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有趣的是,太陽不會每天變得更小,事實上,它會變得更大。
我知道這不合情理。因為太陽每秒都會失去600萬噸的質量。6000Gg(6000 gigagrams)的質量。我賭你不會每天都看到這個單詞(gigagram)。
圖源:百度
所以如果太陽不停地降低質量,那麼究竟為什麼它會越變越大呢?很簡單——這和它如何損失那些重量有關。
那麼,雖然大部分損失的質量都是由於核聚變。(通過太陽風——太陽表面放射的離子組成的離子,使太陽大部分的質量流損失掉,但是對於這個問題而言並不重要)如果你問什麼是核聚變?核聚變是一個使太陽成為太陽的過程。
(^ ^這裡有全過程^ ^)
在它高壓並且高溫的內核中,太陽持續地融合質子形成阿爾法粒子,不然,為了沒有上過10年級化學課的人,管這個過程叫「氫轉變為氦」也可以。這個過程為了太陽的存在而釋放的能量高到離譜。
引力試圖將太陽壓扁,讓它毀滅,太陽由此不斷地於引力作鬥爭。在太陽內核的核聚變抵制著這種作用力,抗衡著引力,而與此同時,引力也給內核能量來繼續產生聚變。這產生了一種相當微妙的平衡。
核聚變釋放光和熱,這就是平衡被打破的地方。光就是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的光芒,從太陽釋放出的熱量也是我們在地球上所感到的熱量。熱量依靠輻射傳播,這隻佔聚變產生的總熱量的一小部分。
所以其餘的熱量哪裡去了?非常簡單-到了太陽的其他部分。
(太陽對流的過程)
你絕對知道熱脹冷縮的道理。大部分通過聚變產生的熱量會到太陽外層,這會讓它以一個極其緩慢的速度向外膨脹,邊對抗著來自引力的壓力,一邊每秒鐘變大一點。
至於它每秒會膨脹多少,我並不清楚。也許我大學論文會寫吧。《淺析太陽膨脹》—聽起來還不錯,你覺得嗎?
我還知道,在太陽生命走到盡頭時,它快速坍塌成白矮星之前,會膨脹成紅巨星,這時它會吞噬水星,金星,地球,很有可能還有火星。
(我愛上宇宙沙盒2的模擬軟體了)
言歸正傳,太陽會越變越大,而非越變越小。希望這能回答你的問題!
它每秒失去400萬噸的質量。這個質量會轉變為能量。整個世界會收到其中的一小部分。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它是一個接近完美的球狀熱等離子體,有內部對流運動來動過發電過程產生磁場。這是至今為止,地球上生命能量最重要的來源。它的直徑大約139萬千米(864000米)或者地球的109倍,並且它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330000倍。它大約佔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太陽的大約四分之三是由氫氣(~73%)組成的,剩下的主要是由氦(~25%),還有數量少得多的重元素,包括氧氣。二氧化碳,氖和鐵。
根據光譜等級,太陽是G型的主序星(G2V)。就這點而言,將它定義為黃矮星(它的光更接近於白色而不是黃色)是不正式且不準確的。太陽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於一個大分子雲區域內物質的引力坍。大部分的質量聚集在它的中心,然而剩餘的部分被攤平成為一個原行星盤然後形成了太陽系,中央部分的質量的溫度和壓力變得非常之高因此最終開始在其內核產生核聚變。幾乎所有的恆星都有這個過程形成的。
作者: quora
FY: mintericc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