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政務產品部
執行: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 記者 侯夢菲
老話說:上天容易入地難。在「入地難」的情況下,地震臺通過哪些手段監測地震?其實,如果將地球比作人類,地震監測就像給地球做「體檢」,時刻通過各種手段監測地球的「生命體徵」。那麼,地震人都是通過哪些方法來監測地球的?近日,記者分別到安陽、濬縣等地進行了探訪。
【地下】
地下4000米深地震監測井,已經「服役」30年
在進入觀測站之前,首先我們要了解地震的監測手段有哪些?河南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宋桂林介紹,地震監測包括「測震、形變、地磁、重力、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等方法。
概況來講,可以分為測震觀測和前兆觀測,都服務於地震的預測預報、震災預防、地震科學研究等。其中,測震觀測還用於地震速報,提供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而、形變地磁、地電、地下流體等觀測屬於前兆學科,主要以觀測震前各類異常現象為目的。
4月底,記者來到安陽市地震水化觀測站,先帶你從一口服役30年的老井裡了解一下前兆觀測。
「1986年,中原油田進行石油勘探時,打下了這口井。沒有找到石油,湧上來的卻是40多度的溫泉水。1988年,這口石油井變為地震觀測井。」觀測站站長王學軍告訴記者,他們每天都要定點定時取水,對井水的水溫、水位以及氣氡、水氡等參數進行測量和記錄,這屬於前兆監測的一種。
這口觀測井相當於1300多層樓高,在河南已經屬於相對較深的觀測井。但卻遠遠達不到探測地震的深度。一般情況下,要探測到可能發生的地震的地方,要到地球十幾公裡甚至幾十公裡的深部。目前,人類對地下探測到達的最遠距離為蘇聯實施的科拉半島超深鑽探工程,最終深度為12261米。
王學軍說,前兆監測屬於資料積累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或許可以找到地震和這些數據之間的關係或規律。「比如說,地震前地球引力的變化,可能會引起水位、水溫等發生突變。」
【山上】
地磁觀測太「敏感」,觀測室不用一根「鐵釘」
知道了前兆觀測,我們再來看測震觀測。記者從安陽奔赴濬縣地震臺,看看測震的地震儀到底什麼模樣。
和安陽水化觀測站不同,濬縣地震臺位於浮丘山半腰。在濬縣地震臺臺長趙暉的帶領下,記者看到浮丘山的山腰上有三座淺灰色的房子,這裡面裝著的儀器包括地震計、地磁監測儀等。
趙暉介紹,經過兩道門進入到房子內部就能看到地震計了。地震計看起來像個禮貌,外面罩著一個玻璃罩,下面就是裸露的基巖。
「地震計主要檢測地震信號,當地震來臨時,地震計會將記錄到的信號傳到觀測室,計算機就可以分析出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
趙暉說,由於磁觀測儀器敏銳性非常高,對觀測環境的要求也就非常高。為了保溫,觀測室的牆有70公分厚。
相較於地震計,地磁監測儀器需要捕捉到地震前地球磁場變化的蛛絲馬跡,因而對環境要求更為苛刻。趙暉介紹,地磁觀測室所使用的建築材料和附近的土層都經過無磁處理。觀測室沒有一根鐵釘,就是為了最大限度保障監測數據的準確性。
【大腦】
24小時守著6塊大屏,一上午響起30次報警
宋桂林介紹,目前我省地震局直接管理的臺站有12個,其中3個為國家級地震臺、新建71個市縣級地震臺,另有2個水庫專用地震臺站。如此龐大的地震監測網絡,數據最後都傳到哪兒?
5月3日,記者來到了處理地震數據信心的「大腦」——河南省地震臺網中心,大屏幕上顯示著處於工作狀態的地震臺網的位置,一組組波形的地震監測數據實時傳回到中心。 「我們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要對全省的大地震動做監測,隨時對地震做出反應。」地震臺網中心測震學研究室主任賈漯昭告訴記者,各地的數據傳回地震臺網中心後,一旦遇到地震,中心就會響起警報聲。
根據遠震、近震、線路故障等問題,地震臺網中心一共設置了7種警報聲音。正跟記者聊著,突然電腦傳來警報聲,大家都緊張起來了。賈漯昭排查後發現,原來是駐馬店地震臺出現了線路故障,大家才鬆了一口氣。
賈漯昭說,有時候一晚上值班能遇到十幾次甚至幾十次警報,心一直懸著。記者看到,從5月3日凌晨到上午11時43分,地震臺網中心的警報就響了20次。
「一旦河南或者臨近省份發生地震,我們1分鐘左右就能發出自動速報信息,5分鐘內將完成人工覆核。」賈漯昭說,速報的信息包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同時,針對社會上的地震謠言,他也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輕信,「可以撥打12322熱線,我們會迅速核實,並進行反饋的。」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李韶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