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球自轉太慢導致地震頻繁?別聽網上傳言

2020-11-24 新華網客戶端

據中國地震臺網顯示,2019年12月26日晚6時36分,湖北孝感市應城市發生芮氏4.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

在地質構造上,湖北省跨越秦嶺褶皺系與揚子準地臺兩大構造單元(地殼大型構造的基本單位),此次發生地震的孝感市就位於這兩大構造單元的交接處。

湖北省大地構造單元示意圖,黃色為秦嶺褶皺系,綠色為揚子準地臺 | 湖北省地震局

從歷史上看,湖北鮮有地震發生。自有地震記錄以來湖北發生過3次6級地震,最近的一次發生在1932年的麻城(縣級市)。2000年後發生的最大地震為2013年12月16日巴東(縣)Ms5.1級。

總體來說,整個湖北境內地震的頻率較低。一些關注地震新聞的朋友不免會問,連湖北都震了,難道真如網上傳言,是因為地球自轉速度減慢,導致地球進入地震高發期了嗎?

1

2019年地震到底多不多?

2019年,我國6級及以上地震發生過3次,分別是4月18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4公裡;4月24日西藏林芝市墨脫縣6.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6月17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裡。

5級以上地震(含6級及以上)發生過23次,幸運的是這些地震都沒有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也沒有對大家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

從全球地震次數來看,2019年全球6級以上地震118次,5級以上地震437次,4級以上地震564次,因此2019年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全球地震多發的一年。

但實際是怎樣的呢?2019年地震次數與過去的幾年相比,到底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為此本文特意整理了2012年以來全球4級、5級及6級以上地震的次數。讓我們來看看2019年的地震到底算不算多:

2012年-2019年(截至12月26日)全球4級、5級及6級以上地震次數統計表

2012年-2019年(截至12月26日)全球4級、5級及6級以上地震次數折線圖

通過這些數據我們發現,6級以上大地震這幾年來發生的次數沒有太大的波動,4級以上和5級以上地震次數2019年明顯高於過去幾年。這或許就是一個偶然的現象,並不能預測未來地震發生數量的走勢,所以大家完全不用去想2020年會不會震得更多。

2

地球自轉和地震有何關係?

情況複雜,有多種可能

關於全球地震次數增加的現象,網上有傳言說「與地球自轉速度減慢有關」。其實這是對地震與地球轉速之間相關性的斷章取義,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直接關係,目前科學界依然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

目前研究針對地球自轉速度與地震的關係,大多集中在強震與地球自轉速度之間的關係上,對於強度較小的地震,依然沒有證據表明它們與地球自轉速率之間存在相關性。

研究表明,地球自轉速率的不規則變化和全球中、深震每年釋放的能量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地球自轉在地下70~700km 深處(中、深震震源深度範圍)所產生的彈性應變能與全球中、深震每年釋放的總能量在數量上是一致的,同時全球強震活動隨緯度的分布與地球自轉動能隨緯度的分布之間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具體而言,全球強震主要分布在北緯65度至南緯35度之間,中心點在北緯15度附近。科學家猜測,和地表自轉線速度、不同緯度線速度梯度均有關係。雖然地球自轉角速度各點相同,但線速度因緯度不同而不同,緯度越高線速度差值越大,使得地球內部能量積累向南北極逐漸減少。從空間上看,強震的分布與應力積累效應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科學家通過統計發現,全球 Ms≥7.5 地震年發生頻次長周期變化與地球自轉速率「十年起伏」變化(主要與地核-地幔之間的耦合作用有關)呈負相關,即地球自轉速率減速期間,全球 Ms≥7.5 地震年頻次呈上升變化。但同時也發現,不同地區的地震活動和地球自轉速率10年起伏變化不同,有的地區也呈正相關。

也就是說,縱使對於強震,科學家也依然未能確定其發生的頻率與地球自轉速度之間存在特定的聯繫。

目前未發現地震頻率和地球自轉之間有特定聯繫

比如,我國科學家早在2004年就對1900~2000年間中國大陸地區淺源強震與地球自轉速度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考察,發現中國大陸58次Ms≥7.0淺源強震中,發生在地球自轉加快和減慢年份中的次數分別為36次(62%)和22次(38%);333次Ms≥6.0淺源強震中,發生在自轉加快和減慢年份中的次數分別為197次(59%)和136次(41%)。這與「地球自轉減慢,全球強震頻繁」的規律正好相反。

