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十年丨大河探秘地震觀測臺站:沒有一顆「鐵釘」的地磁觀測室

2021-01-07 大河客戶端

策劃:政務產品部

執行: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 記者 侯夢菲

老話說:上天容易入地難。在「入地難」的情況下,地震臺通過哪些手段監測地震?其實,如果將地球比作人類,地震監測就像給地球做「體檢」,時刻通過各種手段監測地球的「生命體徵」。那麼,地震人都是通過哪些方法來監測地球的?近日,記者分別到安陽、濬縣等地進行了探訪。

【地下】

地下4000米深地震監測井,已經「服役」30年

在進入觀測站之前,首先我們要了解地震的監測手段有哪些?河南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宋桂林介紹,地震監測包括「測震、形變、地磁、重力、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等方法。

概況來講,可以分為測震觀測和前兆觀測,都服務於地震的預測預報、震災預防、地震科學研究等。其中,測震觀測還用於地震速報,提供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而、形變地磁、地電、地下流體等觀測屬於前兆學科,主要以觀測震前各類異常現象為目的。

4月底,記者來到安陽市地震水化觀測站,先帶你從一口服役30年的老井裡了解一下前兆觀測。

「1986年,中原油田進行石油勘探時,打下了這口井。沒有找到石油,湧上來的卻是40多度的溫泉水。1988年,這口石油井變為地震觀測井。」觀測站站長王學軍告訴記者,他們每天都要定點定時取水,對井水的水溫、水位以及氣氡、水氡等參數進行測量和記錄,這屬於前兆監測的一種。

這口觀測井相當於1300多層樓高,在河南已經屬於相對較深的觀測井。但卻遠遠達不到探測地震的深度。一般情況下,要探測到可能發生的地震的地方,要到地球十幾公裡甚至幾十公裡的深部。目前,人類對地下探測到達的最遠距離為蘇聯實施的科拉半島超深鑽探工程,最終深度為12261米。

王學軍說,前兆監測屬於資料積累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或許可以找到地震和這些數據之間的關係或規律。「比如說,地震前地球引力的變化,可能會引起水位、水溫等發生突變。」

【山上】

地磁觀測太「敏感」,觀測室不用一根「鐵釘」

知道了前兆觀測,我們再來看測震觀測。記者從安陽奔赴濬縣地震臺,看看測震的地震儀到底什麼模樣。

和安陽水化觀測站不同,濬縣地震臺位於浮丘山半腰。在濬縣地震臺臺長趙暉的帶領下,記者看到浮丘山的山腰上有三座淺灰色的房子,這裡面裝著的儀器包括地震計、地磁監測儀等。

趙暉介紹,經過兩道門進入到房子內部就能看到地震計了。地震計看起來像個禮貌,外面罩著一個玻璃罩,下面就是裸露的基巖。

「地震計主要檢測地震信號,當地震來臨時,地震計會將記錄到的信號傳到觀測室,計算機就可以分析出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

趙暉說,由於磁觀測儀器敏銳性非常高,對觀測環境的要求也就非常高。為了保溫,觀測室的牆有70公分厚。

相較於地震計,地磁監測儀器需要捕捉到地震前地球磁場變化的蛛絲馬跡,因而對環境要求更為苛刻。趙暉介紹,地磁觀測室所使用的建築材料和附近的土層都經過無磁處理。觀測室沒有一根鐵釘,就是為了最大限度保障監測數據的準確性。

【大腦】

24小時守著6塊大屏,一上午響起30次報警

宋桂林介紹,目前我省地震局直接管理的臺站有12個,其中3個為國家級地震臺、新建71個市縣級地震臺,另有2個水庫專用地震臺站。如此龐大的地震監測網絡,數據最後都傳到哪兒?

5月3日,記者來到了處理地震數據信心的「大腦」——河南省地震臺網中心,大屏幕上顯示著處於工作狀態的地震臺網的位置,一組組波形的地震監測數據實時傳回到中心。 「我們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要對全省的大地震動做監測,隨時對地震做出反應。」地震臺網中心測震學研究室主任賈漯昭告訴記者,各地的數據傳回地震臺網中心後,一旦遇到地震,中心就會響起警報聲。

根據遠震、近震、線路故障等問題,地震臺網中心一共設置了7種警報聲音。正跟記者聊著,突然電腦傳來警報聲,大家都緊張起來了。賈漯昭排查後發現,原來是駐馬店地震臺出現了線路故障,大家才鬆了一口氣。

