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震觀測有140多年歷史 清末開始記錄數據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上海地震觀測有140多年歷史 清末開始記錄數據

2015年08月04日 09:46 來源:文匯報 作者:張懿

字號

內容摘要:上海遠離大的活動斷層、缺乏發生強震的條件,歷史上也從未有大地震記載。實際上,在這片平靜的土地上搞地震研究,更多的價值是依託科技人才優勢,為全國的防震減災工作提供研究示範和借鑑。

關鍵詞:上海;地震觀測;地震;地震研究;地震局

作者簡介:文匯報首席記者

    上海地震觀測有140多年歷史

 

地震局監測中心工作人員正在分析數據。 傅國林 攝

  上海遠離大的活動斷層、缺乏發生強震的條件,歷史上也從未有大地震記載。在這樣一座城市做地震研究,面臨什麼困境與動力,又有什麼進展與發現?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9周年紀念日,當天,上海市地震局舉行了首次媒體開放日活動,記者有機會探訪這個有些神秘的部門及其下屬機構。

  在佘山南麓,一棟隱藏在山林中的小樓,保存著中國地震研究的「文脈」。面對記者,這裡的負責人——佘山地震基準臺臺長壽海濤有些自豪:從1874年起,中國第一個地球物理觀測臺站就發源於上海,最初選址徐家匯,後輾轉搬遷至此。

  上海之所以成為國內地震研究的發源地,是因為開埠早——清末,在中國開啟地球物理觀測的是法國人。140多年來,除了抗戰年月,上海的地球物理觀測數據都被完整記錄,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相關科研的基礎。迄今,佘山臺的觀測人員仍會風雨無阻地定期上山,採集地磁數據。特別是軌交9號線通車以來,為規避它對儀器造成的幹擾,每周觀測的那兩天,觀測人員必須等到子夜零點,幾公裡外的列車完全停駛後才能出發。

  有著這樣一份傳承與責任,決定了上海的地震研究即使面臨不利條件,也必須努力工作。市地震預測分析中心研究員尹京苑告訴記者,上海擁有國內最平靜的地下——歷史記載裡,本地只在1624年出現過唯一一次破壞性地震,震級為4.8級;最近40多年,3級以上地震都似乎有意繞開。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凡 實習)