2018年,我國科學家又利用1963~2017年間中國大陸地區29次 Ms≥7.0地震和全球範圍內42次Ms≥8.0地震資料分析了其與地球自轉速率變化的關係,結果發現,中國大陸地區發生的Ms≥7.0級地震中,約81%發生在地球自轉速度季節性變化的加速初期和高值點附近(減速初期)。全球發生的Ms≥8.0 級地震中,約68%發生在地球自轉速度季節性變化低值點附近。

從上述研究結果來看,地震與地球自轉的關係是複雜的,存在多種可能,有與地球自轉減速有關的,有與加速有關的。地震成因目前仍然是沒有解決的科學問題,所以大家不要被網絡上的言論帶偏了。

3

地震到底因何而起?

和不可預測的地殼運動直接相關

關於地震成因,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構造(地殼)運動引發地震,這也是目前科學界公認的地震的主要成因。

目前全球主要的地震活動帶主要有以下幾個:

1)環太平洋地震帶,分布於瀕臨太平洋的大陸邊緣與島嶼,這條地震帶上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包括大量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幾乎所有深源地震以及全球大部分的特大地震;

2)歐亞地震帶(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該地震帶橫越歐亞非三洲,全長2萬多公裡,集中了世界上15%的地震;

3)大洋中脊(海嶺)地震帶,該地震帶包括分布在各大洋的三個地震帶,分別為大西洋中脊(海嶺)地震帶、印度洋海嶺地震帶、東太平洋中隆地震帶,該地震帶以淺源地震為主;

4)大陸斷裂谷地震帶,該地震帶分布於一些區域性斷裂帶或地塹構造帶中,主要有東非大斷裂帶,紅海地塹,亞丁灣及死海,貝加爾湖以及太平洋夏威夷群島等,主要為淺源地震。

這些地震構造帶在某一個階段會出現相對活躍的階段,或許2019年它們就正好相對活躍,造成了全球小震數量明顯增多。而對於這些活躍時間段,現在科學家還不能明確地預測,所以未來會怎樣依然是未知的。

4

2020地震會比2019更多嗎?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因此,我國是世界上板內大陸地震最頻繁和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在佔全球約7%的國土面積上發生了全球33%的大陸地震,20世紀全球因地震死亡的120萬人中,中國佔到59萬。

我國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六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六個地區分別為: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吉林、黑龍江的東部。

