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古代唯一被稱為「聖」的科學家,3項成就早西方一千多年

2020-11-22 騰訊網

他是中國古代唯一被稱為「聖」的科學家,3項成就早西方一千多年

古代中國人是不怎麼重視科學的,所以,到了近現代後,我們的科學水平直線下跌的落後於西方,當然這跟我們實用主義的文化相關。無論在科學理論還是科學實驗以及科學運用上,我們都是落後的, 比如《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也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史》還是英國人李約瑟幫我們寫的。

可見我們古代是多麼不重視科學,不重視科學,那麼,古代有科學家。有。其實,中國古代除了四大發明可以向世界展示外,還出了很多科學家。比如魯班、張衡、祖衝之、孫思邈、沈括、郭守敬、徐光啟、宋應星等等。

在眾多的科學家中魯班實際上只是一個工匠而已,祖衝之、孫思邈又太局限於某個領域內,沈括和郭守敬雖然有些才華,但在世界上影響力很低,所以,看去看來,既是全才,又具備世界影響力的,只有此人,而且此人還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稱之為「聖」的科學家。他就是張衡。

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科學家,他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張衡是一個全能型人才,他的成就不局限於天文。他在數學、地理、文學、機械、繪畫、曆法、史學、發明等方面均有突出的才華和成就。

後來郭沫若為他題碑文時曾經寫到:「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所以說,張衡在歷史上的成就不局限於某一個領域,而是多領域全面發展。

張衡出身不是很好,家境貧苦,但他自幼喜歡讀書。十六歲後曾遊學三輔,就讀京師洛陽太學,雖才能出眾,然無驕縱之氣,從容淡靜,不結交俗人,不談俗事,而是「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常耽好玄經」,意思是說他有製作器械的巧思,尤其喜歡研究天文、陰陽和數學等方面的學問。

我們可以發現張衡與眾不同,他不喜歡談具體的紅塵瑣事,也不善於結交。他的興趣在於探索世界萬事萬物存在的終極原因,沉浸於一些超越實際生活利益之外的事情當中。這就跟蘇格拉底很像,跟亞里斯多德很像。

張衡曾被推舉為孝廉,但他沒有接受,公府幾次徵召也不到。直到公元100年,永元十二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八年後,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繼續研究天文、數學方面的學問。

之後鄧皇后的哥哥、大將軍鄧騭聽說張衡才能出眾,屢次徵召他,他也不去應召。

公元111年,張衡被朝廷公車特徵進京,被拜為郎中,再升任太史令。在太史令這個崗位上,張衡前前後後大概幹了14年之久。事實上,他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裡完成的。

東漢時期的太史令主要掌管天文、歷數,歲末上報新年曆,同時負責國家祭禮、記錄一些瑞應災變之事等,實際上就相當於一個融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一起的「科學院」,這正是張衡的最愛。張衡也不用擔心飯碗和吃不上飯,更不用擔心捲入朝廷的是是非非。

所以,有了這個基礎,張衡完成了多項早世界一千多年的項目。

首先,天文學方面。當然,天文學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地動儀。公元132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

《後漢書張衡傳》中對他發明的地動儀有詳細的描述,而且還記載了地動儀測量到了隴西一次地震的事情,也就是從這一次準確測量之後,朝廷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測報地震的歷史,在科學技術還很落後的2世紀初,能做到這一點,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它與國外類似的地震儀相比,早了1700多年。

張衡天文學的第二個成就是發明了渾天儀。公元117年,一臺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

張衡的渾天儀是一個可以轉動的銅球,銅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一些恆星的位置,球體內有一根鐵軸貫穿球心,軸的兩端象徵北極和南極,球體的外面裝有幾個銅圓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黃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黃道上刻有二十四節氣等。

總之,張衡把自己當時所知道的天文現象,都刻在了渾天儀上,然後利用水力,推動銅球轉動,如此,人們就能很直觀地看到天體運動的情況。

張衡的渾天儀在渾天說的宇宙論中建立起來的,張衡繼承和完善了渾天說,並製作了渾天儀。渾天說在今天看來是最接近於近代宇宙學觀點。可見思維超前。

所以,後人為了紀念張衡在天文學上的功績,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可以說張衡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絕對是世界性的。張衡是世界級科學家絕對不為過。

其次是機械方面的成就。張衡發明了製作了指南車、計裡鼓車、獨飛木雕等等,其中張衡創造的計裡鼓車是用以計算裡程的機械。記裡鼓車與指南車製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齒輪原理,這早於西方1800多年。

再次是數學方面的成就。他著有《算罔論》,並計算出圓周率的值為3.1466,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

接著是曆法方面的成就。張衡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一周曆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

最後是張衡在文學、史學、繪畫上面也有很高的造詣。他才華橫溢,知識淵博,詩文俱佳,造詣精深,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最著名的有《靈憲》和《靈憲圖》等。他的《二京賦》達到了漢代大賦長篇巨製的極致。張衡畫過《地形圖》,至唐還猶存。

總之,張衡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一位少見的全才。他在天文、地理、曆法、數學、機械、氣象、歷史、文學、經學、哲學、禮法、繪畫,均至佳境。而且多項成就發明早西方一千多年。

