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為後世留下了悠久豐富的光輝記錄

2020-12-06 會回到彼此的身邊

我國對天文學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漫長的科學歷程上,古人不斷觀測並記錄下眾多的天象信息資料,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觀測打下了現代天文學雄厚的基礎,開創了認識星空的歷史起點。數千年來,中華大地的主人們在那被大氣層緊密包裹著的被動的天文實驗室裡,做出了無愧於一個古老文明古國的貢獻,留下了悠久豐富的光輝記錄。天象記載在陶尊刻畫、甲骨金文中就已出現。

甲骨文

文集專著、表冊類書乃至詩詞歌賦、筆記野史中,這類記錄層出不窮。自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闢「天官書」和「曆書」,東漢的《漢書》推出「天文志」和「律曆志」,以後便成為歷朝修史必備的內容。一部官修二十四史,為後人留下了舉世無雙的天象觀測記錄。古代天文資料,不為歷史學者所獨享,天文學許多新發現,也往往是藉助於歷史資料進行比較研究而得來。

《漢書》

儘管中國古代缺少用高度理論形式和幾何形式表現的天文天象體系,但準確詳實的古代天象記錄,在拂掉歲月的塵埃之後,常常使現代天文學家刮目相看。中國的曆法絕不是簡單的時間推算,這像一幅宏大的帷幕,曾上映過日月交輝、五星連珠、客星來訪、極光映天等絢麗多彩的奇異天象圖景,使人驚嘆不已。

極光映天

日月交蝕是中國曆法關注的一個焦點,我國《尚書·胤徵》中記錄了公元前1948年發生的一次日食現象,這比國外最早的古巴比倫的記錄早了三百一十多年。春秋時代,共觀測記錄了30多次日食。古代日食記錄,很可能保存著人類發現太陽外層大氣結構的一些寶貴信息。載入正史中的近千條日食記錄,其科學價值自不待言。中國人很早就看到太陽的瑕疵。東漢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關於日面黑子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的記錄,這不能不使現代天文學家感到驚奇。

太陽黑子

一位西方學者說:「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文學家們還在爭論,公元1615年前後誰最先發現太陽黑子,如果他們知道這件事的話,或許會感到有些慚愧吧!「彗星、新星、超新星、流星等天象,古人統稱為「客星「。中國古代有關這方面的記載,也常常會使現代天文學家拍案叫絕。彗星在古人心目中不是吉兆,稱作「學星「,至今民間還叫它「掃帚星」。大概由於顧忌妖星作祟,古代對彗星的觀察記錄又早又多又細緻。

彗星

春秋時期,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李入於北鬥「,這是人類對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從秦王贏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到1910年,哈雷彗星共出現29次,每次在中國史籍上都有記載。這樣完整而連續的觀察資料,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在數不勝數的異常天象記錄中,今日天文學家最感興趣的是追尋新星和超新星昔日的身影。人類歷史上最早發現的一顆新星記錄,見於公元前14世紀的一片甲骨上。

超新星

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夏季凌晨出現的「天關客星」,被認為是顆超新星。它的遺骸,即現在可在該處見到的著名的「蟹狀星雲」。這個結論,在20世紀40年代初已得到全世界天文學家的公認,將這顆不速之星稱作「中國新星」。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像一座剛剛啟開門扉的寶庫,吸引著現代天文學家在探索星空奧秘時,都到這裡去追尋歷史的天際上划過的軌跡。

