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

2020-12-03 三叉貓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

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從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天文觀察,甚至是在文字出現之前,就特別注意天文觀測,為世界留下了豐富的天文學觀測記錄。由於漢字的高度穩定性,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在古代文獻中找到遠古時代的天文學記錄資料。對於採用黃道坐標系的西方天文學記錄而言,採用赤道坐標系的中國古代天文學記錄資料,也許是人類探索宇宙和地球奧秘的寶貴財富。為了能夠綜合東西方天文學成就,科學地說明歲差與北極星變遷之間的聯繫,作者將從古代中國天文學和現代天文學觀測成果的角度去重新考察歲差現象。中國古代天文學一直沿用赤道坐標系,因此對北天區的觀測記錄應該可靠的。比較而言,中國古代天文學對北極星的變遷情況的觀測記錄,遠比西方使用黃道坐標系更準確和完整。所以科學的態度應該是用中國古代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作為檢驗牛頓假說的依據,而不是相反。天文學常識告訴我們,地球自轉軸垂直於地球的赤道平面,因此地球自轉軸在空間中的任何方向移動必然會引起地球赤道平面的空間變化。反之亦然,地球赤道平面的空間位置變化也必然引起地球自轉軸空間指向變化,即赤北極空間指向變化。而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則是赤北極空間指向變化的確鑿,可靠的依據。從這些依據出發,我們就能夠確認對應的地球赤道平面變化趨勢,從而找到引起歲差現象的真實原因。按照這樣的思路,作者下面將著重研究分析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資料,並結合相關的地理學,氣象學和物候學等記錄,全面考察由於地球自轉軸運動引起的歲差現象,以及相應的地球黃赤交角變化情況。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曾經討論過中國古代天文學資料中關於北極星變遷的問題。並作出了下面的赤北極變化軌跡星圖(圖5.1.7)

這個星圖中除現代北極星(勾陳一)和古代北極星(右樞)兩顆公認的北極星外,沒有其他可以確認的星的名稱。因此表示的赤北極變遷軌跡顯然是不準確的。為了使得這個星圖符合牛頓假說,李約瑟先生有意無意地對中國古代文獻記錄做了武斷含糊地敘述:「天極在在中國天文學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前面已經搞清楚了。但是,歲差對天極位置起著重要的作用,使它以黃極為中心作大的圓周運動。現在的天極自然是和現代天文學的極星—小熊座α(即勾陳一,亦稱天皇大帝)極其接近,但大約在11000年之後,它將移到「軌道」的另一端,即北赤緯45度左右—天琴座織女一附近。因此,可以說,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它應該是處在北赤緯64度和赤經14時的位置。這裡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即沿著天極自那時經過的路線,所有帶著中國名稱的星都在不同的時期充當過極星,只是後來不再是極星了。德莎素。馬伯樂和蘭可楨曾特別注意這個問題。看來這些事實和馬伯樂最後低估中國天文學古老程度是無法調和的。因為在中國的天空中,假如沒有極星先後相承的事實,我們便很難指望沿天極的軌道能找到一串被放棄的極星,而且在拱極區的任何地方也找不到。③

從上面的論述中可以發現,李約瑟先生僅僅是複述了牛頓的假說,並沒有對中國古代天文學文獻做認真的研究。李約瑟先生曲解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記錄,來為牛頓的北極星變化軌跡尋找依據。在他所作的示意圖中,缺乏嚴謹的科學論證過程。

我們應該肯定李約瑟先生對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的讚揚,他是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果的友好人士。但同時也需要指出,由於他並非天文學家,對中國天文學歷史了解程度不夠,因此發表的觀點也難免存在偏頗之處。

陳久金教授是中國現代天文學界第一個從中國天文學歷史資料角度考察北天極移動軌跡的人。正是他的《天文學簡史》將作者帶進了研究歲差現象真實原因的大門。陳久金教授在他的《天文學簡史》中則是這樣描述北極星的變化軌跡的:「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歷史,最能清楚地表明天文學由萌芽到形成的過程。從公元前3000年以來,就有右樞,天乙,太乙,天帝,紐星等一系列曾經使用過而隨時間的退移逐漸被放棄了的極星,由此可見中國天文學的古老程度。」④陳教授根據上面的論述繪製了下圖