當然,張衡之所以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力,還有一個原因是,他跟中國古代絕大多數科學家研究科學的目的是實用主義的不同,張衡科學思維跟西方人很像,他研究科學,不僅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更多的是源自於其生命天性中對客觀世界的探索渴望。

也就是說,張衡的思維跳開了中國人傳統的實用主義思維,開始追求世界的本原,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宇宙的起源等等之類的,他追求的是一種科學哲思。他抬頭仰望星空,將目光投向極為遼遠寬闊的蒼穹。這正是我們所缺乏的,這也就是張衡的意義所在。

張衡是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的一座巍巍豐碑,他集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於一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朋友,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有哪些科學家,又有哪些成就,和近代西方科技差在哪裡
    世界上要和他媲美的要數義大利博學家達文西,但是達文西要比他晚1300多年!祖衝之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發明家。祖衝之最為人熟知的成果,是利用割圓術計算把圓周率精確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該成就歷經1000多年,才被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打破。
  • 古代中國33項世界之最,中國人之驕傲!
    四大發明人人皆知,但中國古代到底有多少個世界之最,你未必說的上來! 1 最早種植水稻和粟 早在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我國就已經種植水稻和粟。
  • 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年 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真實存在?
    (原標題: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年 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真實存在?)東漢,陽嘉三年,農曆十一月十一日。本是平平無奇的一天,但是位於都城洛陽的那件奇怪的機器突然發出了異動。這段古文表示,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科學家張衡就已經發明出了可以準確檢測地震的儀器。相較於義大利人路吉·帕米裡在1856年製造的西方第一臺地震儀,張衡的候風地動儀,足足早了一千七百多年。驗之以事,合契若神對於張衡和他所製作的候風地動儀,想必國人一定不會陌生。
  • 他是史上偉大科學家之一,創造7項世界第一,有一項早西方七百年
    我們都知道北宋有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叫沈括,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
  • 《科技篇一》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本節重點:(★★★★☆):中國古代天文、數學、地理、物理、醫藥、建築、農業、科學成就。一、 中國古代天文成就1. 春秋:《春秋》記載 「有星孛入於北鬥」,是世界上公認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2. 戰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3.
  • 中國人對「宇宙」的理解比歐洲早了兩千多年
    來源:文匯報中國人對「宇宙」的理解比歐洲早了兩千多年數千年來,中國人對於 星空的探索從未停止陸紓文北鬥組網、嫦娥探月、載人航天……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全球矚目。事實上早在數千年前,中國就是天文學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
  • 中國古代科學:偉大成就之——天文學(上)
    所以在官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在天文觀測、曆法制定、天文儀器的製造和使用等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各文明古國的前列。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首先表現在天文觀測方面。天文觀測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內容,在恆星、行星、日月和異常天象觀測方面,我國古代天文學都有傑出的成就。而天象記錄方面的連續性、完備性和準確性,是世界上任何其它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 中國人對「宇宙」的理解,比歐洲早了兩千多年
    北鬥組網、嫦娥探月、載人航天……近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全球矚目。事實上早在數千年前,中國就是天文學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歷代科學家創造了早於西方成百上千年的天文成就,同時留下了數以千計的天文觀測資料,時至今日仍在為現代天文學研究貢獻一己之力。然而,中國留給世界的天文學寶庫卻沒能在西方國家得到充分認可,很多歐洲人至今依然錯誤地認為「是耶穌會傳教士將天文學帶到了中國」。
  • 古代最偉大的成就「圓周率」到底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祖衝之字文遠祖籍河北省,為了躲避當時的戰亂舉家搬遷到江南,他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他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後的七位。這一成就比現在科技發達的歐美還有早一千多年。而且還寫出了在唐代被當作課本來用的著名數學專著《綴術》。十分遺憾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流傳至今,另外他與兒子還一起求出了球體的計算公式。
  • 中國古代科學發達?專家:其實中國古代數學成就遠遠不如古希臘
    我們一直沉浸在中國偉大的歷史中無法自拔,認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是領先於西方的,直到清朝才被超越,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其實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遠不如西方的,在很早的時候就埋下了根,在古希臘時期,西方人的數學成就相比於中國就已經超前很多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都到底是怎麼回事。
