要低,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點。太陽黑子很少單獨活動。常常成群出現。
  • 今年太陽黑子活動處於什麼水平?
    今年的太陽黑子處於什麼水平?在今年年初,天文望遠鏡觀測到太陽黑子出現了停止活動的情況,也就是現在到了太陽11年活動周期的低谷期(其實2018年春分就已觀察到太陽黑子降低的情況了)。科學家推測太陽活動在2020年停止,太陽將進入「活動低谷期」,可能會持續50年左右。太陽黑子是太陽光球層活動的表現,是太陽表面的漩渦狀氣流,由於它溫度比光球層的溫度低1500℃左右(黑子溫度3000~4500℃,光球層6000℃),在地球上觀察它就像黑色暗斑。
  • 太陽活動進入極小期,黑子幾乎消失不見,地球會進入小冰期嗎?
    而近年來,人們在太陽表面看到的黑子數量明顯減少,而且有時候表面根本看不到一個黑子,全部消失不見了,對照歷史上有關地球氣候變冷與黑子周期的相應關係,有些人禁不住會認為地球可能會進入下一個冰河世紀,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太陽黑子的由來雖然我們在地球上觀測太陽上出現的黑子,其典型特徵是「黑」,感覺像是其它地方是大火爐,黑子的地方似乎是「冷」的一樣。
  • 2011年太陽進入活躍期 太陽黑子隨時可能大爆發
    但是目前,據科學家觀測認為,最近一段時間太陽黑子的運動非常劇烈,隨時有可能發生大爆發,而伴隨著此前一直困擾科學界的「末日準備」理論,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太陽黑子的劇烈活動,可能會引發地球磁極的變化。  據報導,按照正常的理論和情況,太陽黑子的數量大約是以11年為周期循環增長及減少,當時間進入2011年,越來越多的太陽黑子表明太陽進入了一個最活躍的時期。
  • 太陽黑子周期
    太陽黑子很少單獨活動,通常是成群出現。倘若能把黑子單獨取出,一個大黑子便可以發出相當於滿月的光芒。日面上黑子出現的情況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太陽輻射能量的變化,太陽黑子的數量越多,代表太陽越活躍。太陽黑子的變化存在複雜的周期現象,天文學家從公元1610年起開始有系統地觀察太陽黑子的數量變化,發現太陽黑子活動有11年的周期,他們把這11年的周期稱為太陽活動周期。
  • 調查顯示:拉薩旱澇周期與太陽黑子活動有關
    新華網拉薩1月7日電(記者顏園園)氣象專家在對拉薩近45年的氣象資料進行研究後發現,拉薩旱澇現象的出現存在一定周期,並與太陽黑子活動有關
  • 太陽活動變緩,地球或將迎來「小冰期」
    實際上,這段時間與過去有所不同,因為科學家在周期結束之前沒有觀察到太陽活動發生這意味著太陽很可能進入「更長的休眠期」,並且下一個周期的開始將變慢這被認為是地球「小冰河時代」到來的標誌之一例如,在1645年的「世界最小時期」,黑子活動持續減弱了70年。
  • 火星大小的太陽黑子「看向」地球?朝向或決定其是否「有害」?
    太陽黑子出現的區域是太陽光球層磁場最為密集的區域,磁場、太陽黑子所伴隨的活動區域形成了太陽耀斑等劇烈爆發活動的主要場所。太陽黑子之所以被稱為「黑」子,是由於其強磁場對等離子體對流的抑制作用,使得其活動區域比周圍環境溫度更低,所以顯得更暗。毫無疑問,磁場是研究太陽黑子的關鍵「鑰匙」。它的「出生」是源於太陽磁場,它的「死亡」也離不開磁場。
  • NASA警告:因太陽活動減弱 大氣表面創紀錄低溫即將來臨
    一位科學家警告,太陽黑子的活動下降的如此之大,以至於創紀錄的低溫很快就會出現。美國宇航局蘭利研究中心的Martin Mlynczak也表示:「我們看到了一種降溫的趨勢。」具體來說,在地球表面之上的大氣邊緣,大氣層正在失去熱能,這都是因為太陽黑子活動的減弱,美國宇航局表示,這可能會擾亂通信和導航,甚至導致太空垃圾無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