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與地球自轉有關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學研究員陳學忠提出地震成因新觀點,地震的根本原因在於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並大膽表示地震專業研究100多年的基本點可能就是錯的。

  2010年14日7時49分,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北緯33.1度,東經96.7度)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33公裡。截止14日18時00分,災區共記錄到餘震總數為606次,其中4.0級以上4次。中國國家地理網獨家電話連線了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學研究員陳學忠博士。

  陳學忠博士初步判斷玉樹地震的成因時說,此次青海玉樹地震屬於汶川地震後巴顏喀拉地塊的回彈,青海玉樹這次地震發生的斷裂帶屬於巴顏喀拉地塊南邊界,汶川地震屬於巴顏喀拉地塊東南邊界。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青藏板塊衝擊揚子板塊,此次屬於該板塊的回彈,此次玉樹地震與汶川地震中心點的連線與地塊回彈反作用力的方向一致,這說明玉樹就是上次汶川地震板塊回彈的著力點。

  在接受中國國家地理網連線時,陳學忠進一步表示,最近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地震成因觀點,認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於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地球巖石圈由大小不同、質量不同的塊體組成。比如,大洋塊體薄、質量輕,大陸塊體厚、質量重。地球自轉速率變化時,就會造成這些塊體運動的差異性。這種差異運動可能使塊體之間發生「追尾」、「分離」、「摩擦」三種情況,從而引起地震。這一觀點是基於對汶川8.0級地震與地球自轉的關係的分析後提出的。

  陳博士大膽表示地震專業研究100多年的基本點可能就是錯的,傳統研究地震成因都是基於兩個理論支柱,目前公認的主要是板塊構造理論和彈性回跳學說,以這兩大理論支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地震孕育和地震前兆模式都是為了解釋或預期一些地震前兆現象。這些模式一直被當成地震預報研究的理論基礎,但這些模式幾乎都假定性的,假定地震前,震源區有能量的積累,同時伴有應力和應變的增強過程。如果這個假定就是有問題的,是錯誤的,那麼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前兆模式就有問題,就是錯誤的,以此為基礎的地震預報就不可能順利進行下去。陳學忠博士坦誠,他的上述觀點目前在地震研究專業領域接受程度並不高。

  以下是連線全部內容:

  中國國家地理網:汶川地震後,中國國家地理網當時第一時間連線你,你當時就表示全球在未來進入地震的活躍期,中國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頻率也會增加。現在回頭看,過去幾年,特別是今年以來強震頻發,地球是否正處於地震的活躍期?

  陳學忠:對,現在我可以更加肯定這個判斷了。2005年我就發表了《印尼8.7級地震對我國大陸地震趨勢的影響》的論文,當時我就判斷地球進入了地震的活躍期,實際上全球進入活躍期就是從2004年印尼8.7級地震開始的。

  中國國家地理網:有專家曾在前一段表示,環太平洋地震帶活躍,但中國大陸近期不會發生破壞性的強震,而玉樹的地震顯然打破這個判斷。你怎麼看?

  陳學忠:不同專家會有不同的觀點,但地震研究應該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判斷問題,地震是地球整體運動的反應,不能限於環太平洋。正是因為地球板塊活動處於活躍期,那麼中國大陸的各個地震帶發生7級以上強震的危險性肯定會加強!

  中國國家地理網:青海玉樹的此次地震,標誌著中國大陸進入的地震活躍期嗎?

  陳學忠:我初步判斷玉樹地震的成因是汶川地震後巴顏喀拉地塊的回彈,青海玉樹這次地震發生的斷裂帶屬於巴顏喀拉地塊南邊界,汶川地震屬於巴顏喀拉地塊東南邊界。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青藏板塊衝擊揚子板塊,此次屬於該板塊的回彈,玉樹地震的斷裂帶走向基本與汶川地震一致,說明玉樹就是上次汶川地震板塊回彈的著力點。

  中國國家地理網:談一個大家關心的老話題,強震是人類面臨的最可怕的自然災害之一,作為一名地震研究者,地震預報是你的重要工作,但不得不承認,地震預測和預報在目前為止仍然是尚未攻克的世界性科學難題。你認為人類有希望攻克這個難題嗎?

  陳學忠:誰都知道,要準確預報地震,首先要弄清楚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傳統研究地震成因都是基於兩個理論支柱,目前公認的主要是板塊構造理論和彈性回跳學說,以這兩大理論支柱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地震孕育和地震前兆模式都是為了解釋或預期一些地震前兆現象。這些模式一直被當成地震預報研究的理論基礎,但這些模式幾乎都假定性的,假定地震前,震源區有能量的積累,同時伴有應力和應變的增強過程。如果這個假定就是有問題的,是錯誤的,那麼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前兆模式就有問題,就是錯誤的,以此為基礎的地震預報就不可能順利進行下去。

  中國國家地理網:關於地震成因你有新的觀點?