  • 揭秘中國古代與軍事相關的十大發明
    中國至少在公元前4世紀己經運用鼓風爐來鑄鐵, 而歐洲在1380前還沒有這種類似的技術。除此, 能提供高溫的煤是從4世紀, 或更早一些的時候開始作為燃料使用的。 但在歐洲方面, 遲至17世紀, 英國才進行了用煤來煉鐵的不成功嘗試。6、馬肩套挽具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馬肩套換具。這比在歐洲出現胸帶具後一百年出現的肩套換具要早一千年。
  • 他官至宰相,可最大的成就卻在科技上,被稱為中國的「愛因斯坦」
    他,出身於閩南望族(今廈門同安),一生好學,天文、地理、歷算、音樂、醫藥等方面無所不通;他,一生仕途漫長,官位顯赫,但其最大的成就不是在政治上的建樹,而是在科技上取得的成果。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也被很多人稱為中國歷史上的「愛因斯坦」。可能是由於我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和歷史人物挖掘不夠,此人並不被大家熟知,他就是被遺忘的中國歷史名人——蘇頌。
  • 2020寧夏公務員考試行測常識積累: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公務員考試公共基礎涉及的內容較多,早複習早佔先機,積累可謂說是必不可少,今天寧夏公務員考試網整理了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考生可以收藏。   1、《周髀算經》   《周髀算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約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記錄著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對話,商高說:「故折矩,勾廣三,股修四,經隅五。」意思就是說: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3(短邊)和4(長邊)時,徑隅(就是弦)則為5,後人簡單地把這個事實說成勾三股四弦五。
  • 中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居然比國外領先這麼多
    我國古代的天文成就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你知道當時古代的天文成就有多厲害嗎?一、天象記錄公元前28年在西漢時期,是目前世界公認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記錄在《漢書·五行志》中。而歐洲進入黑子最早的一次是公元807年,比世界公認的中國紀錄晚800多年。我們國家黑子的記錄十分豐富,許多國外科學家根據我國黑子的記錄,做出了十分重大的科學研究。我國對於彗星的最早記錄在公元前1034年,並且世界公認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記錄是公元前613年。而歐洲最早記錄慧星和哈雷彗星分別比中國晚了1000多年和670多年。
  • 邢臺古代2位世界級大科學家,一個是官員,一個是和尚
    諡號「大慧禪師」,唐朝時期中國偉大的天文學家、機械專家、佛學家、密宗二祖,也是公元7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科學家。主要成就:精通陰陽五行之學,寫成闡釋揚雄《太玄》的專著,名聲不小,一行的佛教著作,以《大日經疏》為其密教思想的代表.一行的天文成就包括製造出「渾天銅儀」和」黃道遊儀」,水運渾天儀上設有兩個木人,用齒輪帶動,一個每刻(古代把一晝夜分做一百刻)自動擊鼓,一個每辰(合現在兩小時)自動撞鐘。
  • 中國古代的7大「聖人」:亞聖孟子,詩聖杜甫,文聖孔子,酒聖…
    中國古代的7大"聖人":亞聖孟子,詩聖杜甫,文聖孔子,酒聖…在中國古代封建時期產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流傳到現在沒被人們冠以十分尊敬的稱謂。比如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就被人們稱為詩仙,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那麼從古至今幾千年以來可以被人們冠以'聖'這個稱謂的人可是有很多,下面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見領悟中的聖人吧!不得不提的就是有著亞聖之稱的孟子了,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偉大思想家。
  • 2020山東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數學成就
    2020山東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數學成就 2020山東事業編考試備考正在緊張進行中,為了幫助大家複習備考,山東中公教育特整理了2020山東事業編考試備考資料,來一起學習下吧!
  • 古代「8聖」,文聖、武聖、亞聖、詩聖,其他4聖你知道是誰嗎?
    古代「8聖」,文聖、武聖、亞聖、詩聖,其他4聖你知道是誰嗎?中華民族經歷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更迭,給我們留下許許多多的文化,也跟我們留下許許多多的有才之人。他的詩一般具有現實意義,不像李白多以抒情為主,他在唐詩方面的成就不必李白差,他的《三吏》《三別》等作品,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以及自己希望人民能過上平穩生活的願望。所以他被後人稱作詩聖。古代「8聖」,文聖、武聖、亞聖、詩聖,其他4聖你知道是誰嗎?第二個酒聖,當屬杜康,杜康這個名字我們很熟悉,因為有一種酒就叫杜康。但實際上杜康是發展釀酒之術的第一任。
  • 中國古代幾大數學成就,原來古人如此偉大
    事實上,我國數學起源很早,畢竟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年的歷史中,早在上古時代,我國就已經有了數學的萌芽,並且逐步發展。在上古到西漢末期這一時期,也可以稱為我國古代數學的起源發展時期。這些可不是小編隨口掐來糊弄諸位小夥伴的,根據我國1899年在河南安陽發掘出來的象形文字可證,我國在公元前1600年,就已經使用了十進位法,早於印度一千多年。至於「0」,則要歸功於印度了,印度在6世紀時採用「·」代表「0」,後來,逐漸演變成了如今的形式。但是,我國先祖雖然沒有創造出影響世界的「0」的形式,但我國也是很早就有了關於「0」的概念。
  • 古代中國科技領先於西方,到最後落寞,我們缺少了什麼?
    雖然形上學的理論存在一定局限性,然而他在當時有力地促進了科學的迅速發展。而西方人講究邏輯推理的縝密思維習慣也是受到自然哲學的傳統影響。西方國家正是依靠這種科學的精神,不斷應用於技術進步和創新,蒸汽機、鋼鐵等新技術被創造發明出來,應用於各行各業,促進勞動生產率成百上千倍的增加,國家整體實力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到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各國國力已經空前強盛,而此時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還沉睡於&34;的夢想中而不自知。那麼,為何古代中國沒有出現科學?