這裡必須指出,右樞(天龍座α星)是國際天文學界公認的古埃及時代的北極星。勾陳一(小熊座α星)是現代北極星。陳教授試圖調和中國古代文獻記錄和牛頓假說的矛盾,但結果顯然不盡人意。

從(圖5.1.8)中可以發現以下幾個要點:

1.陳教授繪製的北天極移動軌跡並非是以黃北極為中心一個閉合圓,而是一條螺線。

2.他認定迄今為止,曾經充當過北極星的恆星依次是右樞,O星,天樞和勾陳一。位於北天極移動軌跡小視角範圍的有左樞和天乙。

3. 沒有出現在陳教授北極星變遷示意圖中的有兩顆恆星:太乙,紐星。出現在示意圖中的帝(星)和「北極」與牛頓假定的赤北極移動軌跡的視角偏差過大。因此沒有被列入。

4.「O」星沒有標註漢字名稱(可能是陳教授當時不能確定這顆星的名稱)。 因此僅憑陳教授的示意圖,我們還不能確定北天極移動的真實軌跡。

通過前面文字討論和示意星圖,我們可以確定赤北極確實在移動,但並沒有能夠找到「地球自轉軸以23.46度固定角度圍繞黃北極旋轉「的任何證據。在根據牛頓假說繪製的從右樞到勾陳一的圓弧上及其附近,不能找到中國古代的北極星。但在連接右樞和勾陳一的直線附近,卻能夠找到可能曾經充當過北極星的恆星。其中最靠近這條直線中間位置的,就是「北極」。此外在靠近直線的小視角範圍內,還存在另外幾顆恆星。如果通過考證證明它們確實是中國古代天文學資料中記載的北極星,那麼赤北極真實移動軌跡也就可以確認了。

中國古代天文學觀測資料證明: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提出的地球自轉軸圍繞赤北極平衡位置運動的觀點,是有事實依據的。只是哥白尼囿於黃道坐標系觀測角度的限制,沒有能夠發現地球自轉軸移動的真實方式。牛頓對地球自轉軸移動方式的解釋,即那個著名的「陀螺」假說,僅是從力學理論角度出發提出的,是不符合中國古代天文學觀測事實的。因為問題的焦點是:「地球自轉軸以什麼方式移動?「而不是「地球自轉軸為什麼這樣移動?」。在沒有天文學實際觀測資料支持條件下,牛頓用萬有引力來證明「陀螺」運動的真實性,是違反基本的邏輯推理規則的。這就如同在沒能夠證實犯罪事實的情況下,企圖用犯罪動機去說明犯罪事實,屬於「有罪推定」,是不能成立的。

在古代漢語中「樞」和「極」及「紐」一般是表示「中心」的意思。因此中國歷史上「北極星」的候選名單:右樞,北極和天樞或者紐星。作者下面將直接依據中國古代天文學資料來討論北極星變遷的真實軌跡。《漢書.天文志第六》:「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餘三星後宮之屬也。.....」這裡提到的「中宮天極星」就是(圖)中的「北極」。這個史料證明,「北極」應該是先秦時代至漢朝的北極星。⑤

作者將右樞(天龍座α星)與現代北極星勾陳一(小熊座α星)作一直線連接(圖5.1.9),可以發現「北極」和「天樞」均緊挨著這條直線(赤經14H直線)。下面作者將對「北極」和「紐」充當北極星的歷史年代作一探索,並且和現代天文學測定的赤北極緯度方向平均移動速度15角秒/年比較,看其符合程度究竟如何。《漢書.天文志》是東漢班固所著(另據資料,此書最後由班固之妹班超等人完成)。該書記錄的應該是從先秦時期到東漢時期(公元前771年----公元220年)的天文現象。按照赤北極15角秒/年的平均移動速度,在這個歷史時期內赤北極移動了 15*(771+220)/3600=4.1292度。其中間值為2.065度。這個數值處於中國古代北極星視角偏差允許範圍(3度)內。換句話說,認定「北極」是這段歷史時期的北極星是成立的。「紐「星曾經是古代北極星的歷史資料:"其議侯極也,曰:「自漢至齊、梁,皆謂紐星即不動處。惟祖恆之測知紐星去極一度有餘。自唐至宋,又測紐星去極三度有餘。《元志》從三度,蓋未有說..." ----引自《明史》)

