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天文學: 何為「天極」

2020-11-28 華夏經緯

  紫微垣星圖(敦煌星圖,現存大英博物館)

   編者按:將於7月22日出現的日全食讓無數的天文愛好者充滿期待,這500年一遇的「大日食」在全國掀起了一陣天文熱。其實,中國古代天文學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創造出很多科技史的奇蹟,並且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2009國際天文年提出「探索我們的宇宙」,就是要把神秘的宇宙向所有的地球人拉近,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向中國古代天文學強調「天人關係」的理念的回歸。

  天人之際:中國古代的天文

  閱讀索引

  -中國古代把天文學看得更是高深,其影響和根基深入社會、文化、政治、思想的所有方面。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天人之際、宇宙人生、古今變化,自然的、歷史的、社會的都融為一體。

  -宇宙、社會、人體完全是一種感應的、共鳴的有機體。這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

  -「天文」永遠與「人文」密切關聯,所以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關係。

  演講人:孫小淳

    演講人小傳: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天文學史、科學史研究。現擔任中國古天文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學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德國馬普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夥伴小組組長等職。

  天文學是觀測的科學。400年前,伽利略首先把望遠鏡指向星空,開啟了天文學的新時代。其天文觀測發現衝破了地心說的思想禁錮,把人類的視野從封閉的世界擴展到無限的宇宙。聯合國宣布2009年為國際天文年,正是為了紀念這個為人類帶來新科學、新思想和新視野的偉大發現。然而,在望遠鏡發明並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古代就對星空宇宙進行了數千年的觀測和探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天文學是一門既簡單又高深的學問。說它簡單,就是說人人都可以懂天文。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古代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當中就需要天文。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脫離自然,天文離我們的生活似乎很遙遠。其實,大家別忘了我們的生活還是離不開天文的。比如說時間,真正的時間不是電子表、計算機或者其它的計時工具,而是要通過天文觀測來確定的。

  天文學也很高深,人們可以把它與人類最崇高的理想聯繫起來。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前途的。」中國古代把天文學看得更是高深,其影響和根基深入社會、文化、政治、思想的所有方面。要想深入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思想和哲學,天文學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天文學不光涉及曆法、觀察星象等,實際上它還涉及到整個宇宙人生。我主要談談如何從天人關係的角度入手,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的天文學。

  古代天文的特點

  中國古代天文學具有最長的、連續的天象記錄,這是其他文明所沒有的。為什麼這樣重視天象呢?古代皇帝都自認為是天子,是受天命而君臨天下。做得好,天就會出現祥瑞嘉言之,做得不好,天就會出現災異現象警告之。所以中國古代統治者特別重視天象。漢代的儒學家董仲舒提出一套「天人感應」的學說,就是這種思想的神學構建。他說,「觀天人之際,甚可畏也」。統治者似乎也對這種說法深信不疑,在這種情況下,歷代天文學家都不敢怠慢,認真觀測,如果稍不留神就會受到懲罰。

  李約瑟在《中國古代科學史》第三卷中提到,中國古代天文學有兩大特點,即天極系統和所謂的政治天文學。什麼叫「天極」?中國古代「極」的位置很重要,因為「極」是不動的,其他的星星都是圍著它轉。孔子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如果要用德行來治理天下,就像北極星一樣,其它的東西都圍繞著它轉。有了極之後,就有赤道;有了赤道和極,就有了球面坐標。這樣,任何天體的位置,都可以靠赤經和赤緯來決定。中國古代不叫赤經和赤緯,叫「去極度」,就是離「極」的距離之意。以赤經來說,現在是以春分點為起點,從0到360度。可是中國古代用28宿把天空分成28塊,像桔子瓣式的。說某某星的位置,就說它進入某某宿多少度,然後累計下來就成為現在的赤道坐標系。這樣一個系統,對於觀測來講非常有利。

  再說說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政治特點。除李約瑟曾提過之外,還有很多人提過,如美國的席文、英國的古克禮、臺灣的黃一農。上海交大江曉原先生的《天學真原》是很有影響的一本書,強調中國古代天文學與政治、宗教、人神之間溝通的關係。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更進一步深入地探討,不要把政治與科學看做是一種衝突。實際上,古代的科學和政治是融為一體,密不可分的。