一直以來地震學家都在不斷的嘗試去尋找地震周期,尤其是對Ms≥7.0的破壞性大的地震,但是始終沒有找到一套公認的地震周期律。

至於2020年地震會不會比2019年更多,目前是沒有辦法回答的。以人類現有的科學技術,根本無法預測地震,所以大家不要聽信網上的傳言,只管正常生活工作。

至於地震,就看看緊急避險,平常心對待吧。

相關焦點

  • 地球自轉減慢將導致更多地震?
    圖片:Wikimedia Commons user Katorisi,以一篇引人入勝的科學論文為基礎的新疑問登上了新聞頭條:地球自轉速度的減慢可能導致同步地震的產生。此外,由於地球的自轉正經歷著這種精確的減速,可能會在明年的地震中準確地看到全球地震數量上升。
  • 科學家警告,隨著地球自轉變慢,我們將面臨頻繁地震
    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然而地球自轉速度在幾年裡的微小減慢,會使得每天的長度延長一毫秒或更多,大地震頻率的增加似乎與之有關。研究人員還沒搞清楚地球自轉變慢的動力學解釋。Bilham 在BBC廣播節目《科學的作用》(Science in Action)上解釋道:隨著地球自轉的減慢,赤道直徑會縮小,實質上使得赤道附近的構造板塊「起皺」,因此增加了板塊連接處大地震的可能性,。
  • 地球自轉逐漸變慢,會導致大地震時期來臨嗎?
    災難片中地震雖然可以通過一些精密的儀器去探測,但是它每個次數的強度是無法可以辨別出來,所以地震還是有著很狡猾的一面。沒人知道它會不會下一秒就爆發。地震威力如此之大,你可能不知道,它還會與地球的自轉速度有關!相關科學的研究團隊紛紛提出這個話題,地球的自轉速度正在發生很不理想的變化,速度減緩。
  • 地球正在剎車,自轉正在變慢,或引發更多大地震
    然而月球遠離地球這一事實正在引發一個嚴重的後果,很可能導致地球更頻繁地發生大地震,這卻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也可能引發更頻繁的大地震。 根據科學家們對1900年以來所有7級以上地震的研究,他們發現每隔32年,地球上地震就會發生得更加頻繁,從每年發生15到20次7級以上地震,變成25到30次。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地球在這種周期性頻繁地震發生前5年,往往會出現自轉輕微減慢的現象,達到了1毫秒或數毫秒。
  • 地震頻發與地球自轉有關?科學家:月球也有很大關係
    雖然唐山大地震不是中國歷史震級最高的地震,但無疑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次地震。而唐山大地震發生後,卻遲遲不能確定震中震級,以至於出現唐山工人飛車進京向中央報告災情的歷史奇觀,現在讀來,仍然讓人感慨萬千。根據現有的數據顯示,地球每一年都會有500萬次的地震,每天地震的次數都有上萬次,只是地震級別較小人類無法感知。
  • 面對地球的自轉逐漸變慢,會導致大地震時期加速到來嗎?
    相關科學的研究團隊紛紛提出這個話題,地球的自轉速度正在發生很不理想的變化,速度減緩。在幾億年前,科學家們就開始通過研究海洋中的珊瑚化石,就發現地球的自轉周期很明顯短於現在,也就是說那時地球的自轉速度就一直在變慢。
  • 科學家發現地球自轉變慢將導致大地震時期到來
    眾所周知地震是一種劇烈的地質運動,地震的發生往往伴隨著泥石流、山體崩塌等災難。然而,地球每天都會有5萬人可以感受到地震,平均每年都有十幾次7級大地震,500萬次3級地震。那麼,未來的2018年是否是一個地震頻發的時期呢?
  • 地球自轉變慢或導致明年地震頻發,尤其是赤道地區
    圖中所示為薩爾波勒扎哈卜鎮一棟在地震中毀掉的建築物。我們知道月球繞地球平均公轉周期為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而地球的自轉速度為24小時。所以月球繞地球角度遠小於地球自轉的角速度,那麼地球和月球之間就會存在相互作用力,地球引力拖拽著月球,而月球也牽制著地球。潮汐現象則是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的一種表現。
  • 日本大地震導致地球自轉軸位移25釐米(圖)
    科學家表示,11日襲擊日本的地震每1000年才會發生一次。11日發生的地震非常猛烈,它導致地球自轉軸發生位移。11日發生地震和海嘯前、後的日本同一段海岸線。北京時間3月14日消息,專家表示,11日襲擊日本的強震令整個地球發生25釐米的偏移。據義大利國家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說,這場裡氏9.0級地震非常猛烈,它導致地球自轉軸發生25釐米位移。美國地質調查局在報告裡說,這次強震導致日本主島發生2.4米位移。地球的傾斜度發生改變將會產生重大影響,它會對晝長和四季的長度產生細微影響。
  • 地球自轉變慢,或將導致大地震時代到來,變化已引起學界擔憂
    而在最近的一項研究當中,美國的地質團隊指出,地震的發生或與地球自轉速度變慢有關。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導致地球的自轉速度產生變化了呢?而令人們意想不到的是,導致地球自轉變慢的罪魁禍首竟然是地球的鄰居——月球。
  • 地球自轉變慢,或將導致大地震時代到來,其變化引起學界擔憂
