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是對統計學中的共性關係給出其內在的聯繫機制!通俗地講就是規律性存在的原因!在地震預測預報領域,人們更多的是把兩者混繞在一起,也就是把前兆的規律性和地震之間的關係當成了地震理論,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前兆現象和地震之間的關係,是人們在研究地震時觀測到的數據累積分析的結果,其和地震之間的關係需要搞清楚這些前兆是怎麼形成的,與地震之間的內在聯繫是什麼,只有統計規律和內在機制的的因果關係的諧和才可以構成一個系統的理論。這裡從旱震關係和地震於天體運行之間的關係兩個方面來具體說明一下:
旱震關係是我國資深地震預測專家耿慶國最先發現和提出的!旱震關係為破壞性地震的早期預警預報提供了直觀的氣象現象,成功預測了1990年代以來的若干次地震。旱震理論描述:6級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區,震前1――3年半時間內往往是旱區。旱區面積隨震級大小而增減。在旱後第三年發震時,震級要比旱後第一年內發震增大半級。在1980年代出版了專著《中國旱震關係》。耿慶國老師在解釋旱震關係的成因時,引用的是地熱紊流成因機制,而這個理論得不到實測數據的支持,和旱震關係的維繫時間及與地震相關問題的協調方面都存在一些難以融合的問題!如果沒有合理的旱震關係的產生機制,耿老師最先提出的旱震關係就很難被系統為完整的旱震理論。
對此本人通過實測數據及實驗驗證綜合基礎上,提出了旱震關係的旱震關係的氡氣成因論,該理論指出:旱震關係是由於板塊運動擠壓導致的地下放射性元素的非正常釋放引起的,該理論的提出,可以很好的協調解決震前乾旱和震後暴雨等地震伴生現象,為旱震關係找到了一種更為合理的形成機制,這種旱震形成機制的提出,和耿老師的旱震關係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經得起檢驗的旱震理論。
關於地震與地球自轉及和天體運動的關係問題,我國知名地震預測預報專家陳學忠指出:從過去的統計分析來看,在汶川地震前2年,從2006年7月始,所有大於3級地震都發生在地球自轉季節性變化的減速時段。從2007年初開始,地球自轉減慢期間,龍門山斷裂帶上3級以上地震發生率或單位時間內發生的地震數,明顯比地球自轉加速期間的高,且隨時間逐漸升高。大於5.5級餘震也都發生在地球自轉季節性變化的減慢段。地球本身是自轉運動的,從太空上看地球運動的速度不慢。地球的巖石圈也不是靜止的,也是運動的。並且由大小不同、質量不同、相互擠靠在一起的塊體組成。打個比方吧,這些塊體就象水中的船一樣漂浮在地幔上。由於質量存在差異,地球自轉速率變化時,就會造成這些塊體之間運動的差異性,塊體之間就可能發生相互作用,從而引起地震。這些差異運動可能使塊體之間發生「追尾」、「分離」、「摩擦」三種情況。
陳學忠老師的觀點指出了地震形成的直觀原因,其和本人的冰裂效應的比喻類似,但沒有給出明確的物理能量來源機制,這個是和本人的慣性動量來源成因論的根本區別!另外,地震發生前,板塊間是存在能量累積的,但累積的方式本人並未在網絡平臺公開!本人提出的新的地震形成機制是有閒人的實驗數據支持並得到某知名大學實驗室驗證覆核的。
本人認為板塊運動的原動力來源屬於外源性的,和潮汐現象一樣,其動力來源主要是太陽系內各大星體和月球的引力變化,即板塊運動的原動力來源是由於地球表面的慣性動量不均衡分布引起的。 大家知道地球表面的高山深壑在天體運動的相互作用中,產生的慣性動量的分布不均衡,不同板塊的整體慣性動量的差異會引起板塊間運動速度的微差,結果是形成板塊間擠壓,這種擠壓的最終表現形式就是地震。
閒人提出的地震能量來源理論,不僅可以解釋地球自轉以及影響地球自轉的天體運動之間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也可以給陳學忠老師觀測提出的地震形成周期性原因給出一個說法,該理論和陳學忠老師的統計觀測結論構成了一個系統完整的基於板塊運動基礎上的地震原動力來源理論。
綜上所述,現象觀測和內在成因的有機結合,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地震成因及地震預測預報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