參考文獻

《漢書》

相關焦點

  • 我國古代歷史科學儀,最完備的古天象記錄,最古老的天文觀測
    大家好,我是黃玉龍,今天給大家說說我國古代古老的天文觀測!最完備的古天象記錄我國有大量古代天象記錄資料,它們不但在時間上比世界各國早,而且也最完備,詳細可靠。它們是我國古代豐富的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 在中國古代有哪些神話故事和小說?給後世留下了哪些文化遺產?
    中國神話,是我國上古時期傳統文化的產物,反映了早期華夏兒女淳樸的思想以及古代人們對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幻想,並通過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來表現的故事和傳說。神話的意義通常顯示為對某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解釋;表達了先民徵服自然、變革社會的願望。主要經過寫書與口耳相傳等方式在民間進行傳播。
  • 揭秘:古代天象記中的神秘的奇異天象!你親眼見過嗎?
    哈嘍,大家好,今天小編又來和大家分享歷史了,很高興能和大家見面,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揭秘:古代天象記中的神秘的奇異天象!你親眼見過嗎?希望今天的內容能給大家帶來驚喜。對於這些比較特殊的天象,我們的前輩也是十分注重觀測,在我國的史籍中完整的保留了日月食,太陽黑子,流星,彗星等非常詳細豐富的觀測記錄,這些記錄隨著時間的蔓延愈來愈顯得他們的珍貴价值所在。對現在的天文學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是日月食,日食有三種,分別是日全食,日環食和日偏食。日食一種比較顯赫的天象變化。在古代中國有最完整的日食記錄。
  •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
    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北極星變遷的歷史記錄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民族,從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天文觀察,甚至是在文字出現之前,就特別注意天文觀測,為世界留下了豐富的天文學觀測記錄。由於漢字的高度穩定性,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在古代文獻中找到遠古時代的天文學記錄資料。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上)
    所以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在天文觀測、曆法制定、天文儀器的製造和使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文明古國的前列。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首先表現在天文觀測方面。天文觀測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內容,在恆星、行星、日月和異常天象觀測方面,我國古代天文學都有傑出的成就。而天象記錄方面的連續性、完備性和準確性,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 中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居然比國外領先這麼多
    我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你知道當時古代的天文成就有多厲害嗎?一、天象記錄公元前28年在西漢時期,是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記錄在《漢書·五行志》中。而歐洲進入黑子最早的一次是公元807年,比世界公認的中國紀錄晚800多年。我們國家黑子的記錄十分豐富,許多國外科學家根據我國黑子的記錄,做出了十分重大的科學研究。我國對於彗星的最早記錄在公元前1034年,並且世界公認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記錄是公元前613年。而歐洲最早記錄慧星和哈雷彗星分別比中國晚了1000多年和670多年。
  • 影響深遠的古代秘術:佔卜、風水、觀天象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許多優秀的文明成果對現在中國社會依舊影響深遠。現代人對中國古代的秘術非常感興趣,雖然說這些秘術包含了一定的神秘色彩和迷信成分,但是其中也有其合理因素。那麼中國古代究竟有哪些神奇的秘術呢?
  • 中國古代有約180次流星雨記錄 天琴座流星雨8次
    資料顯示,我國古代關於流星雨的記錄,大約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記錄大約有9次。同時,天琴座流星雨也是我國最早記錄的流星雨。  今年天琴座流星雨如期而至,流星速度快,亮流星多。今年極大時期發生在23日凌晨,輻射點位於天琴座和武仙座交界位置附近。對中國的觀測者來說,月亮後半夜1點半前後升起,而在月亮升起之前,觀測條件還是非常好的,值得觀測。
  • 鄧小平檔案文獻回顧:偉人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
    偉人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關於鄧小平同志一些檔案文獻的回顧今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鄧小平同志是一位偉人,在中國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在世界上有著重要影響。他的思想理論和不朽功勳指引和鼓舞著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宏偉目標勝利前進。我這裡主要回顧有關鄧小平同志檔案文獻的一些重要情況,緬懷這位世紀偉人的豐功偉績,學習他的光輝思想和偉大品格。一、 一份珍貴的自傳1991年8月,俄羅斯開始陸續將一些歷史檔案解密並對外開放,其中有一部分是與我黨歷史有關的檔案文獻。
  • 古代高人「夜觀天象」,究竟是在觀察什麼?