賈漯昭說,有時候一晚上值班能遇到十幾次甚至幾十次警報,心一直懸著。記者看到,從5月3日凌晨到上午11時43分,地震臺網中心的警報就響了20次。

「一旦河南或者臨近省份發生地震,我們1分鐘左右就能發出自動速報信息,5分鐘內將完成人工覆核。」賈漯昭說,速報的信息包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同時,針對社會上的地震謠言,他也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輕信,「可以撥打12322熱線,我們會迅速核實,並進行反饋的。」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李韶萌

相關焦點

  • 地震臺如何監測地震呢?從一口服役30年的老井裡了解前兆
    □策劃:政務產品部   執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侯夢菲  俗話說:上天容易入地難。在「入地難」的情況下,地震臺是如何監測地震呢?如果將地球比作人類,地震監測就像給地球做「體檢」,時刻通過各種手段監測地球的「生命體徵」,如測震、形變、地磁、重力、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等方法。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通過長期觀測表明,地磁的任何一個分量,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不斷變化的。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與太陽、地球等天體運行有關的晝夜變化、季節變化、年變化等周期性變化;還有在地震的孕育發展過程中,由於地下應力作用,地下巖石的物理、化學性質就要發生變化,從而導致地下巖石磁性的改變,於是在地面上觀測到的地磁,就會發生局部的微弱變化。
  • 地震觀測:一群與時間賽跑的人
    此後,他又參與籌建了烏魯木齊臺並指導建設了天津靜海等多個地球物理觀象臺,為國家地震觀測事業的發展寫下生動註腳。  「每當地震發生後,團隊會迅速整裝出發,越早趕到現場布設流動地震臺,越能獲取一手觀測資料。地震救援隊往往朝著人多的地方去,而我們是哪裡安靜就去哪裡,人員嘈雜會干擾地震觀測效果。」
  • 《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的2019與2020
    🛫🛫2019年,《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做了一些事兒。
  • 地震科學研究的重要支柱之電磁觀測儀器
    Smith型磁力儀,是一種用電流測量地磁水平強度絕對值的觀測儀器,經改進後,還可以測量地磁偏角。該儀器由英國combridge公司設計生產,在20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曾在野外地磁測量、佘山地磁臺應用,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在長春、廣州地磁臺發揮重要作用。Askania型地磁感應儀,測量地磁傾角絕對值的觀測儀器。
  • 「井下地磁觀測技術研究」項目光泵磁力儀現場測試會在蒙城臺召開
    根據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項目測試驗收要求,12月11日至13日,井下地磁觀測技術研究項目組邀請安徽局、江蘇局及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相關專家來臺召開光泵磁力儀現場測試會。蒙城臺於2020年4月份安裝架設光泵磁力儀進行實驗觀測,臺站負責儀器的日常運行維護及數據監控。
  • 四川實施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規定
    第四條 地震監測設施的保護範圍:(一)地震臺(站)內的地震監測儀器設備、設施;(二)地震臺(站)外的觀測用山洞、儀器房、觀測井(水點)、井房、觀測線路、通信設施、供電設施、供水設施、專用堤壩、專用道路、避雷裝置及其附屬設施;  (三)地震遙測臺網接收中心的觀測設備、設施;(四)地震遙測臺網的中繼站、遙測點觀測用房、地震傳輸設備、供電設備及其附屬設施;
  • 專家:江蘇地震與汶川大地震沒有必然聯繫
    7月6日18時43分,在南京市棲霞區與句容市交界處發生3.6級地震,南京市及鎮江市震感較明顯。    從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後,江蘇濱海、青海海西唐古拉山、福建廈門以及臺灣金門等地相繼發生3.0級以上地震,日本東北部6月14日還發生了7.2級強震。這些地震與汶川大地震是否有關聯,近期地震走勢究竟如何?
  • 祖國最北端:雷射雷達助力中科院漠河臺站觀測工作
    自1988年漠河臺站啟動建設以來,李來順就在這裡工作。將近30年的時間,他見證了臺站從一棟簡易小平房變成功能完備的觀測臺站的全過程。如今,他的身份是漠河臺站負責人,也是臺站長期值守的3個工作人員之一。記者來到漠河臺站時,李來順正在地磁觀測室工作。每周兩次,上午10點到11點是雷打不動的觀測時間。
  • 西沙永興島地磁臺儀器遷移建設驗收順利完成
