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歷史科學儀,最完備的古天象記錄,最古老的天文觀測

2020-12-05 百家號

大家好,我是黃玉龍,今天給大家說說我國古代古老的天文觀測!

最完備的古天象記錄

我國有大量古代天象記錄資料,它們不但在時間上比世界各國早,而且也最完備,詳細可靠。它們是我國古代豐富的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系統地整理、發掘這份珍貴遺產,做到古為今用,不但對現代天文學的研究有幫助,而且對其他學科也有現實意義。

比如,有名的哈雷彗星繞太陽運行的平均周期是76年,它出現的時候氣勢壯觀,明亮易見。我國的《春秋》一書記載: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李人於北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記錄。從春秋戰國到清末的2000多年間,哈雷彗星出現了31次,我國都有詳細記載。

本世紀初,有兩個英國人曾經把我國古代哈雷彗星的記錄跟他們的計算相對照,結果都比較符合。近年來,有一個美國學者研究從1682年到20世紀的哈雷彗星運動,曾經引用我國有關的佔代記錄,來探索19腸年哈雷彗星重新出現,並且研究太陽系中是否還有第十孩大行星在對哈雷彗星的運動施加影響。

又如,從殷代到公元1700年為止,我國共記錄了大約90穎新星和超新星。18世紀末,有人通過望遠鏡觀測,在天關星附近發現一塊外形像螃蟹的星雲,取名叫蟹狀星雲。1921年發現它在不斷向外膨脹,根據膨脹速度可以返回推算出,這星雲學物質大約是在90()年前形成的,是超新星爆發的產物。

這星雲既有光學脈衝、射電脈衝,也發射愛克斯射線和伽馬射線。這些輻射都有一個周期大約是千分之三十三秒的穩定脈衝。現代由於射電天文學的飛躍發展,為了尋找銀河系裡射電源和超新星的對應關係,外國學者都用極大興趣研究我國古代的新星和超新星記錄。在50年代以後,我國天文工作者先後整理發表了古代的新星記錄,其中分析我國古代12個超新星記錄中,有八九個對應於射電源。這是我國古代在恆星觀測上的一項重大成就,也是對現代天文學的一項貢獻。

再如,世界天文學家一般都認為,由於太陽黑子數所決定的太陽活動性,它的周期規律至少已持續了幾百年,但是在17世紀到18世紀初期的70年間,因為沒有找到太陽黑子活動的記載,就以為太陽的黑子活動中斷了,這段時間定為「太陽活動的衰落期」。

我國保存有長達2000多年的天象資料,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兩位天文學家從我國地方志上查到了太陽黑子活動的大量記載,在19種地方志上有2323條關於17世紀的黑子記錄.其中有6條就在「太陽活動的衰落期」。這兩位天文學家在對這些資料進行研究以後,寫了一篇論文,認為17世紀太陽活動一直是正常的,它的變化周期和目前一樣,近於11年。所謂「太陽活動的衰落期」的說法,是由於資料不足造成的假象。這項科研成果引起了國際天文學家的重視。

我們祖先孜孜不倦地觀測所留下的佔天象記錄,在今後更深刻地認識宇宙、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必將起到它應有的作用。

最古老的天文觀測

早在4000多年前,中國就開始了天象記載。數千年來,連續不斷,而且豐富準確,為人類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星和超新星的發現,是中國古代天文觀測的巨大成就。有些星原來很暗,肉眼很難看到,但在某個時候它的亮度突然增強了幾千到幾百萬倍(新星),有的增強上億倍(超新星),以後慢慢減弱,新星幾年十幾後又恢復原來的亮度,好像在天空作客一樣,所以古人稱為「客星」。

我國古代甲骨文中,就有新星的記載。《漢書》中記載的公元前134年新星爆發,被國際上公推為人類發現的第一順新星。自商代到1700年,我國共記錄了90顆新星和超新星。現代射電天文學興起後,很多外國學者對我國古代的超新星記錄進行研究,發現12個超新星記錄中有八九個對應著射電源,這是中國古人的又一貢獻。

我國古代在行星、恆星觀測方面也有獨到之處。戰國時的天文學家甘德用肉眼觀察,發現了木星的衛星—「木衛三」,並記錄了它的位置、早晚出沒的形象、顏色和亮度。這比國際上公認的伽利略等人用望遠鏡觀察發現的「木衛三」要早2000年。東漢時的天文學家張衡,在公元139年以前就觀察、記錄了2500多順恆星,和近代天文學家觀察到的2500-3000順的星數基本相同。唐代天文學家一行,對恆星觀察後,認為恆星並非靜止,並且把恆星不斷移動的現象記錄了下來,這比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提出這一觀點要早1000年。