    眾所周知,地震是地球一種強烈的地質運動,它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自然災害的一種,而地震多半是地球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所引起的。地震是不可預測的,儘管一些科研人員在地下裝置了感應器,但是由於地震次數是在過於繁多,因此人們難以對其進行辨別。而在最近的一項研究當中,美國的地質團隊指出,地震的發生或與地球自轉速度變慢有關。該研究指出,地球的自轉速度正在一點點地變慢,在過去幾個世紀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出2.3毫秒左右,而現在地球每天的自轉速度增加的時長為1.8毫秒。
  • 日本地震致地球地軸發生偏移 自轉加快1.6微秒
    新燃嶽火山(海拔1421米)自1月26日首次噴發後已噴發6次,導致當地農作物受損,交通及民眾日常生活受到影響。新華社快訊 截至當地時間13日21時,日本政府尚未掌握有關在日外國人在地震中傷亡的確切情況。影響強震造成地移軸移時移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科學家發現,日本11日的強震使日本本州島東移2.4米,同時令地球地軸發生偏移,自轉加快1.6微秒(百萬分之一秒)。
  • 有多少人天真的認為地球自轉一圈是一天?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然而大家常常忽略了一點,除了距離,地球自轉也對溫度的調節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沒有自轉、自轉太快或太慢都無法誕生生命。沒有自轉就沒有你地球同時也圍著太陽轉,太陽就像一盞「燈」,正對太陽為光明,背對為黑暗。
  • 地球自轉一圈是一天嗎?科學家:還真不是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然而大家常常忽略了一點,除了距離,地球自轉也對溫度的調節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沒有自轉、自轉太快或太慢都無法誕生生命。如果地球自轉太慢,同樣會出現上面溫差大
  • 地球自轉速度正在變慢,若有一天停止轉動,地震海嘯將不計其數
    地球每自轉一圈,就是一個晝夜,地球每圍繞太陽旋轉一圈,一年時間過去了。對於生態萬物的生存發展來說,地球永遠不能停下轉動的腳步,否則人類將可能迎接的就是世界末日了。地球誕生之初時,其實並不會自轉,大約42億年前,一顆質量體積堪比火星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才讓地球動了起來,又因為月球的出現,月球,太陽等星球對地球產生了引力約束,讓地球從一顆靜止的星球變成了一顆「永動機」。不過其實,地球的旋轉也發生過變化。科學家就表示,若是不受外界和人力的幹預,地球最終會停下來。
  • 日本地震使地球自轉加快1.8微秒 自轉軸偏移
    中廣網北京3月25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數據顯示,這場9.0級大地震使地球自轉軸偏移了25釐米,同時使地球自轉加快了1.8微秒。
  • 專家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與地球自轉有關
    地球自轉速率變化時,就會造成這些塊體運動的差異性。這種差異運動可能使塊體之間發生「追尾」、「分離」、「摩擦」三種情況,從而引起地震。這一觀點是基於對汶川8.0級地震與地球自轉的關係的分析後提出的。那麼地球自轉的速度為什麼不一樣呢?總體上是跟地球內部地核與地幔之間的耦合作用,就是相互協調運動有關係。長期的自轉速度變化存在一個10年左右的周期。1993年-2003年地球自轉處於加速狀態,2003以來處於減速狀態,2008年汶川地震及時處於減速階段。短期的自轉速度也有季節性的變化,這主要跟大氣環流、潮汐波動都有關係。
  • 新研究表明:地球自轉可能引發地震和火山爆發
    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地球內部充滿巖漿,表面被不同的板塊覆蓋,這就導致了火山噴發和地震,但是發生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研究義大利埃特納火山的科學家稱,地球自轉可能引發火山爆發和地震,一項新的研究檢驗了地球自轉和埃特納火山周圍活動的聯繫,表明地震活動與地球的旋轉軸有關,而地球自轉的速度與南北兩極並不完全一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相反,從太空看,地球的地理極點會像陀螺一樣繞著地球的旋轉軸旋轉。只有每6.4年,軸線才會完美地排列起來,直到地理極點遠離自轉軸,螺旋才重新開始。
  • 一直說潮汐力在減緩地球自轉,為什麼現在地球自轉卻加速了?
    並且地球在自轉的時候還會拉扯月球,這樣又會把一部分的自轉角動量傳遞給月球的公轉角動量上,最終導致地球是越轉越慢,而月球公轉的越來越快,目前月球正在緩慢的離開地球,速度為3.8釐米/年。 太陽的引力同樣會對地球的自轉產生制動效果,就像是地球把月球潮汐鎖定一樣。如果時間足夠長,最終地球也會總是一面朝向太陽,自轉周期等於公轉周期。
  • 地球自轉正不斷加快,時間將會縮短,極端天象會越來越頻繁!
    德國漢堡馬克斯普朗克氣象研究所費利克斯·蘭德爾博士領導的一項研究,從2007年開始利用計算機模型分析海洋變暖對全球水分布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轟轟烈烈的氣候變暖不斷加速,地球的旋轉也將加快,並導致氣候更加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