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你知道當時古代的天文成就有多厲害嗎?
一、天象記錄
公元前28年在西漢時期,是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記錄在《漢書·五行志》中。而歐洲進入黑子最早的一次是公元807年,比世界公認的中國紀錄晚800多年。我們國家黑子的記錄十分豐富,許多國外科學家根據我國黑子的記錄,做出了十分重大的科學研究。我國對於彗星的最早記錄在公元前1034年,並且世界公認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記錄是公元前613年。而歐洲最早記錄慧星和哈雷彗星分別比中國晚了1000多年和670多年。並且中國學者李淳風總結彗星尾巴總是背向太陽,這一規律比歐洲人早發現900多年。
而我國對天文學貢獻最大的是新星與超新星的記錄。公元前134年,在《漢書·天文志》中是中國文獻最早記錄的新星。其實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甲骨文中,就記載了新星。從那時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3000多年中,中國共記錄新星90顆集中超新星10顆。而同時的歐洲卻沒有任何新星和超新星的記錄。
中國對於日食和月食的記載,也是世界上最早最豐富的。在春秋中共有37次,其中最早一次是公元前723年的日全食。比希臘記錄的日食早135年。
中國古代崇尚自然,所以對於天文的記錄十分的豐富。那麼你知道他們是用什麼測量的?
二、天體測量
中國遠在5000多年以前,就長期觀察日月星辰方位和四季的變化。在這個基礎上創作的世界上最早的測天儀器渾儀,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改進,成為具有六合儀、三辰儀、四遊儀三重結構多種功能的複雜儀器而宋代天文學家蘇頌設計,建造水運儀象臺,尤其受到國際高度評價。而元代郭守敬在此基礎上簡化渾儀為簡儀。它整整領先了世界300多年。
早在5000多年以前中國先民就為恆星劃分星區,成為二十八星宿。並且在秦漢以前中國就有星圖。而唐代的天文學家張遂最早的發現了恆星位置移動的現象,比英國天文學家提出的觀點早1000年。他還設計了一種名為「復矩圖」的儀器,這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進行的第一次子午線實測。
中國古代人民對於天體的觀測,對整個人類的文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三、總結
古代人民具有十分豐富的智慧和創造能力。但是古代國家的體制,沒有重視這些科學的發展。小農經濟決定的古代的科學技術大部分都向農業靠攏,天文觀測的不斷進步也是為農業服務。中國古代,取得如此巨大的天文成就,在任何時候都是感到無比的自豪,它逐漸形成了我們一種文化自信。留下你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