  現在我們回到理解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一個切入點,還是要從董仲舒所說的「天人感應」開始。說起感應,我們現在可能要研究磁場之類,古人可能沒有這些。但不管怎麼說,這是一種信念。而這種信念怎麼來的,確實值得去研究。這種信念是有一定的經驗基礎的,太陽的軌跡影響著四季變化,月上的變化,也對人體有些影響。古人在這種經驗的基礎上,產生信念,構建理論。這種「天人感應」的思想,對學術本身或者天文學本身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中國古代對天上恆星的命名是非常完整的體系。北極星的附近有地星、太子、後宮、大臣、番臣,構成了「紫宮」,那就是天上的紫禁城。再往外圍出去,有將軍、各種行政機構、農民的生活等等,甚至還有廁所。實際上這是人間社會在天上的投影,天上和人間是非常接近的。因為有了這種對應的思想,建立這種對應的關係,就會對佔星、天文產生影響。

  怎麼樣來看待中國古代天文學?研究中國古代天文學史和研究科學史一樣,如果把古代的科學看成是一種不成熟的科學,是粗糙的科學,那寫出的科學史就要找古代史料中的科學內容,描繪一幅科學不斷進步,直到現代科學的頂峰的圖像。僅僅用這種方式來描寫古代科學,我認為是不夠準確的,甚至有時候可能歪曲了歷史。我建議換一個視角來思考中國古代天文學,即是以歷史、社會、文化的視角來思考,比如古人為什麼要天文觀測與研究?他們是不是研究恆星的演化?肯定不是的,但是他們有他們的追求和目的,並且這種追求比起我們現在科學所謂真理的追求來,一點都不低下,說不定更高尚。比如司馬遷說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天人之際、宇宙人生、古今變化,自然的、歷史的、社會的都融為一體。那麼,古人採用什麼樣的思維方法?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他們不同的理論與觀測之間有什麼關係?換成這個視角,我們就會問出很多前一種理解不可能提出的問題,這樣我們的學術就會向前邁出很大的一步。

  觀象授時——古代曆法

  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有眾多的曆法和曆法改革。中國古代有100多部曆法記錄,實際上可能遠不止100多部,因為有的曆法提出來之後,歷史上沒記載。正式頒布的有80多部。為什麼曆法這麼重要呢?當然,老百姓沒有曆法,就安排不了日常生活,連農民種地也需要曆法,這是最基本的需求。但更重要的一點是,曆法是統治的象徵,誰頒布曆法,遵從誰的曆法,就是意味著服從誰的統治。在古代,曆法準確,執行得很好,就意味著統治也非常好,它是一種象徵,所以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曆法。每當改朝換代,每當換皇帝或者皇帝推崇改革的時候,都以改革曆法為標誌。比如,最早的記載,漢武帝時候司馬遷、鄧平等人提出「太初改歷」。到了明末,崇禎年間,西方傳教士進來之後,也有改歷,引入了西方天文學知識。

  制定曆法,就是「觀象授時」,對統治者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天文曆法象徵著帝王「君權神授」的統治權威。傳說堯帝就命天文學家羲、和二氏進行天文觀測以制定曆法。《尚書·堯典》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當時是以觀測日出方位和黃昏時中天的恆星來確定季節。根據書中記錄的「中星」天象,可以推斷堯帝「觀象授時」的年代約在公元前23世紀。當時制定的曆法是一年有366天,以置閏月的方法保持與季節同步。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有了完備的「四分曆」。所謂「四分」就是指一年365日之後的餘數為四分之一日。當時已經掌握了19年7閏的規律,即19個回歸年和235(12×19+7=235)個朔望月的日數非常接近,因而曆法計算就相對容易了。孟子當時就說:「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反映了人們對當時的曆法已具有充分的信心。

  古代記錄曆法的文獻一般叫「律曆志」。先講音律,然後再講曆法。因為古人認為數是從音律中生,宇宙間數的確定,由律來決定,這很像西方畢達哥拉斯的理論。人確實與自然存在著微妙的關係,而且是沒辦法解釋的。宇宙是有機的和諧體制,是總的生命機理,包括天地萬物的機理,也包括人的機理,音律就是典型的證據。曆法是由數來構造,數又產生此律,所以律、歷相通。曆法的目標,就是把所有自然現象的周期性節律調和起來。所以,曆法就是調和節律和周期。中國古代的曆法,理論上來講,也很簡單,就是發現各種周期,定各種常數,然後找一個最小公倍數。但這裡有個追求暗含在裡面,就是把自然的、人體的和社會的節律融為一體,包括歷史、朝代的更替等社會現象。

