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變暖的趨勢,跑者馬拉松完賽時間平均每年都以+6秒的速度變慢。
——文:酸柚 圖片:網絡
愛跑步的人在變多,參加馬拉松的跑者在變多,賽事也在數量和質量上逐年上升,但是海外運動媒體在聯合大數據機構進行統計分析之後,卻得出了一個意外的結果——跑者們在越跑越慢。
這個結論是建立在對2000年-2018年(下文的所有數據都是基於這一個樣本)間舉辦的30000多場馬拉松比賽,近1960萬個比賽成績樣本的統計分析之上。他們發現,跑者們每一年的平均完賽時間,整體上是呈下滑趨勢的。
同時他們也分析得出結論,全球氣候變暖是影響跑者完賽成績變慢的關鍵因素。
調查人員顯示使用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相關數據,演算得出地球平均每年的氣溫要上升0.07華氏度(換算成攝氏度就更小了),雖然這個氣溫變化的數據看起來微小不值一提,但逐年累加之後,也在對地球——對在地球上奔跑的跑者們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跑者們或者是閱讀過相關的資料,或者是自己也有親身體驗,清楚地知道氣溫對於我們最終跑步結果的影響。會有一個適合跑馬拉松比賽的氣溫區間,但一旦氣溫高過了這個區間,氣溫越高天氣越熱,跑者的最終平均完賽成績也會越慢。數據表明,一場馬拉松比賽的成績,有30%可以與比賽日的氣溫直接掛鈎。
要特別指出的是,無論「全球變暖」還是「跑者速度變慢」都是一個趨勢,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也就是說看的是一個宏觀的整體形勢,而不是說每一年的平均氣溫都是比上一年高的,每一個跑者的馬拉松平均完賽成績都是比上一年慢的。
橫軸表示氣溫(華氏度),豎軸表示平均完賽時間
////////////////////////////
調查人員還在收集統計數據的過程中,發現了另外一個趨勢:在新千年以後,馬拉松賽事的數量爆炸式增長的同時,有越來越多在高溫天舉辦的賽事湧現。
2000-2018年的馬拉松在不同氣溫區間的佔比(單位:華氏度)
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在2000年,有超過90%的比賽是在50-59華氏度(換算下來是10-15攝氏度)的氣溫區間內舉辦的,但是到了2018年,這一區間內的賽事分布只有20%左右了,但在更高溫度,15-20攝氏度,甚至是20攝氏度以上氣溫區間內舉辦的比賽,佔比已經超過了一半。
這個數據雖然不能和「全球變暖」直接掛鈎,但是給了研究人員更多的「在高溫天氣下奔跑對完賽成績影響」的數據樣本參考,從另一個角度證實「氣溫越高,跑得越慢」的結論。
這張表概括了整一個大數據調查要給出的結論。
橫坐標代表的是年份,縱坐標是完賽時間,不同顏色的線則代表了在不同氣溫區間內舉辦的比賽,我們能很明顯地看出,不管是哪一個氣溫的區間,整體的完賽時間都呈一個往上走的趨勢,而氣溫越高,這最後的完賽時間也在變得越慢。
調研人員最後推斷出兩個具體的結論:
1.地球每變暖1華氏度(他們推算出地球平均每年變暖0.07華氏度),每個跑者的平均完賽時間就會平均增加1分25秒;
2.隨著全球變暖的趨勢,跑者平均的馬拉松完賽時間每年都以+6秒的速度在增加。
為了進一步完善調查,調研人員又對幾個大型賽事的數據在分類後進行了分析,對他們的結果進行論證。
////////////////////////////
#芝加哥馬拉松 #
芝馬這些年比賽日的氣溫也是一直呈上升趨勢,在過去的18年時間(2000-2018)裡,芝馬比賽日的平均氣溫已經上升了整整1度,而這期間的溫差也非常大,最熱的一場氣溫達到了27攝氏度(圖中顯示為80華氏度),最冷的一場氣溫只有約1.7攝氏度(圖中顯示為35華氏度)。
18年間芝加哥馬拉松的氣溫變化及趨勢圖
而這18年裡完賽時間和氣溫的關聯也同樣非常明顯,也是呈一個上升的趨勢。
橫軸為氣溫,豎軸為完賽時間
而如果我們把2000-2018的平均完賽時間標註出來,並且把這些點都用直線連起來,然後再通過氣溫變化的趨勢換算出估計平均完賽時間,會發現兩個趨勢變化大致上是重合的。
////////////////////////////
#倫敦馬拉松 #
在2000-2018年,倫敦馬拉松的比賽日氣溫分布的相對平均,基本上是在4.4攝氏度-15.6攝氏度(40-60華氏度)之間。
橫軸時間,豎軸氣溫(單位:華氏度)
儘管氣溫區間非常小,氣溫起伏變化並不是特別大,但完賽時間和氣溫的關係反而變得更加明顯,後者對前者產生了顯而易見的影響。
橫軸氣溫,豎軸完賽時間
圖上的每一個點代表著其中一年倫敦馬拉松的氣溫和完賽時間,然後他們也能得出一條正相關的上升趨勢線(氣溫越高,完賽時間越久)。
最後他們在把18年的實際完賽時間和根據氣溫預估的完賽時間放到同一張圖中,整體的變化趨勢依然是大致重合的。
////////////////////////////
#波士頓馬拉松 #
同理他們也對波士頓馬拉松做了同樣的數據統計以及圖表的描畫。2000年-2018年間這18年的比賽日氣溫變化還是比較大的。最熱一場氣溫有24度(75華氏度),最冷一場氣溫只有4.4度(40華氏度)。
鑑於波士頓馬拉松的參賽門檻巨高,跑者能力都屬上乘,但是精英跑者同樣也是會受到氣溫變化影響的凡人。
因為波馬參賽者水平都很高,所以他們把縱坐標完賽時間的區間縮小了,這樣也便於大家看到更明顯的變化。
結果趨勢圖顯示,越是能力強的,越是準備充分的跑者,他受到的氣溫影響就會越大。因為相對於這一群實力過人的跑者來說,完賽成績差10分鐘、15分鐘就已經是差之千裡了。
最後同樣是實際完賽時間和預計完賽時間的變化表,其重合程度甚至比倫馬、芝馬更高。
////////////////////////////
#柏林馬拉松 #
最後他們再對柏林馬拉松做一個分析。
從2000-2018年,柏林馬拉松平均的比賽日氣溫是下降的,但是整體氣溫變化趨勢並不大,在10攝氏度-21.1攝氏度之間。
但儘管氣溫變化在一個很小的區間,他們也依然能夠從上圖看出氣溫對倫馬參賽者所起的影響。
////////////////////////////
作為只是大數據樣本中的其中一個分母,跑者們對這微小精確的數據差異很難有感同身受,比如說很多跑者都感覺自己是在越跑越進步,越跑越快,根本難以對「跑者群體的馬拉松完賽時間正在處於一個變慢趨勢」有更深體會。
但是全球在變暖,跑者們應該能夠有體會,比如小編我就明顯感覺現在有了空調、有了冰箱,但夏天還是比小時候更熱;作為一個南方人,小編也發現現在的春、秋兩季不如以前那麼分明了,沒有感覺到有明顯的季節過渡,羽絨服脫下沒多久,就差不多可以穿短袖了,而且極端天氣也好像在變得更多。
也許作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一份子,我們也能夠在環保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當然不是為了「不讓自己的馬拉松完賽時間變慢」,而是如何保護甚至優化我們現在生存的這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