從上面引文中可知,「紐」星應該是公元220-----公元1368年之間的北極星。上面引文中提到的「紐」星,在(圖78)中卻叫天樞。作者判斷它們應該是同一顆星在不同時期的名稱。《明史》中這個資料很重要。它不僅證明了「紐」(天樞)是南北朝時期的北極星,並且還提到赤北極位置的變化速度:根據「自唐至宋,又測紐星去極三度有餘」,可以得到下面的計算式 3*60*60*0.9856/(1279-607)=10644.5/672=15.84角秒/年。⑥這個數值也非常接近現代天文學測定的赤北極向現代北極星(勾陳一)靠近速度。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天文學資料關於北極星變遷的記錄,完全否定了牛頓提出的地球自轉軸「陀螺」運動的假說,證明了赤北極(地球自轉軸北端延長線)真實移動軌跡基本是沿著赤經14H方向運動。

作者提出的地軸沿赤經14H方向移動軌跡,是根據中國古代天文學觀察記錄,通過綜合分析和歸納得出的,屬於直接證明。哥白尼在黃道坐標系中,依據兩分點的移動情況推論出地軸的扭曲曲線軌跡,雖然屬於間接證明,但起碼是有觀測事實作為基礎的。而牛頓提出的地軸的「陀螺」移動軌跡,則是他根據萬有引力理論得出的,屬於純理論的推導,缺乏天文學觀測事實的依據。如果現代天文觀測資料能夠表明勾陳一的赤緯變化增加值基本穩定在15角秒/年,赤經變化值在14H經線左右擺動,如(圖5.1.10)

那就不但印證了哥白尼關於地軸移動的扭曲曲線軌跡,更可以有力證明作者首先提出的「地軸沿赤經14H方向移動」假說。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強調,本書屬於科學普及和科學探索性質。為了保持全書論述風格統的一,作者將在今後專門的科研論文中,對自己提出的「地軸沿赤經14H方向旋轉移動」科學假說的客觀真實性,按照學術論文標準進行嚴謹的論證。

本節注釋

③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天學》第一分冊 科學出版社1975年版P200---P202.李約瑟著

④《天文學簡史》P6——P7。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P6—P7 陳久金著

⑤ 中宮天極星(1),其一明者,泰(太)一之常居也(2),旁三星三公(3),或曰子屬(4)。後句(勾)四星(5),未大星正妃(6),餘三星後宮之囑也。環之匡衛十二星(7),藩臣,皆曰紫宮(8)。

(1)中宮:「宮」乃「官」之誤。後文的「東宮」、「南宮」、「西宮」、「北宮」之「宮」亦為「官」之誤。(王念孫說)古人把北極星所在的天區視為天之正中,故將北極星當作中官。天極星:即北極星,也叫北辰、天樞。《晉書天文志》云:「北極五星,勾陳六星,皆在紫宮中。」今言北極星,即「小熊星。星」,中名「勾陳一」,距北天極最近的亮星。(2)太一:天帝的別號。太一常居中宮,是人間帝玉居宮廷的套用。(3)旁三星:指北極星旁的三顆星。三星三公:謂三星象徵著人間的三公(周代之太師、太傅、太保,漢代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二公)。這三星是太子、庶子、後。絕不是紫微垣或太微垣的三公(陳遵媯說)。(4)子屬:謂太子、庶子之屬。(5)後勾四星:指勾陳四明星,今屬小熊座。(6)末大星:指四星中之末大者。正妃:正妻。(7)環:周圍。匡衛:輔助,守衛。十二星指西藩的右樞、少尉、上輔、少輔、少衛、上丞,東藩的左樞、上宰、少宰、上粥、少弼、少衛。西藩的上衛,東藩的上衛、少丞,因是五、六等小星,故不計在內。(8)紫宮:即「紫微垣」、「紫微宮」之簡稱。星官名,也是天區名。我國古代三垣中之中垣。位於北鬥七星東北。按唐代王希明《步天歌》,主要由15顆星組成,分東西兩區,以北極星為中樞,成屏藩之形狀,猶如兩弓合抱成垣。紫微宮為皇宮之意。

