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天文學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這漫長的科學歷程上,古人不斷觀測並記錄下眾多的天象信息資料,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觀測打下了現代天文學雄厚的基礎,開創了認識星空的歷史起點。數千年來,中華大地的主人們在那被大氣層緊密包裹著的被動的天文實驗室裡,做出了無愧於一個古老文明古國的貢獻,留下了悠久豐富的光輝記錄。天象記載在陶尊刻畫、甲骨金文中就已出現。

文集專著、表冊類書乃至詩詞歌賦、筆記野史中,這類記錄層出不窮。自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闢「天官書」和「曆書」,東漢的《漢書》推出「天文志」和「律曆志」,以後便成為歷朝修史必備的內容。一部官修二十四史,為後人留下了舉世無雙的天象觀測記錄。古代天文資料,不為歷史學者所獨享,天文學許多新發現,也往往是藉助於歷史資料進行比較研究而得來。

儘管中國古代缺少用高度理論形式和幾何形式表現的天文天象體系,但準確詳實的古代天象記錄,在拂掉歲月的塵埃之後,常常使現代天文學家刮目相看。中國的曆法絕不是簡單的時間推算,這像一幅宏大的帷幕,曾上映過日月交輝、五星連珠、客星來訪、極光映天等絢麗多彩的奇異天象圖景,使人驚嘆不已。

日月交蝕是中國曆法關注的一個焦點,我國《尚書·胤徵》中記錄了公元前1948年發生的一次日食現象,這比國外最早的古巴比倫的記錄早了三百一十多年。春秋時代,共觀測記錄了30多次日食。古代日食記錄,很可能保存著人類發現太陽外層大氣結構的一些寶貴信息。載入正史中的近千條日食記錄,其科學價值自不待言。中國人很早就看到太陽的瑕疵。東漢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關於日面黑子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的記錄,這不能不使現代天文學家感到驚奇。

一位西方學者說:「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文學家們還在爭論,公元1615年前後誰最先發現太陽黑子,如果他們知道這件事的話,或許會感到有些慚愧吧!「彗星、新星、超新星、流星等天象,古人統稱為「客星「。中國古代有關這方面的記載,也常常會使現代天文學家拍案叫絕。彗星在古人心目中不是吉兆,稱作「學星「,至今民間還叫它「掃帚星」。大概由於顧忌妖星作祟,古代對彗星的觀察記錄又早又多又細緻。

春秋時期,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李入於北鬥「,這是人類對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從秦王贏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到1910年,哈雷彗星共出現29次,每次在中國史籍上都有記載。這樣完整而連續的觀察資料,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在數不勝數的異常天象記錄中,今日天文學家最感興趣的是追尋新星和超新星昔日的身影。人類歷史上最早發現的一顆新星記錄,見於公元前14世紀的一片甲骨上。

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夏季凌晨出現的「天關客星」,被認為是顆超新星。它的遺骸,即現在可在該處見到的著名的「蟹狀星雲」。這個結論,在20世紀40年代初已得到全世界天文學家的公認,將這顆不速之星稱作「中國新星」。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像一座剛剛啟開門扉的寶庫,吸引著現代天文學家在探索星空奧秘時,都到這裡去追尋歷史的天際上划過的軌跡。
參考文獻
《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