  陳學忠:是的,基於對汶川8.0級地震與地球自轉的關係的分析後,我提出的一個新的觀點,地震的根本原因在於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地球巖石圈由大小不同、質量不同的塊體組成。比如,大洋塊體薄、質量輕,大陸塊體厚、質量重。地球自轉速率變化時,就會造成這些塊體運動的差異性。這種差異運動可能使塊體之間發生「追尾」撞擊或摩擦,從而引起地震。地震能量來自於塊體間撞擊或摩擦時損失的動能。

  中國國家地理網:我想網絡讀者需要你更加詳盡的解釋你的新觀點。

  陳學忠:其實地球自轉與地震的關係一直受到專家們的關注。這研究都認為地震自轉與全球強震的發生具有統計上的相關關係,只是不同地區存在差異,有的地區與地球自轉減慢有關,有的地區則與地球自轉加速有關。但統計上的緊密性需要科學數據和分析進行論證。

  我們知道地球每天都在自轉,自轉的快慢決定了日長,實際上自轉的速度每天都不一樣。國際上有一個專業機構IERS記錄了1962年以來每天的地球自轉速度,發現地球自轉有時加速,有時減速,並且有相對的規律性。那麼地球自轉的速度為什麼不一樣呢?總體上是跟地球內部地核與地幔之間的耦合作用,就是相互協調運動有關係。長期的自轉速度變化存在一個10年左右的周期。1993年-2003年地球自轉處於加速狀態,2003以來處於減速狀態,2008年汶川地震及時處於減速階段。短期的自轉速度也有季節性的變化,這主要跟大氣環流、潮汐波動都有關係。在一年時間裡,1-3月和8-10月處於地球減速期,4-7月和11-12月處於地球加速期。所以我之前也提出過,每年的3、4 月和8、9月發生的比例明顯大於自然概率。一年裡處於加速與減速交換期最容易發生強震,此次玉樹地震的時間也符合這一判斷。

  中國國家地理網: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地球自轉怎麼引起地震的?

  陳學忠:從我們的統計分析來看,在汶川地震前2年,從2006年7月始,所有大於3級地震都發生在地球自轉季節性變化的減速時段。從2007年初開始,地球自轉減慢期間,龍門山斷裂帶上3級以上地震發生率或單位時間內發生的地震數,明顯比地球自轉加速期間的高,且隨時間逐漸升高。大於5.5級餘震也都發生在地球自轉季節性變化的減慢段。

  地球本身是自轉運動的,從太空上看地球運動的速度不慢。地球的巖石圈也不是靜止的,也是運動的。並且由大小不同、質量不同、相互擠靠在一起的塊體組成。打個比方吧,這些塊體就象水中的船一樣漂浮在地幔上。由於質量存在差異,地球自轉速率變化時,就會造成這些塊體之間運動的差異性,塊體之間就可能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引起地震。

  這些差異運動可能使塊體之間發生「追尾」、「分離」、「摩擦」三種情況。

  汶川地震是屬於明顯的「追尾」運動。2008年5月l2日四川汶川8.0級地震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上,龍門山斷裂帶以西是青藏高原塊體,東邊是與華南地塊相連的四川盆地。青藏塊體地殼厚,質量重,而四川盆地地殼薄,質量輕。地球自西向東自轉時,青藏塊體與四川盆地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地球自轉加速時,質量輕的四川盆地比質量重的青藏塊體跑得快,兩個塊體之間的作用減弱,作為兩個塊體結合地帶的龍門山斷裂帶上表現為鬆弛;當地球自轉減速時,質量重的青藏塊體由於慣性的作用使兩個塊體之間的作用加強,龍門山斷裂帶上推擠作用會增強。當減速到一定程度時,兩個塊體之間就會發生「追尾」,造成了逆衝型地震。

  當地球自轉加速時,西邊質量重的塊體與東邊質量輕的塊體之間會產生「分離」作用;當地球自轉減速時,西邊輕的塊體與東邊質量重的塊體之間也會產生「分離」作用。這種情況會引起正斷層型地震。