以上引文及其註解均摘自《漢書.天文志第六》

⑥ 607年和1279年分別是唐宋的起始和終結年代。0.9856是中國古代「度」和現代度的換算係數。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天文學: 何為「天極」
    我主要談談如何從天人關係的角度入手,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的天文學。  古代天文的特點  中國古代天文學具有最長的、連續的天象記錄,這是其他文明所沒有的。為什麼這樣重視天象呢?古代皇帝都自認為是天子,是受天命而君臨天下。做得好,天就會出現祥瑞嘉言之,做得不好,天就會出現災異現象警告之。所以中國古代統治者特別重視天象。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上)
    所以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在天文觀測、曆法制定、天文儀器的製造和使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文明古國的前列。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首先表現在天文觀測方面。天文觀測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內容,在恆星、行星、日月和異常天象觀測方面,我國古代天文學都有傑出的成就。而天象記錄方面的連續性、完備性和準確性,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 中國古代天文學渾天說落伍了嗎
    其實古代天文學中的知識,到現在還在應用,比如經度緯度,赤道黃道,北極定位等。地球天球的概念還在使用。地球儀天球儀,依然採用的是渾天說的模型。為什麼是渾天說那麼為何有渾天說的這樣的宇宙觀呢?原因是「地球自轉」。地球自轉,就有了自轉軸,這個軸的指向,就是北極南極。我們北半球主要是觀測到北極。
  • 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為後世留下了悠久豐富的光輝記錄
    我國對天文學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漫長的科學歷程上,古人不斷觀測並記錄下眾多的天象信息資料,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觀測打下了現代天文學雄厚的基礎,開創了認識星空的歷史起點。一部官修二十四史,為後人留下了舉世無雙的天象觀測記錄。古代天文資料,不為歷史學者所獨享,天文學許多新發現,也往往是藉助於歷史資料進行比較研究而得來。
  • 人對天的敬仰,古代中國對天文學的誠摯追求,真的很智慧!
    中國,是現存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悠悠上下5000年的日月交替之中,上演了無數關於人們對天空的哲學思考的故事。直到今天,人們對於天空還是有著無限的嚮往。那麼從古至今到底為什麼中國人如此迷戀天空?這種城市建設景觀來源於中國古代社會。人們將天作為範本,建立了秩序與和諧的傳統。
  • 「月經於箕則多風,離於畢則多雨」: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史
    古代天文學的蓬勃飛速發展,與農耕社會的時令觀測要求有著緊密的聯繫。當然,中國古代的農業文明也促進著天文學的發展與創新。觀天象文化一直伴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興起與發展,古人觀測天象一直十分勤快又相當細心精確。如今,在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之下,天文觀測也隨之開闢出了新的篇章。
  •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天道與人文·二、古今氣候變遷考》4竺可楨論著選載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文學家如沈括(1030—1094)、劉獻廷(1648—1695)對於中國歷史時期的氣候無常,早有懷疑。
  • 《唐代域外天文學》:古代世界文明共同體的明珠
    沿著古絲綢之路,天文學作為古代世界文明共同體的一種共享的專門知識,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之間進行著交流和傳播。本書的研究可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一個具體、詳細的個案,它將以古代中外天文學交流為窗口,使人們進一步了解古代的中外科學文化交流盛況,以具體的事例來揭示人類文明自古以來都不是在孤立、封閉的狀態下生長、發展起來的。本書的讀者對象為對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外科學文化交流史感興趣的學者、研究生、本科生和業餘愛好者。
  •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端,在理論和實際上有突出成就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端,在理論和實際上有突出成就以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人,還取得了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就是天文學的發達。我們的祖先早已懂得觀測天文天象來指導農業生產的重要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面,這是國際公認的事實,不但誕生得早,而且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上都有著突出成就。我國古代關於天體運行的記錄是最早也是最豐富的,太陽黑子、超新星、日食月食、彗星、隕石、流星等引人注目的現象,在古代文獻中,都有明確記載。比如哈雷彗星,名字是外國人取的,可最早記錄它的行蹤的,是公元前613年的中國人,而且它的每次出現,都被記錄在案。