中國古代學者對太陽運動,尤其是黑子現象,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和記載。公元前2世紀的《淮南子》中已提到黑子。《漢書》中記載的公元前28年3月發生的「有黑氣大加錢,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認最早的有關黑子的記載。西方的同類記錄遲至8世紀才出現。尤其可貴的是,從我國史料中的106條關於黑子的記錄中,可以發現黑子出現的幾個周期—11年、62年、250年,與現代天文學的計算結果基本符合。

中國古代之所以能取得這麼輝煌成就,與古代天文學家注重大規模地進行觀測是分不開的。唐朝,全國各地就設立了13個觀測地點。觀測範圍北到內蒙以北,南到現在越南境內的順化附近。到了元朝,全國設立了22個觀測站,在橫跨50個緯度的廣大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觀測,這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相關焦點

  • 天文學是觀測的科學,我國古代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儀器是這個!
    天文觀測與宇宙學說五帝時代,中國社會從部落聯盟向國家演進。當此之時,天文觀測就由部落聯盟或國家掌控。《世本》說黃帝命羲和佔日,常儀佔月。《史記·曆書》記載顓頊任命重為「南正」以司天。考古發現證明這些傳說不虛。
  • 中國現存唯一最古老的天文臺,我國古代天文技術超西方300年
    我國最古老的天文臺——登封古觀星臺觀星臺建於元朝初年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己有700年的歷史, 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上現存較早天文科學建築物,它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築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觀星臺不僅保存了我國古代圭表測影的實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測影以來測影技術發展的高峰,它反映了我國天文科學發展的卓越成就,對於研究我國天文史和建築史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各種天文儀器:沈括浮漏,正方案,仰儀,景符,日晷。
  • 秦漢史:經過張衡的改進,渾儀成為古代一種重要的天文觀測手段
    百家原創作者:王大爺觀歷史中國具有悠久的天象觀測和記錄的優良傳統。在甲骨卜辭裡就有了天象記錄,春秋戰國時期的天象記錄則更多。到秦漢時期,天象觀測和記錄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記錄趨於齊備;二是記錄更加詳盡精細;三是觀測手段更加先進、完備。
  • 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為後世留下了悠久豐富的光輝記錄
    我國對天文學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漫長的科學歷程上,古人不斷觀測並記錄下眾多的天象信息資料,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觀測打下了現代天文學雄厚的基礎,開創了認識星空的歷史起點。數千年來,中華大地的主人們在那被大氣層緊密包裹著的被動的天文實驗室裡,做出了無愧於一個古老文明古國的貢獻,留下了悠久豐富的光輝記錄。天象記載在陶尊刻畫、甲骨金文中就已出現。
  •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從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天文觀察,甚至是在文字出現之前,就特別注意天文觀測,為世界留下了豐富的天文學觀測記錄。由於漢字的高度穩定性,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在古代文獻中找到遠古時代的天文學記錄資料。
  • 400年以上的天像記錄,我們說了算
    我們對於天文的追尋,從未停止過。大概從四五千年以前,中國的祖先們就每天觀測日月星辰。四百年以上的古天象記錄,中國文獻最靠譜「國際上有一個共識,如果要查找四百年以上的古代天象記錄,只有中國的文獻是最靠譜的。」
  • 中國最好看的天文主題景點,都在這裡了!
    紫金山天文臺舊址已經改造為科普園區,可以看到渾儀、簡儀、圭表、天球儀等古代天文觀測儀器。很多天文愛好者和中小學的天文興趣小組經常來這裡進行觀測活動,農莊裝備了各種高級天文望遠鏡十餘臺,可以讓參觀者用自己的相機,記錄下美麗的天體。
  • 中國最好看的天文主題景點,都在這裡了
    1900年傳教士從法國購置的40釐米雙筒折射望遠鏡 | sham.ac.cn06南京天文歷史博物館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人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紫金山天文臺舊址已經改造為科普園區,可以看到渾儀、簡儀、圭表、天球儀等古代天文觀測儀器。
  • 中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居然比國外領先這麼多
    我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你知道當時古代的天文成就有多厲害嗎?一、天象記錄公元前28年在西漢時期,是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記錄在《漢書·五行志》中。我們國家黑子的記錄十分豐富,許多國外科學家根據我國黑子的記錄,做出了十分重大的科學研究。我國對於彗星的最早記錄在公元前1034年,並且世界公認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記錄是公元前613年。而歐洲最早記錄慧星和哈雷彗星分別比中國晚了1000多年和670多年。並且中國學者李淳風總結彗星尾巴總是背向太陽,這一規律比歐洲人早發現900多年。