    信仰「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中國古人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而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當然,這裡的人主要是指受天命、治天下者,而不是普通老百姓。,例如《尚書·堯典》就記載,帝堯任命羲和等「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周禮》也記載了朝廷設馮相氏、保章氏等官職,「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後世則演變為「太史局」、「司天監」、「欽天監」等機構,以承擔觀測天象、頒布曆法的重任。
  • 秦漢史:經過張衡的改進,渾儀成為古代一種重要的天文觀測手段
    百家原創作者:王大爺觀歷史中國具有悠久的天象觀測和記錄的優良傳統。在甲骨卜辭裡就有了天象記錄,春秋戰國時期的天象記錄則更多。到秦漢時期,天象觀測和記錄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記錄趨於齊備;二是記錄更加詳盡精細;三是觀測手段更加先進、完備。
  •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端,在理論和實際上有突出成就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端,在理論和實際上有突出成就以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人,還取得了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就是天文學的發達。我們的祖先早已懂得觀測天文天象來指導農業生產的重要了。中國古代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面,這是國際公認的事實,不但誕生得早,而且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上都有著突出成就。我國古代關於天體運行的記錄是最早也是最豐富的,太陽黑子、超新星、日食月食、彗星、隕石、流星等引人注目的現象,在古代文獻中,都有明確記載。比如哈雷彗星,名字是外國人取的,可最早記錄它的行蹤的,是公元前613年的中國人,而且它的每次出現,都被記錄在案。
  • 關於鄧小平一些檔案文獻的回顧:偉人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
    偉人光輝一生的真實記錄   ——關於鄧小平同志一些檔案文獻的回顧   王剛   (2014年8月12日)鄧小平同志是一位偉人,在中國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在世界上有著重要影響。他的思想理論和不朽功勳指引和鼓舞著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宏偉目標勝利前進。我這裡主要回顧有關鄧小平同志檔案文獻的一些重要情況,緬懷這位世紀偉人的豐功偉績,學習他的光輝思想和偉大品格。
  • 2020寧夏事業單位備考公基:日食的那些歷史記錄
    考點1:最早的日食記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記錄日食的國家。   左丘明在《左氏春秋傳》裡記錄了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的一次日食,引用了《尚書》裡「辰弗集於房」,把《尚書》和日食聯繫起來。   商代的日食主要記載在甲骨卜辭上。卜辭中被認為是日食的有5次,一般都寫作:「日月有食」,「日又」等。   《詩經·小雅》說,「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這是公認的中國古代對於日食最早最準確記載。
  • 石家莊西三環有一座小廟,記錄著484年前的一場流星雨,咋回事?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歷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乾貨滿滿的歷史故事。東良廂村在石家莊市區的大致位置流星雨是一種自然現象,在重視天文記錄的中國古代,對這類天象的記錄就格外重視,官方也保存有比較完整的檔案、資料。但是百密終有一疏,公元1535年(明嘉靖14年),發生在河北獲鹿(今鹿泉)的一場流星雨就被人漏記了。
  • 400年以上的天像記錄,我們說了算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在《國家寶藏》的一期節目中,介紹了中國古代天象記錄同國外天文學家對於天象記錄之間的差別。大概從四五千年以前,中國的祖先們就每天觀測日月星辰。四百年以上的古天象記錄,中國文獻最靠譜
  • 中國古代五大天文學家 ---石申
    他不但編制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而且在四分曆、歲星紀年、行星運動、天象觀測和中國古代的佔星理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一、佔卜星象,探尋奧秘群星閃爍的天空絢麗而神秘。從古自今,人類不斷探尋星空的奧秘,內心總是充滿虔敬。古人甚至把日月星辰奉為神明,希望能夠通過星象的變化預測人間的禍福。
  • 「月經於箕則多風,離於畢則多雨」: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史
    古代天文學的蓬勃飛速發展,與農耕社會的時令觀測要求有著緊密的聯繫。當然,中國古代的農業文明也促進著天文學的發展與創新。觀天象文化一直伴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興起與發展,古人觀測天象一直十分勤快又相當細心精確。如今,在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之下,天文觀測也隨之開闢出了新的篇章。
  • 中國西漢時研究星象:"盱眙星象圖"記錄彗星軌跡
    其實,這樣的「星星熱」古已有之,距今2000多年前我國西漢時期就有人關注星象變化並詳細記錄下來。盱眙縣檔案館提供的檔案資料顯示,世界上最早的木刻星象圖是從盱眙東陽漢墓群中發現的。這件珍貴文物目前就收藏在南京博物院中,它比之前世界公認最早的耶路撒冷彗星圖還早了110多年,被定名為「盱眙星象圖」,屬國家一級文物。
  • 古代中國的星象和星座
    古代中國周、秦朝就已經有觀察星象的機構欽天監,主要是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為朝廷服務。中國是農業大國,對節氣的推算非常重要。欽天監唐時又名司天監,主管的名稱從太史令改為司天監正,且一般由一家傳承,比如袁家,是陰陽學派創立者鄒衍的後代,唐時袁天罡就很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