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的2019與2020

2021-02-15 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

🛫🛫2019年,《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做了一些事兒。

   (1)期刊發文量144篇,計1056頁,圓滿完成全年出版計劃。

   (2)特約並發表幾篇學術論文,林榕光先生的《主動震源在中國區域尺度及水庫地震監測中的應用》、席繼樓先生的《地電場觀測方法與觀測技術研究》、劉瑞豐先生的《爆炸當量估算的初步研究》。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援建寮國國家地震臺網圓滿完成,特邀項目參與者李瑜等撰寫快訊,進一步彰顯中國「軟實力」,推進中國「走出去」戰略的發展。

   (3)2019年5月,依託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進行期刊編輯委員會換屆工作,增加協辦單位:中國地震學會地震流體專業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並圓滿召開編委會會議。

   (4)2019年7月,編輯部迎來吳瓊編審,期刊辦刊隊伍壯大。

   (5)2019年8月,參加中國地震學會成立40周年大連會議,2019年10月,參加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年會,2019年11月,參加中國地震學會地震觀測技術專業委員會會議,宣傳、推廣期刊。

   

🚀🚀2020年,《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想做一些事兒。

   (1)特約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李瑜撰寫援建寮國國家地震臺網相關論文,如臺陣勘址與設計。

   (2)特約發表劉文義先生的《地震4.0——新一代智能地震技術體系SCPS》、蘇愷之先生的《中國四分量鑽孔應變儀風雨歷程四十年》(新闢欄目——回顧與展望)、劉瑞豐先生的《如何正確使用地震震級》(新的震級國家標準GB17740—2017《地震震級的規定》推廣應用系列論文)。

   (3)新設欄目——地震監測預報信息化(科學編輯、欄目負責人陳石研究員),逐期推出系列論文。

   (4)為促進中國地震臺陣技術規範化發展,滿足中國地震監測需求,計劃組織中國地震臺陣勘址觀測等相關論文專輯,特邀劉瑞豐、郝春月為科學主編,旦增、蔣長勝、沈旭章、 鄭重、朱元清為科學編輯。

   (5)繼續參加學術會議,宣傳、推廣期刊。

   (6)繼續召開期刊專家審讀會或編委會會議。

.

再見2019,你好2020!