    為了探索地磁場變化與地震的關係,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地震現場及其鄰近地區開始進行區域性的單分量的地磁測量和日變記錄,並進而建立了地磁臺,正式開始了中國震磁關係的研究和地震預報探索。2017年4月26日至5月1日,海南省地震局預報中心3名技術人員組成工作組,前往西沙永興島地磁臺,按步驟首先完成了臺站衛星基站墩體遷移、磁通門磁力儀探頭新墩體建設的驗收工作。其後,工作組先後完成了儀器探頭在新墩體和GPS信號接收機的安裝調試、儀器觀測系統線路的重新連接及觀測環境的的清理工作。
  • 中國發布兩監測站網十年規劃: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現代化水平
    記者當天從中國地震局獲悉,該局歷時近1年編制完成的《中國測震站網規劃(2020-2030年)》和《中國地球物理站網(地殼形變、重力、地磁)規劃(2020-2030年)》已於近日印發,這兩個監測站網規劃聚焦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現代化水平,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範能力,提升國際前沿地震科學研究服務能力。  為什麼要編制測震和地球物理站網規劃?這兩個十年規劃的目標任務有哪些?又如何推動目標實現?
  • 地磁房和地震室
        在上世紀初,青島觀象臺在觀象山進行地磁地震觀測。地磁觀測室遺址在青島六中教學樓後面的幾間舊平房內。1989年,青島市政府在房前立碑,將地磁房列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點。地震觀測室設在觀象大樓底層。為了保護觀測環境,早在 1925年,觀象臺即呈請市政當局,禁止在觀象山租地建築,並先後取消了地磁房附近宮、郭兩姓的租權。
  • 走進祖國最北端:中科院漠河臺站科研人員堅守觀測一線
    將近30年的時間,他見證了臺站從一棟簡易小平房變成功能完備的觀測臺站的全過程。如今,他的身份是漠河臺站負責人,也是臺站長期值守的3個工作人員之一。 記者來到漠河臺站時,李來順正在地磁觀測室工作。每周兩次,上午10點到11點是雷打不動的觀測時間。觀測儀器固定在高約1米、直徑約40釐米的矩形柱體上,記錄下地球磁場的長期變化。
  • 上海地震觀測有140多年歷史 清末開始記錄數據
    上海地震觀測有140多年歷史 清末開始記錄數據 2015年08月04日 09:46 來源:文匯報 作者:張懿 字號 內容摘要:上海遠離大的活動斷層、缺乏發生強震的條件,歷史上也從未有大地震記載
  • 南極也有地震臺——在最南端聆聽地球「心跳」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供圖)  南極作為地球上唯一沒有人員定居的大陸,多年來吸引了眾多科學家來此探尋未知世界的奧秘。  前不久,由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擔的南極長城站地震臺改建任務圓滿完成,新一代長城站地震臺正式運行,標誌著中國在南極進行地震觀測的基礎設施和數據質量得到顯著改善  您知道嗎——南極也有地震臺。
  • 論文專區▏不同方式地磁觀測數據對磁測精度的影響分析
    [4]卞光浪,翟國君,劉雁春等.海洋磁力測量中地磁日變站有效控制範圍確定[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25(3),817-822.[5]徐行,廖開訓,盛堰.海底地磁日變觀測站的設計與應用[J].海洋測繪,2005,25(1):67-69.
  • 我在祖國最北端:中科院漠河臺站科研人員零下40多度堅守觀測一線
    將近30年的時間,他見證了臺站從一棟簡易小平房變成功能完備的觀測臺站的全過程。如今,他的身份是漠河臺站負責人,也是臺站長期值守的3個工作人員之一。  記者來到漠河臺站時,李來順正在地磁觀測室工作。每周兩次,上午10點到11點是雷打不動的觀測時間。觀測儀器固定在高約1米、直徑約40釐米的矩形柱體上,記錄下地球磁場的長期變化。
  • ...中科院團隊研究揭秘「張衡一號」衛星如何觀測到地磁脈動...
    自1936年在地磁數據中發現Pc1脈動以來,科學家對Pc1脈動的起源和傳播途徑已進行大量觀測研究,但受限於空間觀測位置,以及EMIC(Pc1)波動傳播過程中在電離層波腔內的極化反轉、頻率反射以及迴旋吸收等作用,磁層中激發的EMIC(Pc1)波動是如何傳播到地面的這一疑問,目前尚無定論。
  • 西寧地震觀測居全省第一
    近日,省地震局公布了2019年度全省地震觀測資料質量評比結果,通過對全省各市(州)地震局及省屬各地震臺站6大學科(測震、形變、電磁、流體、信息網絡和GNSS觀測)的地震觀測資料質量進行評比,西寧市地震局在信息網絡學科評比中榮獲全省第一名。
  • 漢南區新建一個地震觀測臺項目
    從武漢開發區(漢南區)自然資源與規劃局了解到:武漢經開(漢南)應急管理局申報「漢南區地震觀測臺項目」。該項目位於漢南區東荊街烏金路以西,漢洪高速以南。項目規劃有1棟1層觀測房,1棟門衛。擬按該方案辦理新建建築物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現按相關規定將總平面設計圖予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