  說律歷相生,就必須要提到中國古代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氣」。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氣,說的就是氣的狀態。冬至到了,宇宙之氣就到了那個時刻的狀態。怎麼才能測定這種狀態?用測量音律的辦法。《後漢書·律曆志》中講到一種專門測氣的方法。九寸之長的管子,其音律對應的是黃鐘。在管子之中放置些葭灰,一旦彈同樣的音律,就會發生共鳴,灰就會飛起來。宇宙就是氣,也有節律,到某個時候的節律,對應於某個音律的管子裡的灰就應該飛起來。所以,古人做這個試驗的時候,「為室三重,戶閉,塗釁必周,密布緹縵」,保證不受幹擾。「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到冬至時,黃鐘之管中的灰就應飛起來,表明冬至已到。我們無法知道這種實驗是否真做成了。但這至少是一種思想實驗,與麥可遜·莫雷測宇宙以太的實驗差不多。

  節律也好,宇宙有機體也好,實際上是說宇宙、社會、人體完全是一種感應的、共鳴的有機體。這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古代在講天、人的時候,人,包括個人,也包括人的組織,即社會。比如講人體的時候,《黃帝內經》裡有十二經絡體系,每個經絡都具有國家某個機關的相同功能。中國古代把人體器官與這些聯繫在一起,成為一種功能體系。天和人、社會,這幾個方面具有對應的關係,構成一個有機的體系,體系之中有氣,所以能產生共鳴。這種聯繫和對應合不合理另當別論,但這裡面有某種古人的經驗基礎、直覺或者說推論是可以肯定的。

  宇宙論與獨特的星官體系

  中國古代在觀測天象過程中對宇宙也有認識,形成了一些宇宙學說。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三種: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

  蓋天說以為「天圓地方」,「天象蓋笠,地法覆盤」。這是對天地結構比較直觀的認識,起源於周初。它對古代天文學的影響很大。漢代成書的《周髀算經》利用影長測量數據試圖把蓋天說構造成一個天地幾何模型,說明日月出入、晝夜變化等各種天文現象。但由於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長「千裡差一寸」的基本假設有誤,結果並不理想。不過蓋天說對繪製星圖,測量天體坐標來說還是很有用的。漢代有一種星圖叫做「蓋圖」,大概就是按蓋天說的原理繪製的。此外,天體的赤道坐標在中國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極度」,與蓋天說並不矛盾。

  漢代出現了渾天說,大概出現在太初改歷之時。西漢末的揚雄曾說:「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可見渾天說是隨渾儀和渾象的發明提出來的。東漢張衡的《渾天儀注》對渾天說有非常形象的描寫:「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可見渾天說的本質就是對天球的認識。渾天說對後來天文觀測的影響很大。有了渾天說,就有了渾儀,並且有可能在渾儀上加黃道、白道等,使天體位置測量越來越精密。

  宣夜說是一種認為宇宙無限的氣宇宙論,是漢代的郗萌提出的學說。認為「天」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天穹,而只不過是無邊無涯的氣體,日月星辰就在氣體中飄浮遊動。這種宇宙論雖然對天文測量和天文曆法沒有產生什麼影響,但卻啟發人們對宇宙本原和天體演化的認識。例如,《列子·天瑞篇》說:「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宋代理學家朱熹(1130-1200)更是根據這種氣的宇宙論提出了關於宇宙演化的猜想。他認為宇宙起先只是陰陽二氣,兩者旋轉磨擦,磨出一些渣滓,結在中央,便形成地。氣之清者就上升成為日月星辰,在外周轉不停。這個宇宙演化理論雖然還很粗糙,但其氣漩渦論卻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學家笛卡爾(1596-1650)的宇宙演化漩渦說早400多年。

  中國古代宇宙論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調天地對應和天人對應。中國古代的星官體系是這一特點的突出表現。西方的傳統開始於古埃及巴比倫,到古希臘時期形成星座體系,以神話中的事物為主。中國星官體系則完全不同,是把人間帝王社會搬到了天上。人間的帝王將相、後宮妃子、宮廷廟宇、市場賓館、車輛道路、穀倉武庫、軍營車騎、宗教儀禮、農耕狩獵、父子老人乃至墳墓屍體、廁所屎糞,都搬到了天上。天地是名副其實的對應。正是有了這種對應,中國古代的天與人之間才那麼的接近。「天文」永遠與「人文」密切關聯,所以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關係,正如司馬遷所說:「究天人之際」。

