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球大地震多發?科學家稱地球轉速變化影響大地震頻率

2021-02-13 環球科學
科學家預警,明年全球範圍內災難性地震的數量可能顯著上升。他們認為,地球轉速的變化可能引發強震活動,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熱帶地區。儘管轉速的變化很微弱——僅使晝長縮短一毫秒,但科學家認為,這仍然能夠引起大量地下能量的釋放。

作者 | Robin McKie

翻譯 | 戴晨

審校 | 王妍琳

 

伊拉克北部和伊朗北部發生7.3級強震後的周一,在伊拉克蘇萊曼尼亞省達爾班迪汗鎮,一名兒童在廢墟上。(圖片來源: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攝影:Getty)

在上個月美國地質學會(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的年會上,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in Boulder)的Roger Bilham和蒙大拿大學(University of Montana)的Rebecca Bendick發表論文,提出了地球轉速和地震活動之間的關係。

 

「地球轉速和地震的關係非常強,這預示著明年強震的數量將增加,」 Bilham上周告訴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在Bilham和Bendick的研究中,他們研究了從1900年以來7級及以上的強震。「超過一個世紀以來的大地震都得到了記錄,給我們提供了完善的研究對象」,Bilham說。

 

他們發現,在5個時期中,強震的數目明顯高於其他時期。「在這幾個時期中,每年約發生25到30次強震,」Bilham說。「在其他時期,平均每年發生15次強震。」

 

研究者們試圖找到這些強地震活動頻繁的時期和其他因素之間的關係。他們發現,當地球轉速稍稍變慢,緊跟著就是強震增多的時期。「地球的轉速的確發生了輕微的變化——每天縮短了一毫秒的時間——這通過原子鐘可以精確測量。」Bilham說。

 

Bilham和Bendick發現,這種地球轉速放緩、使晝長產生這種變化的時期會持續5年左右,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中,這樣的時期有好幾個。更關鍵的是,在這樣的時期之後,會發生更多的強地震。

 

「這種關係是很直接的,」Bilham說,「這是地球給我們未來會發生的地震提供了一個五年警告。」

 

這個關聯尤其重要,因為地球從四年多前就開始周期性地放慢轉動速度。「推論很明顯,」Bilham說。「明年,我們遭遇強震的數量可能會顯著增長。今年我們過得還算輕鬆,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經歷了6次強震。從2018年開始,強震數量極有可能達到一年20次。」

 

科學家未能明確解釋為什麼晝長縮短會與地震相關,一種猜測是,地核的輕微變化既導致了地球轉速放緩,也導致強震多發。

 

此外,想要預測這些地震發生在哪裡是困難的——儘管研究者發現大部分與晝長變化有關的強震都發生在赤道附近,而大約有十億人口居住在熱帶地區。

 

文章來源: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7/nov/18/2018-set-to-be-year-of-big-earthquakes

 