  • 最古老和最遙遠的星系的距離被算出,它處於可觀測宇宙的邊緣
    一組天文學家使用望遠鏡觀測古代星系。通過分析數據,他們發現,目標星系GN-z11不僅是最古老的星系,同時也是最遙遠的星系。它是如此遙遠,以至於它定義了可觀測宇宙的邊界。光年是一個天文上常用的距離單位,它表示的是光一年走過的距離。由於光速在真空中是恆定的,當我們觀察宇宙時就是在回顧過去,這意味著當我們觀察距離我們100光年的天體時,我們看到的是它100年前的樣子。
  • 我國古代天文曆法――星象
    古代埃及人重視觀測天狼星,因為每年天狼星與太陽一起升起的時候,就預示著尼羅河要泛濫,而尼羅河泛濫帶來的肥沃土壤,正是埃及人播種的需要。我國上古的夏朝,宿三星的觀察,每年三星昏見西方,就意味著春耕季節的開始,參宿就成了夏族主祭祀的星了。晚起的商族,著重觀察黃昏現於東方地平線上的亮星,看中了心宿三星,最亮的心宿二就是「大火」。
  • 山海經中發現了有關天文觀測站的離奇記載
    在上古神秘古籍《山海經》中,也發現了多處有關天文觀測站的離奇記載,其中《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記載到:「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為什麼《山海經》中要記載這些山,還把這些山和太陽聯繫到了一起,我想《山海經》中這樣記載是有原因的,書中其實是在標註當時天文觀測站的位置。那麼這些天文觀測站是怎樣觀測和記錄太陽和月亮的呢?那裡又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 世界上最古老的書籍,距今有幾千年的歷史,記載著人類的歷史故事
    隨著考古學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一些世界上古老的文獻呈現在世人眼前,而世界上的首批文獻著作通常來源於埃及人,蘇美爾人,阿卡德人,著作中幾乎完整的記錄了古老時期的歷史故事,宗教信仰,以及當時的民族生活,這些古老的文獻,成為研究古代文明的突破口,那麼,世界上最古老的書籍你又聽說過哪幾本呢?
  • 山海經中發現了有關天文觀測站的離奇記載,那裡到底隱藏什麼秘密
    天文臺設在山上的真正原因是因為越高的地方,空氣越稀薄,煙霧、塵埃和水蒸氣越少,影響就越少,所以天文臺大多設在山上。我國也設立了很多的天文臺,它們也大多設在山上。在我國古代也是如此,人們也非常的重視天文天象,認為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在上古神秘古籍《山海經》中,也發現了多處有關天文觀測站的離奇記載,其中《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記載到:「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虛,日月所出。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
  • 復原古代儀象,汲取智慧源泉
    可以說,歷史上的水運渾象儀並未留下實物,今人對它的了解,完全來自古書記載。   史學家對它的定位不僅僅是一架天文觀測儀器,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臺組合式的天文臺。肖軍介紹說,水運渾象儀由樞輪報時裝置、渾象和渾儀三部分組成。在渾象表面刻有中國古代二十八星宿、星官以及赤道、黃道、南北極、恆顯圈、恆隱圈等。
  • 觀星臺: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
    觀星臺位於登封市東南15公裡告成鎮,坐北朝南,背依告成山,面對箕山,西倚王嶺尖,東傍雙廟嶺,南臨潁水,又有石淙河、五渡河環繞,是一座具有測影觀星和計時等多種功能的天文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築史上都有很高價值。
  • 無論進行何種天文觀測,一定要記錄觀測的時間
    今天,筆者想和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更好地觀測哈雷彗星。哈雷彗星需要觀測的項目很多,但從天文愛好者的兼料和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有許多項目,如光譜、偏振、虹外、射地、軌道測定等項,天文愛好者是難以進行的。下面舉出的是天文愛好者有條件進行觀測並可望獲得有科學價值的觀測項目。
  • 為什麼天文學被認為是最古老的科學
    02 來源: 暱稱KP 舉報   最初,夜空是一種宇宙奇觀,後來被古人破譯,使得天文學成為最古老的科學之一
  • 今晚迎最古老流星雨,或現罕見火流星
    據國際流星組織(IMO)預測,今年的天琴座流星雨將發生在北京時間23日凌晨3時-4時,因此22日晚是觀測該流星雨的最佳時段。23日月相為朔,天空黑暗,沒有月光的幹擾,為今年的4月天琴座流星雨提供了有利觀測條件。
  •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上的傑出成就, 我列了幾個, 你知道多少來留言
    相傳他測定恆星118座,計500多顆星,著有《天文星佔》八卷,今佚。石申,魏人。相傳他測定恆星138座,計810顆星,著有《天文》八卷,今佚。但在唐《開元佔經》中有大量節錄。二人精密記錄黃道附近120顆恆星位置及其與北極距離,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恆星表,它比歐洲第一個恆星表—希臘伊巴谷的星表早約200年。甘德發現的木星三號衛星,比義大利伽利略和德國表依耳的同一發現早近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