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熟知的黃道十二星座(宮),其實是佔星學用語,在歷史上,古代天文學與佔星術的關係密不可分。本篇文章將秉承客觀與科學的態度,簡述黃道十二星座的歷史發展與現代天文學中的黃道十三星座,並探究佔星學存在的歷史意義。
我們假設以地球質心為球心,建立一個半徑無限大,且與地球有相同自轉軸的球體,並將所有的天體投影到這個球面,就稱之為天球。由於地球繞太陽公轉,太陽周年視運動,便會在天球上留下環形軌跡,這便是黃道。將黃道南北各延伸9度形成的環帶,稱之為黃道帶。
而黃道十二星座,顧名思義,就是黃道帶所穿過的十二個星座,其最早可追溯到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
在公元前7世紀,古巴比倫的泥板文書中,我們發現了黃道十二星座的雛形,其實是源於當時的白道十七星座。
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古巴比倫的天文學家開始傳入古埃及,黃道十二星座在大抵保留原有外觀的情況下,被賦予了古埃及人的神學內涵。而後世的希臘人繼承了古巴比倫的理論和古埃及化的黃道十二星座,建立了佔星學意義上的黃道十二宮理論,並引用至今。
何為「宮」?
將黃道自春分點起,等分為12段,每段30度,這樣的一段便稱為一個「宮」,並將其與黃道十二星座進行對應。
按照佔星學的說法,太陽在黃道上做周年視運動,你出生時太陽在什麼宮,你就屬於什麼星座。但由於十二星座本身大小不一,在黃道上的分布也不是均勻的,這種方法本身就過於理想。並且由於歲差,導致春分點逐年西移,使得現在的十二星座與十二宮根本無法對應。
換言之,佔星學上的黃道十二宮,只是借用天文學上的十二星座而派生出的產物,本質其實是一種偽科學。
1928年,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劃定全天88星座各自所屬的天區範圍,這時我們發現,黃道穿過的星座其實有十三個。
蛇夫座,繼古典黃道十二星座後的第十三個黃道星座,但其實大多數人都存在一個誤解。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工作,只是系統整理了全天88星座,以及劃分它們各自的天區,並不是在1928年才確定黃道經過蛇夫座。早在1825年出版的星圖中我們就發現,當時的天文學者早已知曉蛇夫座位於黃道上,這同樣也能說明此時的天文學與佔星學早已分道揚鑣。
但無論如何,古代天文學和佔星學本質上其實是一對孿生兄弟,在一定程度上,二者的發展是相互推進的。在研究天文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我們不能因為佔星學是偽科學,而用形上學的思想,忽視其對天文學發展的積極意義。而現在的佔星學,更多只是娛樂性質,正所謂「玩玩就好,認真你就輸了。」
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星座和佔星方面的知識,可以購買下面這本書,書中有更加詳細的講解,對這方面感興趣的一定不要錯過哦。
喜歡本文的話,不要忘記點讚收藏加關注,我們一起探索更多知識。
本文為作者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