  隨著現代天文學的發展,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看起來似乎越來越不重要。其實情況並不這麼簡單。當我們探索宇宙越深入,就越發現我們人類是與宇宙緊密相關的。例如,現代天文學探索宇宙中的地外生命,就是出於對我們人類自身命運的關懷。只有當我們關心人,才可能更好地探索宇宙;也只有當我們更多地了解宇宙,才能更好地了解我們自己。

來源:人民政協報

 

責任編輯:王佳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從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天文觀察,甚至是在文字出現之前,就特別注意天文觀測,為世界留下了豐富的天文學觀測記錄。由於漢字的高度穩定性,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在古代文獻中找到遠古時代的天文學記錄資料。
  • 「天極」探秘宇宙「生命之花」
    圖為伽瑪暴形成示意圖。」望遠鏡設計原理圖伴隨著「天宮二號」升空的荷載實驗項目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4項,因此,這個「天上宮闕」堪稱中國航天史上「最忙碌」的空間實驗室。為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瑞士日內瓦大學、瑞士保羅謝爾研究所、波蘭核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參加研製的「天極」望遠鏡誕生了。
  • 【魅力江蘇】濃縮古代天文學之輝煌——探訪國立紫金山天文臺舊址...
    紫金山天文臺不僅是我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而且還濃縮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輝煌。
  • 中國古代天文學渾天說落伍了嗎
    渾天說,只是採用了古人最直接便於觀測研究的地球為坐標原點,地軸為旋轉軸的坐標系,這個坐標系,是科學合理的,沒有問題。其實古代天文學中的知識,到現在還在應用,比如經度緯度,赤道黃道,北極定位等。地球天球的概念還在使用。地球儀天球儀,依然採用的是渾天說的模型。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在我國,天文學不僅直接關係到農業生產這一國家經濟命脈,而且還是統治者了解「天意」、施行政令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在天文觀測、曆法制定、天文儀器的製造和使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文明古國的前列。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首先表現在天文觀測方面。天文觀測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內容,在恆星、行星、日月和異常天象觀測方面,我國古代天文學都有傑出的成就。而天象記錄方面的連續性、完備性和準確性,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也還體現在具有東方特色的宇宙理論上。宇宙理論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渾天儀製作的理論根據。渾天說是一種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理論,但在當時,它比其他宇宙理論能更好地說明天體運動,因此在我國古代宇宙理論中居主導地位,影響也最大。宜夜說與蓋天說、渾天說相對立,它反對有固定的天球,主張宇宙處處充滿無邊無涯的氣體,日月星辰在其中漂浮遊動。宣夜說顯然已有宇宙無限的觀念萌芽,這在哲學上有一定意義,但它過於思辨,無法用其指導天象觀測,所以其科學價值不大。
  • 何謂天文學?研究天文學有何意義?!
    天文學按觀測手段分類主要有三個分支學科:光學天文學、射電天文學和空間天文學。天文學按研究對象分類還可分出一系列分支學科。圖1.1.1就是引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卷》關於按不同分類法所劃分的天文學各分支學科及其相互交叉關係的示意圖。
  • 2000年前由中國人建立的天文坐標,已經成了現代天文學的標準坐標
    在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中,有一個名為角宿的星宿,又稱為角木蛟,是二十八宿中的一宿。中國的古人,把分布在天上赤道附近的星星,分成了二十八個星宿,又把二十八個星宿,分成了東南西北四宮,這樣就形成了東宮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宮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西宮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宮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 中國古代天文學才是西方科學的源頭!
    中國古代天文學才是西方科學的源頭! 原創: 舞天玄姬 長樂未央宮 公眾號轉發 現在常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易經、
  • 古代中國人的宇宙觀:為什麼天圓地方未能發展為現代天文學?
    後面兩 條,則已明確斷言大地為球形。   既然如此,中國古代有地圓學說的結論,豈非已經成立?   但是且慢。能否確認地圓,並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換句話說,並不是承認地球是球 形就了事。在古希臘天文學中,地圓說是與整個球面天文學體系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西 方的地圓說實際上有兩大要點:一、地為球形;二、地與「天」相比非常之小。