  不管是地球自轉是在加速還是在減速,只要是地球自轉速率發生變化,質量不等的南北塊體間都會發生「摩擦」。這種情況會引起走滑斷層型地震。此次玉樹地震就屬於這類地震。

  汶川地震時該塊體收到的反作用力的方向,大約是北偏西72度。這個方向正好和汶川地震震中與玉樹地震震中之間的連線幾乎重合。另外據我最新查證,地球自轉近期處於由原來的減速狀態轉為加速狀態,巴顏喀拉地塊與南邊地塊之間原本留有間隙,在地球自轉加速過程中,青藏塊體和揚子地塊東西分離,青藏地塊中的巴顏喀拉地塊向西邊回彈,巴顏喀拉地塊比南邊地塊輕,導致碰撞,玉樹就是汶川地震的板塊回彈碰撞的著力點。

  中國國家地理網:運動著的兩個塊體在發生碰撞後損失的動能,就是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地震的強度就是看兩個塊體接觸面的大小和深淺?

  陳學忠:沒錯。只要塊體在碰撞時損失1平方公裡地塊的動能就要用100個8.0級地震來釋放能量。

  中國國家地理網:你新的觀點與傳統的理論差別在哪裡,對地震預測和預報有什麼新的意義?

  陳學忠:這個觀點與傳統的兩大地震理論板塊構造理論和彈性回跳理論都存在本質差別。板塊構造理論可以成功地解釋板塊邊界發生的強震,但對板塊內部發生的強震很難解釋。與彈性回跳理論之間也存在根本的差別,彈性回跳理論認為,震前在震源區會產生很高的應力,發生很大的應變,從而積累很高的應變能。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明顯的地球物理異常現象。實際上,很多大地震前都沒有觀測到這樣的異常現象。

  我的觀點認為,地震釋放的能量來自於塊體的動能,震前震源區不需要積累很高的應變能,所以,震前可能不會出現顯著的地球物理異常。如果地震發生前,兩塊體曾經發生過「親密接觸」,這個期間可能出現地震活動或其它地物理異常。一般來說,地震發生前,這種「親密接觸」造成的塊體之間的作用是比較強的,可以預期在震前會出現明顯的地震活動和其它地球物理異常。但這種異常可能只出現在塊體之間「親密接觸」期間和相應的局部地區。

  在大地震前一般會在塊體之間發生「親密接觸」,正式這種「親密接觸」為我們實現地震預報提供了機會。當塊體之間發生「親密接觸」時,可能會引起地震活動異常和一些地球物理異常現象,對這些異常的拾取,無疑對地震預報具有現實意義。

  中國國家地理網:你提出與的新觀點可以說挑戰了傳統的理論支柱,在地震和地質研究領域,這個觀點有被大家接受嗎?

  陳學忠:實話實說,這個觀點外行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但在專業從事地震研究的隊伍裡卻不受「待見」。但我想新的理論和觀點都需要一段時間,這麼多年都是在兩大理論支柱下進行的,大家很難從這個框裡跳出來。我也在想,全世界這麼多高水平的專家,研究地震這麼多年,卻一直沒有新的突破,可能是地震專業研究100多年的基本點就是錯的。地震研究確實是一個世界難題,很多現象找不出因果關係和規律性,但無論如何,最基本的應該對路,就像看病,病因一開始就沒有分析對,在這個基礎上做研究,結果可想而知。(採訪整理:雷永青)

  專家介紹:

  陳學忠,男,1963年8月出生,博士,研究員,曾任實時地震學與地震預測研究室(四室)主任。1986年7月碩士畢業於國家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 。1986年至1991年在地震局地震技術專科學校從事教學工作,1991年考取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其間主要從事以地震活動性資料和地震波資料為響應的加卸載響應比理論研究。1995年11月博士畢業後在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從事地震分析預報與研究工作,內容涉及加卸載響應比理論、地震活動性、前兆時空非均勻性、地震大形勢預測研究等。2001年9月起至今在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從事地震學與地震預報研究工作。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地震大形勢研究、區域地震趨勢研究、數字地震學在地震預報中的應用研究等。