2018年《環球科學》全年訂閱

限時6折優惠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訂購

相關焦點

  • 【物理科普】2018年,全球大地震多發?科學家稱地球轉速變化影響大地震頻率
    「地球轉速和地震的關係非常強,這預示著明年強震的數量將增加,」 Bilham上周告訴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在Bilham和Bendick的研究中,他們研究了從1900年以來7級及以上的強震。「超過一個世紀以來的大地震都得到了記錄,給我們提供了完善的研究對象」,Bilham說。
  • 科學家:大地震或與太陽活動有關-科學家,地球,大地震,太陽活動,有...
    他們列舉觀測數據稱,1960年在智利發生了一場9.5級地震, 科學家發現太陽黑子和地球磁場活動高於平均水平,但是隨後於1964年發生的阿拉斯加地震則沒有出現異常的太陽活動。因此,太陽活動的強烈與否並非決定地球發生地震災害的必要因素,但兩者之間究竟存有何種關係,目前還尚無法最終確定。
  • 因地球自轉太慢導致地震頻繁?別聽網上傳言
    5級以上地震(含6級及以上)發生過23次,幸運的是這些地震都沒有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也沒有對大家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從全球地震次數來看,2019年全球6級以上地震118次,5級以上地震437次,4級以上地震564次,因此2019年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全球地震多發的一年。
  • 日本三天兩次大地震,科學家:環太平洋地震帶活躍起來,有大地震嗎?
    最近地球上的地震真的是連綿不斷,日本在3天內就出現了兩次大地震,並且波及範圍很廣,最重要的是並沒有在陸地上而是在海域裡面就有這麼強的震感,難道地球的地震帶開始活躍起來了嗎?根據科學地震報導,全球三天出現的地震6級以上2次,5級以上的多達5次。
  • 科學家解開地震預測難題 預言洛杉磯將有大地震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雪梨先驅晨報》網站4月15日報導,美國地球物理學家宣布了一則重大消息:他們已經解開了「地震預測」這一重大科學難題。他同時警告說,今年9月5日前包括洛杉磯在內的加州南部地區將發生大地震。這在全球科學界產生強烈反響。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俄裔教授凱利斯·博羅克稱,地震多發區的小地震和地震歷史模式,能夠顯示出未來可能會發生更劇烈的地震。
  • 科普:為何日本和厄瓜多地震多發?
    新華社北京4月17日電日本九州14日、16日兩次強震的救援工作還在進行,太平洋對岸的厄瓜多在北京時間17日早間發生7.8級地震。為何日本和厄瓜多是地震多發國家?這些地震之間是否存在關聯?
  • 日本大地震及其大海嘯成因
    「太平洋板塊在日本的東面,它向西移動,而且是俯衝式的移動,擠壓到歐亞板塊,形成了地震的動力源。」孫士鋐介紹說,目前科學界對於太平洋板塊的變化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它向兩側擴張,一種是它在收縮。去年智利的8.8級地震,也應該是受到太平洋板塊移動的影響。
  • 2018年地震狂潮襲來?聳人聽聞啦~
    最近有消息稱:由於地球轉速減慢,明年將出現大量的強烈地震,地球將面臨——地震狂潮。小編送他四個字最近國外一些文章著實嚇到了寶寶們,這些文章稱,根據幾位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轉速在減慢,2018年將發生大量強烈地震,這些地震會撼動整個地球。
  • 潮汐力與大地震究竟有沒有聯繫?科學家說有
    9月13日消息,昨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的論文稱新月或滿月期間的潮汐力會促使地震發生,並加劇地震級別;但普通民眾對此不必驚慌,因為地震發生率很低
  • 地球傾斜動蕩不安?西部邊緣出新斷層!科學家稱有超強地震
    在地球上,2018年地震的頻繁程度不斷變化,科學家們對全球的地震帶都十分的關注,最新研究發現,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Mentawai地區的主動逆止斷層出現新變化,這可能與最近該地區出現頻繁的地震爆發存在關係,科學家們也給出了不一樣的分析結果。
  • 7級大地震!日本發生2020年全球第二高地震,地球又不穩定了?
    作者:石蘭 2020年的地球真的不穩定了嗎,咋了呢?當然穩不穩定我們暫時不知道,但是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災難可能還是不少,咱在科學的角度來講,這些現象屬於正常模式,大家不要擔心,我們馬上又要看一個問題了。
  • 2018全球地震預言要應驗了?!我們可憐的卑詩省怎麼辦?!
    根據2017年11月份的一則研究顯示。2018年,地球上大規模毀滅性的地震可能要增加。而根據預測,我們可憐的BC省,本次又在受地震影響的範圍之內。進入2018年剛剛1個多月,全球已經發生了11次震級超過6級的強烈地震。據科學家預計,今年還有更多強震有可能發生。北京時間2018年2月4日21點56分,臺灣花蓮縣發生6.4級地震。緊接著2月6日23點50分,再次發生6.5級地震。統帥大飯店2樓以下全部下陷,且有29人受困。
  • 懷特島火山強烈噴發,為什麼紐西蘭是火山和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家?
    自然災害是指發生在我們地球的表層系統之中,能夠造成人們生命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自然事件。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而有時候人類活動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劇自然災害,包括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影響範圍和危害程度。
  • 地球正在剎車,自轉正在變慢,或引發更多大地震
    然而月球遠離地球這一事實正在引發一個嚴重的後果,很可能導致地球更頻繁地發生大地震,這卻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但你也根本不用擔心,地月之間的距離是38萬公裡,每年遠離3.8釐米根本不會產生什麼可見的影響——月亮視直徑依然不會變化,日全食照樣發生,畢竟1000萬年月球才離開地球380公裡,只有地月距離的千分之一,你不可能看到月球大小千分之一的變化,而且還是在1000萬年後。
  • 新月和滿月時更易發生大地震? 潮汐力是否可以誘發地震?
    目前,地震的預報仍然困難重重,但科學家正在揭開地震的本質,開發有效的地震早期預警系統。     最近,日本東京大學的井出哲和同事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發表文章,提出大地震的發生概率與潮汐應力有關,這一發現或許有助於評估大地震發生的可能性,並為地震預警系統確定地震等級提供幫助。
  • 研究指出大地震復發具有一定規律
    研究指出大地震復發具有一定規律  通過分析智利湖泊的沉積巖心,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等多個機構的科學家聯合發現,大地震復發的時間間隔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但是,當考慮到較小的地震時,重複間隔變得越來越不規則,表現出越來越多的隨機性。該項研究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上。
  • 地球自轉減慢將導致更多地震?
    這些小小的影響加起來在地球上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增加核心的密度,特別是在重新排列的過程中,會使更多的地球質量更靠近中心。在內核外面,液態金屬外核旋轉,產生地球磁場。隨著外核收縮,內核增長,地球磁場發生微小而實質性的變化,最終傳播到地幔,然後傳播到地殼。
  • 俯衝帶大地震規律:能量頻率與深度呈正相關性
    進入21世紀的10多年,地球上發生了20多次震級超過8級的大地震,其中絕大部分發生在環太平洋和環印度洋的俯衝帶附近。有些俯衝帶大地震導致海溝附近的海底發生超過10米甚至幾十米的移動,從而引發大海嘯,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地球上發生的大地震大部分都是俯衝帶逆衝大地震,它們的破裂規律是否真「有跡可循」?
  • 7.8級大地震!美國發生今年最大地震!有人稱與木星衝日有關?
    阿拉斯加位於環太平洋地震上,這裡地震多發,每年都會有七級以上地震發生,其中1964年發生的9.2級地震是有記錄以來全球第二大地震。地震不會對我國沿岸造成影響今年以來,全球共發生六級以上地震48次,其中6.0級到6.9級40次,7.0級到7.9級8次,8.0級以上0次,最大地震就是本次地震,即7月22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以南海域發生的7.8級地震。
  • 科學家警告,隨著地球自轉變慢,我們將面臨頻繁地震
    科學家警告,由於地球自轉速度的細微變化,2018年世界可能面臨更多強震。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然而地球自轉速度在幾年裡的微小減慢,會使得每天的長度延長一毫秒或更多,大地震頻率的增加似乎與之有關。科羅拉多大學的Roger Bilham和蒙大拿州大學的Rebecca Bendick稱,1900年以來的歷史數據明確顯示,全球重大地震活動與地球自轉速度在5、6年時間內的輕微減緩之間存在著「強有力」的聯繫。這種情況大約每32年發生一次。根據兩位研究者的說法,如果這種模式持續下去,那麼明年大地震次數可能增加至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