  • 《唐代域外天文學》:古代世界文明共同體的明珠
    沿著古絲綢之路,天文學作為古代世界文明共同體的一種共享的專門知識,在不同的古代文明之間進行著交流和傳播。本書的研究可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一個具體、詳細的個案,它將以古代中外天文學交流為窗口,使人們進一步了解古代的中外科學文化交流盛況,以具體的事例來揭示人類文明自古以來都不是在孤立、封閉的狀態下生長、發展起來的。本書的讀者對象為對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外科學文化交流史感興趣的學者、研究生、本科生和業餘愛好者。
  • 人對天的敬仰,古代中國對天文學的誠摯追求,真的很智慧!
    這種城市建設景觀來源於中國古代社會。人們將天作為範本,建立了秩序與和諧的傳統。在人間實施天意被認為是繁榮的首要條件,這樣研究天空,研究天文學是中國人的重要追求之一。位於北京的古觀象臺,於1442年建成,存放了大量的古代天文測量儀器,這些儀器是對中國對天文學的執著追求的見證。
  •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端,在理論和實際上有突出成就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端,在理論和實際上有突出成就以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人,還取得了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就是天文學的發達。我們的祖先早已懂得觀測天文天象來指導農業生產的重要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面,這是國際公認的事實,不但誕生得早,而且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上都有著突出成就。我國古代關於天體運行的記錄是最早也是最豐富的,太陽黑子、超新星、日食月食、彗星、隕石、流星等引人注目的現象,在古代文獻中,都有明確記載。比如哈雷彗星,名字是外國人取的,可最早記錄它的行蹤的,是公元前613年的中國人,而且它的每次出現,都被記錄在案。
  • 「天宮二號」科普來了(七):「天極」望遠鏡:揭開恆星「生命之花...
    因此,測量伽瑪射線偏振性質將為伽瑪暴研究打開一扇新的窗口,有望取得新的進展和發現。   實際上,天文學的發展向來是由觀測驅動的,理論的突破往往建立在新的觀測基礎之上。  正如科學家所說,望遠鏡和探測器,是天文學這輛火車的車頭。天文學家一方面把望遠鏡做得更大更靈敏,讓火車跑得更快,同時還在思考如何修建新的鐵路開鑿新的隧道,讓火車可以領略不同的風景。
  • 中國,世界天文學的「祖師爺」
    三千年以前,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兩個偉大的文明,它們都給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一個是巴比倫帝國,另一個是中國。他們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古巴比倫的天文學是通過希臘人帶給我們的,而中國的天文學是獨立發展起來的,它在中國的傳統中寂靜無聲,其震懾人心的輝煌直到20世紀才華麗地展現在西方人面前。
  • 佔星術與天文學有何關係
    今天,我們熟知的黃道十二星座(宮),其實是佔星學用語,在歷史上,古代天文學與佔星術的關係密不可分。本篇文章將秉承客觀與科學的態度,簡述黃道十二星座的歷史發展與現代天文學中的黃道十三星座,並探究佔星學存在的歷史意義。
  • 磚家解讀:天學真原獨特的古代中國,古人的宇宙天文認知
    《天學真原》獨特的古代中國在《天學真原》第一章「緒論」中,第一句就說:「『天文』一詞,今人常視為「天文學」的同義語,以之對譯西文astronomy一詞,即現代意義上的天文學。但在古代,『天文』並無此義。」古籍中較早出現「天文」一詞者為《易經》。
  • 「月經於箕則多風,離於畢則多雨」: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史
    古代天文學的蓬勃飛速發展,與農耕社會的時令觀測要求有著緊密的聯繫。當然,中國古代的農業文明也促進著天文學的發展與創新。觀天象文化一直伴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興起與發展,古人觀測天象一直十分勤快又相當細心精確。如今,在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之下,天文觀測也隨之開闢出了新的篇章。
  • 古代天文星象與現代天文學有何異同
    這是現在的天文觀,但是從我國古代的天文知識來講解的話,於此相對應的概念應該就是「七政四餘」所代表的十一星曜——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為七曜,另外就是羅睺星、計都星、紫氣星、月孛星。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命名,其實是和古代的「五行方位」有密切關係的。因為它們並不能代表各自星球的屬性,如木星是「氣態行星」,主要由氫、氦兩種元素組成。這樣的話,其中佔據約75%的氫氣是可燃的,按屬性似乎叫「火星」更貼切。
  • 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為後世留下了悠久豐富的光輝記錄
    我國對天文學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漫長的科學歷程上,古人不斷觀測並記錄下眾多的天象信息資料,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觀測打下了現代天文學雄厚的基礎,開創了認識星空的歷史起點。一部官修二十四史,為後人留下了舉世無雙的天象觀測記錄。古代天文資料,不為歷史學者所獨享,天文學許多新發現,也往往是藉助於歷史資料進行比較研究而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