  • 我國古代歷史科學儀,最完備的古天象記錄,最古老的天文觀測
    大家好,我是黃玉龍,今天給大家說說我國古代古老的天文觀測!最完備的古天象記錄我國有大量古代天象記錄資料,它們不但在時間上比世界各國早,而且也最完備,詳細可靠。它們是我國古代豐富的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 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
    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中國古代的天文理論通常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與道教等信仰混合的產物,有著較為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察理論,也有著諸如「星宿」「天象算命」等玄學觀念。而玄學與樸素唯物觀察彼此之間互相統一,構成了中國古代較為複雜的天體觀念,而在這些天體觀念當中,中國人的宇宙觀也在逐步發生著變化。
  • 中國,世界天文學的「祖師爺」
    在公元前1500年的商朝,牛和鹿的肩胛骨被用來佔卜,現今為止,中國考古學家們已經發現了許多這樣的骨頭,其上記錄著古代的許多天文事件。將軍崖巖畫 圖源:百度百科國王的科學中國在天文學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的文明已經產生了跨越數千年的觀測結果。這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將天、地和政治穩定聯繫在一起。
  • 中國古代星宿
    漸漸的,各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對星空的認識。如今的我們似乎很習慣用西方的星座解讀生活,卻忽略了我們中華自己的智慧,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我們頭頂的星空進行了深刻的思考與探索。 中國古代的對星空的認識是在天上重新塑造了一個社會,地面上所有的東西都能在天上對應的找到,那裡有皇帝,有皇后,有軍隊,還有房屋、馬車……,在天上形成了一個與地面上類似的人間體系。
  • 魏晉南北朝為何天文學發展迅猛?玄學盛行,人們對「天」感到好奇
    乍一看起來,天文學似乎是個頗具有現代意味的「高新技術科學領域」,但其實中國作為天文學發展歷史最早的國家之一,其天文學的發展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而魏晉南北朝時期作為封建歷史時期一個頗有特殊意味的時期,不僅政治經濟文化等事業迎來了發展的嶄新局面,其天文學的發展也稱得上是「同時代最豐富、最先進」。
  • 《星經》:記錄著戰國時代的星象,是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每當月光皎皎的夜晚,人們不難看到月面上環形山的綽綽陰影那些環形山中,有四個就是以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名字命名的:有元代的郭守敬(121-136),南朝的祖衝之(49-50),東漢的張衡(78-139),還有一位是中國最早的著名天文學家,叫石申。
  • 地圖上的中國:帶你看看中國古代地圖製作的歷史
    (關注微信公眾號「水經注GIS」,回復「下載器」獲取插圖所示地圖軟體)中國古代地圖學原理的規範化始於西晉的裴秀。唐宋時期,隨著地圖學技能的不斷提高,出現了越來越多超越上一代的地圖和地圖學理論,標誌著我國地圖學水平的開始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 中國古代那些湮沒於歷史的十大湖泊
    華夏歷史源遠流長,數千載時光,不僅孕育了極度繁華燦爛的文明與無比精彩紛呈的歷史,更是承載了無數的更迭和變遷,這些變遷之中,不僅僅是朝代更迭,不僅僅是偉人頻出,不僅僅是城市、村莊的興建和湮沒。在這段數千年厚重的歷史中,還蘊含著滄海桑田的故事與鬥轉星移的變化。
  • 2021北京事業單位科技知識考點:中國科技歷史成就
    中國是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國家,自古以來出現過很多璀璨文化,以及很多偉大的傑出人物,他們的出現也為中國創造了很多傳奇。在歷史中中國有很多科技歷史成就,在這簡單做個總結和分類,以便記憶。一、天文學1、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2、中國古代在天體測量方面的成就3、渾儀和簡儀——中國古代測天儀器的成就4、中國古代的曆法成就5、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二、數學1、十進位值制、籌算和珠算2、出入相補原理3、割圓術和圓周率4、劉徽割圓術5、
  • 中國古代天文學才是西方科學的源頭!
    中國古代天文學才是西方科學的源頭! 原創: 舞天玄姬 長樂未央宮 公眾號轉發 現在常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易經、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也還體現在具有東方特色的宇宙理論上。宇宙理論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渾天儀製作的理論根據。地動儀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又具體體現在燦若星辰的古代天文學家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