相關焦點

  • 中國地震觀測技術居世界前列 有世界最早記錄
    圖片說明:《竹書記年》華夏經緯網2月25日訊:據中新網報導,據中國地震局消息,目前,中國地震觀測技術已處於世界前列。消息說,1930年由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在北京鷲峰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地震觀測臺以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中國地震臺由一個發展到幾百個,目前已擁有全國基本臺網,大地震速報臺網,數據都可以及時由地震儀記錄下來,並報送到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使中國地震觀測技術處於世界前列。同時,中國還擁有世界上最早關於地震的文字記錄,以及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
  • 地震科學研究的重要支柱之電磁觀測儀器
    地磁儀器地磁儀器是傳統地磁學觀測與研究的重要工具,其開始投入使用的時間,覆蓋了我國開展現代地磁觀測以來至今的各個時期,長達140餘年。地磁學觀測被引入地震預測的研究和實踐之中,成為傳統地球科學和新興地震科學一部分的雙重屬性的反映。
  • 海洋牧場海底有纜在線觀測系統成功記錄煙臺地震過程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月6日16時46分在山東煙臺市蓬萊區海域(北緯37.99度,東經120.41度)發生3.8級地震。設立在浙江大學舟山校區的山東省海洋牧場觀測網成功記錄了此次地震全過程,並及時獲得了地震期間震源附近海域海洋要素數據變化的一手資料。
  • 快訊:廣德發生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大的地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自動測定,1月4日21時49分在安徽宣城市廣德市附近發生3.4級左右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1.06度,東經119.50度,最終結果以正式速報為準。
  • 我國古代歷史科學儀,最完備的古天象記錄,最古老的天文觀測
    大家好,我是黃玉龍,今天給大家說說我國古代古老的天文觀測!最完備的古天象記錄我國有大量古代天象記錄資料,它們不但在時間上比世界各國早,而且也最完備,詳細可靠。它們是我國古代豐富的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 地震科學數據資源概況是什麼?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建成了多學科、多門類的地球學科的基礎數據觀測網,包括 415個地震觀測和強震動觀測臺站、130多個重力和地殼形變觀測臺站、330多個地下流體觀測臺站和140個地磁、地電觀測臺站,並在首都圈等重點地震監視區建設了較密集的流動水準、GPS、重力、地磁等觀測網。「九五」期間中國地震局對觀測網的部分測項和臺站進行了數位化改造,「十五」期間將繼續投入20多億元進行數字地震觀測網絡建設。
  • 百餘年前,上海人已賣力地學起了幾何、美術和植物大百科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閱覽部副主任徐錦華在講座上分享說,徐家匯藏書樓的館藏精品中,1910年上海土山灣印書館版的一本名為《中式小樓的說明》的圖冊尤為珍貴,該圖冊記錄了1903年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訂購、由上海土山灣建造的中式小樓的圖樣和文字說明。
  • 中國歷史地震分布圖:這5個省份地震發生得最少,有你家鄉嗎?
    近些年來,我國曾發生了許多大型地震,比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每一次,都造對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令人痛心疾首。在所有的自然災難中,地震由於其不可預測,以及不定地點的性質,讓其一度被列入對人類威脅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在歷史上,我國地關於地震最早的記載,是在舜帝時期,距今已經有四千多年歷史。
  • 大理州連續地震 歷史上有5級以上地震記錄15次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3月27日07時40分,雲南大理州漾濞縣(北緯25.87度、東經99.83度),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15分鐘之後,07時55分在雲南大理州漾濞縣(北緯25.89度、東經99.80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 上海建「城市森林觀測站」,用數據揭示城市「綠肺」價值幾何
    這個由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和上海市林業總站共同建設的項目,將長期定位觀測上海典型城市森林,為市民提供遊憩參考數據,並為政府決策、科學經營森林提供參考。中山公園內的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站,市民可以通過生態站上方電子屏的滾動信息了解生態數據。
  •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底地震儀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
    ,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成功獲取萬米級海洋人工地震剖面數據的國家,我國海底地震觀測技術正式走向「萬米時代」。  海底地震儀是地球科學探測的重要設備,它通過記錄海底地震波動信號,對海底深部地層結構進行地震波成像,為認識地球內部結構提供依據。
  • 日本東北地震災區出現有觀測史以來最大地殼變動(圖)
    這張圖像顯示日本仙臺附近地區,但拍攝時間是在地震之前的2月26日。可以和地震之後的圖像進行對比,了解災害發生的程度。這張圖像是由美國宇航局「海洋」衛星拍攝的。圖像中可見3月11日日本強震之後仙臺附近地區冒出的滾滾濃煙。圖像拍攝於3月12日,使用MODIS設備獲取。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2018年2月2日,我國第一顆觀測地震電磁信息的衛星「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地動儀,開創世界地震勘測研究的先河。1800多年過去了,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衛星飛上了天,研究的還是同樣的問題:地震預測。不過「張衡一號」並不能直接預測預警地震。它的主要功能在於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並為未來建立地震監測體系進行前期技術儲備。
  • ...國家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結合地面地震觀測數據的...
    近日,國家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結合地面地震觀測數據的多源時空遙感地震監測及災害評估應用研究」課題在北京通過驗收。    該課題圍繞突發災害中的形變監測這一研究熱點,利用綜合地面監測數據的多源時空遙感技術進行地震監測與災害評估,實現了基於地面GPS控制點進行InSAR幹涉像對的基線參數精估計,開發了地震災害監測評估遙感影像處理系統,有效解決了現有監測技術中無法獲得連續區域場(面)信息的問題,為建設天地一體化地質災害監測與評估體系奠定了基礎。
  • 專家:上海幾乎不可能發生城市直下型地震
    海嘯形成需有著特定條件,如震級在6至7級以上,地震斷層錯動方式垂直錯動,震源深度通常為40公裡至50公裡等。即便中國有海嘯,也可能是發生在海南和廣東以南,因為該地帶海域深。而上海附近的東海大陸架比較淺,能起到一個屏障作用,海嘯波傳來後震級會自動減弱,「歷史上上海沒有發生過海嘯,不必過於緊張。」
  • 汶川十年丨大河探秘地震觀測臺站:沒有一顆「鐵釘」的地磁觀測室
    這口觀測井相當於1300多層樓高,在河南已經屬於相對較深的觀測井。但卻遠遠達不到探測地震的深度。一般情況下,要探測到可能發生的地震的地方,要到地球十幾公裡甚至幾十公裡的深部。目前,人類對地下探測到達的最遠距離為蘇聯實施的科拉半島超深鑽探工程,最終深度為12261米。 王學軍說,前兆監測屬於資料積累的過程,積累到一定程度或許可以找到地震和這些數據之間的關係或規律。
  • Science:「排序」地震記錄揭示核幔邊界的散射全景圖
    現代地震臺網每年可以記錄到數百萬條地震波形序列,如何有效利用這些海量數據,充分分析和評估每條波形記錄,自動提取研究者感興趣的信息,進而高效準確約束地球深部物性參數成為現代地震學研究的新的挑戰。原始觀測數據中的連續性趨勢往往可以為研究者提供一些深刻、直覺性的理解;而一些有重要意義的趨勢在常規默認的排序(例如震中距或方位角排序)中可能不易觀測到。
  • 梧州地震盤點:歷史上曾記錄到27次2.0級以上地震
    廣西蒼梧5.4級地震最新消息匯總: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7月31日17時18分在廣西梧州市蒼梧縣(北緯24.08度,東經111.56度)發生5.4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相關新聞:廣西梧州地震現場圖片 現場視頻 天氣預報  記者從梧州市委宣傳部官方微博「梧州發布」公布的信息了解到,梧州位於華南地震區內,華南地震區可劃分為華南沿海地震帶和長江中遊地震帶,梧州市主要在華南沿海地震帶內。梧州區域內的主要斷裂有北東向的防城—靈山斷裂帶、合浦—北流斷裂帶、賀街—夏郢斷裂和近南北向的慄木— 馬江斷裂。
  • 科學網—來之不易的海洋觀測數據
    據劉長華介紹,中國近海觀測網絡黃海站、東海站依託於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建成,為我國海洋科學基礎研究、區域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產業健康發展、防災減災、國防安全等提供數據支撐,為應急處理突發事件提供調查手段和科學依據。 布放浮標和潛標 20世紀60年代,浮標、潛標技術開始在一些海洋技術發達國家投入使用。
  • 地震速報讓你第一時間獲悉地震信息|地震科技「震」樣看
    而地震觀測技術的進步背後,是地震儀器發展和地震臺網建設的強大支撐。新中國成立之前,全國只有寥寥幾個地震臺,從事地震工作的科技人員也只有寥寥數個,可以說,舊中國留下的幾乎是零基礎的地震觀測工作。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開始了全國測震觀測臺網的建設。我國現代地震觀測經歷了人工觀測、模擬觀測、數位化觀測及網絡化觀測等四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