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居然比國外領先這麼多

2020-12-05 伯陵君

我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你知道當時古代的天文成就有多厲害嗎?

一、天象記錄

公元前28年在西漢時期,是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記錄在《漢書·五行志》中。而歐洲進入黑子最早的一次是公元807年,比世界公認的中國紀錄晚800多年。我們國家黑子的記錄十分豐富,許多國外科學家根據我國黑子的記錄,做出了十分重大的科學研究。我國對於彗星的最早記錄在公元前1034年,並且世界公認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記錄是公元前613年。而歐洲最早記錄慧星和哈雷彗星分別比中國晚了1000多年和670多年。並且中國學者李淳風總結彗星尾巴總是背向太陽,這一規律比歐洲人早發現900多年。

而我國對天文學貢獻最大的是新星與超新星的記錄。公元前134年,在《漢書·天文志》中是中國文獻最早記錄的新星。其實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甲骨文中,就記載了新星。從那時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3000多年中,中國共記錄新星90顆集中超新星10顆。而同時的歐洲卻沒有任何新星和超新星的記錄。

中國對於日食和月食的記載,也是世界上最早最豐富的。在春秋中共有37次,其中最早一次是公元前723年的日全食。比希臘記錄的日食早135年。

中國古代崇尚自然,所以對於天文的記錄十分的豐富。那麼你知道他們是用什麼測量的?

二、天體測量

中國遠在5000多年以前,就長期觀察日月星辰方位和四季的變化。在這個基礎上創作的世界上最早的測天儀器渾儀,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改進,成為具有六合儀、三辰儀、四遊儀三重結構多種功能的複雜儀器而宋代天文學家蘇頌設計,建造水運儀象臺,尤其受到國際高度評價。而元代郭守敬在此基礎上簡化渾儀為簡儀。它整整領先了世界300多年。

早在5000多年以前中國先民就為恆星劃分星區,成為二十八星宿。並且在秦漢以前中國就有星圖。而唐代的天文學家張遂最早的發現了恆星位置移動的現象,比英國天文學家提出的觀點早1000年。他還設計了一種名為「復矩圖」的儀器,這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進行的第一次子午線實測。