相關焦點

  • 地震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目前關於地震成因的主要觀點
    由於靠近南北兩極的自轉速度小,南北板塊運動速度緩慢或者接近於勻速。這就導致了遠離兩極的板塊速度變快或者變慢都會與南北板塊發生錯位摩擦,出現「摩擦」的作用。這種情況會引發走滑斷層型地震。其主要文章有陳學忠、李豔娥、趙曉燕的《地球自轉、地震成因與地震預報》,陳學忠的《地球自轉與汶川地震的成因》等。
  • 網傳「霧霾預示地震」 觀點提出者稱僅為假說
    地球軟流層理論沒有提到軟流層的湧動會導致霧霾的產生,也沒有提出霧霾與地震的發生存在聯繫。圖示內容來自《地球內部深層次動因及其影響與氣候變化》 製圖:李姿閱近日,一則「嚴重霧霾預示將出現大旱和頻繁地震」的說法在網絡上流傳開來,引起種種疑慮。該觀點認為,我國近期大面積、長時間霧霾現象的成因與地球軟流層的活動有關,出現大範圍霧霾後,地震、乾旱等其他災害也可能接踵而至。此說法科學嗎?霧霾的成因與地質運動有關嗎?記者採訪了觀點的提出者和其他有關專家。
  • 地震頻發與地球自轉有關?科學家:月球也有很大關係
    此前,一直都有觀點認為或許與地月圈的引力有關,很多科學家也對此進行研究調查,前段時間,終於有了新的研究結果傳來,來自美國的一個地震研究團隊發布消息成,地震的發生或與地球的自轉速度有關。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地球之所以地震的頻繁發生,除了地球生態的破壞,另一方向由於地球自轉的速度變慢導致的——地球每天自轉比前一天多出2.3毫米,意味著地球每天的自轉速度增加1.8毫秒。除了地球自身的問題外,有什麼其他因素對地球的自轉造成影響呢?報告中顯示地球自轉速度變慢的主要原因就是月球。
  • 地震成因
    地震成因: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巖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巖層(特別是石灰巖)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 地震前兆觀測與地震成因理論
    耿慶國老師在解釋旱震關係的成因時,引用的是地熱紊流成因機制,而這個理論得不到實測數據的支持,和旱震關係的維繫時間及與地震相關問題的協調方面都存在一些難以融合的問題!如果沒有合理的旱震關係的產生機制,耿老師最先提出的旱震關係就很難被系統為完整的旱震理論。
  • 因地球自轉太慢導致地震頻繁?別聽網上傳言
    情況複雜,有多種可能關於全球地震次數增加的現象,網上有傳言說「與地球自轉速度減慢有關」。其實這是對地震與地球轉速之間相關性的斷章取義,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直接關係,目前科學界依然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目前研究針對地球自轉速度與地震的關係,大多集中在強震與地球自轉速度之間的關係上,對於強度較小的地震,依然沒有證據表明它們與地球自轉速率之間存在相關性。研究表明,地球自轉速率的不規則變化和全球中、深震每年釋放的能量之間有較強的相關性。
  • 地球自轉逐漸變慢,會導致大地震時期來臨嗎?
    災難片中地震雖然可以通過一些精密的儀器去探測,但是它每個次數的強度是無法可以辨別出來,所以地震還是有著很狡猾的一面。沒人知道它會不會下一秒就爆發。地震威力如此之大,你可能不知道,它還會與地球的自轉速度有關!相關科學的研究團隊紛紛提出這個話題,地球的自轉速度正在發生很不理想的變化,速度減緩。
  • 解碼地理:地球的自轉速度為什麼變化?
    對珊瑚化石的研究為地球自轉的減慢提供了有力的佐證。由於有一些珊瑚分泌石灰骨骼的快慢,與太陽光的強弱和季節的變化有關,白天比晚上分泌多,這樣珊瑚蟲就在自己體壁上留下了一道道粗細不同的環紋。近來,人們對地球自轉長期減慢的原因又提了新見解,認為潮汐摩擦主要發生在淺海區。另外,地球半徑的脹縮,地核的增生,地核與地幔之間角動量的交換以及海平面和冰川的變化等,都可能引起地球自轉的長期變化。但這些課題,目前還處在進一步的探索過程中。20世紀50年代起,人們製造出了運行非常穩定的石英鐘和原子鐘,於是對地球自轉速度的測定更為精細了。
  • 面對地球的自轉逐漸變慢,會導致大地震時期加速到來嗎?
    地震威力如此之大,你可能不知道,它還會與地球的自轉速度有關!相關科學的研究團隊紛紛提出這個話題,地球的自轉速度正在發生很不理想的變化,速度減緩。在幾億年前,科學家們就開始通過研究海洋中的珊瑚化石,就發現地球的自轉周期很明顯短於現在,也就是說那時地球的自轉速度就一直在變慢。
  • 科學家:大地震或與太陽活動有關-科學家,地球,大地震,太陽活動,有...
    太陽活動與地球地震之間存有微妙關係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傑弗裡·萊夫博士和來自西北研究協會的科學家傑裡米·託馬斯博士都表示,太陽的活動是否與地震存在關係一直以來都是科學界關注的焦點,但就個人觀點而言,他們認為這兩者之間並無必然聯繫。