相關焦點

  • 汶川十年丨大河探秘地震觀測臺站:沒有一顆「鐵釘」的地磁觀測室
    河南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宋桂林介紹,地震監測包括「測震、形變、地磁、重力、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等方法。 概況來講,可以分為測震觀測和前兆觀測,都服務於地震的預測預報、震災預防、地震科學研究等。其中,測震觀測還用於地震速報,提供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而、形變地磁、地電、地下流體等觀測屬於前兆學科,主要以觀測震前各類異常現象為目的。
  • 地震科學研究的重要支柱之電磁觀測儀器
    電磁觀測技術的運用,在我國地震預測的研究和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為我國地震電磁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電磁觀測儀器主要包括地磁儀器、地電儀器、電磁波儀器、大地電磁測深儀器等,這些儀器涵蓋了地震電磁學中地電場、地磁場、地電阻率和地震電磁擾動等所有測項。
  •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異常預測地震
    他們的論點和論據,本報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只求形成百家爭鳴的學術環境,普及防震抗震的科學知識,為進一步研討地震的形成及其危害,為更有效抗災減災提供可鑑思路。   核心提示:   利用變化磁場在地球內部的電磁感應現象,是研究地球內部電性結構及其變化的一種方法。地震磁現象的觀測研究,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 「井下地磁觀測技術研究」項目光泵磁力儀現場測試會在蒙城臺召開
    根據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基本項目測試驗收要求,12月11日至13日,井下地磁觀測技術研究項目組邀請安徽局、江蘇局及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相關專家來臺召開光泵磁力儀現場測試會。蒙城臺於2020年4月份安裝架設光泵磁力儀進行實驗觀測,臺站負責儀器的日常運行維護及數據監控。
  • 地震觀測:一群與時間賽跑的人
    此後,他又參與籌建了烏魯木齊臺並指導建設了天津靜海等多個地球物理觀象臺,為國家地震觀測事業的發展寫下生動註腳。  「每當地震發生後,團隊會迅速整裝出發,越早趕到現場布設流動地震臺,越能獲取一手觀測資料。地震救援隊往往朝著人多的地方去,而我們是哪裡安靜就去哪裡,人員嘈雜會干擾地震觀測效果。」
  • ...中科院團隊研究揭秘「張衡一號」衛星如何觀測到地磁脈動...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團隊研究揭秘「張衡一號」衛星如何觀測到地磁脈動 2020-07-02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字體:大 中 小】
  • 四川實施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規定
    省長:張中偉二○○三年一月三十日  第一條 為了保護地震監測設施及其觀測環境,保障地震監測預報工作的順利進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和國務院《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結合四川實際,制定本規定。
  • 中科院團隊研究揭秘「張衡一號」衛星如何觀測到地磁脈動
    中新社北京7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月1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該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歷經1年多研究,初步揭曉中國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018年8月如何首次在電離層對Pc1地磁脈動進行南北共軛觀測。
  • 西沙永興島地磁臺儀器遷移建設驗收順利完成
    為了探索地磁場變化與地震的關係,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地震現場及其鄰近地區開始進行區域性的單分量的地磁測量和日變記錄,並進而建立了地磁臺,正式開始了中國震磁關係的研究和地震預報探索。其後,工作組先後完成了儀器探頭在新墩體和GPS信號接收機的安裝調試、儀器觀測系統線路的重新連接及觀測環境的的清理工作。至此,西沙永興島地磁臺地磁儀器探頭和衛星基站的遷移工作完成,儀器恢復運行,產出觀測數據。西沙永興島地磁臺是我國最南端的地磁臺站,2012年開始建設,2014年臺站3套地磁觀測儀器正式運行。
  • 湖北省地震局舉辦2020年地震綜合業務培訓班
    為進一步提升湖北省監測一線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打造專業過硬、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型地震人才隊伍,湖北地震局於11月19日舉辦2020年全省地震綜合業務培訓班。此次培訓覆蓋全省各中心臺站青年技術骨幹和部分市州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參訓學員共計20餘人。
  • 上海地震觀測有140多年歷史 清末開始記錄數據
    實際上,在這片平靜的土地上搞地震研究,更多的價值是依託科技人才優勢,為全國的防震減災工作提供研究示範和借鑑。 關鍵詞:上海;地震觀測;地震;地震研究;地震局 作者簡介:文匯報首席記者     上海地震觀測有140多年歷史
  • 地震科學數據資源概況是什麼?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建成了多學科、多門類的地球學科的基礎數據觀測網,包括 415個地震觀測和強震動觀測臺站、130多個重力和地殼形變觀測臺站、330多個地下流體觀測臺站和140個地磁、地電觀測臺站,並在首都圈等重點地震監視區建設了較密集的流動水準、GPS、重力、地磁等觀測網。「九五」期間中國地震局對觀測網的部分測項和臺站進行了數位化改造,「十五」期間將繼續投入20多億元進行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建設。
  • 新研究否定地震與太陽活動關係:無法提前預測
    一項最新研究否定了太陽活動與地球地震現象之間的關聯性,並且重申一項科學界的共識,那就是在目前或者可預見的將來,地震都是無法進行預測的北京時間4月23日消息,據美國聯邦地質調查局(USGS)官方網站報導,不出所料的,此次四川雅安發生大地震之後網絡上便開始瘋狂流傳各種荒誕不經的謠言,毫不意外的有人宣稱自己能夠預測地震
  • 帶你了解——南極長城站地震臺
    南極大陸地震活動性較低,地震強度較小,僅在部分地區有較明顯的地震活動。但南極人為幹擾少,且是地磁極所在地,是觀測全球地震和地磁場變化的關鍵地點。為揭開南極洲的神秘面紗,數以千計的科學家前赴後繼,直至上世紀50年代,才開啟了南極考察的新紀元。
  • 論文專區▏不同方式地磁觀測數據對磁測精度的影響分析
    [4]卞光浪,翟國君,劉雁春等.海洋磁力測量中地磁日變站有效控制範圍確定[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25(3),817-822.[5]徐行,廖開訓,盛堰.海底地磁日變觀測站的設計與應用[J].海洋測繪,2005,25(1):67-69.
  • 地震臺如何監測地震呢?從一口服役30年的老井裡了解前兆
    地下4000米深地震監測井,已經「服役」30年  在進入觀測站之前,首先我們要了解地震的監測手段有哪些,河南地震局監測預報處處長宋桂林介紹,地震監測包括「測震、形變、地磁、重力、地電、地下流體、強震動」等方法。  概括來講,可以分為測震觀測和前兆觀測,都服務於地震的預測預報、震災預防、地震科學研究等。
  • 江蘇省地震局研發出地震事件類型自動識別軟體系統
    江蘇省地震局研發出地震事件類型自動識別軟體系統 2019-08-04 11:34: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職責在心,共克時艱—2020年度河北省流動地磁監測抗疫復工記事
    2020年新春伊始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華夏大地上空籠罩了厚重的陰霾,各行各業深受影響,流動地磁野外監測工作同樣被嚴重幹擾。該測項立足於服務各級震情會商工作,有明確的數據產出時間要求,時效性極強。河北省地震局是流動地磁學科的骨幹團隊,在2020年度除常規監測任務外,還承擔著2項強化監測任務。
  • 地震前兆?廣州一地震觀測點報告異常,驚現大量蚯蚓聚集
    9月21日,有記者從廣州市應急管理部門獲悉,廣州市地震局處置一起動物宏觀觀測異常報告。21日8時許,廣州市地震局位於廣州大學礦泉水廠(廣州市天河區龍洞漁沙坦漁東路150號)的地震宏觀觀測群測群防點報告出現異常,監測人員稱水廠區域內部分地區的水泥地面出現大量蚯蚓(部分已死亡)和百足蟲。接報後,地震局會同市地震監測中心立即開展事件調查。結果顯示,在調查水廠周邊環境情況時,未發現同類事件;測量附近土壤酸鹼度和溫度後,未發現明顯異常。
  • 地磁房和地震室
        在上世紀初,青島觀象臺在觀象山進行地磁地震觀測。地磁觀測室遺址在青島六中教學樓後面的幾間舊平房內。1989年,青島市政府在房前立碑,將地磁房列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點。地震觀測室設在觀象大樓底層。為了保護觀測環境,早在 1925年,觀象臺即呈請市政當局,禁止在觀象山租地建築,並先後取消了地磁房附近宮、郭兩姓的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