中國古代人民對於天體的觀測,對整個人類的文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三、總結

古代人民具有十分豐富的智慧和創造能力。但是古代國家的體制,沒有重視這些科學的發展。小農經濟決定的古代的科學技術大部分都向農業靠攏,天文觀測的不斷進步也是為農業服務。中國古代,取得如此巨大的天文成就,在任何時候都是感到無比的自豪,它逐漸形成了我們一種文化自信。留下你的想法吧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天文科技成就
    張衡星 張衡環形山浩瀚星宇中有一小行星名喚「張衡星」,月球背面有一大撞擊坑形成的環形山稱為「張衡環形山」,紀念中國偉大的天文科學家張衡,同時彰顯了二千前年的中國天文科技成就。它是張衡學以經世濟事的具體發揮之一;同時也凝聚了上古中國歷代天文學的成就。古代中國天文科學的成就在中國的神傳文化中,天文科學是很早熟的科學,它和中國的政治思想是一脈相通的。
  • 《科技篇一》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本節重點:(★★★★☆):中國古代天文、數學、地理、物理、醫藥、建築、農業、科學成就。一、 中國古代天文成就1. 春秋:《春秋》記載 「有星孛入於北鬥」,是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2. 戰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3.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上)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在我國,天文學不僅直接關係到農業生產這一國家經濟命脈,而且還是統治者了解「天意」、施行政令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在天文觀測、曆法制定、天文儀器的製造和使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文明古國的前列。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首先表現在天文觀測方面。天文觀測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內容,在恆星、行星、日月和異常天象觀測方面,我國古代天文學都有傑出的成就。而天象記錄方面的連續性、完備性和準確性,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 中國古代有哪些科學家,又有哪些成就,和近代西方科技差在哪裡
    郭守敬元朝著名天文學家,數學家和水利工程師,在數學方面有很多成就,他利用光學原理,發明和改進前輩觀察天文現象的工具,比如簡儀、立運儀、高表、渾天象、玲瓏儀、候極儀、仰儀、證理儀、窺幾、景符、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等等,把中國古代的實用技術,發展到了極致。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也還體現在具有東方特色的宇宙理論上。宇宙理論是我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渾天儀製作的理論根據。地動儀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又具體體現在燦若星辰的古代天文學家身上。
  • 中國古代文明是不是一直都領先於世界?
    雖說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是怎麼說呢,如果要說中國古代文明一直領先於世界,這個說法其實是很片面的。無論是開始時間上,還是到了人類史後期,中國古代文明都有落後於世界的時候,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不過綜合來說,中國古代文明還是相對很有優越性的。
  • 中國古代若干天文氣象儀器
    中國古代氣象學中有很豐富的天象記錄,這是通過天文氣象儀器進行觀測所取得的。天文氣象儀器是人類感覺的延伸,亦是研究日、月、星、辰、雲、雨、風、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天文氣象儀器的研製,是天文氣象學發展的基礎。我國古代天文氣象儀器有很多,比如圭表、晷儀、日晷、漏壺、更香、秤漏、渾象、假天等等。
  • 中國古代科學發達?專家:其實中國古代數學成就遠遠不如古希臘
    我們一直沉浸在中國偉大的歷史中無法自拔,認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是領先於西方的,直到清朝才被超越,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其實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遠不如西方的,在很早的時候就埋下了根,在古希臘時期,西方人的數學成就相比於中國就已經超前很多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都到底是怎麼回事。
  • 他是中國古代唯一被稱為「聖」的科學家,3項成就早西方一千多年
    他是中國古代唯一被稱為「聖」的科學家,3項成就早西方一千多年 古代中國人是不怎麼重視科學的,所以,到了近現代後,我們的科學水平直線下跌的落後於西方,當然這跟我們實用主義的文化相關。
  •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提起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人們不禁想起舉世公認的「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和印刷術),馳譽中外的萬裡長城,人工開鑿的世界最長的運河。實際上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上,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卓越的科技成就。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種植水稻的技術已傳到國外,從發掘出來的古老農村遺址中可以看到,我國的農業史至少有七、八千年的歷史。距今2000年左右的漢成帝時,我國已有氾勝之寫的農業專著《氾勝之書》。書中記載有耕田、種麥、種瓜等耕作技術,內容非常豐富。可惜原書失傳,現看到的是從古籍中輯錄下來的。
  •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端,在理論和實際上有突出成就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端,在理論和實際上有突出成就以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人,還取得了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就是天文學的發達。我們的祖先早已懂得觀測天文天象來指導農業生產的重要了。河南鄭州大河村的一處考古發現證明,離現在五千年左右的古代人,就有了天文和曆法的觀念。那裡出土的彩陶器皿上,畫著日月星辰的變化,還表示出對一年十二個月的認識。中國古代天文學走在世界的前面,這是國際公認的事實,不但誕生得早,而且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上都有著突出成就。
  • 2020山東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數學成就
    2020山東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數學成就 2020山東事業編考試備考正在緊張進行中,為了幫助大家複習備考,山東中公教育特整理了2020山東事業編考試備考資料,來一起學習下吧!
  • 中國古代有圭表、渾儀、簡儀,外國古代用什麼研究天文呢?
    前兩天寫了一篇《中國古人是怎麼進行天文測量的?》,今天我們來一起看看,外國的古人是用什麼研究天文的。一、一口深井坐井觀天在中國不是一個好的詞彙,但一口井也能作為觀星的工具,確實讓人感覺腦洞大開了。這個事發生在公元前200多年(大約是中國的周朝末期到秦朝),古希臘有個天文學家叫做埃拉託斯特尼,他在夏至那天同時在兩地做了一個觀測太陽的實驗。其中一個觀測地點就是在塞恩城(今亞斯文)的一口深井裡,另外一個觀測地點在亞歷山大城。通過測量太陽的天頂角,利用兩城之間的距離求出地球的周長為3.9萬千米。今天我們知道,這個數值是4.0076萬千米。
  • FAST大型天文望遠鏡為何領先國外
    從20世紀30年代初到現今,人類打開了天文觀測的新窗口,通過非傳統光學波段接收來自宇宙中的電波信號,獲取、分析各種信息。,採用獨創設計,利用貴州喀斯特窪地的獨特地形,建設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約30個足球場地大的高靈敏巨型射電望遠鏡。
  • 我國古代歷史科學儀,最完備的古天象記錄,最古老的天文觀測
    大家好,我是黃玉龍,今天給大家說說我國古代古老的天文觀測!最完備的古天象記錄我國有大量古代天象記錄資料,它們不但在時間上比世界各國早,而且也最完備,詳細可靠。它們是我國古代豐富的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 在科學領域做出了前無古人的成就,推動了我國天文事業的發展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張衡博學多才,富有創造力,他在天文歷算、文學哲學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張衡最傑出的成就在天文方面,他創製了著名的渾天儀和地動儀,還留下了兩部重要的天文學著作《靈憲》和《渾天儀圖注》。公元17年,張衡製成了世界上最早使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架能夠比較準確地觀測天象的渾天儀。
  • 天眼投產後,中國射電天文技術領先世界20年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大國重器投入使用後,讓中國地射電天文領域領先20年,他在22年裡經歷了什麼?一提到大國重器,很多人在腦海之中都會出現「天眼」、盾構機、高鐵以及天宮空間站等等,隨著祖國的強大,似乎這些大國重器我們講都講不完了,而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天眼」了,一個人耗費了22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這個世界壯舉,也直接讓中國在射電天文領域領先了至少
  • 中國領先世界世界的量子通訊技術有多厲害?領先世界15年!
    早前,量子信息科學研究方面一直都是歐美各國處於領先地位,隨著中國科技的不斷進步,近年來量子通訊領域的關鍵突破都發生在中國;2016年是我國量子通訊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天,我國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這也譜寫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刻!連美國人看傻眼了!
  • 磚家解讀:天學真原獨特的古代中國,古人的宇宙天文認知
    說明「古代中國天學無論就性質還是就功能而論,都與現代意義上的天文學迥然不同」。其實,中國的天文,從來就沒有過現代天文之「天文」的涵義。這主要與中國的地理環境有關。中國的地理環境很獨特: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東部。
  • 他是中國天眼之父,拒絕了國外的高薪工作,卻讓中國領先了20年
    中國的科技騰飛,離不開這些大國工匠在國家背後的多年付出,而現在,中國成為世界強國,也是因為他們在背後的製造的大國利器在支撐著。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是,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對於這位中國天眼之父,很多人都比較陌生。南仁東畢生專注於天文領域,當時拒絕了外國300倍的工資,毅然回國發展天文學,後來在「FAST」項目中拼搏了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