  • 新研究表明:地球自轉可能引發地震和火山爆發
    研究義大利埃特納火山的科學家稱,地球自轉可能引發火山爆發和地震,一項新的研究檢驗了地球自轉和埃特納火山周圍活動的聯繫,表明地震活動與地球的旋轉軸有關,而地球自轉的速度與南北兩極並不完全一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相反,從太空看,地球的地理極點會像陀螺一樣繞著地球的旋轉軸旋轉。只有每6.4年,軸線才會完美地排列起來,直到地理極點遠離自轉軸,螺旋才重新開始。
  • 近日「海城地震」成因披露!專家分析遼寧地震形勢!
    近日「海城地震」成因披露!專家分析遼寧地震形勢!專家這樣解釋11月4日發生地震的海城地區屬於營海岫老震區,1975年2月4日這裡曾發生強度為芮氏7.3級的強烈地震,震源深度為16公裡至21公裡,被稱為「海城大地震」。1975年的「海城大地震」改變了原來的地質構造,造成巖石層斷裂,從而引發持續不斷、震級不大的地震,比較大的是1995年發生的5.4級的岫巖地震。
  • 地球自轉減慢將導致更多地震?
    那麼在評論區留個言點個讚,並關注一下吧 (*°∀°)=3日本地震造成的地面裂縫。如果這個新想法是正確的,那麼2018年將會發生30次7.0級以上的地震。圖片:Wikimedia Commons user Katorisi,以一篇引人入勝的科學論文為基礎的新疑問登上了新聞頭條:地球自轉速度的減慢可能導致同步地震的產生。此外,由於地球的自轉正經歷著這種精確的減速,可能會在明年的地震中準確地看到全球地震數量上升。
  • 地球自轉變慢,或將導致大地震時代到來,變化已引起學界擔憂
    而在最近的一項研究當中,美國的地質團隊指出,地震的發生或與地球自轉速度變慢有關。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導致地球的自轉速度產生變化了呢?而令人們意想不到的是,導致地球自轉變慢的罪魁禍首竟然是地球的鄰居——月球。
  • 地球自轉變慢,或將導致大地震時代到來,其變化引起學界擔憂
    眾所周知,地震是地球一種強烈的地質運動,它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自然災害的一種,而地震多半是地球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所引起的。地震是不可預測的,儘管一些科研人員在地下裝置了感應器,但是由於地震次數是在過於繁多,因此人們難以對其進行辨別。而在最近的一項研究當中,美國的地質團隊指出,地震的發生或與地球自轉速度變慢有關。該研究指出,地球的自轉速度正在一點點地變慢,在過去幾個世紀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出2.3毫秒左右,而現在地球每天的自轉速度增加的時長為1.8毫秒。
  • 「霧霾預示地震」無證據
    地球軟流層理論沒有提到軟流層的湧動會導致霧霾的產生,也沒有提出霧霾與地震的發生存在聯繫。   圖示內容來自《地球內部深層次動因及其影響與氣候變化》   製圖:李姿閱 近日,一則「嚴重霧霾預示將出現大旱和頻繁地震」的說法在網絡上流傳開來,引起種種疑慮。該觀點認為,我國近期大面積、長時間霧霾現象的成因與地球軟流層的活動有關,出現大範圍霧霾後,地震、乾旱等其他災害也可能接踵而至。此說法科學嗎?霧霾的成因與地質運動有關嗎?
  • 大陸漂移與地震成因
    當前對地震成因機制的解釋是Reid提出的彈性回跳假說,並在後續的研究中Julian等人提出了用雙力偶震源機制模型來描述地震的成因機制
  • 地球自轉變慢或導致明年地震頻發,尤其是赤道地區
    圖中所示為薩爾波勒扎哈卜鎮一棟在地震中毀掉的建築物。我們知道月球繞地球平均公轉周期為27天7小時43分11.559秒,而地球的自轉速度為24小時。所以月球繞地球角度遠小於地球自轉的角速度,那麼地球和月球之間就會存在相互作用力,地球引力拖拽著月球,而月球也牽制著地球。潮汐現象則是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的一種表現。
  • 日本地震使地球自轉加快1.8微秒 自轉軸偏移
    中廣網北京3月25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來自美國宇航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數據顯示,這場9.0級大地震使地球自轉軸偏移了25釐米,同時使地球自轉加快了1.8微秒。
  • 科學家發現地球自轉變慢將導致大地震時期到來
    其實,早在1996年英國團隊就發表過一篇關於地球自轉變慢與地震的學術論文。該論文指出,地球的自轉速度正在一天天變慢,過去的每一個世紀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出2.3毫秒,現在地球的自轉速度增加的時長為1.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